這些時日當每次聽到這首紅色經典的革命歌曲時,我就想起了爺爺,想起了我的先祖,也想起了寫歌的王霽初先生。也想起了我家那棵古老的桂花樹。不論我漂泊到哪裏,仿佛也聞到了那十裏飄香的桂花!
152
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上發表了《都別爭了,<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出自我的老家》一文之後,讀者產生以下六點質疑:<一>王霽初是何年參加革命的?(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參加紅軍,此前王先生是一個熱愛文藝的地主子弟) <二>《八月桂花遍地開》是在何處首唱的。 (一九二九年八月光山蘇維埃民主政府成立時)<三>《八月桂花遍地開》並不是實指哪棵樹,而是八月這個時間。(為什麽作歌時不是桃花開,李花開呢?<四>王霽初參加革 命後任紅日劇團團長,對《八月桂花遍地開》傳唱有貢獻,但不一定是創作者。<五>什麽時間王先生在熊河大壪讀師塾?誰人可以證明?必須有可靠資料。文 中沒有時間概念,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難以說明事實,以理由服眾。<六>憑空捏造。
帶著眾讀者諸多質疑 ,我翻閱二零零五年版《新縣誌》、及《光山縣誌》、《商城縣誌》、《麻城縣誌》得到了如下資料——
<一>一九二九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九日,在陳店鄉柴山堡舉行領導會議,響應中共”六大”號召。鄂東北特委為了加強革命根據地建設,會議作出由鄉到區、由鄉到縣召開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成立政權決定。一九二九年八月成立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大會選舉了高敬亭為主席,並在慶祝會上首唱《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曲。
<二>王霽初(公元一八九三至一九三四年)又名王心悅,河南商城縣西大街人,中學畢業後學唱京戲,曾創辦“雙少班”戲班,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參加紅軍,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犧牲,從時間、填詞、選調諸多方麵產生質疑,而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後王霽初是傳唱者而非創作者。
我認為,家鄉新縣沙窩鎮熊河村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一日,日軍兩個師團從商城到餘集,掀開了北線武漢保衛戰的序幕,時任中央軍第二集團軍孫連仲命宋希濂部七一軍守白雲山一線,在熊河麵山馬崗激戰四十六天,使日軍全線受挫。時任七十一軍兩名副職師長在白雲山金頂遇日軍在餘集發射的迫擊炮彈轟炸而陣亡,後合葬於陣亡將士墓。後因日軍沿江攻下武漢,而向西撤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能見被炮彈炸的寸草不生的馬崗山嶺,後政府植上杉林,當時村民還挖出了帶銅綠鏽的炮彈殘渣和子彈頭。這些帶著戰爭滄桑的記憶,留下了侵華日軍鐵的罪證。
公元九四七年,劉知遠開封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後漢。同年,在沙窩建立沙土國,居熊河劉畈,在熊河建立花園,現名劉花園。在熊河古村落,就形成了軍政商為中心的繁華街市。地理位置上,在熊河南五百米,就是千年之久的土門關(山水關),在熊河北麵高山寨上,可俯視陰山關,靠東則是堅守蘇皖之要塞。在唐朝時,據口頭流傳,太平驛曾設土門關北熊河處。也是曆史上漢潢古道必經之地,在解放前逢集開市。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成立蘇維埃政權之前,高敬亭曾駐紮熊河剿匪,應有據可查。熊作芳後來在熊河駐軍抗日也有民間口頭流傳。筆者爺爺是隨高敬亭參加紅軍的,在一九二九年已經成為紅軍戰士,少時筆者同爺爺睡一間房。據訴說,王霽初是早一年參加紅軍,也是爺爺口頭講述的。應在一九二八年間,那時筆者爺爺隨太爺已讀十二年師塾。並講述當時太爺為紅軍捐盡所有積蓄。這個王霽初也讀的是師塾,不知是否為同一人,有待考證。
不過,據史料記載與老人傳言,王霽初的確曾在讀過私塾。而我的太爺的私塾正在沙窩轄區內,從其當時的印象來說,王霽初是在太爺的私塾內讀書的。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麽,我的爺爺和王霽初的生活交集還是很多的,在一起讀私塾,先後參加了紅軍隊伍。
《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傳言為王霽初所作,此歌曲卻沒有明確的作者,或許是集體創作,而王霽初很有可能參與其中並有所貢獻。那麽,熊河村中的那棵古老的桂花樹,會不會是一棵點燃創作靈感火花的樹呢?
