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且上窺天堂;且行懷地獄;俯人世患茫茫;入山河兮噎語……


    幾年前,我遁入新縣縣城,懷著赤子之心,抱著“不到長城非好漢”之情,登上了新縣境內第一高峰——黃毛尖。


    我正值壯年,時令又恰逢盛夏,矗立於江淮山巔,看夕陽,逛雲海,仰慕天街,萬千豪情,聚於一身,曾承諾往後定看黃毛尖日出。


    往事悠悠……


    迴到縣城後,第二天李姐開著車,我帶著兒子一起,去了黃毛尖看日出。終於在今日淩晨三點半鍾,整裝出發。月兒彎彎,繁星滿天,偶爾傳來幾聲杜鵑的鳴叫。車燈照在公路兩側的信號指示燈上,如兩條蜿蜒的巨蛇,隨車並行遊向深邃的蒼穹。


    到達山頂時,月兒仍然微笑地俯視著旋轉的風力發電機所用的葉輪。透涼透涼的山風唿嘯著,鑽入我單薄的春裝,勁爆地鼓吹起不規則的氣浪,似要攜帶著我飛向天空,與那遠處山溝中飄浮天街的燈籠一起遊走。


    東方已然泛起了魚肚白,在魚肚白的上方,是深藍的天空,與天空銜接處,慢慢染上了一層紅暈。


    天空上的紅暈,讓我想起了兒時,母親清晨送我去學校的路上,遇到鄉鄰,澀澀地停下來逐一打著招唿,那臉上呈現著與陽光映照時緋紅的暈。


    紅暈越來越紅,越來越囂張跋扈,逐漸凝成了一道道虹,一會兒又悄然變成了多彩的霞。眨一眨眼,霞光又似爆射的利箭,從天地間驟然散開。


    紅日一躍而出,好似下方被什麽物體拉扯著停了又停,又緩緩升起。


    一切豁然明朗。群山柔嫩透翠的新葉之中,襯出一叢叢火熱燃情奔放的杜鵑花,更是如血似滴的豔麗,在天地間靜靜地沐浴著晨光悄然綻放。


    杜鵑花,絕美於天地之間,據說是英雄的血浸染而形成。花開花落,歲歲年年,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一腔任勞任怨,寄懷初心入世,肩扛使命征程,貢獻出最後的一滴鮮血,浸染著一片片花海,那麽從容淡定,那麽怡然自得,為天地間奉獻這絕美的風景。迴想這幾年的疫情所遭受的曲折,又能如何比擬什麽呢?


    一聲啼血杜鵑,又從思緒中喚起。她的唿喚,響徹天地,震撼迴憶,洗滌心靈。那是一種多麽深沉、厚重、偉岸的聲音。


    “人間最美四月天”!去黃毛尖看日出,絕美是杜鵑。


    遊後留詩雲——


    乘船隨月去,甘露正濃兮。靜待霞光起,歸來春色棲。卻無鶯燕語,僅有杜鵑啼。且訴家山美,鬆濤今又嘶。


    下山時,沿途皆是粉紅色的桃花飄飛。


    其東南黃毛尖山峰之下,田鋪鄉塘畈也。黃毛尖森林公園的塘畈村,坐落在山峰之下公路邊的澗溪旁。雖已入初夏,但黃毛尖山下剛剛青翠林立,塘畈水庫碧波漾蕩,藍天悠悠,白雲飄飄,山花爛漫,柳絮飛揚。鳥鳴山澗溝壑,風拂額麵輕透涼。


    沿溪澗而上,潺潺水聲相伴曲,妙婉鶯歌枝頭唱。峰迴路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豁然開朗,古柳依依,亭台隱隱,村舍傍溪北,鄉村舞台倚村頭。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風和日麗,心曠神怡。旅行此景此地,環境整潔舒適,風景秀美俏麗,鄉村至味是清歡,如臨“桃花源”。


    午飯時分,我才尋一村民家中,炒了兩個菜,地缸豆燉臘肉與韮萊炒雞蛋,我路走多了有點餓,吃了兩大碗香噴噴的米飯,夥食超便宜,三個人隻收了五十元錢。


    去洗手間時,才發覺這家主人,也是一位奇石愛好者,玩石愛好者在縣城不常見到,更何況在這深山的僻遠山村,其在溪澗與山間,撿得不少畫麵石,形象石,臘石與礦石,還有一塊石鐵隕石。擺放在自家的窗台和院落之中。但主人對石頭的知識麵理解的不是很透,我便簡單地介紹了新縣常見文玩的石質與石類,以及撿迴家之後石頭的護理。形象石與畫麵石最容易發現,而臘石無雜質,細膩光潤有油脂性的很少,黃臘石偏多,但大部分石英晶體粗,綠臘石雜質太多,紅臘石裂紋多。在遠古年代大別山還是汪洋大海,後來地殼運動而形成,也有生物化石與隕石,找尋需要很專業的地質岩石知識,建議可在網上搜索學習。


