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隔了一日, 我、吳友奎、程華三人,便一起乘車,我第二趟又去了浙江海寧。
“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又是一個春夏……”
在沙窩鎮十字路囗,上了新縣至海寧的長途車後,吳友奎歡快地唱起了歌。
在海寧那段清閑的日子,還偷閑去了嘉興南湖。 此過經年,海寧的高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常憶起在海寧務工,讀書與遊玩的歲月,好似昨日的夢境一般。
在黨的百歲生日期間,迴想起嘉興南湖區之行,賦詩一首,以示慶祝——
南湖艦島百年尋,單把三山盡碾沉。革命歌聲紅世界,神州從此眾歸心。
在桐鄉烏鎮,那時有幸拜訪了文學家茅盾(沈德鴻)的故鄉。他的弟弟沈澤民病故於大別山。是大別山地下黨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走在烏鎮的石板路上,江南的屋簷被小橋下水流聲而漾動,唯念念不忘的,那次去矛盾的故居走了一趟……
公元2012年6月,機緣巧合地約了朋友,去了浙江省桐鄉,瞻仰了文學家沈雁冰與革命家沈澤民的出生地……
沈澤民——1900年至1933年,浙江桐鄉烏鎮人,沈雁冰(茅盾)之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黨員之一,也是“五四”運動影響下湧現出來的新文化戰士。他將自己短暫而閃光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文學事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發表了《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五月》、《發動機》等白話文小說、白話詩和一些科學小品,並翻譯了大量國外文化科學論文、小說及蘇聯十月革命文藝方麵的文章。
沈澤民同誌名德濟,字澤民,筆名明心、羅美等。
沈家以經營紙店為生,沈澤民的父親以行醫為業,母親畢業於女子師範學院,也是一名教員,更是一位知書達禮、賢慧而又富有遠見的女性。在沈澤民的幼年,她常常教導他要做個有誌氣的人,勉勵兒子奮發圖強。六歲那年,父親患骨癌逝世後,沈澤民在他母親的嚴格管教下,與胞兄沈雁冰(即茅盾)互相砥礪、學文習字。
1907年春,沈澤民進自己家東鄰由立誌書院改辦的國民初等男學讀書,接受正規的啟蒙教育,後又進本鎮的植材完全小學。小學時代,沈澤民在一批年輕而富有朝氣的老師的影響下,誌向高遠,勤奮刻苦,各門功課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顯示了他非凡的敏慧才氣。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沈澤民畢業於植材完全小學,並考入其胞兄沈雁冰讀過的省立第三中(在湖州)。由於他天資聰穎,學習勤奮,成績仍像在小學時一樣,遙遙領先。對此,茅盾曾迴憶說:“澤民的數學、物理、化學,在全校算是最好的。”1916年夏,沈澤民遵照父親學實業的遺囑,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他是省立三中報考的許多學生中唯一被錄取的一個。
在南京讀書期間,恰逢十月革命和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視野的擴大,使沈澤民的思想發生深刻的變化。他漸漸疏於實業而傾心於政治和文學,對馬克思主義和文學產生濃厚興趣,開始了對革命和文學的實際追求。
1919年暑假,沈澤民在家鄉烏鎮與其胞兄雁冰、表哥盧奉璋,以及曹辛漢等青年組織桐鄉青年社,出版《新鄉人》雜誌,宣傳新文學,倡導白話文。沈澤民致力於新文學和科學知識的介紹。創作和介紹了《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發動機》等白話文小說和一些科學小品。
其中小說《阿文和他的姊姊》以一千餘字的篇幅,向人們敘述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八歲阿文和姊姊愛珍之間天真的血脈情深。姊姊愛珍“天天在田裏工作,拔草、拾野柴拉枯葉、紮羊草,一天到晚在田野裏彎著腰做”。阿文也“陪伊作工,依舊一塊歌唱玩耍”。有一天,無法生活下去的父母將姊姊愛珍賣掉了,隻剩下孤單單的阿文,“阿文也要去,爹爹不許,他隻好坐在家裏等他姊姊迴來,……他姊姊到夜沒有迴來,他很覺得沒趣味,孤零零的一個呆坐著。下一天他很早的起來等他姊姊,從早晨等到黃昏,姊姊不來”。故事並不複雜,但寫出了因社會的黑暗而骨肉分離的主旨,讓人感到阿文那種撕心裂肺的慘痛。而小說《呆子》則講述一個地主老財不顧佃戶死活派兒子去收租,不料叛逆的兒子不僅不收租,了解了佃戶的辛酸後,反而將田契撕毀並離家出走的故事,內容簡單,但作者的愛憎分明。
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沈澤民青年時代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和文學才能,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開拓意義,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沈澤民最早的作品。
1919年11月1日,沈澤民在南京與楊賢江、左學訓、黃仲蘇等11人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自覺投身於社會變革的偉大事業。在學習之餘,沈澤民還一度擔任該會《少年中國》和《少年世界》的編務工作,同時,與同窗好友張聞天一起擔任《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的編輯科科員(即撰稿人),著文抨擊軍閥統治,揭露社會黑暗,熱情宣傳革命民主主義思想。
