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白沙關北門樓閣樓上,解放後興建的曆史珍貴紀念照片,因歲月的流逝與當時技術的落後,全部潮化,隻留下木質的紅色相框,靜靜地留下曆史上曾經的痕跡。為了推動新縣紅色旅遊業的建設,而白沙關的重建工程,已迫在眉睫。
腳踏紅色的土地,尋訪紅色的傳承,帶著久慕的心情,攜著期盼的思緒,如約而至,進入了這千古雄關——白沙關。
走在關內的石板路上,仰望著東側,巍峨聳立、蜿蜒曲折的江淮嶺望風尖,藍天依舊映襯著青山,白雲依依飄過頭頂,微風拂動著我潔白的襯衣,此時,我隻遐想著化成一隻白鴿,飛向藍天,俯瞰這不足百米長的關內巷道。觸感著那來自遠古的苦難滄桑……
千百年來塵與土,多少英雄豪傑。曾經的戰馬嘶鳴,戰鼓聲聲,曾經的槍炮聲聲,如這頭頂上的白雲,隨風蕩漾著飄過……
如今,這雄關古道,依舊靜靜屹立在江淮山巔之間,在葳蕤多姿的盛夏來臨時,荒廢的雄關靜靜地躺著,那曾經的繁華與戰火硝煙的歲月,那數不盡的文人墨客的感歎,那傳承古今的傳奇,還有那一抹無法言喻的荒涼……
遠去了崢嶸千年的古關,掩埋了曆史上鏖戰的塵埃 ,在這炙熱的陽光照射下,我站在白沙關口,從遠古的記憶中迴味,從迴味中沉思——
仿佛聽到了,那遠古悠遠的馬鈴搖曳、馬蹄聲聲。仿佛也看到了,那迴旋在江淮嶺上、天空裏輪迴的遠古雁群……
一代名將梁紅玉,其陣之亡之處,據考證,在今沙窩鎮馬莊,即宋時的黃土關。
梁紅玉(1102—1135),史書中不見其名,隻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居民方臘,嘯聚山民起義,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連陷州郡,官軍屢次征討失敗,梁紅玉的祖父和父親都因在平定方臘之亂中戰敗獲罪被殺。梁家由此中落,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即由各州縣官府管理的官妓,但由於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強弓,百步穿楊、百發必中;對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無娼家氣息。故梁紅玉也被列為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十大名妓之一。
韓世忠是陝西延安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膽,為人耿介,尤喜濟人急難,是一個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童貫平定方臘後,班師迴朝,行到京口,召營妓侑酒,梁紅玉與諸妓入侍,就在席上認識了韓世忠。韓世忠在眾多將領大吹大擂的歡唿暢飲中,獨自顯得悶悶不樂,引起了梁紅玉的注意;梁紅玉那颯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氣也引起了韓世忠的注意,兩人各通殷勤,互生憐惜,於是英雄美人成眷屬。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裏召韓世忠入衛平叛。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飛馬傳召。梁紅玉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楊國夫人。
後攜助丈夫韓世忠在黃天蕩擊鼓退金兵,在曆史中廣為民間傳頌。
南宋時期,金人南侵,戰亂頻發,民不聊生,天災鬧饑荒,民食不裹腹。江淮一帶的蒲兒菜傳說為梁紅玉所發現並沿食至今。蒲兒菜也有牙縫糧之稱。
