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新縣人的足跡,遍布全國的各個角落,甚至海外。近年來,有多少新縣人“闖關東”,去東北?這已無從統計,總之不在少數。
本文作者去東北打工,做羽絨服,很辛苦,天天熬夜到午夜1點鍾。最冷時零下38度。這對於一直生活在老家小江南一般新縣老家的人來說,的確是嚴峻的考驗。一路上,他在烏蘭浩特呆了一個星期,後來又去了哈爾濱和佳木斯,跟著朋友辦事又去了東北幾個地方。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卻是作者寶貴的精神財富。
感謝生活,感謝大自然,用它的美慰藉了遊子的心靈!”
——湯傳稷
記的第二年寒露前後,也到了中秋時令。過了山海關,就進入了東北之地。過了沈陽,天變得格外蔚藍,排成排的歸雁盤旋著南歸,涼颯颯的風透著夕陽迎麵撲來,夾著黑土的粉塵攜著的清香,在鐵道兩側,如火的紅葉伴著天空旋轉,數不盡的農機在廣袤的平原上爬行。天涼好個秋啊!
白城到了之後,第二天清晨,又是一個爽朗的晴天,朋友驅車帶我到了一處不知名的山腳,讓我吃驚的是,站在山下,山頂便是藍天,感覺如果爬上山頂,用手可以抱著那朵從山頂飄過的白雲,讓人覺得天空是離地麵那麽低。
然而我努力地爬上山頂,那朵雲離我還是那麽遠。隻看見,一望無際的枯草,那麽藍那麽遙不可及的天空,還有那麽一種感覺有點蒼冷的北風。
從通遼至興安盟的列車上,我首次目睹了科爾沁大草原,真可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玉米地裏黑色的土壤,讓我覺的是那樣的新奇,那樣的亢奮。鷹在低沉的藍天下盤旋,起伏的丘陵式草原已是遍地枯黃。我閉上眼幻想著那初夏時無際碧綠時的壯闊和清新。
那雖是很遙遠的塵封記憶,但昨日從夢中複現,我拿著馬鞭驅趕著羊群。醒來時,我的思念又迴到了歸流河畔,還有烏蘭浩特市都林街上,街道的郵局大樓是我打長途電話報平安,也是我用信紙對江南的寄思。
那一年,我28歲,孩子差不多5歲了……
烏蘭浩特的夜幕來得有點快,五點鍾天就暗下來了。在鐵西找了家賓館住下後,老板介紹說不去罕山玩玩就枉來烏蘭浩特了。
次日,歸流河已經結冰了!當我踏入罕山時,就看見了那尊躍馬揚刀的可汗銅像,就免不了合張影。然後又跑到八駿那邊轉轉,帶著仰慕的心情參觀完成吉思汗陵園,又去了有著濃厚蒙古特色的清真寺。
轉瞬到了午後,竟然紛紛揚揚飄起了雪花,而天空依舊低沉的藍,從當地的人得知,這是烏蘭浩特今冬第一次下雪,僅僅隻飄舞了一分半鍾。如同江南夏日的陣雨,邊下雨邊沐浴著陽光。
第三日,我又準備向阿爾山進發,而賓館老板告訴我,如果你還有三天的假期,就去海拉爾到漠河去玩玩吧,而當準備出發時,我接到了老板讓我去佳木斯上班的通知,二十年過去了,我再也沒去過滑雪勝地的阿爾山市,更也沒機會去過漠河,隻有幸繞過大草原。
到了佳木斯之後,第一次麵對麵地看到了藍眼睛,白皮膚,有著金黃色微有點卷頭發風情萬種的俄羅斯姑娘……
在大興安嶺,漫步在自然生長的雪鬆林中,那錚錚傲氣屹立於蔚藍與金黃之間的參天大樹,那種鮮怡,那種超脫靈魂的山水畫卷,一直深埋我心,如果今生還有機會,我一定去那林間漫步……
記得那時每天早上七點鍾起床,晚上至午夜過後一點鍾睡覺,一日三餐與上廁所的時間除外,便是工作時間。從中秋節前到春節前,連續工作了四個半月。
那時正年青,精力旺盛,吃飯管吃飽,講究質量談不上,鹹菜蘿卜當家,三天才見到一餐有肉味的菜,睡覺有暖氣,也凍不著。吃點苦也沒什麽,家裏條件不是很好,為了生活與利益報酬,每月拿一千二百元工資,比平常務工一個月拿五百元高多了,也將就著了。
可是迴來時,講好坐火車的,老板為了省錢,騙我們說沒提前準備,急時買不到票,為了年關提前迴家,就哄著我們,提前三天才開始“商議”,一同坐在貨車封閉的車廂裏。
那時私人訂做羽絨服生意好,冬忙時一天訂差不多五十件至一百件,每件收五十元至一百元訂金,顧客為了早些取衣服,大部分都是一百元一件,連續五天的單子沒做出來,一共是四百件衣服,總計預收資金是三萬元,完全夠支付我們六個人的工資。
老板跑路行動很秘密的,這個東北內蒙城市一共三家服裝店,老板都是商議一起合夥裝車逃遁。我們工人正幹活至午夜,加長十二米的大貨車開到門口,吩咐我們把所有剩下的服裝輔料、布匹、行李等快速收拾裝車,也休管剩下的一片狼跡,連夜攜款逃之夭夭。