於省立第三中學畢業後,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1920年赴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半工半讀。1921年初迴上海。5月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後去安徽蕪湖中學任化學教師。同年底任上海平民女校教員。
1922年1月出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委員,參與團中央領導工作。1923年在南京建鄴大學任教,被選為青年團上海地委委員。同年底任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並編《國民日報》副刊《覺悟》。1924年被選為中共上海地委委員。參加國共合作,兼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宣傳部幹事。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任黨中央機關報《熱血日報》編輯。1926年春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任該校政治經濟學教師。1928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擔任大會翻譯工作。1930年10月迴到上海。
1931年初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部長。4月調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被中共中央指定為鄂豫皖分局書記。5月,中共鄂豫皖分局正式成立,張國燾自任書記,他任常務委員。1933年1月主持召開中共鄂豫皖邊區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被選為書記。同年10月紅四方麵軍主力西征後,負責全麵領導鄂豫革命根據地工作。同年 11月20日,因病在新縣與黃安縣交界處天台山蘆花衝棗林山逝世。夫人張琴秋。
1921年4月,由兄長茅盾介紹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前的第一批黨員之一。
1924年1月13日,在上海全體黨員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委員執行委員。
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任中共自己辦的第一張報紙《熱血日報》編輯。1925年10月赴蘇聯留學,1930年10月迴國。1931年1月7日,在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委員,被任命為中央宣傳部部長。5月,受黨派遣和夫人張琴秋共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5月6日,被任命為鄂豫皖省委書記。7月,代理中央分局書記。11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央執行委員。
1932年11月20日,主持召開省委最高軍事會議,作出一係列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12月29日,召開最高軍事幹部會議,決定重建紅25軍。30日,主持召開省委緊急會議,譴責張國燾的嚴重錯誤,決定分散遊擊,打擊入侵到根據地的敵人。1933年11月20日在新縣病逝。
沈澤民,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
由於自小就抱有“實業救國”的理想,學的也是工科。因此,他給予了經濟和社會科學更多的關注。從1916年夏遵父囑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到1920年赴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半工半讀,從迴國後在安徽蕪湖中學教化學、到在上海平民女校教書、南京建鄴大學教書、上海大學任社會學教授,直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被稱為“紅色教授”,講授政治經濟學;可以說,在其參加革命鬥爭實踐前,他一直都在與社會經濟打交道,他研究和關注的也始終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和中國經濟這個範疇。
正因為這樣,他才能以一個經濟學家的眼光,撰寫出論述中國經濟狀況和發展前途的高質量的專業性論文。如《第三時期的中國經濟》、《關於“金貴銀賤”與無產階級運動的幾個問題》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落後經濟作了透徹的分析,並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唯有徹底砸毀束縛中國經濟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製度,進行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才能振興我國落後的民族工業和農業經濟,才能改變中國的落後麵貌。
這是一個從基礎上本質上闡述中國經濟為什麽落後的理論,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經濟學者的理論,在這些理論中,閃耀著一個馬克思主義革命家與經濟學家的銳利目光。
“五四”運動沈澤民,更是一位胸襟坦白、無私無畏的革命者。
還在南京讀書期間,受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沈澤民就對政治和文學產生了興趣,從那時起,他就立誌要改變中國的落後麵貌。1919年,沈澤民與同學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和大家一起編輯出版《少年中國》和《少年世界》雜誌,還擔任了《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的撰稿人;同時,他還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婦女評論》等報刊上發表了許多揭露社會黑暗,抨擊軍閥統治,鼓吹婦女解放的文章。