紹興五年,梁紅玉跟隨韓世忠出征,她自己還組織一支部隊號稱“娘子軍”,與金軍,偽齊的“鎮淮軍”戰於江淮山陽等地,剛開始是屢戰屢勝,名揚天下。1135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遇伏遭到金軍圍攻,金軍是出了“超級武器——鐵甲騎兵”叫“鐵浮圖”,其實這有點像歐洲的十字軍,《宋史·劉琦傳》記載:“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從人到馬全用鐵甲包裹著,這隻“超級鐵騎”隸屬於金國大將完顏兀術手下,估摸著這次是專門來報仇的。結果梁紅玉腹部重傷,金國軍隊要百倍於“娘子軍”,當時呀,梁紅玉腸子都被戳出3尺長,就是一米,結果她依然用汗巾裹好傷口繼續英勇作戰,退到戰鬥二線後,對左右的人說“今天就是我們報國的時候。”當然《楊國夫人傳》另有說法,說梁紅玉說的是:“今日得報君恩”,其實所要反映的話語意思相差無多,就是為了表達出梁紅玉最後那種以身殉國的決心,那是英雄最後的怒吼,響徹天地,徹人心脾。梁紅玉最後血透重甲,力盡落馬而死。首級被敵人割去。金人之間爭著要砍她的首級,裂其五體,將其分屍。割到首級的人進兩階,割到四肢的人進一階。然後,金人又將她裸體曝屍三天,拿著她的腦袋迴朝領賞,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命令將她的頭懸掛在城門之上。
曆史不會那麽無情。完顏兀術見到金太宗讓把梁紅玉的頭懸掛在城門之上,不禁感歎她的忠勇,收起被蹂躪過的梁氏的遺體,“正氣仍猶在”,還給了韓世忠。把碎屍縫合起來的時候,檢驗梁氏屍體,發現她身上有幾十處創傷,致命的創傷有七處,全部都在身體正麵。梁紅玉用她的身體,攔住了“金老虎”的鐵蹄,想來,如果金太宗知道了,一定會低下慚愧的頭顱,梁紅玉身上那天地雄渾之氣,讓每一個人都折服與肅然起敬。
南宋朝廷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大加吊唁,詔賜銀帛五百匹兩,追封梁紅玉為“英烈楊國夫人”。《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九二於紹興五年八月丁卯條》記載:“淮東宣撫使韓世忠妻秦國夫人梁氏卒,詔賜銀帛五百匹兩”。
1151年,韓世忠病逝。梁紅玉的遺體被遷到蘇州。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岩山下,今存。
梁紅玉的出生地——今天的淮安,仍屹立著梁紅玉的祠廟。永遠祭奠著這位抗金巾幗英雄,還有她那美麗的傳奇故事。
據新縣泗店、田鋪、韓山等韓氏鄉親所述,皆為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後人,這也與梁紅玉在此抗金有直接的關聯。
而梁紅玉戰亡之地,據查證是在白沙關東百裏處,陰山關之西,從弋陽(光山)西南潑陂河至土門關到木陵關的必經之地,屬大別山高山寨西南沙窩鎮匡壪村馬莊。
據馬莊鄉親講述,村口的田畈葬著梁紅玉的戰馬,與她的朱氏愛將。傳說此處從前由馬葬而改名叫馬莊至今。也是高山寨西南的天然隘口。擔水河從馬莊壪前的隘口與河邊的葬馬處旁邊的田畈流過。可惜在文革中墓葬地被毀。
後南宋抗金名將孟珙(1195年至1246年),於白沙關至陰山關一帶繼續抗金,直至聯合蒙古滅掉金國。
今天的白沙關,為清代道光帝二十一年翻修,仍巍然屹立在江淮嶺上。而民眾口中傳說的娘娘廟,原是祭拜梁紅玉的寺廟,據傳聞,始建於孟珙據守白沙關。也是在文革中被毀了,至今未能修複。
梁紅玉,曆史上的一朵鏗鏘玫瑰、巾幗英雄。她的精神,如一座豐碑,永久屹立在江淮嶺上。
附:梁紅玉祠聯
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河山延宋祚。
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壖。
127
為了證實巾幗英雄梁紅玉戰亡於馬莊,我探尋並查閱了、新縣境的黃土關之確切地址。
? 新縣《雄關古寨》分析——
黃土關 是過去淮南“五關”之一,也是大別山“十三關”的東黃土關。東黃土關(後稱黃土關)居光(光州)黃(黃州)古道咽喉,自古乃兵家必爭要塞,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按史料記載,黃土關位置大概在新縣新集、泗店、田鋪一帶,但具體位置不詳。?