我認為,王霽初這個名字,同姓同名者甚多,當時說不定沙窩轄區內也有人叫此名,並且在熊河讀師塾,參加紅軍後成立柴山保蘇維埃政權時,寫了這首紅色革命歌曲並且開始傳唱,後來在革命生涯中犧牲了年青寶貴的生命。我曾為政協《雄關古寨》一書鐫寫過《山水關》,與我同名者甚多,當時鄉鄰皆以為此作品,毛鋪村一名鄉村教師所作,除了負責此事的政協撰稿負責人與編輯,而誰能料到,而實則是我這樣農民工所作。
如果王霽初這個人是從商城縣城慕名前來熊河讀書,與商城縣誌記載時間上產生了偏差,再說商城城關離熊河相距四十餘公裏,可能性甚小。應該與商城縣這個王霽初無關聯。再說當時新縣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達到五萬餘人,同名同姓者相當多。舉例說明——就與同本人熊學成,在新縣同姓名者熟悉的有三個人,其中一位同名人為在校本科大學生。我在新縣政協委員會主編文史資料第九輯《雄關古寨》中撰寫了《山水關》,而周河鄉同名的先生是一位編製內教師,我僅有初中學曆,不認識我的讀者,普遍認為是此位教師所撰寫。
無論是從曆史時間與地理環境上討論,說不準商城縣是為了紅色聲譽而杜撰的王霽初呢?在那個貧弱戰亂的曆史時代裏,商城縣記錄王霽初的個人傳記那麽細致入微,而最先傳唱這首歌曲的柴山保,卻沒有一絲記錄,而是傳言為其所作呢?
綜上所述,傳言中作詞、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王霽初應是新縣(當時屬光山縣)沙窩轄區的戶籍人員,與商城縣那位革命犧牲的烈士,從時間與地點上全無關聯可言。
我在上次發表的文章中敘述,紅軍首長到我的太祖家中,太祖說:“八月桂花遍地香,是什麽風把百忙中的首長刮來了?”當年這一段逸聞趣事真實的存在,想必與熊河關係密切的學生王霽初是知道的。
桂花寫入歌中並用到歌名裏,會不會是由高敬亭提議,王霽初引起共鳴,進而引起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共鳴而寫成了此首革命歌曲呢?誰也不能說,這種可能性就不存在,就完全可以排除。
而我太爺在成立蘇維埃政權時受邀參加大會,也是爺爺口頭流傳下來的,關於資料證據,有待考證。而高敬亭在成立光山蘇維埃政權之前,帶我爺爺參軍是千真萬確的曆史事實,這是有據可查的。
綜上推斷,《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的首唱地在柴山堡蘇維埃成立的時候。而其創作肯定在它之前,王霽初與這首歌有著曆史聯係。王霽初曾是紅軍文藝戰士,是不是他創作的尚難確定,曾參與其中卻是一個共識。而王霽初與熊河與我爺爺家有交集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因此不能排除這首歌與熊河以及那棵大桂花樹就沒有一點關係。既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那怎麽就敢斷定是“憑空虛構”的呢?況且,這種淵源傳說,在上一輩人裏,很多人都曾講過類似傳說,並非是我一家人在這樣講,因此可以排除是我為自己祖先添加光環的可能性。
通過查閱大量史料,一九二九年五月,商城爆發了紅色革命起義,建立了紅四方麵軍三十二師。改編於一九三零年五月。三十一師、三十二師會師於白雀園,史料記載於一九三零年春,白雀園轟轟烈烈地成立了蘇維埃政權三省一市的供銷市場之時。而《八月桂花遍地開》首唱於一九二九年八月,陳店鄉成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慶祝大會上。這時間的節點不言而喻。
筆者認為,根據時間的演變與事態的發展,這首紅歌創作之後,當時由身兼三十一師、三十二師多職的漆德瑋,任命三十一師的工作者或王霽初本人,因革命需要到了商城縣從事工作,首先從新縣將此歌曲傳唱到商城縣。事情這種發展的結果,是最有說服力的。