1920年7月,為了尋求真理,沈澤民和好友張聞天一起東渡日本。1921年5月經其兄沈雁冰(茅盾)介紹,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0名黨員之一。
1922年1月沈澤民出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委員,參與了團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被選為中共上海地委委員兼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宣傳部幹事。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任黨中央機關報《熱血日報》編輯。這期間,他一麵從事工人運動,一麵在平民女校、上海大學等處擔任義務教員,為培養黨的後備幹部作出了貢獻。
1925年,沈澤民與後來擔任過紅四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在家鄉舉行了婚禮。
1926年春,沈澤民夫婦受黨派遣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擔任大會翻譯工作。
1930年10月迴到上海。1931年初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31年3月,沈澤民受黨中央的派遣,與夫人張琴秋秘密進入鄂豫皖根據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負責鄂豫皖蘇區黨和政府的工作,領導鄂豫皖根據地的各項建設和支援紅軍反“圍剿”戰爭。
在此同時,他還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
在鄂豫皖根據地工作期間,他即忠實地執行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也與張國燾的撤離鄂豫皖根據地的右傾逃跑路線進行過鬥爭;即給革命事業造成過重大損失,也為發展和壯大鄂豫皖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最大功績在於:張國燾帶著紅四方麵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作為當時留在根據地的最高領導,他沒有臨陣脫逃,也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重建了紅二十五軍等革命武裝,和圍剿根據地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他的最大的錯誤在於: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他,沒有認清敵強我弱的根本形勢,忠實地執行了中央關於“奪取中心城市”和“整肅”(白雀園肅反運動)的極左路線,使剛剛振興的革命武裝和根據地蒙受了巨大損失,也使鄂豫皖根據地徹底地失去了“複興”的機會。
1933年10月他主持召開鄂豫皖省委擴大會議,承認目前危局“是自己的路線差錯”和“一貫的脫離群眾所造成的”,並作出了轉變了鬥爭方針,進行遊擊戰爭的決定。此時,沈澤民已是重病纏身,瘧疾加上肺結核,隻能靠擔架抬行。為了不拖累大家,他決定離開部隊在山區養病。臨行前,他檢閱了部隊,和戰友們話別,囑咐他們:“一定要以萬死的精神,實現黨的鬥爭方針的轉變,去爭取革命勝利!”並將瞿秋白送給他的那塊心愛懷表送給了徐海東。
在病重的日子裏,他將省委宣傳部長成仿吾叫到麵前,一邊吐血,一邊用藥水將給中央的檢查報告寫在一條白色褲衩上,他在報告中沉重地檢討道:“到現在弄得如此局麵,完全是過去錯誤造成的。”表示今後要“洗心革麵,重新做起”。
根據他的指示,成仿吾穿上這條內褲到上海,通過魯迅找到了黨中央,將報告轉給了黨。
這年的11月20日,沈澤民吐血不止,在位於河南省新縣卡房鄉與湖北省天台山交界處蘆花衝棗林山逝世,時年33歲。
一九九七年,沈澤民同誌的家鄉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沈澤民文集》,陳雲同誌生前為文集題了書名。
斯人已逝,曆史的豐碑上永遠刻下了——沈澤民!
青山處處埋忠骨,黃土抔抔鐫烈魂。
在烏鎮,青磚黛瓦、小橋流水、雁鳴聲聲……
在新縣的清明節期間,我隻要迴到家鄉,便去瞻仰烈士陵園,以緬懷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
櫻花謝、桃花落,杜鵑染山烔。唯恐瘦花紅。雨簷不知季節匆,風過竹影朧。柳絮繞、楊花飄,榆錢飛樹梢。一縷斜陽蹤。深窺幽徑翠林中,輕染夕霞瞳。情切切、意濃濃,濤聲讚勤蜂。紅歌漾蒼穹。月含竹笛聲聲聰,驚捅布穀夢。(根據沈澤民烏鎮故居史料介紹、《新縣縣誌》、網絡傳媒等搜集整理,敬請廣大讀者指正。2012年春寫於浙江烏鎮)
81
各自東西晝夜癡,去來南北著情迷。當年此憾成千古,多少樓台煙雨淒。從遠古的運河上,飄來了一葉烏篷船……
看過了壯觀的鹽官古城,觀賞了古鎮長安花海,披著斜橋的朝彩,坐公交車來到了硤石古鎮。
烈土陵園的豐碑,矗立在東山,眺望著璀璨的錢塘江匯流東海。漫步江南,咋舍不下年少時的希冀、還有那滿腔精忠報國的精英名人……
紫薇山的樓亭,煙霞洞的夕陽,南關廂的燈彩,北關廂的詩情。移情別戀,誰不想釋懷金庸的俠心?還有那顧況閑讀的真情……
徐誌摩(1896——1931),浙江海寧硤石鎮人,曾留學於歐洲,北大教員,近代浪漫主義詩人,英年早逝,不幸夭亡於飛機失事。
第一次知曉徐誌摩,是在讀初中時聽湯傳稷老師講述的,並為我們深情並茂地朗誦了《再見了,康橋》。從此,徐誌摩的詩便刻印在我的血液中,是那麽樸淳厚重;是那麽情深意濃;是那麽一針見血;是那麽斑瀾燦夢,堪絕於浪漫、平實於自然!
