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歷史同人] 開局給秦始皇科普法治思想[直播] 作者:爾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一種限定範圍的平等和法治。」伍愛華搖頭:「就和雅典、古羅馬的公民大會一樣,所有公民都擁有同樣的選舉權,但是這個公民就隻有成年男性公民,所有的婦女、孩子、外邦人都沒有選舉權,當然,奴隸更加沒有。」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的雅典和古羅馬,政治製度還是非常具有城邦特色的,而我國早期也是這一種奴隸製,但是隨著歷史發展,在夏商周的發展階段君主的權威更加明確,中央集權進一步加深。」
「周朝時期,有明確的刑事立法和民事立法,」伍愛華看著課件說道:「其中最值得和大家說的,是當時周朝的刑法適用原則。」
「我們剛剛提到明德慎罰的原則,這個原則據說是周公提出的,」伍愛華說著:「周公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著非常典型的聖人形象,不得不說,他確實在執政為民方麵樹立了一個完美的先賢榜樣。」
「有一句詩大家應該有聽說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伍愛華舉例道:「周公和王莽一開始都是非常完美的臣子形象,但是時間證明了周公表裏如一,王莽演技卓絕。」
聽到伍愛華這話,王太後看向自己娘家這位「完人」:「演技卓絕?」
王莽試圖開口解釋什麽,但是詩裏一個「篡」字就已經釘死了王莽解釋的空間,周圍的朝臣都向他投注了不信任的目光。
有的時候,人太完美了,別人雖然會欽佩讚嘆,但是隻要有一點質疑的汙點,他人就會把完人所有的好人好事都推翻。
不過,王莽能夠篡位,就還是有死忠粉存在的。
看到王公為難,死忠粉立馬衝鋒陷陣:「誰知道這彈幕是不是故意離間我們大漢君臣,畢竟這兔子是仙是妖都不能確定!」
死忠粉二號緊跟著說道:「別忘了這兔子可是鼓勵那大宋的臣子篡位的,她的話可不能全信!」
有人給王莽說話,牆頭草們思考了一下,覺得有道理,雖然對王莽防備了起來,但是麵上都沒有再說什麽。
伍愛華這時候還在繼續說:「周公為什麽會提出明德慎罰這項原則呢?」
「這和我們之前說過的商朝律法有關,商王一直強調自己是君權神授,連判刑都要神判天罰,將自己擺在了天神代言人的位置上,而周朝想要推翻商朝的統治,就必須要推翻商王確立下來的神權思想。」
「所以周公是怎麽做的呢?他聰明地提出了一個政治思想原則:以德配天。」
「按照周公提出的這個原則,他推翻了商王朝所謂的商王是神之子,認為天下眾生人人平等,誰擁有更多的德行,誰才會擁有天神的青睞,天命所歸。」
「周朝提出的德,即為敬天、保民,而明德慎罰就是一項保民的舉措,杜絕刑罰濫用,以此來獲得民心。」
「秉持著這種思想原則,西周對於刑罰適用進行了一些突破性的規定。」
「首先,西周區分了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並且區分了慣犯和偶然犯罪。」伍愛華讚嘆道:「這一原則在我們現代依然適用,延續了幾千年,在當時能夠提出這一觀點,不得不說太厲害了。」
「現代大家都知道,故意判刑一定會比過失嚴格,將犯罪動機納入量刑考量,這都是幾千年浸潤的價值觀,」伍愛華說著:「對於夏商和之前的華夏人,可並不會將這件事情作為常識。」
「這項常識早就浸潤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小孩子告狀都會說『他是故意的!』『他不是第一次了!』,政府執行相關政策的時候更是會考量動機和次數。」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行政處罰對於第一次觸犯會有一個『首違不罰』製度,國家印發了『首位不罰』的清單和執行要求,對於符合要求的違法行為,第一次觸犯的時候,都不予處罰,」伍愛華解釋道:「例如馬路上交警叔叔問你是不是第一次的時候,隻要你別傻乎乎地說自己不是,一般都會處罰地比較輕。」
【第一次什麽?第一次忘記帶頭盔?】
【可是我第一次違章停車,交警蜀黍依然給了我罰款啊】
「首違不罰?」漢文帝琢磨著這個政策,覺得很有意思:「有些影響不大的行為,第一次的時候不處罰,確實是一項仁政,第一次還能說是不知者不罪,第二次就是明知故犯了,我大漢或許也可以試試?就是要確定一下到底哪些可以用,總不能第一次殺人都不處罰了吧?」
「除了這一項適用原則之外,西周還有無罪不殺、罪疑從輕、眾疑赦之的處理原則,」伍愛華繼續說道:「周公嚴格要求,不能濫殺無辜,對於無罪的人,不應該罰。」
「此外,如果犯罪偵查的時候對於嫌疑人是否是罪犯有疑惑,應該從輕審判,如果非常多的民眾都覺得這個案件有問題,那麽應該赦免嫌疑人。」
說起這件事情,伍愛華突然提到:「其實大家有沒有覺得西方的陪審團製度和西周這個眾疑赦之很像?」
「西方陪審團製度也是通過抽樣的形式,抽取陪審庭成員,這些陪審庭成員都是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別的民眾,律師和檢察官會在他們麵前展示證據、說服他們,最後由他們決定被告人是有罪還是無罪。」
