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按「常年耕作不標準施肥早稻」的產出,一畝地能出三石糧食,大周能增加多少糧倉?能養活多少百姓?
僅是簡單算上一算,建元帝便是心驚無比!
建元帝又翻了翻公文,確信沒落下其他隨公文送來的東西,這才問候在一旁的總管,「齊年,隨南康府公文來的稻穀何在?」
第055章 情況
大周並非日日有朝會,除卻十日一休沐、當今聖上萬歲日和規定的節假日外,每三日一次正常朝會,五品及以上京官覲見。
每逢月初、月中皆有一次大朝會,七品在京官員,不論京官地方,皆要入宮出席。
另有一種小朝會,出席者皆是皇帝心腹,鐵定的皇黨,無固定名單,全看皇帝本人。
眼下,建元帝讓人宣戶部尚書、翰林院大學士二人覲見。
兩隊人馬急匆匆於皇宮出發,一隊奔向韶遠縣,另一隊則是兵分兩路,請餘尚書與萬學士入宮。
戶部尚書好說,掌天下土地稅糧,種田一事在他管轄範圍內,尋他是應該的。
翰林院學士不同於正常朝臣,以職責來講,整個翰林院是建元帝的「秘書顧問」,負責整理奏摺、協助皇帝硃批。
其中,大學士是翰林院之首,皇帝的總顧問。作為皇帝顧問,有任何突發情況都會被拉出來上值。
另一個同翰林院一樣倒黴的,隨時隨地聽候皇宮召請的,叫太醫院。
不巧,今夜無任何傷亡事故,於是隻有翰林院的萬大學士被管家喊起匆忙入宮。
江無眠尚不清楚,韶遠縣馬上要迎來一波新的錦衣衛探查,島上熱衷給韶遠縣送錢的薛文不得不上京復命。
走了也無所謂,給錢就行。
韶遠縣的碼頭正在激情建設之中,到處要錢。
官道著人保養,夏季高溫,容易致使水泥曬裂,需要好好修補。
排水溝渠與河堤修築列入下半年預期工程,各個作坊視當前形式決定擴招還是縮減。
就此,縣衙又組織了一次年中會議。
有賴於管錢的蔣師爺不在,周縣丞目前不管,林師爺還在整合文書,江無眠隻好自行算帳。
得出結論,先招到充足人手再擴建。
好在外城區已有其他縣的商隊看中,正在落戶搬遷,其他村寨亦有不少百姓來投奔。
韶遠縣裏免費教學肥料技術啊!
附近有親戚在縣裏的,誰都知道韶遠縣今年豐收,糧食幾乎是上迴的兩三倍還多,稻穀一袋一袋往家裏搬!
來了發現,不僅是稻穀豐收,絲織品、各類紗絹價格比他們自家賣的便宜,竟還不耽誤賺錢!
除此之外,縣中還放出告示,今年冬天繼續教學。
鑑於官學在縣中,來往浪費時間,所以趁農閑時,在各個村寨建私塾,私塾建造的錢和紙筆的錢有縣衙補貼,但夫子的束脩由各家出。
消息一出,韶遠縣人口迎來猛烈增長。
錦衣衛來時正趕上韶遠縣大搞建設。
消息根本不用探,直接在縣衙門口的告示欄上一瞧,再去村寨上逛一圈,自然而然能得出結論。
北地秋收之前,來韶遠縣的錦衣衛與薛文一同迴了京,消息即刻送入宮中。
建元帝、餘尚書與萬學士互相傳閱,又拿《報告》相互映照,看完後三人一時有些沉默。
建文帝率先開口,「兩位愛卿有何想法,盡可一敘。」
萬學士斟酌片刻,「縣中已做試驗,且全縣推行,不見異況,又有江南道聞風而去,購置肥料。以此來看,肥料可盡快推行,以保下一秋收糧儲。」
有大量例證在前,何必再度耽誤一季收成?
餘尚書有不同意見,就「報告」所言的肥料切入,「依臣所見,此物的確極好。然南北有別,作物不一,所需肥料天差地別。
稻穀生於嶺南,一年兩季,江南淮南則一年一季,肥料應有異同。正如水田犁,南來北傳,已改換了模樣。
陛下若要推行,需開田試驗。」
盡管江無眠與謝硯行謄寫的文書一應俱全,所謂的《報告》事無巨細一覽無餘,足以讓人信服。
然戶部一動,關乎天下萬民生計,肥料之事與田地產糧相關,此乃大周根本,由不得他不慎重為之。
寧願慢些,少了一年收成,不能為趕時間,匆匆推行。
在此之前,建元帝已召開多次小朝會,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主要觀點如上。
一則是推遲,一則是立刻試行。
二者皆有道理。
初時確認收成為真時的狂喜過去,建元帝拿出謄抄出的肥料方子——這是錦衣衛從告示上抄寫來的,韶遠縣竟將此事作為告示張貼,實在出人意料。
「明日大朝會,告知群臣。」具體如何,明日早朝上吵去便是。
建元帝又向下看去,錦衣衛的密報寫得詳盡,方方麵麵都記著,各類告示謄抄一遍,還不忘帶上韶遠縣特產——官學教材、水紋紙、紡織品、瓷器、紅磚和水泥。
密報上書,韶遠縣官學做了改動,教材不拘泥於四書五經聖人之言,針對無力科舉的百姓推出其他選擇,基礎識字與算數、如何記帳等等。
縣中建有諸多作坊,讓百姓種地之餘賺錢補貼家用。
齊總管適時讓人送上錦衣衛帶迴的韶遠縣特產。
教材用的韶遠縣本地紙,表麵光滑,比不得貢品,但比當前用的紙張質地更軟。
僅是簡單算上一算,建元帝便是心驚無比!