撰寫此文目的,當時是迴憶本人家族曆史,弘揚家鄉優良傳統文化。紅軍到熊河剿匪,到建立政權和《八月桂花遍地開》與此歌曲的淵源關係,都是流傳已久的。所以該文的確不是嚴謹的考證文章,本人也沒有這方麵的專長,隻是並沒有想到引起諸多爭議,此歌曲與筆者家中庭院古老桂花樹是否有淵源?的確沒有史書記載。如果確有爭議,也需各方考證才能下一個結論。這樣一個流傳頗廣的傳說,或許能為史學家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曆史,提供一個參考吧。 編輯:湯傳稷老師
根據爺爺的迴憶筆錄,沙窩蘇維埃遊擊隊支隊,1926年由林量成開始組建,遊擊隊中有部分的梅姓隊員,因為奶奶(梅姓)的原故,與爺爺是有親戚關係的,解放後一位梅姓首長,在南京軍區任職,當時與爺爺一同參加林量成組建的蘇維埃遊擊隊沙窩支隊。所以當時遊擊隊以太爺的師孰書樓為據點,經常進行有組織的行動。直至1929年春,為了響應商城縣班竹園周維炯領導的紅色革命起義,高敬亭發動了三寨(打鼓寨、高山寨、賽山賽)之戰,戰鬥勝利後,林量成組織的沙窩蘇維埃遊擊隊,正式收編為紅軍,林量成任營長。這也充分證明,熊河是鄂豫皖紅色革命的燎源地之一。
當年我見網絡上宣傳,此首歌曲來自商城縣的王霽初所作。經過我翻閱了大量的曆史記錄,才知道商城的蘇維埃起義、爆發於1929年5月,同時成立了三十二軍。同年9月,而紅四方麵軍三十一師勝利在新縣陳店鄉、成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之後,當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白雀園建立首個供銷市場的雛形之時,三十一師與三十二師的會師,據曆史文件記載應在一九三零年春天。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首唱時間為一九二九年九月。根據爺爺生前的描述,產生質疑,經過各方麵考究探尋,寫下了這篇文章,文章在網絡上發表之後,遂引發了各方爭論。
曆史是不容置疑的。
153
大別山北麓有一條發源於新縣白雲山南嶺東西兩側的白露河(古稱“白鷺河、淠水”),光山縣白雀園鎮就座落在這條白露河上遊的西側,它南依降龍山,街市沿河伸展,交通便利,素為連接光山、新縣、商城、潢川四縣商貿的重鎮,是聯係豫東南、鄂東北、皖西北的交通要衢。土地革命時期,這裏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重鎮之一。1930年秋,鄂豫皖省蘇經濟公社就設在這裏,1931年3月又在這裏設立了白雀園市,成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的三個直轄市之一。
1931年,以王明為首的“左”傾冒險主義獨攬中央領導大權之後,機械地照搬蘇共黨內鬥爭的錯誤“經驗”,教條地將蘇聯愈演愈烈的肅反擴大化引到中國共產黨內,對黨內抵製其錯誤傾向和不同意見的同誌,統統視為階級鬥爭的反映,混淆思想認識分歧與敵我鬥爭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動輒即扣上“右傾機會主義”、“富農路線”、“調和主義”等大帽子,加以殘酷鬥爭、無情打擊。
152
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上發表了《都別爭了,<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出自我的老家》一文之後,讀者產生以下六點質疑:<一>王霽初是何年參加革命的?(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參加紅軍,此前王先生是一個熱愛文藝的地主子弟) <二>《八月桂花遍地開》是在何處首唱的。 (一九二九年八月光山蘇維埃民主政府成立時)<三>《八月桂花遍地開》並不是實指哪棵樹,而是八月這個時間。(為什麽作歌時不是桃花開,李花開呢?<四>王霽初參加革 命後任紅日劇團團長,對《八月桂花遍地開》傳唱有貢獻,但不一定是創作者。<五>什麽時間王先生在熊河大壪讀師塾?誰人可以證明?必須有可靠資料。文 中沒有時間概念,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難以說明事實,以理由服眾。<六>憑空捏造。