南宋王應麟撰輯的《玉海》雲:“淮南之關,黃土、大活、白沙、木陵、陰山,即‘五關’之目也。”明官修地方總誌《寰宇通誌》關隘:“虎頭關、黃土關、穆陵關、白沙關、大城關,俱在麻城縣北。”清代顧祖禹編著的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其黃州府麻城條雲:“黃土關,在縣北九十裏,接光山縣界,形勢聳峭。”清康熙九年(1670年)刻本《麻城縣誌》關隘“黃土關,在縣北九十裏光山縣界。”《宋史》李埴《乞複五關之險疏》雲:“複五關,……黃土關,形勢聳峭;白沙關與黃土關密邇。”唯有《金史仆散安貞傳》和清乾隆《光山縣誌》有具體記載,但也不詳實,分別摘錄如下:“金人犯‘五關’。金興定五年複伐宋。二月,安貞出息州,駐軍於七裏鎮。宋兵據淨居山。遣兵擊敗之。宋兵保山寺,縱火焚寺,乘勝追至洪門山。宋兵方浚濠立柵,安貞軍亟戰,奪其柵。宋黃統製團兵五千保黃土關,關絕險,素有備,堅壁不出。安軍潛輕兵分左右軍潛登,別以兵三千直逼關門。翼日,左右軍會於山巔,俯瞰關門;守關者望之,駭愕不能立;中軍急攻,宋兵敗,奪黃土關。遂入梅林關,拔麻城縣。抵大江,至黃州,克之,進克蘄州。”(金史《仆散安貞傳》)。?
根據史料分析和實地考證,黃土關位置有兩種可能:一為新縣新集鎮董店經曾畈通往箭廠河楊衝村古道的苦竹坳嶺上;二為田鋪鄉土嶺村。這兩處均具備設關條件:一是江淮分水;二是鄂豫兩省交界;三是古道經過此處,均可達湖北麻城及武漢;四是山嶺兩邊均有險峻的山峰,關隘兩邊均設有山寨,路旁有古時廟宇遺跡。董店裏邊的曾畈附近的兩山相距不遠,兩山間有古代塊石鋪就的道路,翻過大坳口,江淮分水,南邊即為舊時鄂地。董店南邊有糲穀尖(疑為擂鼓尖訛變而成),符合清乾隆《光山縣誌》上黃土關相關記載和宋、金黃土關之戰地形,但從沒有人聽說有石頭咀這個地名,也無人聽說過曾畈附近古代有打仗的傳說,並且曾畈也不是新縣去往麻城的最近道路。而田鋪黃土嶺也是江淮分水嶺,東靠癩痢寨,西倚何家寨,地勢險要,是過去光州––光山––麻城––黃州古道的必經之地,也符合金仆散安貞攻黃土關地形,且這裏有黃土嶺地名和有關打仗的傳說。據田鋪鄉黃土嶺村南細河衝老住戶何在鬆(1919年生)和黃土嶺村老支書何正國(1942年生)父子多次口述以及操灣老人占國順(1923年生)證實,黃土嶺自古就叫黃土關,是通往麻城黃州的兵道關口,嶺上打了很多次仗,死了不少人馬。同時有資料顯示,黃土嶺東北黃毛尖就是史上所稱的黃武山。現湖北麻城市政府官網“麻城信息港”專家論文也讚同田鋪黃土嶺,即是古黃土關這種說法。但是黃土嶺為黃土關的觀點,也缺少擂鼓尖和石頭咀地名與地理特征對應。 ?
清乾隆候選光山訓導、乾隆《光山縣誌》編者,詩人錢時雍曾作有《度黃土關》:?
峭峽兩山交 石脊繞排(繞)?
擂鼓鏗轟(穿) 設險儼天造?
飛策度山關 側足凜前導?
漸進循步趨 躐等慎毋躁?
(此詩存在缺陷,今依馬莊地理補全此詩!飛策度山關——此山名現今飛龍嶺是也。)?
詩中內容也與金將安貞攻南宋黃土關地勢一致,也提到擂鼓(尖)地名,沒提石頭咀,也不能確定黃土關具體位置。盡管如此,但新縣誌載,黃土關在今新縣新集、泗店、田鋪一帶是無疑的。?
據百度史料載,?
一作黃土嶺關。在今河南新縣南。《金史·仆散安貞傳》: 興定五年 (1221) 伐宋,“宋黃統製團兵五千保黃土關。關絕險,素有備,堅壁不出。安貞遣輕兵分為左右軍潛登,別以兵三千直逼關門。翌日,左右軍會於山巔,俯瞰關內,宋人守關者望之, 駭不能立。 中軍急攻, 宋兵潰, 遂奪黃土關”。?
1在今河南信陽縣西南。《方輿紀要》 卷50信陽州: 黃土關 “東接三關,為首尾相顧之地”。?
2在今湖北廣水市北。《方輿紀要》 卷77應山縣: 黃土關在 “縣北百裏,東北至信陽州六十裏”。?
