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若不是歐陽妹為了逃避感情去了英國……
花謝花飛花滿天,香消潢水有誰憐。如今爾已天堂去,何奈多情何奈虔。
人生相逢即是緣,但這是我一生糾心的孽緣啊!
151
那年清明,迴村後,村裏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吃完飯之後,魏叔尋我,說把我二十年前,由責任田改建的魚塘,由政府財政出資重建,這當然是好事,我滿口應承了下來,但提到修環村路鋪水泥路時,要占我魚塘的一部分麵積。便說了當年利佬尋問我修路的路線,如今也是這樣實施的。修路靠南側河沿的地方、西南側拐角可以占用,魚塘東南角占用一些,是為了出行方便,但東側與北側不能占用,東側修出村至村裏的環行路,所占的地方,按原來的出村道路直接東擴,理應占用二、三隊集體的魚塘,我的魚塘依原來的石岸重新砌好。魏叔當即表示讚同。當魏叔提及占用無費用,說田地是集體的,集體修路占用是沒有賠付的,但我為了村子舊貌換新顏,這修路工程,是國家為了改善民生造福眾人的,我默然同意。當時沒有詢問魏叔,這是出自何處的政策法規,更沒有與魏叔理論賠償問題。
我到了縣城,一個星期之後,上午又迴到熊河時,魚塘的南側,西南側、東南角按道路需求占用了,讓我意外的、東側卻無端占用了2米多寬,而靠魚塘東側相鄰的地方,是二、三生產隊集體的魚塘,多年已經荒廢,這一次同樣重修,村裏不占公共的地方,卻占用我私人分配承包的地方,讓我很生氣。所占的土地,沒有賠付,我還欣然同意,是不是我太好說話的原故,以至於一占再占。
我便叫停了東側的工程,而工程負責人拒絕停工,說是村委魏叔的安排。我便尋了鐵棒,把占用東側所砌的兩米石岸掀了。並怒斥工程人員:“這雖是改善民生的工程,但要想修,必須按我開始與村委魏叔所商定的模式修砌,即使占用,即使沒有賠付,也要找我商量,在不告訴我的情況下,強行占用耕地修,肯定不行。”
工程人員見狀,便打電話通知了魏叔,魏叔當時正在鎮政府開會。那日東側的田岸上,所修出村的道路便停工了。因為孩子上學需要接送,我當天下午兩點鍾便迴到了縣城。
當天下午,憨爺、豹爺、小七、濤哥、懷哥、靚哥等都打來了電話,詢問此事並尋求解決。
我的責任魚塘東側,是二、三隊出村的道路,不占他們集體空置地方,卻占我的地方,讓我很生氣,但現在都是二、三生產隊的成員打電話,尋求解決問題,這不是扯蛋麽,是不是這幾年我負債了,還有些威懾的弦外之音,並說不就占些地方麽,我現在困難了,還需要這些人資助。
論人是常情,言語有貴賤。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難道真是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我這次真要看看這筵中酒,杯杯都敬有錢人,還是敬我這負債人。
逐漸掛斷了他們當“說客”的電話。我突然明悟了一句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如何真心都負人。
直至第三日,利佬的到來,才讓我心裏放下那種“說客”的不爽。
“都是為了村子的建設,大家都退一步。把工程建好,也是造福鄉裏,不僅個人受益,社會都受益。咱倆交往這些年,你我不是也時刻想著,村子舊貌換新顏。天天思慮著,開發鄉村旅遊的想法。”
那時利佬在京九路開了一家飯店,當夜,由魏叔帶著建設工程的老板買單,在利佬的小飯店吃飯,說按我的意思修這段出村道路,並表示了歉意。當夜,在利佬的主持之下,我喝下了這杯中酒,咽下了這傲骨氣。
一場修路的小風波,就這樣被利佬這位“說客”,三言兩語解決了,並讓魏叔圓了場麵。
古語說“殺人誅心、息事感人”。利佬做事的方式很到位的,我心裏由衷地佩服,重新審視了他的過往,也是一位做事執著的人。
那一年,村子在魏叔領導下,施行美麗鄉村的建設,缺乏了高瞻遠矚的思維,隻是效仿鄰鄉,工程人員與領導怎麽說,他就怎麽辦。沒有突破性思維模式,更沒有關注網絡,國家各省市各地方,對美麗鄉村理念的認知各有不同,對國家提出全域旅遊的政策,沒有先知先覺地意念思維。當村中道路與魚塘初步修好,而施行漢潢古道老街與古村落的修建時,因村民的意見不統一、不協調而擱置、放棄,讓資金轉至他處,讓第二年呂書記實施全域旅遊政策時,而失去了首批“九鎮十八灣”投資建設的機會。
152
誰不說俺家鄉美!