帶著眾讀者諸多質疑 ,我翻閱二零零五年版《新縣誌》、及《光山縣誌》、《商城縣誌》、《麻城縣誌》得到了如下資料——
<一>一九二九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九日,在陳店鄉柴山堡舉行領導會議,響應中共”六大”號召。鄂東北特委為了加強革命根據地建設,會議作出由鄉到區、由鄉到縣召開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成立政權決定。一九二九年八月成立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大會選舉了高敬亭為主席,並在慶祝會上首唱《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曲。
<二>王霽初(公元一八九三至一九三四年)又名王心悅,河南商城縣西大街人,中學畢業後學唱京戲,曾創辦“雙少班”戲班,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參加紅軍,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犧牲,從時間、填詞、選調諸多方麵產生質疑,而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後王霽初是傳唱者而非創作者。
我認為,家鄉新縣沙窩鎮熊河村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一日,日軍兩個師團從商城到餘集,掀開了北線武漢保衛戰的序幕,時任中央軍第二集團軍孫連仲命宋希濂部七一軍守白雲山一線,在熊河麵山馬崗激戰四十六天,使日軍全線受挫。時任七十一軍兩名副職師長在白雲山金頂遇日軍在餘集發射的迫擊炮彈轟炸而陣亡,後合葬於陣亡將士墓。後因日軍沿江攻下武漢,而向西撤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能見被炮彈炸的寸草不生的馬崗山嶺,後政府植上杉林,當時村民還挖出了帶銅綠鏽的炮彈殘渣和子彈頭。這些帶著戰爭滄桑的記憶,留下了侵華日軍鐵的罪證。
公元九四七年,劉知遠開封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後漢。同年,在沙窩建立沙土國,居熊河劉畈,在熊河建立花園,現名劉花園。在熊河古村落,就形成了軍政商為中心的繁華街市。地理位置上,在熊河南五百米,就是千年之久的土門關(山水關),在熊河北麵高山寨上,可俯視陰山關,靠東則是堅守蘇皖之要塞。在唐朝時,據口頭流傳,太平驛曾設土門關北熊河處。也是曆史上漢潢古道必經之地,在解放前逢集開市。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成立蘇維埃政權之前,高敬亭曾駐紮熊河剿匪,應有據可查。熊作芳後來在熊河駐軍抗日也有民間口頭流傳。筆者爺爺是隨高敬亭參加紅軍的,在一九二九年已經成為紅軍戰士,少時筆者同爺爺睡一間房。據訴說,王霽初是早一年參加紅軍,也是爺爺口頭講述的。應在一九二八年間,那時筆者爺爺隨太爺已讀十二年師塾。並講述當時太爺為紅軍捐盡所有積蓄。這個王霽初也讀的是師塾,不知是否為同一人,有待考證。
不過,據史料記載與老人傳言,王霽初的確曾在讀過私塾。而我的太爺的私塾正在沙窩轄區內,從其當時的印象來說,王霽初是在太爺的私塾內讀書的。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麽,我的爺爺和王霽初的生活交集還是很多的,在一起讀私塾,先後參加了紅軍隊伍。
《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傳言為王霽初所作,此歌曲卻沒有明確的作者,或許是集體創作,而王霽初很有可能參與其中並有所貢獻。那麽,熊河村中的那棵古老的桂花樹,會不會是一棵點燃創作靈感火花的樹呢?