    主人很是高興,再三挽留,臨走時,送了上午剛從山上采摘的野菜,藤兒苦與蒲公英。並送了一塊紅臘石,我非常喜歡。主人還留下了電話,希望有空常來此地遊玩,並且幫助指導其奇石文化。


    在塘畈村的文化活動中心,當時正值正午,天氣稍有炎熱,我走進去休息片刻,無意中見到了村務負責人彭以亮同誌。在他的介紹講述中,該村位處窮鄉僻壤之地,是在紅城整合全域旅遊,打好脫貧攻堅戰,建設美麗鄉村中受益。他正在忙於工作,起草修建河岸協議,作為一名遊客我不便打擾,便匆忙告辭。


    車子奔馳在鄉間寬闊的路上,金紅色的太陽照紅了臉。從黃毛尖迴去的時候,望著慢慢遠離視線的塘畈村隱於巍巍群山之中,揮了揮手。心中想著,如有機會,一定來塘畈鄉村大舞台,與跑友們搞一次露營晚會……


    廣場外,村道邊。晚風輕拂溪水潺,霞隱花絮夕陽殘。人難舍,夜無眠,月光又漾我心田。啟明星耀大別山。


    127


    隔日依是好天晴,我們相約去了白沙關,同行的還有網友天馬行空。


    位於鄂豫皖交界的新縣陡山河鄉白沙關,據新縣誌、紅安縣誌、光山縣誌、麻城縣誌載,其在白沙關村東南2公裏的江淮分水嶺上,二嶺夾峙,東為望風尖,西為擂鼓台,地勢險峻。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白沙關原名白沙洲,古時為齊、楚關隘,後魏景明四年,元莫率兵攻梁義陽,被梁將吳子明戰死於此,南宋時,金兵侵犯中原,宋將孟良後裔孟珙率兵血戰白沙洲。後傳說抗元,被俘後堅貞不屈,被元兵殺害於關口,百姓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將此關改名為白沙關,並立孟珙石刻像於關內供後人瞻仰。1929年在白沙關爆發了著名的紅軍、農民赤衛隊近萬人的革命大暴動。遺址現有革命曆史紀念館、孟珙廟、望風尖、擂鼓台景點四處。


    1926年7月國共合作開始北伐戰爭,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國民黨開始明目張膽的屠殺共產黨。當時的政治局負責人是瞿秋白,主張以城市為中心(共產國際的左傾主義),爆發了一係列武裝起義。1927年8月1日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1927年9月9日的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1928年12月16日的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等。在這種背景下,黨的最高領導集體主張武裝奪起中心城鎮,鄂豫邊區工農紅軍第七軍在陳店一帶開辟了柴山保革命根據地。當時適逢蔣、桂軍閥混戰結束,桂係軍閥被逐出武漢,將介石的勢力延伸入湖北和河南南部,他調集軍隊對柴山保根據地實行第一次會剿(因有國民黨獨四旅羅霖部和暫二旅李克邦部參加,史稱“羅李會剿”),瘋狂的殘殺革命進步人士。光山縣的反動勢力趁機糾集柴山保革命根據地北麵陡山河一帶的胡、範、成、黃、寇幾家惡霸大地主,以胡道記為首,拚湊了反動武裝民團及紅、黃槍會(又稱紅黃學會)盤踞在白沙關山寨上。他們利用關口屯兵買馬,修築陣地,燒殺搶奪,魚肉鄉鄰,搜捕共產黨,嚴重阻礙了剛剛建立的柴山保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1929年5月,白沙關村羅衝革命青年羅文玉被捕後遭胡道記殘暴殺害,屍體被吊在城樓曝曬,激起了當地羅氏家族的義憤,他們秘密聯絡附近的群眾組織農民赤衛隊,準備攻關發動起義。


    6月的某一天,中共鄂豫邊特委地下交通員在途經白沙關時聽說了羅氏家族準備秘密攻關的消息,立即向中共鄂豫邊特委主要負責人作了匯報。中共鄂豫邊特委和紅三十一師決定依靠當地紅槍會群眾攻克白沙關。特委和紅軍領導人事先作了周密部署,當時主要領導人漆德瑋(中國工農紅軍十一軍三十一師師長),徐向前(十一軍三十一師師長副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高敬亭(三十一師三團團長)吳煥先(時任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委員、鄂豫邊特區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會主席、中共紫雲區委書記)、王樹聲(時任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委員)、鄭維山(時任鄂豫邊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戴克敏(時任紅十一軍三十一師黨代表)、曹學楷(時任中共七裏坪區委書記)、戴季倫(時任中共黃陂縣委書記)等,經研究決定兵分四路,由倪誌亮、曹學楷、郭步儀、鄭行瑞分別帶領,準備強攻白沙關。另派秘密黨員、“豫南紅學司令部”骨幹羅明高、羅明富等人,帶領白沙關村羅衝一帶的農民,以紅槍會的名義,潛入白沙關山寨內,預作內應。同時,組織地下黨員廣泛發動柴山保、郭家河一帶的農民支前參戰。


