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夢見天災:打工女孩的囤貨日常 作者:時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闆的孩子和自己曾經是小學初中同學,在文淺大學還沒畢業的時候同學已經結婚了。
之後在擺攤的篾匠老爺爺那裏買了一個竹篩,一個背簍和一個提簍,因為之前問過陳嬸兒,知道大概價錢,對方沒有因為自己是個年輕人就宰人。
文淺問他是不是一直在這個地方擺攤,他點點頭,說自己占的這塊地方後麵是兒子的門麵,所以一直在這裏。
文淺覺得自己以後可能還會來買,所以問問,量多可不可以講價,對方笑著說可以,顯然是不覺得她會買多少。
文淺拿著東西進了街邊的巷子,這邊鎮上巷子挺多的。
她去了原來打棉花被子的位置,發現一層半的房子屋頂的瓦片都塌下去了。
看著周圍沒人,文淺在角落裏把手裏的東西都放進了空間,隻拎著一個提簍,走到有人的地方她問了一下原來是搬地方了。
文淺是去問價錢的,用他們家的棉花或者絲綿多少錢一斤,工費多少,問清楚之後就去拿粑粑了。
文淺在轉身迴去拿粑粑的路上見到賣魚的,鰱魚四塊五一斤,於是拿了個大的。
迴去的時候粑粑一斤打包好了,文淺放進提簍裏,魚單獨拎著。
她在街上大致看了一些都賣的些什麽,似乎沒有什麽是急著買的,於是就準備去街頭等車了。
到地方的時候陳嬸兒也在,看著文淺買的粑粑驚訝道:「你怎麽買這麽多?還都是大的?」
「我放冷凍慢慢吃。」文淺拿著裏麵的小袋子給陳嬸兒裝了兩個,「這給你和陳叔。」
陳嬸兒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她隻是偶爾上街買點粑粑油條,一般都是迴家吃早飯的。
文淺沒讓她拒絕,直接就把東西塞進她的籃子裏。
之後她拜託陳嬸兒給自己看一下東西,她要去橋頭的商店買紙和香,這點忙陳嬸兒自然樂意幫。
文淺注意到鎮上有快遞驛站,還有商店有送菜平台的接收點。
商店老闆告訴她,這裏的快遞隻能送鎮上,地址要寫豐樂鎮不能寫柳河村,不然快遞會被送到平河鎮了。
文淺於是想這樣自己以後買東西也方便多了,於是在老闆這裏又多稱了一些零食。
拿著東西迴去,剛好遇上三輪開過來了,陳嬸兒正把東西往上搬。
開三輪的人叫陳林,快四十歲了,住在大陳窪,他認識文淺,還問她在老家待多久。
第26章 死後的名聲
幾乎見到文淺的每一個人都覺得她不可能在鄉村待太久,在他們看來鄉村是養老、落葉歸根的地方。
像她這種年輕人,就算是結婚生子,也是會在鎮上或者市裏生活的,而不是迴這麽一個獨門獨戶的偏僻山村生活。
這裏太安靜太無聊,也沒有賺錢的路子,隻有日復一日的勞作,重複敘說的家常。
文淺對陳林說不確定什麽時候走。
陳林以為今年下半年她就待在老家,於是說:「在家玩一玩也沒什麽,就當休長假了,等過完年再找工作也不遲。」
不過他覺得年輕人應該待不住這麽久,中間肯定要去鎮上市裏玩一玩的,畢竟村裏太無聊了。
陳林原來是在外麵打工的,因為家裏老人年紀大了需要經常迴來幫著做活,孩子還在鎮上讀書,於是幹脆在老家養羊養牛。
不過他放牛羊的地方不在大陳窪,而是更遠的山坳,所以早上車上載的人當中有文淺不認識的。
在聊天過程中陳林還給她展示了自己家的牛羊,手機上正是他家棚子裏的監控錄像。
有了這個他不管在哪裏都能看他家的牛羊,文淺這才問他村裏通網了?
陳林搖頭,除了柳河村人多一點牽網線方便一點,其他山坳要牽進來很費勁,需要五戶人家一起辦才行。
這就難了,一個山坳都沒五家人,這也太費線了。
陳林用的是自己手機的網。
文淺的手機套餐不貴,流量超過一定數量之後也不要錢,隻不過會降速,這對文淺來說沒什麽影響。
駕駛室有兩個位子,副駕坐的是陳林同村的嬸子,見到文淺還問她有沒有找婆家。
文淺搖頭,之後就開始詢問她找婆家什麽要求,文淺說不著。
然後這位嬸子就開始一副「我懂,你害羞了」的眼神看她。
陳林打岔問嬸子膏藥買沒買,嬸子記起來連忙去買了。
「年輕人不願意待在村裏,一個是不好玩,另一個就是老人家問長問短。」陳林笑著說。
陳嬸兒也說:「是啊,我家裏之前一問就給你個後腦勺看,問多了反而不討人喜歡。」
陳林:「現在年輕人結婚都晚,以前十七八就相看,二十五就說年齡拖大了。現在二十五才開始,三十歲結都正常的很。」
陳嬸兒:「我們那時候十八都結了,結婚請人唱皮影兒,時代不一樣啦。」
這兩位很明確的知道一代與一代不同了,所以說話做事都沒有那麽武斷,也很能適應時代。
文淺則在一旁繼續幫陳嬸兒清理手機,時不時插一下話,話題從結婚年齡討論到最近小孩子的教育。
陳嬸兒的兒子結婚但還沒孩子,她提前了解一些現在養孩子的難處,怕到時候跟不上時代,討年輕人的嫌。
時間到了,陳林就開車了,