蘇東坡詩曰——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今詩曰《讚家鄉》——白雲深澗出,曦嶺悍鷹駸。綠水青山曲,雄關古道吟。
用行動尋覓雄關古寨,用五官感受紅色基因,用思維探索革命傳統,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體驗中感悟生活,研學鄉村旅遊文化業,讓家鄉青山綠水更美!
這是我遊曆了浙江安吉縣、海寧市、杭州市、桐鄉市、寧波市、金華市、婺源市、嘉興市、海鹽縣、嘉興市、嘉善縣、平湖市等,留下了對家鄉的許諾。
當轟轟烈烈的美麗鄉村在家鄉開始建設,我的足跡,已踏遍新縣的山山水水,已翻閱了許多關於新縣文史的記載,還特意購買了市麵上不常見的清代康熙麻城縣誌、商城縣誌、嘉靖光山縣誌等書,為了探尋武漢抗戰的血腥日寇侵華曆史、與中國軍人的光榮使命,我多年前在黃石市購買了《武漢抗戰》一書。我通過各地的旅行與探尋,深深知曉,一個地方旅遊業的發展,除了醉人的風景,淳樸的民風,完善的生活、娛樂設施之外,還要有厚重的文化傳承。而處在漢潢古道上的熊河,不僅曆史悠久,而且紅色文化更是一麵厚重的旗幟。也是鄂豫皖紅色革命的燎原地之一。更是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淵源地。
展播老家故事,闡述家國情懷,傳承革命精神,宣揚紅城文化。遂鐫寫此文——《八月桂花遍地開》開自大別山的熊河壪。
從農村遷至縣城,不管是在虹橋消暑,還是在博物館廣場休閑,或是漫步在公園,還是大型公益演出,都能聽見一首耳熟能詳的歌——《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是本地民歌唱法,曲調優美動聽,親切可人!
大家三個一夥,五個一群,七八個一對,十幾或二十幾一排,有的拉手風琴,有的拉二胡,還有吹小號的,電子琴也搬出來了。“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 說起這首膾炙人口的歌,和我們家族還有些淵源呢!
先祖(爺爺的爺爺)是清朝光緒約貢,曾在武昌府任職一年,後因身體欠安而辭官迴鄉,在自己家中開館教書。先祖為人正直,禮義有加。在社會場麵上一直保持中立,不參與國共兩黨政事,私底下卻堅決支持和宣傳馬列主義。在光山縣四周威望極高。那時曆屆光山縣長都會前來拜會。
照爺爺的講述,一次光山縣長請先祖講學,當時是騎馬而去的。先祖因講學不知馬脫韁繩而亂牧,當時逢三月麥苗長勢正旺,當時百姓識得是先祖坐騎,自守各戶田邊而送迎馬匹迴家,馬匹未傷一毛一發。現民間仍有人傳此佳話。光山縣蘇維埃政權成立時,先祖也受高敬亭主席相邀前往。
先祖辦學館教書三十餘載,學生遍布光山縣四周無數。我爺爺也在先祖身邊讀書十二年。彭頌臣、潘智武皆是先祖學生。王霽初和紅軍的一個團長也是先祖學生,聽爺爺講王霽初是大地主的兒子,在先祖處上學時還多交了一份學費,對其名諱印象很深。王霽初為人聰慧勤快,深得先祖喜愛。他比我爺爺年齡稍大些,一起在學館上學。王霽初比爺爺早一年參加了紅軍。
一九二九年春,在鄂豫皖紅軍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為了穩固蘇維埃政權,兩營長奉命剿匪,在熊河駐軍攻打高山寨和打鼓寨。為了盡快結束戰鬥,紅軍首長向先祖了解民俗人文地理。先祖言道,高山寨雖地勢平坦,但對百姓平和,攻克有難度,而打鼓寨彭頌臣不得民心,欺壓百姓,雖地勢險要,但三日必破。其中高山寨寨主陳老七也是先祖學生。後來果不其所然,佃女徐鳳英放火燒了打鼓寨,彭姓族人捉綁彭頌臣於寨門迎接軍隊,而高山寨月餘後大炮轟破山門才攻克。
後來彭頌臣公判槍殺於熊河後河坪。
紅軍首長高敬亭來我家作客,正值金秋八月,庭院古老金桂飄香,先祖言道,“八月桂花遍地香,什麽風把首長吹來了!”