在海寧的硤石幹河街38號,我尋新華書店的路上,無意中看到了徐誌摩先生的故居,它在繁華的街道一角,離書店隻有十步之遙。讓我想起了他的追愛之路和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作。並花費了三十元人民幣,賞覽了這座奢侈的東西方合壁花園式的建築。那時我的手機用得是諾基亞,還沒有影像功能,對於一名農民工而言,麵對當時幾萬元的數碼相機,也是望而生畏止步,也隻是想想而已,沒有留下任何照片。
“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是啊,詩人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我的心。
記的當年去黃石市時,在新華書店裏翻尋閱讀了徐誌摩的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醜西湖》、《我所知道的康橋》、《北京的一晚》、《泰山日出》等。他的散文,閱讀的過程亦如身臨其境。自己也漫步於康橋、看那夕陽幻新娘;看那北京城胡同口深夜聞著而尋不著大碗茶的香;看那西湖魚肥花瘦天也燥;看那雲海日出霞湧天……
此後經年,我寫下了《虹橋戀歌》,或許吧,我也有著如同詩人一樣的鄉愁情懷。
西山自唐代方士馬自然紫霞洞煉丹、顧況故居、白居易任杭州知府時的造訪而聲名遠播,紫薇閣也源此而建。這裏風景秀美怡人,在繁華喧囂的鬧市,難得有這麽一處林深靜謐之所。後來到了海寧市內務工之後,空閑時,便常去西山散步,徐誌摩先生也長眠於此。
在西山石板路旁的長亭裏,坐在長椅上閱讀與修改這一段時間的隨筆,不知不覺便是傍晚時分。我沿著西山的石板路轉悠著,此時滿山碧翠欲滴、葳蕤多姿了,但鬱鬱叢叢的葉片仍是柔嫩,在夕陽下璀璨奪目,紫霞洞邊怪石嶙峋,煙霞繚繞。轉過義士亭,便是徐誌摩墓了。
為先生行了注目禮,帶著對詩人才華的敬仰、妙讚與其英年早逝的不幸,深深地又一次為其鞠躬。我認為在情感上,見一個愛一個傷一個的徐誌摩,也許是詩人最完美的解脫。張幼儀的禪悟,林徽因的痛悟,陸小曼的頓悟。在曆史的長河裏,早已是塵埃落定。
“輕輕地我去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悄悄地我來了,正如我悄悄地去。揮手作別了天邊炫麗的雲彩,感悟著如詩歲月,仿佛在夕陽下的霞光裏,在洛塘河的岸邊,先生在漫步,我與其握手而別……
又一次揮一揮手,送別了今天的雲彩。再見了,徐誌摩先生,您的浪漫,隻是茶餘飯後的笑談與過眼雲煙,而您的才華,卻是名垂歲歲年年。
82
慕賞雲門仙地,範公神釆依依。墨染歸去來兮,情灑伉儷儂辭。仰天摩雲崮,醉臥黃花溪。玲瓏丹嶺霧寒,駝峰石窟猶麗。不辭萬裏千尋你,隻為雙眸一句詩。
——《憶青州》
青州的風景很美,但在青州的日子很糟。當年秋天,從海寧迴至家中,如約去了光山,應聘做了一名羽絨服裁剪師傅。乘坐人貨混裝的大貨車,到了目的地,老板才告知,此處是山東省青州市內的一條街道。
卸完貨後,老板忙著裝飾店鋪,我有了空閑的時間,騎著老板從光山帶過來的自行車、遊覽這座城。最難忘的,便是範公亭公園。
進入園中,那時正值中秋之期。小橋流水,曲經迴旋,紅葉搖弋,雁群盤鳴,亭台樓閣,藍天驕陽時隱時現,一派江南園林風光。
在這裏,讓我熟知了李清照不僅是一名文學家,更是一名金石收藏家。
二十年之後,再讀她的詩詞——別有一番滋味在眉頭。而在蘇州古城門前見到範仲淹的雕像時,也不免想起曾在青州的日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也正是我在青州那幾年以後的真實寫照。
“先天下知憂而憂”。那是一種何等襟懷天下的高尚情懷。百轉千年,春去秋來,對人生的向往與感悟,又有幾人堪比斯人。真正理解範仲淹這句話時,我已步入不惑與知命之境。
去了雲門仙境,駝山天橋,趟過黃花溪,醉看泰和山,踏入古香古色的青州宋城,朱門黛瓦,各式字號旗隨風飄漾。
在青州逛了5天,店裏開始營業了,就再也沒時間外出了,早上8點之前上班,到次日1點後下班,每天為客人量尺寸,談價格,裁衣服。周而複始,一晃便到了臘月半。衣服照常訂做,訂金照收。
而在次日22點,老板通知店裏裝車,卸掉縫紉機,包裝好剩下的布匹等店內所有用品。
在淩晨2點時,車已經裝好,我們又坐上貨車後麵預留的隱蔽空間處,啟始了迴家的旅程。
難以想象,那些預付了訂金的客戶,以後幾天怎樣罵街的表情。
並不是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而是社會上總有那一部分人,在金錢的誘惑之下,跨越了道德的底線,讓當時法治還不健全的社會,讓陌生的信任一步步變得無情無義。
時過境遷,一晃二十多年,我早已忘記了那位老板家住何方,姓啥名誰?但他那些“無所不能”無孔不入的手段,讓我感到那是一段、一生難以忘卻恥辱的記憶——
一個在外做生意的個體戶,換假鈔也很內行,騎著自行車去買菜,一張假冒百元大鈔換迴一天的疏菜,另外還帶迴幾十元現金。聽說他弟弟也是跑江湖、送假鈔犯事,當時在山東淄博監獄服刑。
我有一次幫店裏買饅頭,過馬路時被一輛摩托車刮了後肩背與耳朵,其實也僅是擦了一下,老板知道了非要五百元醫藥、誤工費用,我活動了一下後背感覺無礙,讓騎車人走了。而老板指著我說——“假情假義沒啥用,該弄到錢時不去弄錢……”
到了光山,幫忙卸完車後,才算工資,找各種理由少付一千元,並且他說沒掙到錢。
我一共裁了一千多件羽絨服,130元每件、刨去房租日常所用及成本、淨掙50元,也收益了6萬。這種人怎麽說怎麽辨,也不會再多給一分。無可奈何春節近,還是平安迴家就好。
在交遞現金時,裏麵還夾雜著幾張假鈔,我及時讓他換了。
唉,這種人……?