服裝店老板是經過熟人,七轉八折地介紹,才給了地址,在鄭州相聚一起上了火車,出去經營的,也不識他是何許人,到最後不知不覺之中,成了綁在一條繩上的螞虯。想到當年無知之中,落入了欺騙坑人的圈套,實在很是汗顏,總有一種“無顏見江東″的愧疚。
持續的工作與裝車,我們更累了,躺在貨車預留的車廂空間,把平時睡的被子鋪墊與蓋在身上,一夥人男男女女二十餘人擠在一起(大部分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女縫紉工),當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下午兩點鍾了,貨車已快駛出吉林省界。老板找了間飯店停車洗漱填肚子。
那時基本上都使用現鈔,銀行卡轉賬也隻是剛剛建立基礎的金融設施,當年也是不完善的金融清算係統。如果是現在微信與支付寶等金融支付體係,這種欺詐跑路行為,就算你到了天涯海角也會把你抓出來。
車行駛到山海關附近時,夜裏十二點時,因路麵有積雪,車滑到路邊,通知我們下車時,離山邊的陡崖隻離三十公分,大家都驚出一身冷汗。十分鍾後,司機協議兩輛過路的車才把車拖行到正路上來。這期間據坐在車前的老板娘說,是由於道路會車時,對麵的車燈太亮看不見路,又急時刹不住車造成的,我們都唏噓了一陣。
車開到徐州市境地時,已是第二日的下午了,吃過飯接著南下,有一個老板耐不住寂寞,在車內抽煙,當阻止他時還厲聲訓斥我,一會兒他得意中不知在考慮什麽事,燃燒的煙不知中碰在化學品纖維的羽絨服上,竟燒著了,一下子他驚唿起來,沉著冷靜的我把身邊買的大瓶飲用水迅速擰開蓋,準確地撲滅了剛竄起來的火苗。
事後他愧疚的千恩萬謝,車上所有的人都指責其一個人。如果火順勢燃起來,車前司機又不知情,一行幾十人都將葬身火海。我又算撿迴了一條命吧。直到第二年,才聽說交通新規嚴禁人貨不能同車混裝。
直到第四天車行到潢川時,在吃過早飯後,老板才清算了我的工資。並多給了五百元,也算是對我的“獎勵”吧。並把我送上了潢川至沙窩的班車。
這個老板是何許人?我都不知底細,也不知真實姓名,當時隻稱唿其為“黃老板”。糊糊塗塗幫他經營了一個冬天。
那一年臘月,我從死神的手中幸運地逃過了一劫,幸運地活到了現在。但那一段難以忘記的往事,卻時刻不經意間,在鐫刻腦海裏的思緒中竄起……
84
那一年冬天,從東北迴來,家裏便多了位女娃兒。
父母幫著領養有三個多月了,我迴來時剛滿百天。
父親說見女娃兒可愛,便抱迴來了。是鄰村一對夫婦生的第三個女兒,當時計劃生育政策甚嚴,為了傳遞“煙火”,夜裏尋了我家,便把孩子“送”了。
山區的鄰村路隔五裏地,知根知底,趕集趟街,都是熟人。我那時是個小栽縫,僅生了現在的兒子,在附近也小有名氣,打探到我膝下無女,孩子出生不到一天,便夜裏抱送至村後的公路旁,父親再把孩子接到了我家。
這件事父親打電話告知了我,當時便很樂意,多了女兒,又不用妻子十月懷胎,美著呢!如同天上掉了餡餅。再說當地農村的習俗,女兒終要嫁出去的,誰生的並不重要,誰養大的最‘重要。
那時妻在浙江務工,春節迴來時,看著白裏透紅淘氣的小家夥,說不出的高興,還辦了一桌飯,請了自家大吃大喝一番,興奮勁就別提了。
那年兒子滿了四歲,家裏來了客人,午飯時給客人們每人都分發了飲料。自己的兒子幫妹妹晃搖籃而後入座位,忘記了他的那一份,小家夥便叫嚷著他的母親,指著自己的肚子說疼,妻以為兒子吃東西惹的,趕忙幫其揉一揉。而小家夥指著飲料說,喝了這個就不疼了。刹時惹的眾人都笑了,原來兒子還學會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妹妹睡醒了,兒子還跑過來叫我去換小家夥的尿布。睡在搖籃裏,見我來了,像知道是拾來似的,也不哭鬧,隻笑,挺粘人的,很是招人喜歡。肚子餓了或渴了,便“??、啊、噥、??”地哼幾聲,就知道要用奶瓶喂她奶粉與水吃了。
春節過後拜年時,親戚知道後,也送些禮物與紅包,表示恭賀。
那時計劃生育雖嚴,農村裏鄉鄰知道後都心照不宣,檢查來了便說是遠嫁姐姐家的。再說抱養女兒這樣的事都習以為常,也不會感到大驚小怪。在計生國策之下,也是鄉村“黑戶口”的一種特殊時代。
過了春節,與妻又同去了海寧。
那一年的春天,悄悄地離去,在洛塘河岸邊的老街旁,桃花鋪滿了石板路,在迴首一顰間,一半似失落,一半似離殤。白色的石灰牆,青黛色的天空下,青黛色的雨簷,半含春愁半含雨。老街的盡頭,便是伊橋,橋頭的玉蘭花兒簌簌地飄落著,橋邊碼頭的吊車隱在落花裏……
哦,江南的雨,稀疏疏地砸落著!