我認為,王霽初這個名字,同姓同名者甚多,當時說不定沙窩轄區內也有人叫此名,並且在熊河讀師塾,參加紅軍後成立柴山保蘇維埃政權時,寫了這首紅色革命歌曲並且開始傳唱,後來在革命生涯中犧牲了年青寶貴的生命。我曾為政協《雄關古寨》一書鐫寫過《山水關》,與我同名者甚多,當時鄉鄰皆以為此作品,毛鋪村一名鄉村教師所作,除了負責此事的政協撰稿負責人與編輯,而誰能料到,而實則是我這樣農民工所作。
如果王霽初這個人是從商城縣城慕名前來熊河讀書,與商城縣誌記載時間上產生了偏差,再說商城城關離熊河相距四十餘公裏,可能性甚小。應該與商城縣這個王霽初無關聯。再說當時新縣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達到五萬餘人,同名同姓者相當多。舉例說明——就與同本人熊學成,在新縣同姓名者熟悉的有三個人,其中一位同名人為在校本科大學生。我在新縣政協委員會主編文史資料第九輯《雄關古寨》中撰寫了《山水關》,而周河鄉同名的先生是一位編製內教師,我僅有初中學曆,不認識我的讀者,普遍認為是此位教師所撰寫。
無論是從曆史時間與地理環境上討論,說不準商城縣是為了紅色聲譽而杜撰的王霽初呢?在那個貧弱戰亂的曆史時代裏,商城縣記錄王霽初的個人傳記那麽細致入微,而最先傳唱這首歌曲的柴山保,卻沒有一絲記錄,而是傳言為其所作呢?
綜上所述,傳言中作詞、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王霽初應是新縣(當時屬光山縣)沙窩轄區的戶籍人員,與商城縣那位革命犧牲的烈士,從時間與地點上全無關聯可言。
我在上次發表的文章中敘述,紅軍首長到我的太祖家中,太祖說:“八月桂花遍地香,是什麽風把百忙中的首長刮來了?”當年這一段逸聞趣事真實的存在,想必與熊河關係密切的學生王霽初是知道的。
桂花寫入歌中並用到歌名裏,會不會是由高敬亭提議,王霽初引起共鳴,進而引起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共鳴而寫成了此首革命歌曲呢?誰也不能說,這種可能性就不存在,就完全可以排除。
而我太爺在成立蘇維埃政權時受邀參加大會,也是爺爺口頭流傳下來的,關於資料證據,有待考證。而高敬亭在成立光山蘇維埃政權之前,帶我爺爺參軍是千真萬確的曆史事實,這是有據可查的。
綜上推斷,《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的首唱地在柴山堡蘇維埃成立的時候。而其創作肯定在它之前,王霽初與這首歌有著曆史聯係。王霽初曾是紅軍文藝戰士,是不是他創作的尚難確定,曾參與其中卻是一個共識。而王霽初與熊河與我爺爺家有交集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因此不能排除這首歌與熊河以及那棵大桂花樹就沒有一點關係。既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那怎麽就敢斷定是“憑空虛構”的呢?況且,這種淵源傳說,在上一輩人裏,很多人都曾講過類似傳說,並非是我一家人在這樣講,因此可以排除是我為自己祖先添加光環的可能性。
通過查閱大量史料,一九二九年五月,商城爆發了紅色革命起義,建立了紅四方麵軍三十二師。改編於一九三零年五月。三十一師、三十二師會師於白雀園,史料記載於一九三零年春,白雀園轟轟烈烈地成立了蘇維埃政權三省一市的供銷市場之時。而《八月桂花遍地開》首唱於一九二九年八月,陳店鄉成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慶祝大會上。這時間的節點不言而喻。