隔了一日, 我、吳友奎、程華三人,便一起乘車,我第二趟又去了浙江海寧。
“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又是一個春夏……”
在沙窩鎮十字路囗,上了新縣至海寧的長途車後,吳友奎歡快地唱起了歌。
在海寧那段清閑的日子,還偷閑去了嘉興南湖。 此過經年,海寧的高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常憶起在海寧務工,讀書與遊玩的歲月,好似昨日的夢境一般。
在黨的百歲生日期間,迴想起嘉興南湖區之行,賦詩一首,以示慶祝——
南湖艦島百年尋,單把三山盡碾沉。革命歌聲紅世界,神州從此眾歸心。
在桐鄉烏鎮,那時有幸拜訪了文學家茅盾(沈德鴻)的故鄉。他的弟弟沈澤民病故於大別山。是大別山地下黨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走在烏鎮的石板路上,江南的屋簷被小橋下水流聲而漾動,唯念念不忘的,那次去矛盾的故居走了一趟……
公元2012年6月,機緣巧合地約了朋友,去了浙江省桐鄉,瞻仰了文學家沈雁冰與革命家沈澤民的出生地……
沈澤民——1900年至1933年,浙江桐鄉烏鎮人,沈雁冰(茅盾)之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黨員之一,也是“五四”運動影響下湧現出來的新文化戰士。他將自己短暫而閃光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文學事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發表了《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五月》、《發動機》等白話文小說、白話詩和一些科學小品,並翻譯了大量國外文化科學論文、小說及蘇聯十月革命文藝方麵的文章。
沈澤民同誌名德濟,字澤民,筆名明心、羅美等。
沈家以經營紙店為生,沈澤民的父親以行醫為業,母親畢業於女子師範學院,也是一名教員,更是一位知書達禮、賢慧而又富有遠見的女性。在沈澤民的幼年,她常常教導他要做個有誌氣的人,勉勵兒子奮發圖強。六歲那年,父親患骨癌逝世後,沈澤民在他母親的嚴格管教下,與胞兄沈雁冰(即茅盾)互相砥礪、學文習字。
1907年春,沈澤民進自己家東鄰由立誌書院改辦的國民初等男學讀書,接受正規的啟蒙教育,後又進本鎮的植材完全小學。小學時代,沈澤民在一批年輕而富有朝氣的老師的影響下,誌向高遠,勤奮刻苦,各門功課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顯示了他非凡的敏慧才氣。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沈澤民畢業於植材完全小學,並考入其胞兄沈雁冰讀過的省立第三中(在湖州)。由於他天資聰穎,學習勤奮,成績仍像在小學時一樣,遙遙領先。對此,茅盾曾迴憶說:“澤民的數學、物理、化學,在全校算是最好的。”1916年夏,沈澤民遵照父親學實業的遺囑,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他是省立三中報考的許多學生中唯一被錄取的一個。
在南京讀書期間,恰逢十月革命和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視野的擴大,使沈澤民的思想發生深刻的變化。他漸漸疏於實業而傾心於政治和文學,對馬克思主義和文學產生濃厚興趣,開始了對革命和文學的實際追求。
1919年暑假,沈澤民在家鄉烏鎮與其胞兄雁冰、表哥盧奉璋,以及曹辛漢等青年組織桐鄉青年社,出版《新鄉人》雜誌,宣傳新文學,倡導白話文。沈澤民致力於新文學和科學知識的介紹。創作和介紹了《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發動機》等白話文小說和一些科學小品。
其中小說《阿文和他的姊姊》以一千餘字的篇幅,向人們敘述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八歲阿文和姊姊愛珍之間天真的血脈情深。姊姊愛珍“天天在田裏工作,拔草、拾野柴拉枯葉、紮羊草,一天到晚在田野裏彎著腰做”。阿文也“陪伊作工,依舊一塊歌唱玩耍”。有一天,無法生活下去的父母將姊姊愛珍賣掉了,隻剩下孤單單的阿文,“阿文也要去,爹爹不許,他隻好坐在家裏等他姊姊迴來,……他姊姊到夜沒有迴來,他很覺得沒趣味,孤零零的一個呆坐著。下一天他很早的起來等他姊姊,從早晨等到黃昏,姊姊不來”。故事並不複雜,但寫出了因社會的黑暗而骨肉分離的主旨,讓人感到阿文那種撕心裂肺的慘痛。而小說《呆子》則講述一個地主老財不顧佃戶死活派兒子去收租,不料叛逆的兒子不僅不收租,了解了佃戶的辛酸後,反而將田契撕毀並離家出走的故事,內容簡單,但作者的愛憎分明。
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沈澤民青年時代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和文學才能,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開拓意義,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沈澤民最早的作品。
1919年11月1日,沈澤民在南京與楊賢江、左學訓、黃仲蘇等11人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自覺投身於社會變革的偉大事業。在學習之餘,沈澤民還一度擔任該會《少年中國》和《少年世界》的編務工作,同時,與同窗好友張聞天一起擔任《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的編輯科科員(即撰稿人),著文抨擊軍閥統治,揭露社會黑暗,熱情宣傳革命民主主義思想。
