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如絲,輕輕地拂掠在長柄圓頂、緣垂流蘇的傘蓋上。
一眼望去,趲行於瀚海中的儀仗隊,和那大輅後的十餘萬軍民,竟都節奏如一,分毫不亂,在橫無際涯的沙漠裏,默然向東。
處理好瑣細雜務,已至九月底。
十月初一日,魏主攜沮渠宗室及官民百工,迴返平城。
在這三萬多戶遷民中,原河西國的文武大臣,都去了十之八九,所餘的不過多是如劉昞一般的耆老。
“年輕人,到底還是在乎仕途經濟的嘛。”斜坐榻上,拓跋燾擘簾瞧了瞧車外的風景人陣,又轉首看了看花名冊,臉上自有一派洋洋的笑意。
崔浩從旁侍奉,也每每頷首笑言。
實則,河西士人入仕於大魏,最為歡喜的人,隻怕還不是拓跋燾。
誰都知道,河西士人,多來自中原腹地。
昔年,陶翁筆下的桃源中人,是自絕於世,不知魏晉之民,不值一效。而眼前這些避亂的世家大族,則像是移栽的繁樹茂葉,在時光的淬煉下益發壯大根深。
日升月恆,滄桑百年。他們遷往平城,自然也將融為一爐的兩地文化,盡數傳至大魏。
如此一來,大魏要想爭奪正朔之名,應該更為容易。
劉宋……
不知為何,口中念起這兩個字來,崔浩心底會湧出一股澀意。有的時候,連他自己也不想承認,“正朔”二字於他有著怎樣不足為外人言說的意義。
出發之前,武威公主已將她對河西諸臣的秉性品貌,都一一詳述過。
彼時,崔浩特意記下了十餘人的名姓,隻待日後一一栽培蒔育。
相對來說,皇帝更為欣賞的,是有一技之長,或是頭腦靈便的武夫。
比如,當年的毛修之,今日的伊馛。
便在姑臧城的最後一夜,拓跋燾置酒宴賓,著伊馛表演“曳牛”的把戲,以侑宴歡。
那日,伊馛拖牛倒行,居然能趕上奔馬之速,實在是令人嘖嘖稱奇。
《呂氏春秋》曾雲:“使烏獲疾引牛尾,尾絕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棬豎,而牛恣所以之,順也。”疾引牛尾與拖牛倒行同樣有悖於牛的天性,可想伊馛的能耐之大。
拓跋燾看得撫掌大笑,又多喝了幾盅,醺醺然揚讚道:“崔司徒智略有餘,朕早已心悅誠服。卻未料,伊馛不過一弓馬之士,竟能擁有與崔司徒同樣的見地,實在是令朕驚詫萬分。”
對此,崔浩口中雖曰“何必讀書才做學問?前漢的衛、霍二人便是絕好的例子”,私心裏頗不以為然。
說伊馛賦性忠謹、力大逾牛倒是不假,但此人之見地,又如何能與他這出身清貴、智慧圓妙的才士相較?誰一輩子還沒個押上寶的時候呢?
腐草之螢,竟欲與日月爭輝?崔浩輕輕擺首,麵上閃過一絲不為人所察的輕鄙之色。
當然,他是個善於掩藏心思的人,否則也不能伴君於前,卻無甚疏漏之處。譬如晚宴那日。再比如眼下,上一瞬,他猶在思慮著“正朔”之事;但又在須臾之間,亦能迅然抽離,與人君說起穆壽瀆職一事。
7
皇帝車駕尚未返抵平城,便有兩樁要事傳來。
一是,拓跋燾前腳剛走,張掖王禿發保周便據眾反叛,霸去了張掖重地;二是,連日以來的平城之圍已然解去,算是有驚無險。
有失有得,兩樁事頗有些“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的意味,但拓跋燾也並不十分在意。
想那禿發保周,畢竟是禿發皇室的血胤,如何又甘於折腰侍君,屈居人下呢?
是以,他據地而叛、罔顧聖恩,雖於理不合卻又於情不違。
在此之前,為了跟河西國宗室打心理戰,拓跋燾聽取拓跋月的建議,對其封王加爵。
當時,他也擔心對方會恃權生變,但凡事難以兩全其美。隻要“張掖王”這三個字,照亮過沮渠氏們的眼睛,那就不算一步錯棋。
現下,禿發保周也隻據有張掖而已,而在河西走廊之上,遍是大魏兵士的布防,拓跋燾就不信,一個過氣多年的皇胤,能攪起多大的風浪來。
再說平城一事。.
十餘日前,拓跋燾接到了平城受圍的消息。
原本,他對於平城的布防,有著極為周密的部署。他相信,縱然某個環節出了差錯,柔然人也定然铩羽而歸。卻沒成想,宜都王穆壽居然辜負他的信任,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這個錯誤說來也是可笑至極。
穆壽一貫以中書博士公孫質為謀士,這一雙癡漢,不知從哪兒得到個巫覡,並聽信其言,認為柔然人斷不會前來犯境。是以,二人緊繃的神經立時鬆懈下來,把皇帝的吩咐拋到了九霄雲外。
“占筮卜卦,呸!草包!”