3在今湖北麻城市北。《明史·地理誌》: 麻城縣 “北有黃土關”。《清一統誌 ·黃州府》: 黃土關“在麻城縣北九十裏。接河南光州光山縣界”。?
4在今湖北省麻城市北。金興定五年(1221年),仆散安貞攻宋,進軍黃土關,即此。?
5即“黃土寨”。?
黃土關——?
1“東接三關,為首尾相顧之地。”即陰山關、虎頭關(土門關、也叫石水關)、木陵關。?
2處兩山之間。即高山寨與賽山寨之間。地形符合黃土關曆史記載。?
3金史載經光山(淨居山、洪門山)、過黃土關、至梅林關、至麻城。?
梅林關,即沙窩。南宋葉適《水心集》二十六卷載——“江南名山水,不能及,而土人,以為梅林沙窩存,著老幼,處也。公上言,異日,欲遷郡,沙窩久矣,決遷之,易守,禦使儲積,人心既固,可以牽製,可以進攻,此五利也,請以城壁事,付臣,既而與商,廷昌兩易。”?
由此而論,是先過黃土關而入梅林,過木陵關至麻城。?
梅林,也起自地方語發音。木陵關位於江淮嶺,嶺北居民經過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兩次血腥屠殺,皆來自江西一帶遷徙居民,而嶺南則保持原住。口音現仍為梅林關。另一種是文化的影響力,蘇軾過木陵關去黃州任職作《梅花二首》,由於文化的影響力與滲透性,當時本地居民管梅林沙窩(熊河)一帶叫梅林關。?
4把守古道之要地。此處為兵黃古道兵家必守之地。相傳抗金名將梁紅玉戰死於此地,即取名馬葬,後改馬莊。?
5黃武山在酈道元《水經注》三十卷中有載,即“淮水合黃水,水出黃武山,東北流,木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陵山,西北流入黃水。”水導源於木陵山,此處黃武山,應為黃毛尖。賽山寨,自古此處為道家聖地,黃武之術傳說甚多。高山水與賽山寨之水西北注入小潢河,賽山寨河水導源於木陵關處的木陵山。?
北宋末年,宋金對峙於江淮,光山失陷後,以南地區皆由黃州麻城管轄,界線由雙方軍事占領為依據。故北宋末年,宋金以關隘為界展開角逐爭奪。隨著時間的流逝與人口的遷移、戰亂及古建築的毀壞與消失,也僅有《水經注》可充分證明黃土關的河流地理特征,而設在此處——即高山寨與賽山寨之間的河道坳口。?
綜上所述,黃土關曆史上建設於今沙窩鎮馬莊處。
128
探尋馬莊那天,我與大頭哥騎著摩托車去的,順便還去了大頭的家裏。
大頭家的茶園山上也有石英礦脈,問我能不能找到老板開采。我的迴答,讓他很失望。告訴他山上的矽礦石,一位老板與我都寫了合同,采礦證沒批下來擱置了。國家現在,對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都很重視,並重新立法了。
聽大頭說,越南女迴去了,永遠也不會再來中國。想起大頭哥當初與越南女,一起風風火火的日子,去鄭州辦結婚證時的豪情,我又一次沉默了。
大頭哥父母先後病逝,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越南女也走了。大頭哥的頭發,已經開始發白了。
不禁為大頭哥歎息……
那一年,大頭哥三十五歲,大頭哥迴到新縣,其叔叔的兒子小輝,因建築事故離世,留下妻子小麗與上了小學的一雙兒女。
我勸說大頭哥,承擔起責任,去撫養小輝的兒女,大頭哥說其叔叔也有這種想法,但遭到了大頭哥的反對,說他與小麗很難溝通,性格不相符,很難走到一起相處過日子。後來大頭哥接受了越南女,而小麗也改嫁了。
到如今,五年過去了,物是人非。大頭哥缺錢了。
當夜,我從李姐那裏又一次挪借了二千元,還給了大頭哥。
129
那一年春天,買了裝修的沙子,在樓下用編織袋裝好,自己逐漸背上樓。然後購買了地板磚與水泥,把廚房,洗手間的磚貼好、設施裝修好。又把三個臥室鋪木地板的地平做好。轉租了吉祥巷的房子之後,搬進了勉強可以居住的新家。
這期間,我一邊思考著裝修房子,一邊帶著孩子上學,一邊尋思著把剩下的羽絨賣掉。有時夜裏休息時讀讀書。在那年的暑假,為孩子展示了我近期的讀書的筆記——
腳踏紅色的土地,尋訪紅色的傳承,帶著久慕的心情,攜著期盼的思緒,如約而至,進入了這千古雄關——白沙關。
走在關內的石板路上,仰望著東側,巍峨聳立、蜿蜒曲折的江淮嶺望風尖,藍天依舊映襯著青山,白雲依依飄過頭頂,微風拂動著我潔白的襯衣,此時,我隻遐想著化成一隻白鴿,飛向藍天,俯瞰這不足百米長的關內巷道。觸感著那來自遠古的苦難滄桑……