從伊橋過,東風推送著河浪層層疊疊,稀疏地雨滴敲擊著臉寵,背著空空的行囊,在暮春到來之時,悄無聲息地踏上了迴鄉的大巴車……
正如當年悄悄地離去,現在又悄悄地來。
輕踏過伊橋,早已事過境遷,十五年迴眸,橋已不是那年的橋,房也不是那年的房,到處是高樓聳立,當年遠近聞名的水產村也是影蹤全無。
河仍是洛塘河,白玉蘭樹仍在,花兒開得正豔,桃林也依在,我又一次漫步於洛塘河堤……
起源於婺源的錢塘江,我又來了!
潮湧尖山,多少次鐵馬金戈入夢中。晨霞跨海如一道秀美壯麗的虹,隱現於天際之間。多少次丁橋江岸夜行,聽那潮拍石堤岸,江波輕吻霓虹閃,占鼇塔下聽濤聲,古寺鍾聲攜相伴,楊柳岸曉風殘月西斜去,曾幾何時夢裏依依,那煙雨江南……
正如輕輕的去,又如輕輕地來……
前幾日去見了程華、吳友奎夫妻倆,兩年未曾謀麵與聯係,容顏未變仍是舊時音,情猶在,景雖變,緣仍存。雖時不免猶歎世間滄桑,卻也並非惜歎世態炎涼。作為一名務工者,閑敘中,仍持有那份熟悉的心境,感覺超好。
早晨路邊民居旁,油菜花開得正盛,粉紅的桃花也開得正豔,跑步在河道的堤壩上,一群白鷺飛過頭頂。這個清晨,在上班的路上,有白鷺與春花相伴,真好!
一個人,漫步在洛塘河渡口,春雨稀疏地敲打著江南的雨簷。東風吹起,河堤岸白玉蘭飄了滿地,春柳扭轉纖弱的腰枝蕩著秋千。
一個人,流浪在異鄉的老街上,烏蓬船在輕漾,桃花在怒吐芬芳,而我呢?卻茫然遊蕩於這如詩如畫的水鄉,不忍離去……
欸乃的櫓聲,伴著青磚黛瓦的老房子,倒映在水中,晃悠著體驗千百年來斑駁的記憶,還有來自曆史那血雨腥風的滄桑……
為了生活,四處流浪漂泊。為了生計,風餐露宿街頭。曾幾何時,範仲俺的故鄉青州月相伴入眠;曾幾何時,東江畔的榕樹下相伴小憩;曾幾何時,黃州岸渡船鳴笛讚夕陽;曾幾何時,歸流河畔罕山上,看那一代天驕躍馬揚刀立陵前……
“年深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既故鄉”! 遊子,深知故鄉土地的芬香,也深知父母牽念的心腸。多少次無論何地叩問,為何要流浪他鄉?多少年無論如何地追尋,為何要流浪他鄉?
