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建元帝沒有上來就定官員,而是要等江無眠等人先行教育歸化,在平日裏多番嚴查反動情況,許是要持續多年才能定下。
但是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迴朝之後指不定能再度升遷。
且扶桑道利用價值極大,本地的白銀儲藏量豐富,合理開採,幾十年固定產出都有可能。
大周絕對不會放過這裏,就看日後如何分配權力,怎麽圈定官員考察了。
江無眠定下迴大周本體催一催船塢的進度,研發一些輕便快船,能往返大周本土和扶桑道更好。
現在他正寫信給建元帝,請人送糧過來,並在信中闡述了一遍本土的產出情況。
這地方用以種植的地區很少,起碼以整個扶桑道看,種植區域占比較小。
臨海還能以海鮮為主,內陸就不太行,糧價高又沒有其他東西做為替代品,因此吃喝很成問題,必須依賴外部。
自然,這樣的國土很容易控製,掌握了進口糧食就是掌握了本地命脈。
不設置進出口關稅,短時間內養成糧食依賴,從經濟上把控。同時設置駐地都護府,確保當地一旦發生事情可以及時幹涉。另外是極力推行雙語教育,本地語言和官方雅言,進而從文化思想上掌控當地。
江無眠看著理想中的歸化方案,視線下移,白紙黑字寫著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世家貴族的掌控以及大名手中的私兵。
這必須從上而下進行變革,先從製度上轄製,若是有所違抗,那就是師出有名,如同這場國土之爭一樣。
白楚寒難得休息一日,在灌涼茶,這幾天事情壓在身上,要他處理得極多,睡眠少肝火旺盛,因而叫人煮了幾大鍋涼茶,營地裏瀰漫著苦澀味道,聞之恨不得轉身就跑。
「陛下意思,設副都東京、安營都護府,製度參考大周,東內閣與六部,能涵蓋大部分所需。因此地以開礦漁業為主,其餘為輔,所以內閣六部外設都察院與市舶司。」
製度大體如上,來日有什麽新興產業,還會以此再增設部分。
現在不設,純粹是因為沒那麽多人手。
設了就要填充人手,一兩個空著無所謂,總不能整個機構都空著,讓人以為朝中辦事不力,屍位素餐。
建元帝擬旨,暫未下發。
朝中為西域兩道調兵遣將,遷移人口,大肆開恩科,故而人大多安排到了西部,現在沒多少人給東部,暫先讓白楚寒等人頂著。
且因是海外駐地,需要的官員需得會水,不太暈船,要有能力看懂部分航線。
觀星自不必說,學過《易經》等書的大部分都懂一二,不懂就去欽天監學習。
為選拔出合格的臣子和副都國主,建元帝特意在太學國子監兩地設了不少新學科,日後前往扶桑道的官員裏必然要學這些新學科才行。
信件漂洋過海抵達大周。
彼時,朝會激烈討論之後,建元帝正在禦書房教導太子,齊總管端上茶盞後,告知他此事。
「……運送糧食?」當地糧食不多,兩萬人吃了半年漁獲的事兒建元帝知道,現在仗打完了,整個扶桑國都改名叫扶桑道了,怎麽還沒糧食吃?
再向下看,江無眠建議以此為把柄,把控扶桑道,為此他還以北真臘和大周為例,告知其中風險。
本地不種植糧食作物,大量種植出口經濟作物,最終下場一定是被人拿捏。
正如現在,嶺南一邊大量進口三季稻糧種培育,一邊進口大量香料,就是為了某一天能隻進口香料,暗中推動當地種植結構改變,緩緩拿捏住當地糧食命脈。
若是北真臘沒有貳臣賊子之心,大周自然是知情達理的宗主國,反之,今日的扶桑道就是來日的北真臘。
建元帝思索良久,恩準了進口糧食的情況,前期不得不防備著叛軍再起,待到後期再視情況而定。
白楚寒等人在此地又停留了半年才和建元帝派來的官員交接,帶走三分之一船隊與部分工匠水手揚帆啟航,滿載銀礦迴歸。
大軍凱旋,犒賞自然是豐厚的,隨之而來的麻煩自然也是跑不掉的。
待到舉國歡慶過後,便是述職。因事情太多,足足說了一月之久還未停歇,直到一年中秋休假時,江無眠才有了空閑。
此刻他根本不關心下一步是否升遷,隻想痛快放鬆兩日,再吃一口久違的家鄉美食。
白楚寒等人比他繁忙,作為院長,他有些事情是跑不掉的,許誌安一行通譯也被請去上課——日後為將又多了一條安營都護府的出路,必然要早做打算。
雖說是推行了歸化教育,可現在大部分本地人還是習慣本地語言說話,要等大周雅言在當地推行……
等下一代接受大周教育的人成長起來才行了,目測還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小將們等不了這麽久,最好還是自己學點當地方言,方便交流也方便探聽情報。
中秋假期最後一日,林守源等人登門擺放,他們一行人是從隔壁來的。
現在江府大門口根本進不來任何車馬,人和東西堵得滿滿當當,隻能從隔壁白楚寒家過來。
至於另外一府,林守源頓了頓才道:「馮老將軍於兩年前病逝,馮將軍與馮小將軍奔襲迴京,上書丁憂三年,陛下允準。未料一年前突厥異動,北地有城失守,無奈之下,奪請起復。」