於省立第三中學畢業後,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1920年赴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半工半讀。1921年初迴上海。5月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後去安徽蕪湖中學任化學教師。同年底任上海平民女校教員。
1922年1月出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委員,參與團中央領導工作。1923年在南京建鄴大學任教,被選為青年團上海地委委員。同年底任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並編《國民日報》副刊《覺悟》。1924年被選為中共上海地委委員。參加國共合作,兼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宣傳部幹事。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任黨中央機關報《熱血日報》編輯。1926年春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任該校政治經濟學教師。1928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擔任大會翻譯工作。1930年10月迴到上海。
1931年初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部長。4月調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被中共中央指定為鄂豫皖分局書記。5月,中共鄂豫皖分局正式成立,張國燾自任書記,他任常務委員。1933年1月主持召開中共鄂豫皖邊區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被選為書記。同年10月紅四方麵軍主力西征後,負責全麵領導鄂豫革命根據地工作。同年 11月20日,因病在新縣與黃安縣交界處天台山蘆花衝棗林山逝世。夫人張琴秋。
1921年4月,由兄長茅盾介紹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前的第一批黨員之一。
1924年1月13日,在上海全體黨員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委員執行委員。
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任中共自己辦的第一張報紙《熱血日報》編輯。1925年10月赴蘇聯留學,1930年10月迴國。1931年1月7日,在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委員,被任命為中央宣傳部部長。5月,受黨派遣和夫人張琴秋共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5月6日,被任命為鄂豫皖省委書記。7月,代理中央分局書記。11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央執行委員。
1932年11月20日,主持召開省委最高軍事會議,作出一係列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12月29日,召開最高軍事幹部會議,決定重建紅25軍。30日,主持召開省委緊急會議,譴責張國燾的嚴重錯誤,決定分散遊擊,打擊入侵到根據地的敵人。1933年11月20日在新縣病逝。
沈澤民,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
由於自小就抱有“實業救國”的理想,學的也是工科。因此,他給予了經濟和社會科學更多的關注。從1916年夏遵父囑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到1920年赴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半工半讀,從迴國後在安徽蕪湖中學教化學、到在上海平民女校教書、南京建鄴大學教書、上海大學任社會學教授,直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被稱為“紅色教授”,講授政治經濟學;可以說,在其參加革命鬥爭實踐前,他一直都在與社會經濟打交道,他研究和關注的也始終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和中國經濟這個範疇。
正因為這樣,他才能以一個經濟學家的眼光,撰寫出論述中國經濟狀況和發展前途的高質量的專業性論文。如《第三時期的中國經濟》、《關於“金貴銀賤”與無產階級運動的幾個問題》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落後經濟作了透徹的分析,並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唯有徹底砸毀束縛中國經濟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製度,進行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才能振興我國落後的民族工業和農業經濟,才能改變中國的落後麵貌。
這是一個從基礎上本質上闡述中國經濟為什麽落後的理論,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經濟學者的理論,在這些理論中,閃耀著一個馬克思主義革命家與經濟學家的銳利目光。
“五四”運動沈澤民,更是一位胸襟坦白、無私無畏的革命者。
還在南京讀書期間,受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沈澤民就對政治和文學產生了興趣,從那時起,他就立誌要改變中國的落後麵貌。1919年,沈澤民與同學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和大家一起編輯出版《少年中國》和《少年世界》雜誌,還擔任了《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的撰稿人;同時,他還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婦女評論》等報刊上發表了許多揭露社會黑暗,抨擊軍閥統治,鼓吹婦女解放的文章。