遙視著奔嘯的錢塘江潮,那一縷離別的思緒,迴到了家鄉潺汨的小河、還有那無數處溝壑澗溪、還有那巍巍連綿的群山、漫山遍野的春芳爭豔、還有那紅彤彤嬌豔的杜鵑……
身在異鄉,屹立於錢塘江畔, 帶著滿身的疲憊,帶著滿胸的惆悵,更帶著生活的歸寄,麵向錢塘行。
又來了海寧,雨淅瀝瀝地連續下了好幾天。
春天又悄悄地來了,而我,又一次背上空蕩蕩的行囊悄悄地來到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鹽官鎮——
鎮海樓西的北麵,是三國時期一代名帥陸遜的點將台,雖千餘年過去了,遙想當年,關雲長敗走麥城失荊州,火燒七十二座連營敗劉備,我也是莫名地敬仰這位書生將帥。每次從宣德門而過,卻留不下一粒塵埃。
隨東風而潛入夜,隨春雨而潤於古城,暮色很快籠罩了鹽官。而兩旁的廣玉蘭樹,被細雨澆滋出粉白的新冠梢,遠遠望去,如棲落著一群數不清的海鷗。海神廟旁的兩處旗杆靜靜地矗立著,在霓虹光的輝映下,大門前的石獅昂首而立。而此刻,安國寺的大佛是否在沉吟,那一份忘我的禪心,在錢塘江魚鱗海塘的岸邊普濟寺中,傳來了沉悶的鍾聲,在這個春雨來臨的夜晚,敲斷了我苦難曆程中的遐想……
說是繁花似錦,卻也是淒風冷雨。六點鍾下班,雨一直沒停,出了工廠的大門,在雨滴的催促下,邁起了雙腳往出租屋跑行著。
十公裏的路程,分不清是雨滴,還是汗水,用了三十分鍾跑完了這段距離。沿途的水泥路上,隻有車在馳騁,而我卻未遇一位行人。
是不是社會的遺棄者?一路跑行著反複地思量,是惆悵、還是感傷?實在是有些太尷尬的九曲迴腸。
枇杷樹已經在探著柔芽,毛茸茸的似毫筆一樣蘸著飽滿的墨汁,在雨朦朦的天空裏報春。潔白的李花很是妖豔,如舞女在道旁跳起了芭蕾。桃花卻害臊,靜立在一處民居的後院,任春雨滋潤芳菲,隨風輕拂而過,飄散著淡淡的清香。
雨中的黃昏是這般醉人,托著十個小時體力勞動疲憊的身軀,竟然遐思萬千。幾分沉醉,幾分寒磣的悲涼,更多的還是幾分善感的彷徨。 這是春愁、還是情殤?
正如那悄悄地來,也如這靜悄悄地去……
85
那一年,在海寧度過了一個焦慮的春天。由於沒尋到合適的工作,便又迴到了家鄉。
遠去了青蔥歲月,暗淡了夢的翅膀,冷漠了務工的征途,讓一顆落寥的心,安放在鄉間的小路。
這期間除了在家陪伴孩子,隻要有閑暇時間,便遊曳在鄉間的古道上,朝看水東流,暮歎夕霞去。時常午夜靜坐房簷下,不管露深蟬噪,還是繁星滿天,一杯茶,一盒煙,靜待天明……
一個夏天,就這樣又過去了。
不管人生麵臨如何的無可奈何,生活仍需繼續,柴米油鹽醬醋茶仍需買迴家,女兒還需吃奶粉,兒子秋季報學前班大班。在裁剪師傅朋友的介紹下,又去幫光山縣槐店鄉的一位個體戶裁衣服。
我得到地址後,沒有選擇人貨混裝的貨車一起上路,獨自坐上了去哈爾濱市的火車,目的地是在綏化縣的一條街道。
談的工資雖不高,每個月1500元。但老板很苛刻,夥食很差,土豆鹹菜輪番登場。談好早上8點至夜11點半下班,時間也有所延長。幹了半個月,老板更是變本加厲,延長至午夜過淩晨1點才下班。雖說做服裝這行業的利潤是用時間堆砌起來的,但與談的條件不符,與這名個體戶老板交涉兩次未果後,我乘車選擇去了北京。
北京房山區,小二與結婚兩年的妻子彭小娟,在南郊承包了幾畝地種菜。
彭小娟,一米六的個子,修著男仔頭,黑裏透紅的皮膚,再見時沒了結婚時的靦腆清秀,現在變成了一位地道的農村婦女。擼起半肘袖,蹬著三輪跑得飛快,在深秋的菜地路上能掀起一陣風,卷起一路塵土。
小二夫妻很辛苦,白天上午在地裏幹活,下午到天黑前還要把出售的菜收割好,清洗幹淨後簡單包裝,至次日淩晨三點半起來,把準備好的菜,用三輪車送到批發市場出售。
小二的收入也很可觀,秋季開始到次年春天,種植反季節蔬菜,那時每年可以淨掙4萬餘元。
幫忙幹了半天,很不適應種菜的節奏,次日便去了房山街上,尋了一處羽絨服定製店做縫紉,工資是計件。
那個冬季三個月我淨掙了5千元,老板姓伍,也是光山人,人比較親和,稱其老伍。
認識老伍,在幾年後我創立縫紉店時,也打下了很不錯的人脈基礎。
那是公元2003年。
“新縣人的足跡,遍布全國的各個角落,甚至海外。近年來,有多少新縣人“闖關東”,去東北?這已無從統計,總之不在少數。
本文作者去東北打工,做羽絨服,很辛苦,天天熬夜到午夜1點鍾。最冷時零下38度。這對於一直生活在老家小江南一般新縣老家的人來說,的確是嚴峻的考驗。一路上,他在烏蘭浩特呆了一個星期,後來又去了哈爾濱和佳木斯,跟著朋友辦事又去了東北幾個地方。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卻是作者寶貴的精神財富。
感謝生活,感謝大自然,用它的美慰藉了遊子的心靈!”