筆者認為,根據時間的演變與事態的發展,這首紅歌創作之後,當時由身兼三十一師、三十二師多職的漆德瑋,任命三十一師的工作者或王霽初本人,因革命需要到了商城縣從事工作,首先從新縣將此歌曲傳唱到商城縣。事情這種發展的結果,是最有說服力的。
撰寫此文目的,當時是迴憶本人家族曆史,弘揚家鄉優良傳統文化。紅軍到熊河剿匪,到建立政權和《八月桂花遍地開》與此歌曲的淵源關係,都是流傳已久的。所以該文的確不是嚴謹的考證文章,本人也沒有這方麵的專長,隻是並沒有想到引起諸多爭議,此歌曲與筆者家中庭院古老桂花樹是否有淵源?的確沒有史書記載。如果確有爭議,也需各方考證才能下一個結論。這樣一個流傳頗廣的傳說,或許能為史學家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曆史,提供一個參考吧。 編輯:湯傳稷老師
根據爺爺的迴憶筆錄,沙窩蘇維埃遊擊隊支隊,1926年由林量成開始組建,遊擊隊中有部分的梅姓隊員,因為奶奶(梅姓)的原故,與爺爺是有親戚關係的,解放後一位梅姓首長,在南京軍區任職,當時與爺爺一同參加林量成組建的蘇維埃遊擊隊沙窩支隊。所以當時遊擊隊以太爺的師孰書樓為據點,經常進行有組織的行動。直至1929年春,為了響應商城縣班竹園周維炯領導的紅色革命起義,高敬亭發動了三寨(打鼓寨、高山寨、賽山賽)之戰,戰鬥勝利後,林量成組織的沙窩蘇維埃遊擊隊,正式收編為紅軍,林量成任營長。這也充分證明,熊河是鄂豫皖紅色革命的燎源地之一。
當年我見網絡上宣傳,此首歌曲來自商城縣的王霽初所作。經過我翻閱了大量的曆史記錄,才知道商城的蘇維埃起義、爆發於1929年5月,同時成立了三十二軍。同年9月,而紅四方麵軍三十一師勝利在新縣陳店鄉、成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之後,當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白雀園建立首個供銷市場的雛形之時,三十一師與三十二師的會師,據曆史文件記載應在一九三零年春天。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首唱時間為一九二九年九月。根據爺爺生前的描述,產生質疑,經過各方麵考究探尋,寫下了這篇文章,文章在網絡上發表之後,遂引發了各方爭論。
曆史是不容置疑的。
153
大別山北麓有一條發源於新縣白雲山南嶺東西兩側的白露河(古稱“白鷺河、淠水”),光山縣白雀園鎮就座落在這條白露河上遊的西側,它南依降龍山,街市沿河伸展,交通便利,素為連接光山、新縣、商城、潢川四縣商貿的重鎮,是聯係豫東南、鄂東北、皖西北的交通要衢。土地革命時期,這裏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重鎮之一。1930年秋,鄂豫皖省蘇經濟公社就設在這裏,1931年3月又在這裏設立了白雀園市,成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的三個直轄市之一。
1931年,以王明為首的“左”傾冒險主義獨攬中央領導大權之後,機械地照搬蘇共黨內鬥爭的錯誤“經驗”,教條地將蘇聯愈演愈烈的肅反擴大化引到中國共產黨內,對黨內抵製其錯誤傾向和不同意見的同誌,統統視為階級鬥爭的反映,混淆思想認識分歧與敵我鬥爭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動輒即扣上“右傾機會主義”、“富農路線”、“調和主義”等大帽子,加以殘酷鬥爭、無情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