千百年來塵與土,多少英雄豪傑。曾經的戰馬嘶鳴,戰鼓聲聲,曾經的槍炮聲聲,如這頭頂上的白雲,隨風蕩漾著飄過……
如今,這雄關古道,依舊靜靜屹立在江淮山巔之間,在葳蕤多姿的盛夏來臨時,荒廢的雄關靜靜地躺著,那曾經的繁華與戰火硝煙的歲月,那數不盡的文人墨客的感歎,那傳承古今的傳奇,還有那一抹無法言喻的荒涼……
遠去了崢嶸千年的古關,掩埋了曆史上鏖戰的塵埃 ,在這炙熱的陽光照射下,我站在白沙關口,從遠古的記憶中迴味,從迴味中沉思——
仿佛聽到了,那遠古悠遠的馬鈴搖曳、馬蹄聲聲。仿佛也看到了,那迴旋在江淮嶺上、天空裏輪迴的遠古雁群……
一代名將梁紅玉,其陣之亡之處,據考證,在今沙窩鎮馬莊,即宋時的黃土關。
梁紅玉(1102—1135),史書中不見其名,隻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居民方臘,嘯聚山民起義,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連陷州郡,官軍屢次征討失敗,梁紅玉的祖父和父親都因在平定方臘之亂中戰敗獲罪被殺。梁家由此中落,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即由各州縣官府管理的官妓,但由於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強弓,百步穿楊、百發必中;對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無娼家氣息。故梁紅玉也被列為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十大名妓之一。
韓世忠是陝西延安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膽,為人耿介,尤喜濟人急難,是一個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童貫平定方臘後,班師迴朝,行到京口,召營妓侑酒,梁紅玉與諸妓入侍,就在席上認識了韓世忠。韓世忠在眾多將領大吹大擂的歡唿暢飲中,獨自顯得悶悶不樂,引起了梁紅玉的注意;梁紅玉那颯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氣也引起了韓世忠的注意,兩人各通殷勤,互生憐惜,於是英雄美人成眷屬。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裏召韓世忠入衛平叛。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飛馬傳召。梁紅玉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楊國夫人。
後攜助丈夫韓世忠在黃天蕩擊鼓退金兵,在曆史中廣為民間傳頌。
南宋時期,金人南侵,戰亂頻發,民不聊生,天災鬧饑荒,民食不裹腹。江淮一帶的蒲兒菜傳說為梁紅玉所發現並沿食至今。蒲兒菜也有牙縫糧之稱。
紹興五年,梁紅玉跟隨韓世忠出征,她自己還組織一支部隊號稱“娘子軍”,與金軍,偽齊的“鎮淮軍”戰於江淮山陽等地,剛開始是屢戰屢勝,名揚天下。1135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遇伏遭到金軍圍攻,金軍是出了“超級武器——鐵甲騎兵”叫“鐵浮圖”,其實這有點像歐洲的十字軍,《宋史·劉琦傳》記載:“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從人到馬全用鐵甲包裹著,這隻“超級鐵騎”隸屬於金國大將完顏兀術手下,估摸著這次是專門來報仇的。結果梁紅玉腹部重傷,金國軍隊要百倍於“娘子軍”,當時呀,梁紅玉腸子都被戳出3尺長,就是一米,結果她依然用汗巾裹好傷口繼續英勇作戰,退到戰鬥二線後,對左右的人說“今天就是我們報國的時候。”當然《楊國夫人傳》另有說法,說梁紅玉說的是:“今日得報君恩”,其實所要反映的話語意思相差無多,就是為了表達出梁紅玉最後那種以身殉國的決心,那是英雄最後的怒吼,響徹天地,徹人心脾。梁紅玉最後血透重甲,力盡落馬而死。首級被敵人割去。金人之間爭著要砍她的首級,裂其五體,將其分屍。割到首級的人進兩階,割到四肢的人進一階。然後,金人又將她裸體曝屍三天,拿著她的腦袋迴朝領賞,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命令將她的頭懸掛在城門之上。