1920年7月,為了尋求真理,沈澤民和好友張聞天一起東渡日本。1921年5月經其兄沈雁冰(茅盾)介紹,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0名黨員之一。
1922年1月沈澤民出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委員,參與了團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被選為中共上海地委委員兼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宣傳部幹事。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任黨中央機關報《熱血日報》編輯。這期間,他一麵從事工人運動,一麵在平民女校、上海大學等處擔任義務教員,為培養黨的後備幹部作出了貢獻。
1925年,沈澤民與後來擔任過紅四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在家鄉舉行了婚禮。
1926年春,沈澤民夫婦受黨派遣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擔任大會翻譯工作。
1930年10月迴到上海。1931年初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31年3月,沈澤民受黨中央的派遣,與夫人張琴秋秘密進入鄂豫皖根據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負責鄂豫皖蘇區黨和政府的工作,領導鄂豫皖根據地的各項建設和支援紅軍反“圍剿”戰爭。
在此同時,他還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
在鄂豫皖根據地工作期間,他即忠實地執行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也與張國燾的撤離鄂豫皖根據地的右傾逃跑路線進行過鬥爭;即給革命事業造成過重大損失,也為發展和壯大鄂豫皖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最大功績在於:張國燾帶著紅四方麵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作為當時留在根據地的最高領導,他沒有臨陣脫逃,也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重建了紅二十五軍等革命武裝,和圍剿根據地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他的最大的錯誤在於: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他,沒有認清敵強我弱的根本形勢,忠實地執行了中央關於“奪取中心城市”和“整肅”(白雀園肅反運動)的極左路線,使剛剛振興的革命武裝和根據地蒙受了巨大損失,也使鄂豫皖根據地徹底地失去了“複興”的機會。
1933年10月他主持召開鄂豫皖省委擴大會議,承認目前危局“是自己的路線差錯”和“一貫的脫離群眾所造成的”,並作出了轉變了鬥爭方針,進行遊擊戰爭的決定。此時,沈澤民已是重病纏身,瘧疾加上肺結核,隻能靠擔架抬行。為了不拖累大家,他決定離開部隊在山區養病。臨行前,他檢閱了部隊,和戰友們話別,囑咐他們:“一定要以萬死的精神,實現黨的鬥爭方針的轉變,去爭取革命勝利!”並將瞿秋白送給他的那塊心愛懷表送給了徐海東。
在病重的日子裏,他將省委宣傳部長成仿吾叫到麵前,一邊吐血,一邊用藥水將給中央的檢查報告寫在一條白色褲衩上,他在報告中沉重地檢討道:“到現在弄得如此局麵,完全是過去錯誤造成的。”表示今後要“洗心革麵,重新做起”。
根據他的指示,成仿吾穿上這條內褲到上海,通過魯迅找到了黨中央,將報告轉給了黨。
這年的11月20日,沈澤民吐血不止,在位於河南省新縣卡房鄉與湖北省天台山交界處蘆花衝棗林山逝世,時年33歲。
一九九七年,沈澤民同誌的家鄉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沈澤民文集》,陳雲同誌生前為文集題了書名。
斯人已逝,曆史的豐碑上永遠刻下了——沈澤民!
青山處處埋忠骨,黃土抔抔鐫烈魂。
在烏鎮,青磚黛瓦、小橋流水、雁鳴聲聲……
在新縣的清明節期間,我隻要迴到家鄉,便去瞻仰烈士陵園,以緬懷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
櫻花謝、桃花落,杜鵑染山烔。唯恐瘦花紅。雨簷不知季節匆,風過竹影朧。柳絮繞、楊花飄,榆錢飛樹梢。一縷斜陽蹤。深窺幽徑翠林中,輕染夕霞瞳。情切切、意濃濃,濤聲讚勤蜂。紅歌漾蒼穹。月含竹笛聲聲聰,驚捅布穀夢。(根據沈澤民烏鎮故居史料介紹、《新縣縣誌》、網絡傳媒等搜集整理,敬請廣大讀者指正。2012年春寫於浙江烏鎮)
81
各自東西晝夜癡,去來南北著情迷。當年此憾成千古,多少樓台煙雨淒。從遠古的運河上,飄來了一葉烏篷船……
看過了壯觀的鹽官古城,觀賞了古鎮長安花海,披著斜橋的朝彩,坐公交車來到了硤石古鎮。
烈土陵園的豐碑,矗立在東山,眺望著璀璨的錢塘江匯流東海。漫步江南,咋舍不下年少時的希冀、還有那滿腔精忠報國的精英名人……
紫薇山的樓亭,煙霞洞的夕陽,南關廂的燈彩,北關廂的詩情。移情別戀,誰不想釋懷金庸的俠心?還有那顧況閑讀的真情……
徐誌摩(1896——1931),浙江海寧硤石鎮人,曾留學於歐洲,北大教員,近代浪漫主義詩人,英年早逝,不幸夭亡於飛機失事。
第一次知曉徐誌摩,是在讀初中時聽湯傳稷老師講述的,並為我們深情並茂地朗誦了《再見了,康橋》。從此,徐誌摩的詩便刻印在我的血液中,是那麽樸淳厚重;是那麽情深意濃;是那麽一針見血;是那麽斑瀾燦夢,堪絕於浪漫、平實於自然!