——湯傳稷
記的第二年寒露前後,也到了中秋時令。過了山海關,就進入了東北之地。過了沈陽,天變得格外蔚藍,排成排的歸雁盤旋著南歸,涼颯颯的風透著夕陽迎麵撲來,夾著黑土的粉塵攜著的清香,在鐵道兩側,如火的紅葉伴著天空旋轉,數不盡的農機在廣袤的平原上爬行。天涼好個秋啊!
白城到了之後,第二天清晨,又是一個爽朗的晴天,朋友驅車帶我到了一處不知名的山腳,讓我吃驚的是,站在山下,山頂便是藍天,感覺如果爬上山頂,用手可以抱著那朵從山頂飄過的白雲,讓人覺得天空是離地麵那麽低。
然而我努力地爬上山頂,那朵雲離我還是那麽遠。隻看見,一望無際的枯草,那麽藍那麽遙不可及的天空,還有那麽一種感覺有點蒼冷的北風。
從通遼至興安盟的列車上,我首次目睹了科爾沁大草原,真可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玉米地裏黑色的土壤,讓我覺的是那樣的新奇,那樣的亢奮。鷹在低沉的藍天下盤旋,起伏的丘陵式草原已是遍地枯黃。我閉上眼幻想著那初夏時無際碧綠時的壯闊和清新。
那雖是很遙遠的塵封記憶,但昨日從夢中複現,我拿著馬鞭驅趕著羊群。醒來時,我的思念又迴到了歸流河畔,還有烏蘭浩特市都林街上,街道的郵局大樓是我打長途電話報平安,也是我用信紙對江南的寄思。
那一年,我28歲,孩子差不多5歲了……
烏蘭浩特的夜幕來得有點快,五點鍾天就暗下來了。在鐵西找了家賓館住下後,老板介紹說不去罕山玩玩就枉來烏蘭浩特了。
次日,歸流河已經結冰了!當我踏入罕山時,就看見了那尊躍馬揚刀的可汗銅像,就免不了合張影。然後又跑到八駿那邊轉轉,帶著仰慕的心情參觀完成吉思汗陵園,又去了有著濃厚蒙古特色的清真寺。
轉瞬到了午後,竟然紛紛揚揚飄起了雪花,而天空依舊低沉的藍,從當地的人得知,這是烏蘭浩特今冬第一次下雪,僅僅隻飄舞了一分半鍾。如同江南夏日的陣雨,邊下雨邊沐浴著陽光。
第三日,我又準備向阿爾山進發,而賓館老板告訴我,如果你還有三天的假期,就去海拉爾到漠河去玩玩吧,而當準備出發時,我接到了老板讓我去佳木斯上班的通知,二十年過去了,我再也沒去過滑雪勝地的阿爾山市,更也沒機會去過漠河,隻有幸繞過大草原。
到了佳木斯之後,第一次麵對麵地看到了藍眼睛,白皮膚,有著金黃色微有點卷頭發風情萬種的俄羅斯姑娘……
在大興安嶺,漫步在自然生長的雪鬆林中,那錚錚傲氣屹立於蔚藍與金黃之間的參天大樹,那種鮮怡,那種超脫靈魂的山水畫卷,一直深埋我心,如果今生還有機會,我一定去那林間漫步……
記得那時每天早上七點鍾起床,晚上至午夜過後一點鍾睡覺,一日三餐與上廁所的時間除外,便是工作時間。從中秋節前到春節前,連續工作了四個半月。
那時正年青,精力旺盛,吃飯管吃飽,講究質量談不上,鹹菜蘿卜當家,三天才見到一餐有肉味的菜,睡覺有暖氣,也凍不著。吃點苦也沒什麽,家裏條件不是很好,為了生活與利益報酬,每月拿一千二百元工資,比平常務工一個月拿五百元高多了,也將就著了。
可是迴來時,講好坐火車的,老板為了省錢,騙我們說沒提前準備,急時買不到票,為了年關提前迴家,就哄著我們,提前三天才開始“商議”,一同坐在貨車封閉的車廂裏。
那時私人訂做羽絨服生意好,冬忙時一天訂差不多五十件至一百件,每件收五十元至一百元訂金,顧客為了早些取衣服,大部分都是一百元一件,連續五天的單子沒做出來,一共是四百件衣服,總計預收資金是三萬元,完全夠支付我們六個人的工資。
老板跑路行動很秘密的,這個東北內蒙城市一共三家服裝店,老板都是商議一起合夥裝車逃遁。我們工人正幹活至午夜,加長十二米的大貨車開到門口,吩咐我們把所有剩下的服裝輔料、布匹、行李等快速收拾裝車,也休管剩下的一片狼跡,連夜攜款逃之夭夭。
服裝店老板是經過熟人,七轉八折地介紹,才給了地址,在鄭州相聚一起上了火車,出去經營的,也不識他是何許人,到最後不知不覺之中,成了綁在一條繩上的螞虯。想到當年無知之中,落入了欺騙坑人的圈套,實在很是汗顏,總有一種“無顏見江東″的愧疚。