聽爺爺講,當時桂花樹和現在的一樣粗大,不知是多少年的古樹了。匪患解除後,百姓人人手挽紅布,家家掛紅燈籠慶祝勝利。
至於後來,高敬亭帶爺爺(熊太交)也去參加了紅軍,任六連文書,在湖北境內戰鬥中因耳朵震傷、眼睛被熏傷而退役,在國民黨清共時,因光山縣軍政長官是潘智武(先祖學生),爺爺才幸免於難,也傳襲了我們現在一家族人。後來日本人來了,炮轟了後山的烽燧台與熊河古建築,也包括先祖桂花樹西側雅致的木雕書樓。先祖因戰亂而亡,死時不知所蹤,爺爺三兄弟在後山為其埋了衣冠塚。我為先祖離奇而滄桑一生感到驕傲與痛心。
我一直喜好讀書看報聽新聞,前些日子看資料講此歌是王霽初先生根據《八段錦》本地民歌所作,不免想起已故爺爺的講述,參紅軍迴來以後,迴到家在熊河開了雜貨店謀生,並娶了奶奶(沙窩南灣梅姓姑娘),從我記事起就過著寡言少語的低調日子。
但王霽初不知道與此事是不是巧合?引發了我的好奇。
但家中庭院古桂每年逢中秋左右,依舊十裏飄香!那香味清香撲鼻,神清心怡,別有一番特別。每逢花開,隻要有時間,我一定迴老家的樹下聞上幾個小時,拋開世間煩心事,入定心神萬物清!
據縣誌和史料記載,一九二九年王霽初根據本地民歌《八段錦》填詞寫歌後,很快傳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一九三一年夏三十二軍師長漆德瑋奉調中央蘇區江西後,此歌又傳唱開來。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轉移至川陝根據地後,這樣就在大江南北傳唱開來。這其中經過文藝工作者的不斷潤色與傳唱,日臻豐富。新中國成立後,在一九六四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二場《星火燎原》中為主唱歌曲。從那以後就家喻戶曉了!
關於《八段錦》,實為明末清初光州“南曲第一人”蘇昆生所傳,新縣的民歌亦與此人有不可分割的淵源。在小時候時曾聽爺字輩的人配鑼鼓敲打“三番”調時唱過“小小鯉魚壓紅腮呀,上江遊到下江來……”歌曲是民間情歌小調,同《十繡》、《十愛嫂》、《小大哥》、《小奴家》差不多,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喜慶事時,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大別山沙窩鎮民間娛樂的一種方式,到如今也隻有七十歲以上有民間才藝的老者會唱和會打那種鑼鼓了。
(熊太交參紅軍所屬番號與領導名單:紅四軍三十一師三團二營六連,師長漆德瑋,團長高敬亭,營長林量成,連長胡貴賢,指導員為何忠仁。職位為六連文書。)根據百度查閱,漆德瑋為一九二九年為三十二師代師長,至一九三零年後為三十二軍師長,而爺爺的筆記中,記錄一九二九年漆德瑋為三十一軍師長,證實其當時身兼多職。
花謝花飛花滿天,香消潢水有誰憐。如今爾已天堂去,何奈多情何奈虔。
人生相逢即是緣,但這是我一生糾心的孽緣啊!
