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後初霽,陽光穿透雲層,斑駁地灑在庭院中。
德音殿的一幹宮女內侍,已無聲地忙碌起來。
臨產還有兩個月,王後的身子益發沉重,但她午後起來隻覺氣悶,非得去芳林苑走一走。眾人也隻能隨她心意,做好萬全之策。
雪後的空氣異常清新,帶著泥土與鬆枝的清新香氣。拓跋月坐在肩輿上,深嗅著這香氣,隻覺心曠神怡,肺腑都被濯洗了一遍。
依然停駐在上次來過的樓台,視野極是開闊。早行的宮女們,早就把古籍、七弦琴放在閣中。
霍晴嵐四下裏看了看,貼心地道:“公主,時辰還未到,您可以先看看書、彈會兒琴。”
拓跋月頷首,緩緩坐下,隨意翻開一冊竹簡。略略看過一冊,琴聲隨之鳴起。
時而高亢激昂,如山川壯麗;時而低迴婉轉,似溪水潺潺。
少時,門子黃平匆匆而來,低聲稟報:“公主,國師已至苑外,請求覲見。”
拓跋月聞言,按住琴弦,讓餘音緩緩消散。
她正襟危坐,道:“有請。”
劉昞年邁,緩步過來時由門生陰充攙扶著,這陰充乃是陰興的侄兒。
見到王後,劉昞微微欠身行禮。在河西國,年長之人都無須向大王、王後行大禮,何況劉昞還是一國之國師。
步入樓台,拓跋月親自為劉昞斟上一杯香茗。
茶香嫋嫋間,自是一番寒暄。
話題很快轉到了胡叟之事上。近來,劉昞心灰意冷,上書言退。今日一早,沮渠牧犍親自去劉昞宅邸探望老人,安撫一番。而拓跋月也托沮渠牧犍贈其錦盒,祝他身康體泰。
錦盒中,放著一段青木香。這是極珍貴的木材,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燒之能上徹九天。古方可治癰疽,但更神奇的功用則是,正月一日時,以其香湯沐浴,據說能讓人到老也須發烏黑。
五日之後,便是正月初一日了,但劉昞並不認為,王後送他青木香,是要讓他沐浴養生的。心裏存了這個疑竇,於是,他便讓人傳話迴來,說想在申時入宮謝恩。
真見了王後,劉昞卻不急著謝恩。說及胡叟,劉昞嗟歎道:“我這師侄,現下還關在牢獄之中,老夫卻似置身事外一般,實是是慚愧啊!”
拓跋月寬慰道:“大王並未動過殺心,國師你可放心。本宮也請獄卒多加照拂,不致讓他受苦。”
劉昞聞言,連忙稱謝。旋即,他雖未言,但眸底卻閃過痛楚與無奈。
拓跋月捕捉到這一絲情緒,知他對大王很是失望,心下也暗暗一喜。
她忖了忖,便問:“此事,對史官們可有影響?”
“未知,王後對此事如何看待?”劉昞不答反問。
“太史公曾說,他的理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想,史官們的想法,莫不如此。”
她雖未直言,但顯然是支持此舉的。
劉昞也聽說,王後在鳳體違和、全身發熱之時,還未胡叟求過情,心下生出感激之意。一霎時,他又想起王後曾被胡炆問起一個刁鑽的問題:王後是如何看待解憂公主的。
當時,他在一旁無話,卻一直暗中觀察她的行止。結論是,誌不在小。
而今,他心裏驀地閃過一個念頭,遂斟酌了一下言辭,問:“老夫有兩個問題,不知王後是否願為老夫解惑?”
“樂意之至。國師請說。”
“王後一直支持修纂史書,是為了什麽?”
“為了天下大同。”拓跋月毫不猶疑,脫口而出。
《禮記》有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嚴格來說,王後引用此詞,距離她所述之理也有些差距,但劉昞卻輕而易舉明白了她的真意。天下若想大同、大治,隻能在它歸於統一之時,方才有可能。
劉昞沉默良久,方才頷首道:“王後高見。”
“國師還想問什麽?”拓跋月含笑問。她不笑時,神情微微冷肅了些,但一旦言笑,便顯得親切近人,讓人忍不住想和她多說話。
隻是,劉昞要問的事情,不好開口。
半晌,劉昞沉吟道:“老夫是來感謝王後所贈的青木香的。但老夫心中尚有疑問。這青木香,一可治癰疽,二可令人須發烏黑。不知,王後是想說哪一層意思。”
聽得此話,拓跋月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這二者並不衝突啊。”
劉昞索性問得更直接:“若隻取一種意思呢?”
“那便是治癰疽吧?”