持續的工作與裝車,我們更累了,躺在貨車預留的車廂空間,把平時睡的被子鋪墊與蓋在身上,一夥人男男女女二十餘人擠在一起(大部分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女縫紉工),當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下午兩點鍾了,貨車已快駛出吉林省界。老板找了間飯店停車洗漱填肚子。
那時基本上都使用現鈔,銀行卡轉賬也隻是剛剛建立基礎的金融設施,當年也是不完善的金融清算係統。如果是現在微信與支付寶等金融支付體係,這種欺詐跑路行為,就算你到了天涯海角也會把你抓出來。
車行駛到山海關附近時,夜裏十二點時,因路麵有積雪,車滑到路邊,通知我們下車時,離山邊的陡崖隻離三十公分,大家都驚出一身冷汗。十分鍾後,司機協議兩輛過路的車才把車拖行到正路上來。這期間據坐在車前的老板娘說,是由於道路會車時,對麵的車燈太亮看不見路,又急時刹不住車造成的,我們都唏噓了一陣。
車開到徐州市境地時,已是第二日的下午了,吃過飯接著南下,有一個老板耐不住寂寞,在車內抽煙,當阻止他時還厲聲訓斥我,一會兒他得意中不知在考慮什麽事,燃燒的煙不知中碰在化學品纖維的羽絨服上,竟燒著了,一下子他驚唿起來,沉著冷靜的我把身邊買的大瓶飲用水迅速擰開蓋,準確地撲滅了剛竄起來的火苗。
事後他愧疚的千恩萬謝,車上所有的人都指責其一個人。如果火順勢燃起來,車前司機又不知情,一行幾十人都將葬身火海。我又算撿迴了一條命吧。直到第二年,才聽說交通新規嚴禁人貨不能同車混裝。
直到第四天車行到潢川時,在吃過早飯後,老板才清算了我的工資。並多給了五百元,也算是對我的“獎勵”吧。並把我送上了潢川至沙窩的班車。
這個老板是何許人?我都不知底細,也不知真實姓名,當時隻稱唿其為“黃老板”。糊糊塗塗幫他經營了一個冬天。
那一年臘月,我從死神的手中幸運地逃過了一劫,幸運地活到了現在。但那一段難以忘記的往事,卻時刻不經意間,在鐫刻腦海裏的思緒中竄起……
84
那一年冬天,從東北迴來,家裏便多了位女娃兒。
父母幫著領養有三個多月了,我迴來時剛滿百天。
父親說見女娃兒可愛,便抱迴來了。是鄰村一對夫婦生的第三個女兒,當時計劃生育政策甚嚴,為了傳遞“煙火”,夜裏尋了我家,便把孩子“送”了。
山區的鄰村路隔五裏地,知根知底,趕集趟街,都是熟人。我那時是個小栽縫,僅生了現在的兒子,在附近也小有名氣,打探到我膝下無女,孩子出生不到一天,便夜裏抱送至村後的公路旁,父親再把孩子接到了我家。
這件事父親打電話告知了我,當時便很樂意,多了女兒,又不用妻子十月懷胎,美著呢!如同天上掉了餡餅。再說當地農村的習俗,女兒終要嫁出去的,誰生的並不重要,誰養大的最‘重要。
那時妻在浙江務工,春節迴來時,看著白裏透紅淘氣的小家夥,說不出的高興,還辦了一桌飯,請了自家大吃大喝一番,興奮勁就別提了。
那年兒子滿了四歲,家裏來了客人,午飯時給客人們每人都分發了飲料。自己的兒子幫妹妹晃搖籃而後入座位,忘記了他的那一份,小家夥便叫嚷著他的母親,指著自己的肚子說疼,妻以為兒子吃東西惹的,趕忙幫其揉一揉。而小家夥指著飲料說,喝了這個就不疼了。刹時惹的眾人都笑了,原來兒子還學會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妹妹睡醒了,兒子還跑過來叫我去換小家夥的尿布。睡在搖籃裏,見我來了,像知道是拾來似的,也不哭鬧,隻笑,挺粘人的,很是招人喜歡。肚子餓了或渴了,便“??、啊、噥、??”地哼幾聲,就知道要用奶瓶喂她奶粉與水吃了。
春節過後拜年時,親戚知道後,也送些禮物與紅包,表示恭賀。
那時計劃生育雖嚴,農村裏鄉鄰知道後都心照不宣,檢查來了便說是遠嫁姐姐家的。再說抱養女兒這樣的事都習以為常,也不會感到大驚小怪。在計生國策之下,也是鄉村“黑戶口”的一種特殊時代。
過了春節,與妻又同去了海寧。
那一年的春天,悄悄地離去,在洛塘河岸邊的老街旁,桃花鋪滿了石板路,在迴首一顰間,一半似失落,一半似離殤。白色的石灰牆,青黛色的天空下,青黛色的雨簷,半含春愁半含雨。老街的盡頭,便是伊橋,橋頭的玉蘭花兒簌簌地飄落著,橋邊碼頭的吊車隱在落花裏……
哦,江南的雨,稀疏疏地砸落著!
