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朝的厚嫁之風有多嚴重呢,《宗法條目》記載,「嫁女一百貫,娶妻五十貫」。也就說,在士大夫階層,聘閨女比娶媳婦要多花費一倍。這個規矩是從上往下擴散的。士大夫高嫁女兒是為了攀比,彰顯自家是殷實人家。而百姓就沒有士大夫這麽浮誇,他們更為務實,他們一比一陪嫁,通常是為了結高親。好讓親家帶旺自家。
如果是門當戶對,通常會給彩禮的一半作為嫁妝,算是全了兩家的情誼。
如果一點陪嫁沒有,除非是家裏遇到困難。就比如張家這種情況。百姓把閨女下嫁,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如果張家可以出十貫嫁妝,她能找到的夫家差不多是出十貫至二十貫彩禮的人家。這樣的人家一定是有財力的地主階層。
張希瑤點點頭,表示理解了。
許氏送媒婆出去,「等我們問過公婆後,再給你答覆。」
媒婆起身告辭了。
媒婆一走,陸氏就拉住張希瑤的手,「阿瑤,你告訴大伯娘,你阿爺真的打算給夏花十貫嫁妝?」
不僅陸氏,就連許氏都是雙眼放光等著張希瑤的答案。
張希瑤搖頭,「阿爺沒說,我隻是想知道夏花有十貫嫁妝能嫁進什麽樣的人家。」
陸氏聽她隻是好奇,失落地鬆開她的手。
張希瑤見此,看了眼門外,勾了勾唇角,「這十貫嫁妝也不是不可能啊。咱們撿蘑菇,阿爺每次都給咱們一貫銀子。一年兩迴,夏花今年才十二,距離她十八歲出嫁,還有六年時間。你至少能攢十二貫。隻要你捨得把這些錢拿出十貫,夏花就能嫁進好人家。」
陸氏微怔,許氏卻是雙眼放光,是了!他們還真有可能攢到十貫。
晚上,張婆子迴來,許氏把今日媒婆上門給夏花提親的事說了。
夏花聽到是為自己提親,小麥色的皮膚微微泛著紅。秋花握住她的手,捂嘴偷笑。其他孩子則沖她擠擠眼睛。
得知是徐興旺家,張婆子直接將筷子重重擱到桌上,「我呸!就憑他徐家,還想娶我們張家的媳婦!我就是讓夏花在家當老姑娘,也不能同意。」
為什麽陸氏聽到徐興旺家會那麽失態,張婆子又為什麽會看不上徐家。都是有原因的。
第44章
《宋刑統》中規定, 如果出嫁的女兒被休棄或丈夫去世且沒有子女,且未曾分割到夫家的財產,迴到父母家後如果父母去世無子, 那麽這些出嫁女將享有與在室女相同的繼承。這表明在宋朝的法律框架下,出嫁女在特定情況下有責任和義務贍養父母(1)。
除去特殊情況, 這古代女子嫁人後就是潑出去的水, 無需贍養父母,也沒法給原生家庭承繼香火。
百姓養孩子不是因為愛, 這些人自打出生起就為自己的口糧奔波,愛這種奢侈的高等需求,根本不在他們考慮範圍內。
養孩子隻是為了防老和承繼香火。但這兩樣大多數由男子繼承, 女子卻是少之又少。
責任和偏愛是相等的。養育男子,收益大。
但養育女子卻截然相反。當她還幼小時,全由原生家庭付出。等當長大成人,可以成為勞力時卻嫁去了婆家。
就像現代大學生研究一個課題, 付出幾年心血, 好不容易出成果, 署名卻是別人。被人摘桃子。換成你, 你樂意嗎?
所以百姓不喜女孩是有原因的。
這也造成一個結果, 頌朝男女比例比之前任何一朝都為懸殊。
就拿許家村來說吧。7歲至15歲未成年男女比例為五比一。張家這一輩有四個閨女,已經算是全村獨一份。有許多家隻有兒子,沒有閨女。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生男孩的家庭並不是一開始就沒閨女,有的閨女出生下來當天就死了, 有的則是養著養著就死了。女嬰夭折率遠遠高於男嬰。
徐家也是跟張家一起從北方逃難來到許家村落戶。
從落戶開始, 他們家已經經過三代傳承,但從上至下就一直生有男嬰, 女嬰沒多久就會溺死。
村民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可是時間長了,他們也反應過來了。徐家有殺嬰的習俗。
別看陸氏從小到大不被父母喜愛。可是能活下來的女嬰,父母至少還是有點人性的。
陸氏看不起徐家,也不想讓夏花嫁進徐家,也是情有可緣。
張婆子不喜徐家,理由要比陸氏更深一層。
別看徐家壯勞力很多,在村子裏好像誰也不敢欺負。可是他們的子嗣旺盛都是用女人的鮮血澆灌而成。
徐興旺娶過三個婆娘,每一個都是因為難產而死。他原配是一年生一個孩子,女人生孩子就是闖進鬼門關。鐵打的身子也受不住這麽頻繁生育。更何況農女早些年沒吃過好東西,身體看著硬實,其實內裏早就虧得厲害。生第四個孩子沒了。
然後他又娶了第二個婆娘,也是生第四個孩子時沒了。第三個婆娘運氣好,生了兩個孩子後就一直沒再懷上。
所以徐興旺總共有七個兒子。徐大牛就是他的長子。
徐興旺想給大兒子找門好親。可是周圍幾個村子,早就聽過他們家隻生男嬰的事情。
雖說徐家有五十畝好田,可是嫁不住人多。吃飯的嘴也多。
到了說親的年紀,他們發現女方家隻要聽到徐興旺的名字,頭就搖成撥浪鼓。