151
那年清明,迴村後,村裏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吃完飯之後,魏叔尋我,說把我二十年前,由責任田改建的魚塘,由政府財政出資重建,這當然是好事,我滿口應承了下來,但提到修環村路鋪水泥路時,要占我魚塘的一部分麵積。便說了當年利佬尋問我修路的路線,如今也是這樣實施的。修路靠南側河沿的地方、西南側拐角可以占用,魚塘東南角占用一些,是為了出行方便,但東側與北側不能占用,東側修出村至村裏的環行路,所占的地方,按原來的出村道路直接東擴,理應占用二、三隊集體的魚塘,我的魚塘依原來的石岸重新砌好。魏叔當即表示讚同。當魏叔提及占用無費用,說田地是集體的,集體修路占用是沒有賠付的,但我為了村子舊貌換新顏,這修路工程,是國家為了改善民生造福眾人的,我默然同意。當時沒有詢問魏叔,這是出自何處的政策法規,更沒有與魏叔理論賠償問題。
我到了縣城,一個星期之後,上午又迴到熊河時,魚塘的南側,西南側、東南角按道路需求占用了,讓我意外的、東側卻無端占用了2米多寬,而靠魚塘東側相鄰的地方,是二、三生產隊集體的魚塘,多年已經荒廢,這一次同樣重修,村裏不占公共的地方,卻占用我私人分配承包的地方,讓我很生氣。所占的土地,沒有賠付,我還欣然同意,是不是我太好說話的原故,以至於一占再占。
我便叫停了東側的工程,而工程負責人拒絕停工,說是村委魏叔的安排。我便尋了鐵棒,把占用東側所砌的兩米石岸掀了。並怒斥工程人員:“這雖是改善民生的工程,但要想修,必須按我開始與村委魏叔所商定的模式修砌,即使占用,即使沒有賠付,也要找我商量,在不告訴我的情況下,強行占用耕地修,肯定不行。”
工程人員見狀,便打電話通知了魏叔,魏叔當時正在鎮政府開會。那日東側的田岸上,所修出村的道路便停工了。因為孩子上學需要接送,我當天下午兩點鍾便迴到了縣城。
當天下午,憨爺、豹爺、小七、濤哥、懷哥、靚哥等都打來了電話,詢問此事並尋求解決。
我的責任魚塘東側,是二、三隊出村的道路,不占他們集體空置地方,卻占我的地方,讓我很生氣,但現在都是二、三生產隊的成員打電話,尋求解決問題,這不是扯蛋麽,是不是這幾年我負債了,還有些威懾的弦外之音,並說不就占些地方麽,我現在困難了,還需要這些人資助。
論人是常情,言語有貴賤。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難道真是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我這次真要看看這筵中酒,杯杯都敬有錢人,還是敬我這負債人。
逐漸掛斷了他們當“說客”的電話。我突然明悟了一句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如何真心都負人。
直至第三日,利佬的到來,才讓我心裏放下那種“說客”的不爽。
“都是為了村子的建設,大家都退一步。把工程建好,也是造福鄉裏,不僅個人受益,社會都受益。咱倆交往這些年,你我不是也時刻想著,村子舊貌換新顏。天天思慮著,開發鄉村旅遊的想法。”
那時利佬在京九路開了一家飯店,當夜,由魏叔帶著建設工程的老板買單,在利佬的小飯店吃飯,說按我的意思修這段出村道路,並表示了歉意。當夜,在利佬的主持之下,我喝下了這杯中酒,咽下了這傲骨氣。
一場修路的小風波,就這樣被利佬這位“說客”,三言兩語解決了,並讓魏叔圓了場麵。
古語說“殺人誅心、息事感人”。利佬做事的方式很到位的,我心裏由衷地佩服,重新審視了他的過往,也是一位做事執著的人。
那一年,村子在魏叔領導下,施行美麗鄉村的建設,缺乏了高瞻遠矚的思維,隻是效仿鄰鄉,工程人員與領導怎麽說,他就怎麽辦。沒有突破性思維模式,更沒有關注網絡,國家各省市各地方,對美麗鄉村理念的認知各有不同,對國家提出全域旅遊的政策,沒有先知先覺地意念思維。當村中道路與魚塘初步修好,而施行漢潢古道老街與古村落的修建時,因村民的意見不統一、不協調而擱置、放棄,讓資金轉至他處,讓第二年呂書記實施全域旅遊政策時,而失去了首批“九鎮十八灣”投資建設的機會。
152
誰不說俺家鄉美!