從伊橋過,東風推送著河浪層層疊疊,稀疏地雨滴敲擊著臉寵,背著空空的行囊,在暮春到來之時,悄無聲息地踏上了迴鄉的大巴車……
正如當年悄悄地離去,現在又悄悄地來。
輕踏過伊橋,早已事過境遷,十五年迴眸,橋已不是那年的橋,房也不是那年的房,到處是高樓聳立,當年遠近聞名的水產村也是影蹤全無。
河仍是洛塘河,白玉蘭樹仍在,花兒開得正豔,桃林也依在,我又一次漫步於洛塘河堤……
起源於婺源的錢塘江,我又來了!
潮湧尖山,多少次鐵馬金戈入夢中。晨霞跨海如一道秀美壯麗的虹,隱現於天際之間。多少次丁橋江岸夜行,聽那潮拍石堤岸,江波輕吻霓虹閃,占鼇塔下聽濤聲,古寺鍾聲攜相伴,楊柳岸曉風殘月西斜去,曾幾何時夢裏依依,那煙雨江南……
正如輕輕的去,又如輕輕地來……
前幾日去見了程華、吳友奎夫妻倆,兩年未曾謀麵與聯係,容顏未變仍是舊時音,情猶在,景雖變,緣仍存。雖時不免猶歎世間滄桑,卻也並非惜歎世態炎涼。作為一名務工者,閑敘中,仍持有那份熟悉的心境,感覺超好。
早晨路邊民居旁,油菜花開得正盛,粉紅的桃花也開得正豔,跑步在河道的堤壩上,一群白鷺飛過頭頂。這個清晨,在上班的路上,有白鷺與春花相伴,真好!
一個人,漫步在洛塘河渡口,春雨稀疏地敲打著江南的雨簷。東風吹起,河堤岸白玉蘭飄了滿地,春柳扭轉纖弱的腰枝蕩著秋千。
一個人,流浪在異鄉的老街上,烏蓬船在輕漾,桃花在怒吐芬芳,而我呢?卻茫然遊蕩於這如詩如畫的水鄉,不忍離去……
欸乃的櫓聲,伴著青磚黛瓦的老房子,倒映在水中,晃悠著體驗千百年來斑駁的記憶,還有來自曆史那血雨腥風的滄桑……
為了生活,四處流浪漂泊。為了生計,風餐露宿街頭。曾幾何時,範仲俺的故鄉青州月相伴入眠;曾幾何時,東江畔的榕樹下相伴小憩;曾幾何時,黃州岸渡船鳴笛讚夕陽;曾幾何時,歸流河畔罕山上,看那一代天驕躍馬揚刀立陵前……
“年深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既故鄉”! 遊子,深知故鄉土地的芬香,也深知父母牽念的心腸。多少次無論何地叩問,為何要流浪他鄉?多少年無論如何地追尋,為何要流浪他鄉?