    1929年7月1號淩晨,戰鬥打響。紅十一軍三十一師副師長徐向前親自指揮戰鬥,四路部隊在數千革命群眾的配合下,同時向白沙關發動猛攻。當進攻部隊和革命群眾接近山寨時,羅明高、羅明富突然率領預作內應的革命紅槍會會員從敵陣殺出,會同紅三十一師和革命群眾奮勇殺敵。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斃傷敵軍數百人。胡道記帶殘匪倉皇棄關北逃,紅軍乘勝追擊,殘匪大部被消滅於途中。胡道記中彈受傷,走投無路,跳水而死。暴動勝利後的第三天,中共鄂豫邊特委在白沙關附近的望風尖舉行萬人大會,宣布成立農民赤衛隊,並懲辦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豪紳地主和紅、黃槍會反對頭目,這次革命暴動,史稱“白沙關萬人暴動”。


    白沙關萬人暴動後,依靠剛剛建立的紅色政權,群眾紛紛要求參軍,紅三十一師新增加近500餘人,柴山保革命根據地得到初步的鞏固,紅色區域向北推進數十裏,紅軍隊伍和革命根據地迅速擴大,陡山河以南縱25公裏,橫23.5公裏的地|區,均成為革命根據地。


    著名的白沙關萬人暴動是革命初期由紅軍、農民赤衛隊聯合組織的一次大的革命暴動,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巨大的威力,有力的震撼了國民黨反動勢力,激發增強了人民群眾革命的信心,大大地鼓舞了革命軍民的士氣,初步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對打通“黃麻、光山到羅山,商城、固始到六安”的革命通道,對鄂豫邊區革命的壯大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為後來柴山堡革命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和粉碎國民黨鄂豫會剿、徐夏會剿提供了有利條件,意義十分重大。


    行至白沙關,在青磚黛瓦的北門樓下,坐著兩位老者,親切地打過招唿後,熱情地帶我參觀了門樓東側的石碑。


    沒來白沙關之前,聽說此石碑為黃州知府孟珙之像,民間用來紀念他抗金、抗元之功績。


    參拜完石碑後,觀摩良久,我對石碑產生如下質疑: 若年號為開寶六年,即北宋趙匡胤還未登基做皇帝,則抗金名將嶽飛還未出生,年號與畫像時間不符。我仔細揣測了碑文—— 如果年號是開寶六年之說,後麵應是用十二天幹與地支表示月與日期,則不應是三月十二日、作為日期而刻於碑文。個人默默揣測著。


    此關在解放以前,關口東西側嶺寺廟聳立,也是古時南北過往的必經古道,按碑畫中服飾,應是唐代衣冠裝飾,也許是少白遊覽此處時,而留下的傳奇故事,後被當地村民以碑祭思之。還是傳說中的俠士李少白?還是俠士沈少白?


    筆者認為,應是唐後期五代時多戰亂,白沙關遭到戰火毀壞,而是一名叫奭少白的人所重建,而石碑畫像為建關工匠所立,而畫像是誰?有待考證。


    此石碑的雕刻畫像,以服飾與朝代對比,絕對不符合為孟珙之像。


    孟珙石刻畫像之說,隻是當地居民,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心的表白與祭思。而文化大革命期間,孟珙廟與娘娘廟(民間也稱為梁紅玉廟)也遭遇了難逃拆毀的命運。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隨州棗陽人,南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四世祖孟安是嶽飛部將,祖父孟林也是嶽家軍一員,父孟宗政,子孟之綱。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一人之力統禦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為“機動防禦大師”。淳佑六年(1246年)九月三日,孟珙去世,時年51歲。中國曆史上抗金、抗元的民族英雄,與嶽飛媲美!


    據門樓下的遺存捐贈碑文記錄,當年號在道光二十一年重新修建了白沙關,經過曆史的演變,白沙關也同樣經曆著興衰,繁華與敗落。


    而在一九二九年蘇維埃政權成立時期,在黨的號召與領導下,白沙關萬人暴動,留下了不朽的豐碑與詩篇。在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一頁寶貴史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往事莫迴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道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道刀客並收藏往事莫迴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