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奶,你力氣可真大。」張希瑤不覺得自己沒用,而是這些古人都太能幹了。她奶更是全家翹楚。難怪她奶是後娘也能當家。除了有張老頭撐腰,打鐵還得自身硬。


    張婆子看她累得唿哧帶喘,搖了搖頭。


    張希瑤趁著運麥垛的功夫,從路邊割了些莧菜,就堆放在麥垛上麵。


    張婆子一頭霧水,「這麽老!豬都啃不動。你割它幹嘛?」


    「奶,你不懂。這個可以做滷水。」這農村真的處處都是莧菜,而且豬也很愛吃。隻有一點不好,它長得太快了,一不小心就老了。張希瑤看著可惜,所以才想做臭豆腐。


    張婆子見她有用,也就不再多說。


    張希瑤把粗鹽熬好,將它的殘渣過濾掉,再把它的水放在太陽底下曬。


    等到了晚上,水已經曬幹,得到的鹽不再發黃,晶瑩剔透,她就用鹽將切好的莧菜拌一拌,醃製一個小時。


    這莧菜也要處理好,不要葉子,隻要杆子,切成兩厘米長的小段。


    等醃製好,再去灶房弄了些草木灰,拿了個空罈子,將醃製好的莧菜倒入空罈子中,將老豆腐捏碎放入壇中,又加了一點青礬。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發酵率,不用放太多,隻放一點點就行。


    拌了草木灰的涼白開將殘渣過濾出去,然後將它的灰水倒入壇中。將罈子封好,等它發酵。


    她在忙的時候,夏花和秋花想幫她忙,可看著她把豆腐跟灰水攪合到一起,兩人直接傻眼了。還不敢叫出聲,害怕大人們說阿瑤浪費錢。


    夏花就壓低聲問張希瑤,「這個豆腐都捏碎了,還能吃嗎?」


    張希瑤向她解釋,這豆腐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熬製滷水的。


    夏花不懂什麽是滷水,她就是覺得這樣好浪費。


    接下來幾日,家裏又得割麥子。


    十畝地並不算多,張家人口多,忙了幾日就全部割完,麥垛全部運迴打穀場。這時候就得給麥子脫粒。


    家裏人將麥垛用鍘刀一分為二,麥穗部分先晾曬,這是因為打穀場地方有限,麥垛腿部則可以晚一點晾曬。


    麥穗用木叉子攤開晾曬,曬得幹幹的,這時候要給麥子脫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石滾碾,一種是打連枷。像張希瑤小時候用的打禾機,整個村子都沒有。


    張希瑤琢磨要是把它復刻出來,興許能賺錢。可是仔細一想,打禾機需要用那麽多的鐵,她身上的這點錢根本不夠折騰,隻得作罷。


    有條件的人家會用牲口套著石滾,麥子通過重壓從麥穗中脫落。像張家沒有牲口,就用最原始的方式--打連枷。


    家裏人口多,再加上十畝地的總產量才一千多斤。曬了三日就曬得幹幹的。


    張大伯去通知王地主,王地主帶著兩個兒子來了。


    張希瑤看到三人時,還以為這是村裏的破落戶。身上的衣服比他們家的還破。


    張家為了供張明禮讀書,一家人省吃儉用,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這王家可倒好,衣服襤褸,那褲子破破爛爛,隻到膝蓋的位置。連袖子都沒有,腳上穿的也是自家打的草鞋。


    不過她想到收糧食,不需要穿這麽好,也沒有多想。


    王家到打穀場稱重,總產量是1424斤,地主負責交稅,所以他們將稅和屬於他們的地租總共1068斤糧食全部要拉走,而張家就隻剩下356斤小麥。


    按照以往地主會把糧食拉走,但這次張家要把糧食買下來。


    王地主也同意了。他們家地多,吃不了那麽多糧食。既然張家肯買,那當然好。


    價格就按照糧店的價。


    張老頭不樂意了,「王老兄,糧店收購價是兩文四二,你按兩文五三收,是不是太黑心了?」


    王地主哼了哼,「我問你,你去糧站買是不是兩文五三?」


    話雖如此,但張老頭提醒他,「你去糧店賣是兩文四二。我現在買了,還省得你運到鎮上。」


    王地主卻道,「你去糧店買,買價是不是兩文五三?」


    王地主想賣得貴些,張老頭想便宜些。站在自己的立場,道理都說得通。


    看著他錙銖必較的樣子,張希瑤總算明白這地主為何會這麽破的衣服了。見他們你來我往,誰也不讓誰。總這麽吵吵嚷嚷,猴年馬月才能談好。


    她就主動插上一腳,「阿爺,裏正家不是也有吃不完的糧食嘛。他家給的就是兩文四二,你何必跟王地主死磕,傷了兩家的和氣。」


    張老頭一愣,看了眼孫女,隨即反應過來,嘆了口氣,「我這不是想省點力氣嘛。」


    他拍了下大腿,沖王地主連連道歉,「對不住。咱們別為了這點錢吵吵把火,讓小輩們看了笑話。你們把糧食拉走了吧。」


    王地主聽他不買,有點急了,「說好了要買,你咋不買了?」


    「算了算了,你不想便宜賣,我不想花貴價買。你們快把糧食拉走吧。」說著張老頭就招唿兩個兒子過來幫忙。


    王地主見他們把糧食抬上板車,狠狠心,一咬牙一跺腳,「罷了罷了。就按你說的價。」


    張老頭心裏暗喜,給了孫女一個讚賞的眼神。


    算錢的時候,1068斤是2584文56,王地主不捨得抹零,稱重後,抓了兩把麥子就算是多出來的錢。


    張家人也是見怪不怪。


    沒兩天裏正就派人過來收稅,他們家沒有地,但這時候農民的稅分為許多種,除了田賦,還有丁口之賦(即人頭稅),還有其他稅目比如:明耗、暗耗、折變、和買、預借、義倉、腳錢等等;雜稅有各種頭子錢、科罰錢、契約錢、勘合錢等等。(1)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北宋靠擺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楠蘇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楠蘇伊並收藏在北宋靠擺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