遙視著奔嘯的錢塘江潮,那一縷離別的思緒,迴到了家鄉潺汨的小河、還有那無數處溝壑澗溪、還有那巍巍連綿的群山、漫山遍野的春芳爭豔、還有那紅彤彤嬌豔的杜鵑……
身在異鄉,屹立於錢塘江畔, 帶著滿身的疲憊,帶著滿胸的惆悵,更帶著生活的歸寄,麵向錢塘行。
又來了海寧,雨淅瀝瀝地連續下了好幾天。
春天又悄悄地來了,而我,又一次背上空蕩蕩的行囊悄悄地來到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鹽官鎮——
鎮海樓西的北麵,是三國時期一代名帥陸遜的點將台,雖千餘年過去了,遙想當年,關雲長敗走麥城失荊州,火燒七十二座連營敗劉備,我也是莫名地敬仰這位書生將帥。每次從宣德門而過,卻留不下一粒塵埃。
隨東風而潛入夜,隨春雨而潤於古城,暮色很快籠罩了鹽官。而兩旁的廣玉蘭樹,被細雨澆滋出粉白的新冠梢,遠遠望去,如棲落著一群數不清的海鷗。海神廟旁的兩處旗杆靜靜地矗立著,在霓虹光的輝映下,大門前的石獅昂首而立。而此刻,安國寺的大佛是否在沉吟,那一份忘我的禪心,在錢塘江魚鱗海塘的岸邊普濟寺中,傳來了沉悶的鍾聲,在這個春雨來臨的夜晚,敲斷了我苦難曆程中的遐想……
說是繁花似錦,卻也是淒風冷雨。六點鍾下班,雨一直沒停,出了工廠的大門,在雨滴的催促下,邁起了雙腳往出租屋跑行著。
十公裏的路程,分不清是雨滴,還是汗水,用了三十分鍾跑完了這段距離。沿途的水泥路上,隻有車在馳騁,而我卻未遇一位行人。
是不是社會的遺棄者?一路跑行著反複地思量,是惆悵、還是感傷?實在是有些太尷尬的九曲迴腸。
枇杷樹已經在探著柔芽,毛茸茸的似毫筆一樣蘸著飽滿的墨汁,在雨朦朦的天空裏報春。潔白的李花很是妖豔,如舞女在道旁跳起了芭蕾。桃花卻害臊,靜立在一處民居的後院,任春雨滋潤芳菲,隨風輕拂而過,飄散著淡淡的清香。
雨中的黃昏是這般醉人,托著十個小時體力勞動疲憊的身軀,竟然遐思萬千。幾分沉醉,幾分寒磣的悲涼,更多的還是幾分善感的彷徨。 這是春愁、還是情殤?
正如那悄悄地來,也如這靜悄悄地去……
85
那一年,在海寧度過了一個焦慮的春天。由於沒尋到合適的工作,便又迴到了家鄉。
遠去了青蔥歲月,暗淡了夢的翅膀,冷漠了務工的征途,讓一顆落寥的心,安放在鄉間的小路。
這期間除了在家陪伴孩子,隻要有閑暇時間,便遊曳在鄉間的古道上,朝看水東流,暮歎夕霞去。時常午夜靜坐房簷下,不管露深蟬噪,還是繁星滿天,一杯茶,一盒煙,靜待天明……
一個夏天,就這樣又過去了。
不管人生麵臨如何的無可奈何,生活仍需繼續,柴米油鹽醬醋茶仍需買迴家,女兒還需吃奶粉,兒子秋季報學前班大班。在裁剪師傅朋友的介紹下,又去幫光山縣槐店鄉的一位個體戶裁衣服。
我得到地址後,沒有選擇人貨混裝的貨車一起上路,獨自坐上了去哈爾濱市的火車,目的地是在綏化縣的一條街道。
談的工資雖不高,每個月1500元。但老板很苛刻,夥食很差,土豆鹹菜輪番登場。談好早上8點至夜11點半下班,時間也有所延長。幹了半個月,老板更是變本加厲,延長至午夜過淩晨1點才下班。雖說做服裝這行業的利潤是用時間堆砌起來的,但與談的條件不符,與這名個體戶老板交涉兩次未果後,我乘車選擇去了北京。
北京房山區,小二與結婚兩年的妻子彭小娟,在南郊承包了幾畝地種菜。
彭小娟,一米六的個子,修著男仔頭,黑裏透紅的皮膚,再見時沒了結婚時的靦腆清秀,現在變成了一位地道的農村婦女。擼起半肘袖,蹬著三輪跑得飛快,在深秋的菜地路上能掀起一陣風,卷起一路塵土。
小二夫妻很辛苦,白天上午在地裏幹活,下午到天黑前還要把出售的菜收割好,清洗幹淨後簡單包裝,至次日淩晨三點半起來,把準備好的菜,用三輪車送到批發市場出售。
小二的收入也很可觀,秋季開始到次年春天,種植反季節蔬菜,那時每年可以淨掙4萬餘元。
幫忙幹了半天,很不適應種菜的節奏,次日便去了房山街上,尋了一處羽絨服定製店做縫紉,工資是計件。
那個冬季三個月我淨掙了5千元,老板姓伍,也是光山人,人比較親和,稱其老伍。
認識老伍,在幾年後我創立縫紉店時,也打下了很不錯的人脈基礎。
那是公元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