蘇東坡詩曰——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今詩曰《讚家鄉》——白雲深澗出,曦嶺悍鷹駸。綠水青山曲,雄關古道吟。
用行動尋覓雄關古寨,用五官感受紅色基因,用思維探索革命傳統,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體驗中感悟生活,研學鄉村旅遊文化業,讓家鄉青山綠水更美!
這是我遊曆了浙江安吉縣、海寧市、杭州市、桐鄉市、寧波市、金華市、婺源市、嘉興市、海鹽縣、嘉興市、嘉善縣、平湖市等,留下了對家鄉的許諾。
當轟轟烈烈的美麗鄉村在家鄉開始建設,我的足跡,已踏遍新縣的山山水水,已翻閱了許多關於新縣文史的記載,還特意購買了市麵上不常見的清代康熙麻城縣誌、商城縣誌、嘉靖光山縣誌等書,為了探尋武漢抗戰的血腥日寇侵華曆史、與中國軍人的光榮使命,我多年前在黃石市購買了《武漢抗戰》一書。我通過各地的旅行與探尋,深深知曉,一個地方旅遊業的發展,除了醉人的風景,淳樸的民風,完善的生活、娛樂設施之外,還要有厚重的文化傳承。而處在漢潢古道上的熊河,不僅曆史悠久,而且紅色文化更是一麵厚重的旗幟。也是鄂豫皖紅色革命的燎原地之一。更是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淵源地。
展播老家故事,闡述家國情懷,傳承革命精神,宣揚紅城文化。遂鐫寫此文——《八月桂花遍地開》開自大別山的熊河壪。
從農村遷至縣城,不管是在虹橋消暑,還是在博物館廣場休閑,或是漫步在公園,還是大型公益演出,都能聽見一首耳熟能詳的歌——《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是本地民歌唱法,曲調優美動聽,親切可人!
大家三個一夥,五個一群,七八個一對,十幾或二十幾一排,有的拉手風琴,有的拉二胡,還有吹小號的,電子琴也搬出來了。“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 說起這首膾炙人口的歌,和我們家族還有些淵源呢!
先祖(爺爺的爺爺)是清朝光緒約貢,曾在武昌府任職一年,後因身體欠安而辭官迴鄉,在自己家中開館教書。先祖為人正直,禮義有加。在社會場麵上一直保持中立,不參與國共兩黨政事,私底下卻堅決支持和宣傳馬列主義。在光山縣四周威望極高。那時曆屆光山縣長都會前來拜會。
照爺爺的講述,一次光山縣長請先祖講學,當時是騎馬而去的。先祖因講學不知馬脫韁繩而亂牧,當時逢三月麥苗長勢正旺,當時百姓識得是先祖坐騎,自守各戶田邊而送迎馬匹迴家,馬匹未傷一毛一發。現民間仍有人傳此佳話。光山縣蘇維埃政權成立時,先祖也受高敬亭主席相邀前往。
先祖辦學館教書三十餘載,學生遍布光山縣四周無數。我爺爺也在先祖身邊讀書十二年。彭頌臣、潘智武皆是先祖學生。王霽初和紅軍的一個團長也是先祖學生,聽爺爺講王霽初是大地主的兒子,在先祖處上學時還多交了一份學費,對其名諱印象很深。王霽初為人聰慧勤快,深得先祖喜愛。他比我爺爺年齡稍大些,一起在學館上學。王霽初比爺爺早一年參加了紅軍。
一九二九年春,在鄂豫皖紅軍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為了穩固蘇維埃政權,兩營長奉命剿匪,在熊河駐軍攻打高山寨和打鼓寨。為了盡快結束戰鬥,紅軍首長向先祖了解民俗人文地理。先祖言道,高山寨雖地勢平坦,但對百姓平和,攻克有難度,而打鼓寨彭頌臣不得民心,欺壓百姓,雖地勢險要,但三日必破。其中高山寨寨主陳老七也是先祖學生。後來果不其所然,佃女徐鳳英放火燒了打鼓寨,彭姓族人捉綁彭頌臣於寨門迎接軍隊,而高山寨月餘後大炮轟破山門才攻克。
後來彭頌臣公判槍殺於熊河後河坪。
紅軍首長高敬亭來我家作客,正值金秋八月,庭院古老金桂飄香,先祖言道,“八月桂花遍地香,什麽風把首長吹來了!”