「如果陪審團覺得被告人有罪,法官才會宣判對於被告人的定刑。」
「如果陪審團覺得被告人無罪,那麽就和西周的眾疑赦之一樣,釋放被告人。」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的雅典和古羅馬,政治製度還是非常具有城邦特色的,而我國早期也是這一種奴隸製,但是隨著歷史發展,在夏商周的發展階段君主的權威更加明確,中央集權進一步加深。」
「周朝時期,有明確的刑事立法和民事立法,」伍愛華看著課件說道:「其中最值得和大家說的,是當時周朝的刑法適用原則。」
「我們剛剛提到明德慎罰的原則,這個原則據說是周公提出的,」伍愛華說著:「周公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著非常典型的聖人形象,不得不說,他確實在執政為民方麵樹立了一個完美的先賢榜樣。」
「有一句詩大家應該有聽說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伍愛華舉例道:「周公和王莽一開始都是非常完美的臣子形象,但是時間證明了周公表裏如一,王莽演技卓絕。」
聽到伍愛華這話,王太後看向自己娘家這位「完人」:「演技卓絕?」
王莽試圖開口解釋什麽,但是詩裏一個「篡」字就已經釘死了王莽解釋的空間,周圍的朝臣都向他投注了不信任的目光。
有的時候,人太完美了,別人雖然會欽佩讚嘆,但是隻要有一點質疑的汙點,他人就會把完人所有的好人好事都推翻。
不過,王莽能夠篡位,就還是有死忠粉存在的。
看到王公為難,死忠粉立馬衝鋒陷陣:「誰知道這彈幕是不是故意離間我們大漢君臣,畢竟這兔子是仙是妖都不能確定!」
死忠粉二號緊跟著說道:「別忘了這兔子可是鼓勵那大宋的臣子篡位的,她的話可不能全信!」
有人給王莽說話,牆頭草們思考了一下,覺得有道理,雖然對王莽防備了起來,但是麵上都沒有再說什麽。
伍愛華這時候還在繼續說:「周公為什麽會提出明德慎罰這項原則呢?」
「這和我們之前說過的商朝律法有關,商王一直強調自己是君權神授,連判刑都要神判天罰,將自己擺在了天神代言人的位置上,而周朝想要推翻商朝的統治,就必須要推翻商王確立下來的神權思想。」
「所以周公是怎麽做的呢?他聰明地提出了一個政治思想原則:以德配天。」
「按照周公提出的這個原則,他推翻了商王朝所謂的商王是神之子,認為天下眾生人人平等,誰擁有更多的德行,誰才會擁有天神的青睞,天命所歸。」
「周朝提出的德,即為敬天、保民,而明德慎罰就是一項保民的舉措,杜絕刑罰濫用,以此來獲得民心。」
「秉持著這種思想原則,西周對於刑罰適用進行了一些突破性的規定。」
「首先,西周區分了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並且區分了慣犯和偶然犯罪。」伍愛華讚嘆道:「這一原則在我們現代依然適用,延續了幾千年,在當時能夠提出這一觀點,不得不說太厲害了。」
「現代大家都知道,故意判刑一定會比過失嚴格,將犯罪動機納入量刑考量,這都是幾千年浸潤的價值觀,」伍愛華說著:「對於夏商和之前的華夏人,可並不會將這件事情作為常識。」
「這項常識早就浸潤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小孩子告狀都會說『他是故意的!』『他不是第一次了!』,政府執行相關政策的時候更是會考量動機和次數。」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行政處罰對於第一次觸犯會有一個『首違不罰』製度,國家印發了『首位不罰』的清單和執行要求,對於符合要求的違法行為,第一次觸犯的時候,都不予處罰,」伍愛華解釋道:「例如馬路上交警叔叔問你是不是第一次的時候,隻要你別傻乎乎地說自己不是,一般都會處罰地比較輕。」
【第一次什麽?第一次忘記帶頭盔?】
【可是我第一次違章停車,交警蜀黍依然給了我罰款啊】
「首違不罰?」漢文帝琢磨著這個政策,覺得很有意思:「有些影響不大的行為,第一次的時候不處罰,確實是一項仁政,第一次還能說是不知者不罪,第二次就是明知故犯了,我大漢或許也可以試試?就是要確定一下到底哪些可以用,總不能第一次殺人都不處罰了吧?」
「除了這一項適用原則之外,西周還有無罪不殺、罪疑從輕、眾疑赦之的處理原則,」伍愛華繼續說道:「周公嚴格要求,不能濫殺無辜,對於無罪的人,不應該罰。」
「此外,如果犯罪偵查的時候對於嫌疑人是否是罪犯有疑惑,應該從輕審判,如果非常多的民眾都覺得這個案件有問題,那麽應該赦免嫌疑人。」
說起這件事情,伍愛華突然提到:「其實大家有沒有覺得西方的陪審團製度和西周這個眾疑赦之很像?」
「西方陪審團製度也是通過抽樣的形式,抽取陪審庭成員,這些陪審庭成員都是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別的民眾,律師和檢察官會在他們麵前展示證據、說服他們,最後由他們決定被告人是有罪還是無罪。」
「如果陪審團覺得被告人有罪,法官才會宣判對於被告人的定刑。」
「如果陪審團覺得被告人無罪,那麽就和西周的眾疑赦之一樣,釋放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