曆史不會那麽無情。完顏兀術見到金太宗讓把梁紅玉的頭懸掛在城門之上,不禁感歎她的忠勇,收起被蹂躪過的梁氏的遺體,“正氣仍猶在”,還給了韓世忠。把碎屍縫合起來的時候,檢驗梁氏屍體,發現她身上有幾十處創傷,致命的創傷有七處,全部都在身體正麵。梁紅玉用她的身體,攔住了“金老虎”的鐵蹄,想來,如果金太宗知道了,一定會低下慚愧的頭顱,梁紅玉身上那天地雄渾之氣,讓每一個人都折服與肅然起敬。
南宋朝廷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大加吊唁,詔賜銀帛五百匹兩,追封梁紅玉為“英烈楊國夫人”。《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九二於紹興五年八月丁卯條》記載:“淮東宣撫使韓世忠妻秦國夫人梁氏卒,詔賜銀帛五百匹兩”。
1151年,韓世忠病逝。梁紅玉的遺體被遷到蘇州。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岩山下,今存。
梁紅玉的出生地——今天的淮安,仍屹立著梁紅玉的祠廟。永遠祭奠著這位抗金巾幗英雄,還有她那美麗的傳奇故事。
據新縣泗店、田鋪、韓山等韓氏鄉親所述,皆為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後人,這也與梁紅玉在此抗金有直接的關聯。
而梁紅玉戰亡之地,據查證是在白沙關東百裏處,陰山關之西,從弋陽(光山)西南潑陂河至土門關到木陵關的必經之地,屬大別山高山寨西南沙窩鎮匡壪村馬莊。
據馬莊鄉親講述,村口的田畈葬著梁紅玉的戰馬,與她的朱氏愛將。傳說此處從前由馬葬而改名叫馬莊至今。也是高山寨西南的天然隘口。擔水河從馬莊壪前的隘口與河邊的葬馬處旁邊的田畈流過。可惜在文革中墓葬地被毀。
後南宋抗金名將孟珙(1195年至1246年),於白沙關至陰山關一帶繼續抗金,直至聯合蒙古滅掉金國。
今天的白沙關,為清代道光帝二十一年翻修,仍巍然屹立在江淮嶺上。而民眾口中傳說的娘娘廟,原是祭拜梁紅玉的寺廟,據傳聞,始建於孟珙據守白沙關。也是在文革中被毀了,至今未能修複。
梁紅玉,曆史上的一朵鏗鏘玫瑰、巾幗英雄。她的精神,如一座豐碑,永久屹立在江淮嶺上。
附:梁紅玉祠聯
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河山延宋祚。
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壖。
127
為了證實巾幗英雄梁紅玉戰亡於馬莊,我探尋並查閱了、新縣境的黃土關之確切地址。
? 新縣《雄關古寨》分析——
黃土關 是過去淮南“五關”之一,也是大別山“十三關”的東黃土關。東黃土關(後稱黃土關)居光(光州)黃(黃州)古道咽喉,自古乃兵家必爭要塞,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按史料記載,黃土關位置大概在新縣新集、泗店、田鋪一帶,但具體位置不詳。?
南宋王應麟撰輯的《玉海》雲:“淮南之關,黃土、大活、白沙、木陵、陰山,即‘五關’之目也。”明官修地方總誌《寰宇通誌》關隘:“虎頭關、黃土關、穆陵關、白沙關、大城關,俱在麻城縣北。”清代顧祖禹編著的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其黃州府麻城條雲:“黃土關,在縣北九十裏,接光山縣界,形勢聳峭。”清康熙九年(1670年)刻本《麻城縣誌》關隘“黃土關,在縣北九十裏光山縣界。”《宋史》李埴《乞複五關之險疏》雲:“複五關,……黃土關,形勢聳峭;白沙關與黃土關密邇。”唯有《金史仆散安貞傳》和清乾隆《光山縣誌》有具體記載,但也不詳實,分別摘錄如下:“金人犯‘五關’。金興定五年複伐宋。二月,安貞出息州,駐軍於七裏鎮。宋兵據淨居山。遣兵擊敗之。宋兵保山寺,縱火焚寺,乘勝追至洪門山。宋兵方浚濠立柵,安貞軍亟戰,奪其柵。宋黃統製團兵五千保黃土關,關絕險,素有備,堅壁不出。安軍潛輕兵分左右軍潛登,別以兵三千直逼關門。翼日,左右軍會於山巔,俯瞰關門;守關者望之,駭愕不能立;中軍急攻,宋兵敗,奪黃土關。遂入梅林關,拔麻城縣。抵大江,至黃州,克之,進克蘄州。”(金史《仆散安貞傳》)。?