在海寧的硤石幹河街38號,我尋新華書店的路上,無意中看到了徐誌摩先生的故居,它在繁華的街道一角,離書店隻有十步之遙。讓我想起了他的追愛之路和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作。並花費了三十元人民幣,賞覽了這座奢侈的東西方合壁花園式的建築。那時我的手機用得是諾基亞,還沒有影像功能,對於一名農民工而言,麵對當時幾萬元的數碼相機,也是望而生畏止步,也隻是想想而已,沒有留下任何照片。
“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是啊,詩人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我的心。
記的當年去黃石市時,在新華書店裏翻尋閱讀了徐誌摩的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醜西湖》、《我所知道的康橋》、《北京的一晚》、《泰山日出》等。他的散文,閱讀的過程亦如身臨其境。自己也漫步於康橋、看那夕陽幻新娘;看那北京城胡同口深夜聞著而尋不著大碗茶的香;看那西湖魚肥花瘦天也燥;看那雲海日出霞湧天……
此後經年,我寫下了《虹橋戀歌》,或許吧,我也有著如同詩人一樣的鄉愁情懷。
西山自唐代方士馬自然紫霞洞煉丹、顧況故居、白居易任杭州知府時的造訪而聲名遠播,紫薇閣也源此而建。這裏風景秀美怡人,在繁華喧囂的鬧市,難得有這麽一處林深靜謐之所。後來到了海寧市內務工之後,空閑時,便常去西山散步,徐誌摩先生也長眠於此。
在西山石板路旁的長亭裏,坐在長椅上閱讀與修改這一段時間的隨筆,不知不覺便是傍晚時分。我沿著西山的石板路轉悠著,此時滿山碧翠欲滴、葳蕤多姿了,但鬱鬱叢叢的葉片仍是柔嫩,在夕陽下璀璨奪目,紫霞洞邊怪石嶙峋,煙霞繚繞。轉過義士亭,便是徐誌摩墓了。
為先生行了注目禮,帶著對詩人才華的敬仰、妙讚與其英年早逝的不幸,深深地又一次為其鞠躬。我認為在情感上,見一個愛一個傷一個的徐誌摩,也許是詩人最完美的解脫。張幼儀的禪悟,林徽因的痛悟,陸小曼的頓悟。在曆史的長河裏,早已是塵埃落定。
“輕輕地我去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悄悄地我來了,正如我悄悄地去。揮手作別了天邊炫麗的雲彩,感悟著如詩歲月,仿佛在夕陽下的霞光裏,在洛塘河的岸邊,先生在漫步,我與其握手而別……
又一次揮一揮手,送別了今天的雲彩。再見了,徐誌摩先生,您的浪漫,隻是茶餘飯後的笑談與過眼雲煙,而您的才華,卻是名垂歲歲年年。
82
慕賞雲門仙地,範公神釆依依。墨染歸去來兮,情灑伉儷儂辭。仰天摩雲崮,醉臥黃花溪。玲瓏丹嶺霧寒,駝峰石窟猶麗。不辭萬裏千尋你,隻為雙眸一句詩。
——《憶青州》
青州的風景很美,但在青州的日子很糟。當年秋天,從海寧迴至家中,如約去了光山,應聘做了一名羽絨服裁剪師傅。乘坐人貨混裝的大貨車,到了目的地,老板才告知,此處是山東省青州市內的一條街道。
卸完貨後,老板忙著裝飾店鋪,我有了空閑的時間,騎著老板從光山帶過來的自行車、遊覽這座城。最難忘的,便是範公亭公園。
進入園中,那時正值中秋之期。小橋流水,曲經迴旋,紅葉搖弋,雁群盤鳴,亭台樓閣,藍天驕陽時隱時現,一派江南園林風光。
在這裏,讓我熟知了李清照不僅是一名文學家,更是一名金石收藏家。
二十年之後,再讀她的詩詞——別有一番滋味在眉頭。而在蘇州古城門前見到範仲淹的雕像時,也不免想起曾在青州的日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也正是我在青州那幾年以後的真實寫照。
“先天下知憂而憂”。那是一種何等襟懷天下的高尚情懷。百轉千年,春去秋來,對人生的向往與感悟,又有幾人堪比斯人。真正理解範仲淹這句話時,我已步入不惑與知命之境。
去了雲門仙境,駝山天橋,趟過黃花溪,醉看泰和山,踏入古香古色的青州宋城,朱門黛瓦,各式字號旗隨風飄漾。
在青州逛了5天,店裏開始營業了,就再也沒時間外出了,早上8點之前上班,到次日1點後下班,每天為客人量尺寸,談價格,裁衣服。周而複始,一晃便到了臘月半。衣服照常訂做,訂金照收。
而在次日22點,老板通知店裏裝車,卸掉縫紉機,包裝好剩下的布匹等店內所有用品。
在淩晨2點時,車已經裝好,我們又坐上貨車後麵預留的隱蔽空間處,啟始了迴家的旅程。
難以想象,那些預付了訂金的客戶,以後幾天怎樣罵街的表情。
並不是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而是社會上總有那一部分人,在金錢的誘惑之下,跨越了道德的底線,讓當時法治還不健全的社會,讓陌生的信任一步步變得無情無義。
時過境遷,一晃二十多年,我早已忘記了那位老板家住何方,姓啥名誰?但他那些“無所不能”無孔不入的手段,讓我感到那是一段、一生難以忘卻恥辱的記憶——
一個在外做生意的個體戶,換假鈔也很內行,騎著自行車去買菜,一張假冒百元大鈔換迴一天的疏菜,另外還帶迴幾十元現金。聽說他弟弟也是跑江湖、送假鈔犯事,當時在山東淄博監獄服刑。
我有一次幫店裏買饅頭,過馬路時被一輛摩托車刮了後肩背與耳朵,其實也僅是擦了一下,老板知道了非要五百元醫藥、誤工費用,我活動了一下後背感覺無礙,讓騎車人走了。而老板指著我說——“假情假義沒啥用,該弄到錢時不去弄錢……”
到了光山,幫忙卸完車後,才算工資,找各種理由少付一千元,並且他說沒掙到錢。
我一共裁了一千多件羽絨服,130元每件、刨去房租日常所用及成本、淨掙50元,也收益了6萬。這種人怎麽說怎麽辨,也不會再多給一分。無可奈何春節近,還是平安迴家就好。
在交遞現金時,裏麵還夾雜著幾張假鈔,我及時讓他換了。
唉,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