當日,拓跋燾的麵上,憂色無多,但胸中的怒火,卻熊熊地燃燒著,催他再吐出一句話來:“等朕迴了平城,非得把兩個草包的腦袋摘下來當球踢。”
想起後宮中那個媚意天成的左昭儀,他又冷笑道:“還想用美色來迷惑朕。”迴到平城後,左昭儀被他罵得狗血淋頭,自可想見。
崔浩和杜超都知道,他根本不擔心平城的安危,眼下隻是生穆壽的氣罷了。
想想看,吳提雖命他的兄長乞列歸突襲北鎮,但北魏長樂王嵇敬、建寧王拓跋崇,又是何等人物?北鎮但有他二人坐守,自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必能截住柔然的大部兵馬。
再說,縱然吳提已深入魏地,屯兵於七介山,駭得平城軍民驚恐爭逃湧入內城,可那城中不還有竇太後和太子麽?此外,司空長孫道生、征北大將軍張黎,亦是拓跋燾所留的後招。
先前信兵傳來的消息,隻言及平城受圍之事。
果然,就在迴程中,拓跋燾得到了平城解圍的確信。
當日,平城一亂,穆壽便慌了陣腳,隻想堵塞西門把太子引入南山避險,但竇太後卻斷然拒絕。
其後,穆壽的腦子似乎清醒過來,急遣長孫道生、張黎,前往吐頹山阻擊敵寇。
二將驅兵直上,大獲全勝;嵇敬和拓跋崇這頭,不僅大挫敵軍,還生擒了乞列歸、他吾無鹿胡及敵將五百人。合兵之後,魏軍又將狼狽逃竄的柔然可汗攆到漠南之地,方才班師迴朝。
收到喜報之時,崔浩和杜超正值守於禦駕之旁。
崔浩見拓跋燾麵上的神色,由氣定神閑轉為略帶惑色,便問及情由。
“朕在想,穆壽那個草包,怎麽會知道去調派長孫道生和張黎的?能調得動他們的,應該是……”
“太後”二字,哽在拓跋燾的喉頭。
崔浩也不好接話,杜超卻和聲勸道:“至尊,命令是誰發出的,也不是什麽緊要的事。太後她老人家,總有她的用意吧?”
“用意?”拓跋燾冷笑一聲,指節捏得脆響,“朕要摘誰的腦袋,誰也保他不住!”
崔、杜二人麵麵相覷,不敢則聲,隻在心裏為穆壽捏了把汗。
一眼望去,趲行於瀚海中的儀仗隊,和那大輅後的十餘萬軍民,竟都節奏如一,分毫不亂,在橫無際涯的沙漠裏,默然向東。
處理好瑣細雜務,已至九月底。
十月初一日,魏主攜沮渠宗室及官民百工,迴返平城。
在這三萬多戶遷民中,原河西國的文武大臣,都去了十之八九,所餘的不過多是如劉昞一般的耆老。
“年輕人,到底還是在乎仕途經濟的嘛。”斜坐榻上,拓跋燾擘簾瞧了瞧車外的風景人陣,又轉首看了看花名冊,臉上自有一派洋洋的笑意。
崔浩從旁侍奉,也每每頷首笑言。
實則,河西士人入仕於大魏,最為歡喜的人,隻怕還不是拓跋燾。
誰都知道,河西士人,多來自中原腹地。
昔年,陶翁筆下的桃源中人,是自絕於世,不知魏晉之民,不值一效。而眼前這些避亂的世家大族,則像是移栽的繁樹茂葉,在時光的淬煉下益發壯大根深。
日升月恆,滄桑百年。他們遷往平城,自然也將融為一爐的兩地文化,盡數傳至大魏。
如此一來,大魏要想爭奪正朔之名,應該更為容易。
劉宋……
不知為何,口中念起這兩個字來,崔浩心底會湧出一股澀意。有的時候,連他自己也不想承認,“正朔”二字於他有著怎樣不足為外人言說的意義。
出發之前,武威公主已將她對河西諸臣的秉性品貌,都一一詳述過。
彼時,崔浩特意記下了十餘人的名姓,隻待日後一一栽培蒔育。
相對來說,皇帝更為欣賞的,是有一技之長,或是頭腦靈便的武夫。
比如,當年的毛修之,今日的伊馛。
便在姑臧城的最後一夜,拓跋燾置酒宴賓,著伊馛表演“曳牛”的把戲,以侑宴歡。
那日,伊馛拖牛倒行,居然能趕上奔馬之速,實在是令人嘖嘖稱奇。
《呂氏春秋》曾雲:“使烏獲疾引牛尾,尾絕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棬豎,而牛恣所以之,順也。”疾引牛尾與拖牛倒行同樣有悖於牛的天性,可想伊馛的能耐之大。
拓跋燾看得撫掌大笑,又多喝了幾盅,醺醺然揚讚道:“崔司徒智略有餘,朕早已心悅誠服。卻未料,伊馛不過一弓馬之士,竟能擁有與崔司徒同樣的見地,實在是令朕驚詫萬分。”
對此,崔浩口中雖曰“何必讀書才做學問?前漢的衛、霍二人便是絕好的例子”,私心裏頗不以為然。
說伊馛賦性忠謹、力大逾牛倒是不假,但此人之見地,又如何能與他這出身清貴、智慧圓妙的才士相較?誰一輩子還沒個押上寶的時候呢?