根據史料分析和實地考證,黃土關位置有兩種可能:一為新縣新集鎮董店經曾畈通往箭廠河楊衝村古道的苦竹坳嶺上;二為田鋪鄉土嶺村。這兩處均具備設關條件:一是江淮分水;二是鄂豫兩省交界;三是古道經過此處,均可達湖北麻城及武漢;四是山嶺兩邊均有險峻的山峰,關隘兩邊均設有山寨,路旁有古時廟宇遺跡。董店裏邊的曾畈附近的兩山相距不遠,兩山間有古代塊石鋪就的道路,翻過大坳口,江淮分水,南邊即為舊時鄂地。董店南邊有糲穀尖(疑為擂鼓尖訛變而成),符合清乾隆《光山縣誌》上黃土關相關記載和宋、金黃土關之戰地形,但從沒有人聽說有石頭咀這個地名,也無人聽說過曾畈附近古代有打仗的傳說,並且曾畈也不是新縣去往麻城的最近道路。而田鋪黃土嶺也是江淮分水嶺,東靠癩痢寨,西倚何家寨,地勢險要,是過去光州––光山––麻城––黃州古道的必經之地,也符合金仆散安貞攻黃土關地形,且這裏有黃土嶺地名和有關打仗的傳說。據田鋪鄉黃土嶺村南細河衝老住戶何在鬆(1919年生)和黃土嶺村老支書何正國(1942年生)父子多次口述以及操灣老人占國順(1923年生)證實,黃土嶺自古就叫黃土關,是通往麻城黃州的兵道關口,嶺上打了很多次仗,死了不少人馬。同時有資料顯示,黃土嶺東北黃毛尖就是史上所稱的黃武山。現湖北麻城市政府官網“麻城信息港”專家論文也讚同田鋪黃土嶺,即是古黃土關這種說法。但是黃土嶺為黃土關的觀點,也缺少擂鼓尖和石頭咀地名與地理特征對應。 ?
清乾隆候選光山訓導、乾隆《光山縣誌》編者,詩人錢時雍曾作有《度黃土關》:?
峭峽兩山交 石脊繞排(繞)?
擂鼓鏗轟(穿) 設險儼天造?
飛策度山關 側足凜前導?
漸進循步趨 躐等慎毋躁?
(此詩存在缺陷,今依馬莊地理補全此詩!飛策度山關——此山名現今飛龍嶺是也。)?
詩中內容也與金將安貞攻南宋黃土關地勢一致,也提到擂鼓(尖)地名,沒提石頭咀,也不能確定黃土關具體位置。盡管如此,但新縣誌載,黃土關在今新縣新集、泗店、田鋪一帶是無疑的。?
據百度史料載,?
一作黃土嶺關。在今河南新縣南。《金史·仆散安貞傳》: 興定五年 (1221) 伐宋,“宋黃統製團兵五千保黃土關。關絕險,素有備,堅壁不出。安貞遣輕兵分為左右軍潛登,別以兵三千直逼關門。翌日,左右軍會於山巔,俯瞰關內,宋人守關者望之, 駭不能立。 中軍急攻, 宋兵潰, 遂奪黃土關”。?
1在今河南信陽縣西南。《方輿紀要》 卷50信陽州: 黃土關 “東接三關,為首尾相顧之地”。?
2在今湖北廣水市北。《方輿紀要》 卷77應山縣: 黃土關在 “縣北百裏,東北至信陽州六十裏”。?
3在今湖北麻城市北。《明史·地理誌》: 麻城縣 “北有黃土關”。《清一統誌 ·黃州府》: 黃土關“在麻城縣北九十裏。接河南光州光山縣界”。?