還是原來的人,隻不過各個都買了許多東西,對於他們來說上街可能是一周才一兩次,有時候甚至半個月才出來一次,自然要買好。<="<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之後在擺攤的篾匠老爺爺那裏買了一個竹篩,一個背簍和一個提簍,因為之前問過陳嬸兒,知道大概價錢,對方沒有因為自己是個年輕人就宰人。
文淺問他是不是一直在這個地方擺攤,他點點頭,說自己占的這塊地方後麵是兒子的門麵,所以一直在這裏。
文淺覺得自己以後可能還會來買,所以問問,量多可不可以講價,對方笑著說可以,顯然是不覺得她會買多少。
文淺拿著東西進了街邊的巷子,這邊鎮上巷子挺多的。
她去了原來打棉花被子的位置,發現一層半的房子屋頂的瓦片都塌下去了。
看著周圍沒人,文淺在角落裏把手裏的東西都放進了空間,隻拎著一個提簍,走到有人的地方她問了一下原來是搬地方了。
文淺是去問價錢的,用他們家的棉花或者絲綿多少錢一斤,工費多少,問清楚之後就去拿粑粑了。
文淺在轉身迴去拿粑粑的路上見到賣魚的,鰱魚四塊五一斤,於是拿了個大的。
迴去的時候粑粑一斤打包好了,文淺放進提簍裏,魚單獨拎著。
她在街上大致看了一些都賣的些什麽,似乎沒有什麽是急著買的,於是就準備去街頭等車了。
到地方的時候陳嬸兒也在,看著文淺買的粑粑驚訝道:「你怎麽買這麽多?還都是大的?」
「我放冷凍慢慢吃。」文淺拿著裏麵的小袋子給陳嬸兒裝了兩個,「這給你和陳叔。」
陳嬸兒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她隻是偶爾上街買點粑粑油條,一般都是迴家吃早飯的。
文淺沒讓她拒絕,直接就把東西塞進她的籃子裏。
之後她拜託陳嬸兒給自己看一下東西,她要去橋頭的商店買紙和香,這點忙陳嬸兒自然樂意幫。
文淺注意到鎮上有快遞驛站,還有商店有送菜平台的接收點。
商店老闆告訴她,這裏的快遞隻能送鎮上,地址要寫豐樂鎮不能寫柳河村,不然快遞會被送到平河鎮了。
文淺於是想這樣自己以後買東西也方便多了,於是在老闆這裏又多稱了一些零食。
拿著東西迴去,剛好遇上三輪開過來了,陳嬸兒正把東西往上搬。
開三輪的人叫陳林,快四十歲了,住在大陳窪,他認識文淺,還問她在老家待多久。
第26章 死後的名聲
幾乎見到文淺的每一個人都覺得她不可能在鄉村待太久,在他們看來鄉村是養老、落葉歸根的地方。
像她這種年輕人,就算是結婚生子,也是會在鎮上或者市裏生活的,而不是迴這麽一個獨門獨戶的偏僻山村生活。
這裏太安靜太無聊,也沒有賺錢的路子,隻有日復一日的勞作,重複敘說的家常。
文淺對陳林說不確定什麽時候走。
陳林以為今年下半年她就待在老家,於是說:「在家玩一玩也沒什麽,就當休長假了,等過完年再找工作也不遲。」
不過他覺得年輕人應該待不住這麽久,中間肯定要去鎮上市裏玩一玩的,畢竟村裏太無聊了。
陳林原來是在外麵打工的,因為家裏老人年紀大了需要經常迴來幫著做活,孩子還在鎮上讀書,於是幹脆在老家養羊養牛。
不過他放牛羊的地方不在大陳窪,而是更遠的山坳,所以早上車上載的人當中有文淺不認識的。
在聊天過程中陳林還給她展示了自己家的牛羊,手機上正是他家棚子裏的監控錄像。
有了這個他不管在哪裏都能看他家的牛羊,文淺這才問他村裏通網了?
陳林搖頭,除了柳河村人多一點牽網線方便一點,其他山坳要牽進來很費勁,需要五戶人家一起辦才行。
這就難了,一個山坳都沒五家人,這也太費線了。
陳林用的是自己手機的網。
文淺的手機套餐不貴,流量超過一定數量之後也不要錢,隻不過會降速,這對文淺來說沒什麽影響。
駕駛室有兩個位子,副駕坐的是陳林同村的嬸子,見到文淺還問她有沒有找婆家。
文淺搖頭,之後就開始詢問她找婆家什麽要求,文淺說不著。
然後這位嬸子就開始一副「我懂,你害羞了」的眼神看她。
陳林打岔問嬸子膏藥買沒買,嬸子記起來連忙去買了。
「年輕人不願意待在村裏,一個是不好玩,另一個就是老人家問長問短。」陳林笑著說。
陳嬸兒也說:「是啊,我家裏之前一問就給你個後腦勺看,問多了反而不討人喜歡。」
陳林:「現在年輕人結婚都晚,以前十七八就相看,二十五就說年齡拖大了。現在二十五才開始,三十歲結都正常的很。」
陳嬸兒:「我們那時候十八都結了,結婚請人唱皮影兒,時代不一樣啦。」
這兩位很明確的知道一代與一代不同了,所以說話做事都沒有那麽武斷,也很能適應時代。
文淺則在一旁繼續幫陳嬸兒清理手機,時不時插一下話,話題從結婚年齡討論到最近小孩子的教育。
陳嬸兒的兒子結婚但還沒孩子,她提前了解一些現在養孩子的難處,怕到時候跟不上時代,討年輕人的嫌。
時間到了,陳林就開車了,
還是原來的人,隻不過各個都買了許多東西,對於他們來說上街可能是一周才一兩次,有時候甚至半個月才出來一次,自然要買好。<="<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