腐草之螢,竟欲與日月爭輝?崔浩輕輕擺首,麵上閃過一絲不為人所察的輕鄙之色。
當然,他是個善於掩藏心思的人,否則也不能伴君於前,卻無甚疏漏之處。譬如晚宴那日。再比如眼下,上一瞬,他猶在思慮著“正朔”之事;但又在須臾之間,亦能迅然抽離,與人君說起穆壽瀆職一事。
7
皇帝車駕尚未返抵平城,便有兩樁要事傳來。
一是,拓跋燾前腳剛走,張掖王禿發保周便據眾反叛,霸去了張掖重地;二是,連日以來的平城之圍已然解去,算是有驚無險。
有失有得,兩樁事頗有些“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的意味,但拓跋燾也並不十分在意。
想那禿發保周,畢竟是禿發皇室的血胤,如何又甘於折腰侍君,屈居人下呢?
是以,他據地而叛、罔顧聖恩,雖於理不合卻又於情不違。
在此之前,為了跟河西國宗室打心理戰,拓跋燾聽取拓跋月的建議,對其封王加爵。
當時,他也擔心對方會恃權生變,但凡事難以兩全其美。隻要“張掖王”這三個字,照亮過沮渠氏們的眼睛,那就不算一步錯棋。
現下,禿發保周也隻據有張掖而已,而在河西走廊之上,遍是大魏兵士的布防,拓跋燾就不信,一個過氣多年的皇胤,能攪起多大的風浪來。
再說平城一事。.
十餘日前,拓跋燾接到了平城受圍的消息。
原本,他對於平城的布防,有著極為周密的部署。他相信,縱然某個環節出了差錯,柔然人也定然铩羽而歸。卻沒成想,宜都王穆壽居然辜負他的信任,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這個錯誤說來也是可笑至極。
穆壽一貫以中書博士公孫質為謀士,這一雙癡漢,不知從哪兒得到個巫覡,並聽信其言,認為柔然人斷不會前來犯境。是以,二人緊繃的神經立時鬆懈下來,把皇帝的吩咐拋到了九霄雲外。
“占筮卜卦,呸!草包!”
當日,拓跋燾的麵上,憂色無多,但胸中的怒火,卻熊熊地燃燒著,催他再吐出一句話來:“等朕迴了平城,非得把兩個草包的腦袋摘下來當球踢。”
想起後宮中那個媚意天成的左昭儀,他又冷笑道:“還想用美色來迷惑朕。”迴到平城後,左昭儀被他罵得狗血淋頭,自可想見。
崔浩和杜超都知道,他根本不擔心平城的安危,眼下隻是生穆壽的氣罷了。
想想看,吳提雖命他的兄長乞列歸突襲北鎮,但北魏長樂王嵇敬、建寧王拓跋崇,又是何等人物?北鎮但有他二人坐守,自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必能截住柔然的大部兵馬。
再說,縱然吳提已深入魏地,屯兵於七介山,駭得平城軍民驚恐爭逃湧入內城,可那城中不還有竇太後和太子麽?此外,司空長孫道生、征北大將軍張黎,亦是拓跋燾所留的後招。
先前信兵傳來的消息,隻言及平城受圍之事。
果然,就在迴程中,拓跋燾得到了平城解圍的確信。
當日,平城一亂,穆壽便慌了陣腳,隻想堵塞西門把太子引入南山避險,但竇太後卻斷然拒絕。
其後,穆壽的腦子似乎清醒過來,急遣長孫道生、張黎,前往吐頹山阻擊敵寇。
二將驅兵直上,大獲全勝;嵇敬和拓跋崇這頭,不僅大挫敵軍,還生擒了乞列歸、他吾無鹿胡及敵將五百人。合兵之後,魏軍又將狼狽逃竄的柔然可汗攆到漠南之地,方才班師迴朝。
收到喜報之時,崔浩和杜超正值守於禦駕之旁。
崔浩見拓跋燾麵上的神色,由氣定神閑轉為略帶惑色,便問及情由。
“朕在想,穆壽那個草包,怎麽會知道去調派長孫道生和張黎的?能調得動他們的,應該是……”
“太後”二字,哽在拓跋燾的喉頭。
崔浩也不好接話,杜超卻和聲勸道:“至尊,命令是誰發出的,也不是什麽緊要的事。太後她老人家,總有她的用意吧?”
“用意?”拓跋燾冷笑一聲,指節捏得脆響,“朕要摘誰的腦袋,誰也保他不住!”
崔、杜二人麵麵相覷,不敢則聲,隻在心裏為穆壽捏了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