4在今湖北省麻城市北。金興定五年(1221年),仆散安貞攻宋,進軍黃土關,即此。?
5即“黃土寨”。?
黃土關——?
1“東接三關,為首尾相顧之地。”即陰山關、虎頭關(土門關、也叫石水關)、木陵關。?
2處兩山之間。即高山寨與賽山寨之間。地形符合黃土關曆史記載。?
3金史載經光山(淨居山、洪門山)、過黃土關、至梅林關、至麻城。?
梅林關,即沙窩。南宋葉適《水心集》二十六卷載——“江南名山水,不能及,而土人,以為梅林沙窩存,著老幼,處也。公上言,異日,欲遷郡,沙窩久矣,決遷之,易守,禦使儲積,人心既固,可以牽製,可以進攻,此五利也,請以城壁事,付臣,既而與商,廷昌兩易。”?
由此而論,是先過黃土關而入梅林,過木陵關至麻城。?
梅林,也起自地方語發音。木陵關位於江淮嶺,嶺北居民經過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兩次血腥屠殺,皆來自江西一帶遷徙居民,而嶺南則保持原住。口音現仍為梅林關。另一種是文化的影響力,蘇軾過木陵關去黃州任職作《梅花二首》,由於文化的影響力與滲透性,當時本地居民管梅林沙窩(熊河)一帶叫梅林關。?
4把守古道之要地。此處為兵黃古道兵家必守之地。相傳抗金名將梁紅玉戰死於此地,即取名馬葬,後改馬莊。?
5黃武山在酈道元《水經注》三十卷中有載,即“淮水合黃水,水出黃武山,東北流,木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陵山,西北流入黃水。”水導源於木陵山,此處黃武山,應為黃毛尖。賽山寨,自古此處為道家聖地,黃武之術傳說甚多。高山水與賽山寨之水西北注入小潢河,賽山寨河水導源於木陵關處的木陵山。?
北宋末年,宋金對峙於江淮,光山失陷後,以南地區皆由黃州麻城管轄,界線由雙方軍事占領為依據。故北宋末年,宋金以關隘為界展開角逐爭奪。隨著時間的流逝與人口的遷移、戰亂及古建築的毀壞與消失,也僅有《水經注》可充分證明黃土關的河流地理特征,而設在此處——即高山寨與賽山寨之間的河道坳口。?
綜上所述,黃土關曆史上建設於今沙窩鎮馬莊處。
128
探尋馬莊那天,我與大頭哥騎著摩托車去的,順便還去了大頭的家裏。
大頭家的茶園山上也有石英礦脈,問我能不能找到老板開采。我的迴答,讓他很失望。告訴他山上的矽礦石,一位老板與我都寫了合同,采礦證沒批下來擱置了。國家現在,對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都很重視,並重新立法了。
聽大頭說,越南女迴去了,永遠也不會再來中國。想起大頭哥當初與越南女,一起風風火火的日子,去鄭州辦結婚證時的豪情,我又一次沉默了。
大頭哥父母先後病逝,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越南女也走了。大頭哥的頭發,已經開始發白了。
不禁為大頭哥歎息……
那一年,大頭哥三十五歲,大頭哥迴到新縣,其叔叔的兒子小輝,因建築事故離世,留下妻子小麗與上了小學的一雙兒女。
我勸說大頭哥,承擔起責任,去撫養小輝的兒女,大頭哥說其叔叔也有這種想法,但遭到了大頭哥的反對,說他與小麗很難溝通,性格不相符,很難走到一起相處過日子。後來大頭哥接受了越南女,而小麗也改嫁了。
到如今,五年過去了,物是人非。大頭哥缺錢了。
當夜,我從李姐那裏又一次挪借了二千元,還給了大頭哥。
129
那一年春天,買了裝修的沙子,在樓下用編織袋裝好,自己逐漸背上樓。然後購買了地板磚與水泥,把廚房,洗手間的磚貼好、設施裝修好。又把三個臥室鋪木地板的地平做好。轉租了吉祥巷的房子之後,搬進了勉強可以居住的新家。
這期間,我一邊思考著裝修房子,一邊帶著孩子上學,一邊尋思著把剩下的羽絨賣掉。有時夜裏休息時讀讀書。在那年的暑假,為孩子展示了我近期的讀書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