建元帝又翻了翻公文,確信沒落下其他隨公文送來的東西,這才問候在一旁的總管,「齊年,隨南康府公文來的稻穀何在?」
第055章 情況
大周並非日日有朝會,除卻十日一休沐、當今聖上萬歲日和規定的節假日外,每三日一次正常朝會,五品及以上京官覲見。
每逢月初、月中皆有一次大朝會,七品在京官員,不論京官地方,皆要入宮出席。
另有一種小朝會,出席者皆是皇帝心腹,鐵定的皇黨,無固定名單,全看皇帝本人。
眼下,建元帝讓人宣戶部尚書、翰林院大學士二人覲見。
兩隊人馬急匆匆於皇宮出發,一隊奔向韶遠縣,另一隊則是兵分兩路,請餘尚書與萬學士入宮。
戶部尚書好說,掌天下土地稅糧,種田一事在他管轄範圍內,尋他是應該的。
翰林院學士不同於正常朝臣,以職責來講,整個翰林院是建元帝的「秘書顧問」,負責整理奏摺、協助皇帝硃批。
其中,大學士是翰林院之首,皇帝的總顧問。作為皇帝顧問,有任何突發情況都會被拉出來上值。
另一個同翰林院一樣倒黴的,隨時隨地聽候皇宮召請的,叫太醫院。
不巧,今夜無任何傷亡事故,於是隻有翰林院的萬大學士被管家喊起匆忙入宮。
江無眠尚不清楚,韶遠縣馬上要迎來一波新的錦衣衛探查,島上熱衷給韶遠縣送錢的薛文不得不上京復命。
走了也無所謂,給錢就行。
韶遠縣的碼頭正在激情建設之中,到處要錢。
官道著人保養,夏季高溫,容易致使水泥曬裂,需要好好修補。
排水溝渠與河堤修築列入下半年預期工程,各個作坊視當前形式決定擴招還是縮減。
就此,縣衙又組織了一次年中會議。
有賴於管錢的蔣師爺不在,周縣丞目前不管,林師爺還在整合文書,江無眠隻好自行算帳。
得出結論,先招到充足人手再擴建。
好在外城區已有其他縣的商隊看中,正在落戶搬遷,其他村寨亦有不少百姓來投奔。
韶遠縣裏免費教學肥料技術啊!
附近有親戚在縣裏的,誰都知道韶遠縣今年豐收,糧食幾乎是上迴的兩三倍還多,稻穀一袋一袋往家裏搬!
來了發現,不僅是稻穀豐收,絲織品、各類紗絹價格比他們自家賣的便宜,竟還不耽誤賺錢!
除此之外,縣中還放出告示,今年冬天繼續教學。
鑑於官學在縣中,來往浪費時間,所以趁農閑時,在各個村寨建私塾,私塾建造的錢和紙筆的錢有縣衙補貼,但夫子的束脩由各家出。
消息一出,韶遠縣人口迎來猛烈增長。
錦衣衛來時正趕上韶遠縣大搞建設。
消息根本不用探,直接在縣衙門口的告示欄上一瞧,再去村寨上逛一圈,自然而然能得出結論。
北地秋收之前,來韶遠縣的錦衣衛與薛文一同迴了京,消息即刻送入宮中。
建元帝、餘尚書與萬學士互相傳閱,又拿《報告》相互映照,看完後三人一時有些沉默。
建文帝率先開口,「兩位愛卿有何想法,盡可一敘。」
萬學士斟酌片刻,「縣中已做試驗,且全縣推行,不見異況,又有江南道聞風而去,購置肥料。以此來看,肥料可盡快推行,以保下一秋收糧儲。」
有大量例證在前,何必再度耽誤一季收成?
餘尚書有不同意見,就「報告」所言的肥料切入,「依臣所見,此物的確極好。然南北有別,作物不一,所需肥料天差地別。
稻穀生於嶺南,一年兩季,江南淮南則一年一季,肥料應有異同。正如水田犁,南來北傳,已改換了模樣。
陛下若要推行,需開田試驗。」
盡管江無眠與謝硯行謄寫的文書一應俱全,所謂的《報告》事無巨細一覽無餘,足以讓人信服。
然戶部一動,關乎天下萬民生計,肥料之事與田地產糧相關,此乃大周根本,由不得他不慎重為之。
寧願慢些,少了一年收成,不能為趕時間,匆匆推行。
在此之前,建元帝已召開多次小朝會,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主要觀點如上。
一則是推遲,一則是立刻試行。
二者皆有道理。
初時確認收成為真時的狂喜過去,建元帝拿出謄抄出的肥料方子——這是錦衣衛從告示上抄寫來的,韶遠縣竟將此事作為告示張貼,實在出人意料。
「明日大朝會,告知群臣。」具體如何,明日早朝上吵去便是。
建元帝又向下看去,錦衣衛的密報寫得詳盡,方方麵麵都記著,各類告示謄抄一遍,還不忘帶上韶遠縣特產——官學教材、水紋紙、紡織品、瓷器、紅磚和水泥。
密報上書,韶遠縣官學做了改動,教材不拘泥於四書五經聖人之言,針對無力科舉的百姓推出其他選擇,基礎識字與算數、如何記帳等等。
縣中建有諸多作坊,讓百姓種地之餘賺錢補貼家用。
齊總管適時讓人送上錦衣衛帶迴的韶遠縣特產。
教材用的韶遠縣本地紙,表麵光滑,比不得貢品,但比當前用的紙張質地更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