聽爺爺講,當時桂花樹和現在的一樣粗大,不知是多少年的古樹了。匪患解除後,百姓人人手挽紅布,家家掛紅燈籠慶祝勝利。
至於後來,高敬亭帶爺爺(熊太交)也去參加了紅軍,任六連文書,在湖北境內戰鬥中因耳朵震傷、眼睛被熏傷而退役,在國民黨清共時,因光山縣軍政長官是潘智武(先祖學生),爺爺才幸免於難,也傳襲了我們現在一家族人。後來日本人來了,炮轟了後山的烽燧台與熊河古建築,也包括先祖桂花樹西側雅致的木雕書樓。先祖因戰亂而亡,死時不知所蹤,爺爺三兄弟在後山為其埋了衣冠塚。我為先祖離奇而滄桑一生感到驕傲與痛心。
我一直喜好讀書看報聽新聞,前些日子看資料講此歌是王霽初先生根據《八段錦》本地民歌所作,不免想起已故爺爺的講述,參紅軍迴來以後,迴到家在熊河開了雜貨店謀生,並娶了奶奶(沙窩南灣梅姓姑娘),從我記事起就過著寡言少語的低調日子。
但王霽初不知道與此事是不是巧合?引發了我的好奇。
但家中庭院古桂每年逢中秋左右,依舊十裏飄香!那香味清香撲鼻,神清心怡,別有一番特別。每逢花開,隻要有時間,我一定迴老家的樹下聞上幾個小時,拋開世間煩心事,入定心神萬物清!
據縣誌和史料記載,一九二九年王霽初根據本地民歌《八段錦》填詞寫歌後,很快傳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一九三一年夏三十二軍師長漆德瑋奉調中央蘇區江西後,此歌又傳唱開來。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轉移至川陝根據地後,這樣就在大江南北傳唱開來。這其中經過文藝工作者的不斷潤色與傳唱,日臻豐富。新中國成立後,在一九六四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二場《星火燎原》中為主唱歌曲。從那以後就家喻戶曉了!
關於《八段錦》,實為明末清初光州“南曲第一人”蘇昆生所傳,新縣的民歌亦與此人有不可分割的淵源。在小時候時曾聽爺字輩的人配鑼鼓敲打“三番”調時唱過“小小鯉魚壓紅腮呀,上江遊到下江來……”歌曲是民間情歌小調,同《十繡》、《十愛嫂》、《小大哥》、《小奴家》差不多,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喜慶事時,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大別山沙窩鎮民間娛樂的一種方式,到如今也隻有七十歲以上有民間才藝的老者會唱和會打那種鑼鼓了。
(熊太交參紅軍所屬番號與領導名單:紅四軍三十一師三團二營六連,師長漆德瑋,團長高敬亭,營長林量成,連長胡貴賢,指導員為何忠仁。職位為六連文書。)根據百度查閱,漆德瑋為一九二九年為三十二師代師長,至一九三零年後為三十二軍師長,而爺爺的筆記中,記錄一九二九年漆德瑋為三十一軍師長,證實其當時身兼多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