馮老將軍去世後,這棟宅邸已賜給馮將軍本人,不過現在兩父子去了北地,府中無人,大門緊閉。
但是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迴朝之後指不定能再度升遷。
且扶桑道利用價值極大,本地的白銀儲藏量豐富,合理開採,幾十年固定產出都有可能。
大周絕對不會放過這裏,就看日後如何分配權力,怎麽圈定官員考察了。
江無眠定下迴大周本體催一催船塢的進度,研發一些輕便快船,能往返大周本土和扶桑道更好。
現在他正寫信給建元帝,請人送糧過來,並在信中闡述了一遍本土的產出情況。
這地方用以種植的地區很少,起碼以整個扶桑道看,種植區域占比較小。
臨海還能以海鮮為主,內陸就不太行,糧價高又沒有其他東西做為替代品,因此吃喝很成問題,必須依賴外部。
自然,這樣的國土很容易控製,掌握了進口糧食就是掌握了本地命脈。
不設置進出口關稅,短時間內養成糧食依賴,從經濟上把控。同時設置駐地都護府,確保當地一旦發生事情可以及時幹涉。另外是極力推行雙語教育,本地語言和官方雅言,進而從文化思想上掌控當地。
江無眠看著理想中的歸化方案,視線下移,白紙黑字寫著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世家貴族的掌控以及大名手中的私兵。
這必須從上而下進行變革,先從製度上轄製,若是有所違抗,那就是師出有名,如同這場國土之爭一樣。
白楚寒難得休息一日,在灌涼茶,這幾天事情壓在身上,要他處理得極多,睡眠少肝火旺盛,因而叫人煮了幾大鍋涼茶,營地裏瀰漫著苦澀味道,聞之恨不得轉身就跑。
「陛下意思,設副都東京、安營都護府,製度參考大周,東內閣與六部,能涵蓋大部分所需。因此地以開礦漁業為主,其餘為輔,所以內閣六部外設都察院與市舶司。」
製度大體如上,來日有什麽新興產業,還會以此再增設部分。
現在不設,純粹是因為沒那麽多人手。
設了就要填充人手,一兩個空著無所謂,總不能整個機構都空著,讓人以為朝中辦事不力,屍位素餐。
建元帝擬旨,暫未下發。
朝中為西域兩道調兵遣將,遷移人口,大肆開恩科,故而人大多安排到了西部,現在沒多少人給東部,暫先讓白楚寒等人頂著。
且因是海外駐地,需要的官員需得會水,不太暈船,要有能力看懂部分航線。
觀星自不必說,學過《易經》等書的大部分都懂一二,不懂就去欽天監學習。
為選拔出合格的臣子和副都國主,建元帝特意在太學國子監兩地設了不少新學科,日後前往扶桑道的官員裏必然要學這些新學科才行。
信件漂洋過海抵達大周。
彼時,朝會激烈討論之後,建元帝正在禦書房教導太子,齊總管端上茶盞後,告知他此事。
「……運送糧食?」當地糧食不多,兩萬人吃了半年漁獲的事兒建元帝知道,現在仗打完了,整個扶桑國都改名叫扶桑道了,怎麽還沒糧食吃?
再向下看,江無眠建議以此為把柄,把控扶桑道,為此他還以北真臘和大周為例,告知其中風險。
本地不種植糧食作物,大量種植出口經濟作物,最終下場一定是被人拿捏。
正如現在,嶺南一邊大量進口三季稻糧種培育,一邊進口大量香料,就是為了某一天能隻進口香料,暗中推動當地種植結構改變,緩緩拿捏住當地糧食命脈。
若是北真臘沒有貳臣賊子之心,大周自然是知情達理的宗主國,反之,今日的扶桑道就是來日的北真臘。
建元帝思索良久,恩準了進口糧食的情況,前期不得不防備著叛軍再起,待到後期再視情況而定。
白楚寒等人在此地又停留了半年才和建元帝派來的官員交接,帶走三分之一船隊與部分工匠水手揚帆啟航,滿載銀礦迴歸。
大軍凱旋,犒賞自然是豐厚的,隨之而來的麻煩自然也是跑不掉的。
待到舉國歡慶過後,便是述職。因事情太多,足足說了一月之久還未停歇,直到一年中秋休假時,江無眠才有了空閑。
此刻他根本不關心下一步是否升遷,隻想痛快放鬆兩日,再吃一口久違的家鄉美食。
白楚寒等人比他繁忙,作為院長,他有些事情是跑不掉的,許誌安一行通譯也被請去上課——日後為將又多了一條安營都護府的出路,必然要早做打算。
雖說是推行了歸化教育,可現在大部分本地人還是習慣本地語言說話,要等大周雅言在當地推行……
等下一代接受大周教育的人成長起來才行了,目測還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小將們等不了這麽久,最好還是自己學點當地方言,方便交流也方便探聽情報。
中秋假期最後一日,林守源等人登門擺放,他們一行人是從隔壁來的。
現在江府大門口根本進不來任何車馬,人和東西堵得滿滿當當,隻能從隔壁白楚寒家過來。
至於另外一府,林守源頓了頓才道:「馮老將軍於兩年前病逝,馮將軍與馮小將軍奔襲迴京,上書丁憂三年,陛下允準。未料一年前突厥異動,北地有城失守,無奈之下,奪請起復。」
馮老將軍去世後,這棟宅邸已賜給馮將軍本人,不過現在兩父子去了北地,府中無人,大門緊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