雖然這年頭有高嫁之風。但是男女比例懸殊。底層百姓娶親,屬於女方市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如果是門當戶對,通常會給彩禮的一半作為嫁妝,算是全了兩家的情誼。
如果一點陪嫁沒有,除非是家裏遇到困難。就比如張家這種情況。百姓把閨女下嫁,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如果張家可以出十貫嫁妝,她能找到的夫家差不多是出十貫至二十貫彩禮的人家。這樣的人家一定是有財力的地主階層。
張希瑤點點頭,表示理解了。
許氏送媒婆出去,「等我們問過公婆後,再給你答覆。」
媒婆起身告辭了。
媒婆一走,陸氏就拉住張希瑤的手,「阿瑤,你告訴大伯娘,你阿爺真的打算給夏花十貫嫁妝?」
不僅陸氏,就連許氏都是雙眼放光等著張希瑤的答案。
張希瑤搖頭,「阿爺沒說,我隻是想知道夏花有十貫嫁妝能嫁進什麽樣的人家。」
陸氏聽她隻是好奇,失落地鬆開她的手。
張希瑤見此,看了眼門外,勾了勾唇角,「這十貫嫁妝也不是不可能啊。咱們撿蘑菇,阿爺每次都給咱們一貫銀子。一年兩迴,夏花今年才十二,距離她十八歲出嫁,還有六年時間。你至少能攢十二貫。隻要你捨得把這些錢拿出十貫,夏花就能嫁進好人家。」
陸氏微怔,許氏卻是雙眼放光,是了!他們還真有可能攢到十貫。
晚上,張婆子迴來,許氏把今日媒婆上門給夏花提親的事說了。
夏花聽到是為自己提親,小麥色的皮膚微微泛著紅。秋花握住她的手,捂嘴偷笑。其他孩子則沖她擠擠眼睛。
得知是徐興旺家,張婆子直接將筷子重重擱到桌上,「我呸!就憑他徐家,還想娶我們張家的媳婦!我就是讓夏花在家當老姑娘,也不能同意。」
為什麽陸氏聽到徐興旺家會那麽失態,張婆子又為什麽會看不上徐家。都是有原因的。
第44章
《宋刑統》中規定, 如果出嫁的女兒被休棄或丈夫去世且沒有子女,且未曾分割到夫家的財產,迴到父母家後如果父母去世無子, 那麽這些出嫁女將享有與在室女相同的繼承。這表明在宋朝的法律框架下,出嫁女在特定情況下有責任和義務贍養父母(1)。
除去特殊情況, 這古代女子嫁人後就是潑出去的水, 無需贍養父母,也沒法給原生家庭承繼香火。
百姓養孩子不是因為愛, 這些人自打出生起就為自己的口糧奔波,愛這種奢侈的高等需求,根本不在他們考慮範圍內。
養孩子隻是為了防老和承繼香火。但這兩樣大多數由男子繼承, 女子卻是少之又少。
責任和偏愛是相等的。養育男子,收益大。
但養育女子卻截然相反。當她還幼小時,全由原生家庭付出。等當長大成人,可以成為勞力時卻嫁去了婆家。
就像現代大學生研究一個課題, 付出幾年心血, 好不容易出成果, 署名卻是別人。被人摘桃子。換成你, 你樂意嗎?
所以百姓不喜女孩是有原因的。
這也造成一個結果, 頌朝男女比例比之前任何一朝都為懸殊。
就拿許家村來說吧。7歲至15歲未成年男女比例為五比一。張家這一輩有四個閨女,已經算是全村獨一份。有許多家隻有兒子,沒有閨女。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生男孩的家庭並不是一開始就沒閨女,有的閨女出生下來當天就死了, 有的則是養著養著就死了。女嬰夭折率遠遠高於男嬰。
徐家也是跟張家一起從北方逃難來到許家村落戶。
從落戶開始, 他們家已經經過三代傳承,但從上至下就一直生有男嬰, 女嬰沒多久就會溺死。
村民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可是時間長了,他們也反應過來了。徐家有殺嬰的習俗。
別看陸氏從小到大不被父母喜愛。可是能活下來的女嬰,父母至少還是有點人性的。
陸氏看不起徐家,也不想讓夏花嫁進徐家,也是情有可緣。
張婆子不喜徐家,理由要比陸氏更深一層。
別看徐家壯勞力很多,在村子裏好像誰也不敢欺負。可是他們的子嗣旺盛都是用女人的鮮血澆灌而成。
徐興旺娶過三個婆娘,每一個都是因為難產而死。他原配是一年生一個孩子,女人生孩子就是闖進鬼門關。鐵打的身子也受不住這麽頻繁生育。更何況農女早些年沒吃過好東西,身體看著硬實,其實內裏早就虧得厲害。生第四個孩子沒了。
然後他又娶了第二個婆娘,也是生第四個孩子時沒了。第三個婆娘運氣好,生了兩個孩子後就一直沒再懷上。
所以徐興旺總共有七個兒子。徐大牛就是他的長子。
徐興旺想給大兒子找門好親。可是周圍幾個村子,早就聽過他們家隻生男嬰的事情。
雖說徐家有五十畝好田,可是嫁不住人多。吃飯的嘴也多。
到了說親的年紀,他們發現女方家隻要聽到徐興旺的名字,頭就搖成撥浪鼓。
雖然這年頭有高嫁之風。但是男女比例懸殊。底層百姓娶親,屬於女方市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