“老夫……”
劉昞剛說了兩個字,旋即頓住。
他直到,這不過是個譬喻。她真正想說的是,河西國的頑疾很深,應該治一治。這內裏的深意,卻是不敢細想。
劉昞不願被扯進是非之中,本來想說,老夫並無癰疽之症,但又擔心顯出自己的老於世故,招致王後反感。因為,天下大勢,並不在河西一國。
對首那人沒說話,隻含著笑一直看他,但劉昞卻覺出一種無可言喻的壓迫感。
最終,他垂眸謝恩,道:“臣明白了,在此謝過王後美意。日後定時時警醒,癰疽之症,當治則治。”
弦外之音,已然明了。且這老人,方才一改“為老而尊”的模樣,分明是在暗示她,他願做她的臣子。
拓跋月心裏一陣輕鬆。劉昞之於河西國,不是其他官吏所能比的。到了關鍵時刻,隻要他不向著沮渠氏,她便更容易達成心願。
二人不再談青木香的事,說起一些文史的閑話。
末了,拓跋月為劉昞撫琴一曲,劉昞也對她透露,史官們雖不敢直言先王之事,但卻用了些春秋筆法,索敞、陰興等人風骨猶存。
拓跋月微微頷首,目中盡是欣賞之意。
德音殿的一幹宮女內侍,已無聲地忙碌起來。
臨產還有兩個月,王後的身子益發沉重,但她午後起來隻覺氣悶,非得去芳林苑走一走。眾人也隻能隨她心意,做好萬全之策。
雪後的空氣異常清新,帶著泥土與鬆枝的清新香氣。拓跋月坐在肩輿上,深嗅著這香氣,隻覺心曠神怡,肺腑都被濯洗了一遍。
依然停駐在上次來過的樓台,視野極是開闊。早行的宮女們,早就把古籍、七弦琴放在閣中。
霍晴嵐四下裏看了看,貼心地道:“公主,時辰還未到,您可以先看看書、彈會兒琴。”
拓跋月頷首,緩緩坐下,隨意翻開一冊竹簡。略略看過一冊,琴聲隨之鳴起。
時而高亢激昂,如山川壯麗;時而低迴婉轉,似溪水潺潺。
少時,門子黃平匆匆而來,低聲稟報:“公主,國師已至苑外,請求覲見。”
拓跋月聞言,按住琴弦,讓餘音緩緩消散。
她正襟危坐,道:“有請。”
劉昞年邁,緩步過來時由門生陰充攙扶著,這陰充乃是陰興的侄兒。
見到王後,劉昞微微欠身行禮。在河西國,年長之人都無須向大王、王後行大禮,何況劉昞還是一國之國師。
步入樓台,拓跋月親自為劉昞斟上一杯香茗。
茶香嫋嫋間,自是一番寒暄。
話題很快轉到了胡叟之事上。近來,劉昞心灰意冷,上書言退。今日一早,沮渠牧犍親自去劉昞宅邸探望老人,安撫一番。而拓跋月也托沮渠牧犍贈其錦盒,祝他身康體泰。
錦盒中,放著一段青木香。這是極珍貴的木材,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燒之能上徹九天。古方可治癰疽,但更神奇的功用則是,正月一日時,以其香湯沐浴,據說能讓人到老也須發烏黑。
五日之後,便是正月初一日了,但劉昞並不認為,王後送他青木香,是要讓他沐浴養生的。心裏存了這個疑竇,於是,他便讓人傳話迴來,說想在申時入宮謝恩。
真見了王後,劉昞卻不急著謝恩。說及胡叟,劉昞嗟歎道:“我這師侄,現下還關在牢獄之中,老夫卻似置身事外一般,實是是慚愧啊!”
拓跋月寬慰道:“大王並未動過殺心,國師你可放心。本宮也請獄卒多加照拂,不致讓他受苦。”
劉昞聞言,連忙稱謝。旋即,他雖未言,但眸底卻閃過痛楚與無奈。
拓跋月捕捉到這一絲情緒,知他對大王很是失望,心下也暗暗一喜。
她忖了忖,便問:“此事,對史官們可有影響?”
“未知,王後對此事如何看待?”劉昞不答反問。
“太史公曾說,他的理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想,史官們的想法,莫不如此。”
她雖未直言,但顯然是支持此舉的。
劉昞也聽說,王後在鳳體違和、全身發熱之時,還未胡叟求過情,心下生出感激之意。一霎時,他又想起王後曾被胡炆問起一個刁鑽的問題:王後是如何看待解憂公主的。
當時,他在一旁無話,卻一直暗中觀察她的行止。結論是,誌不在小。
而今,他心裏驀地閃過一個念頭,遂斟酌了一下言辭,問:“老夫有兩個問題,不知王後是否願為老夫解惑?”
“樂意之至。國師請說。”
“王後一直支持修纂史書,是為了什麽?”
“為了天下大同。”拓跋月毫不猶疑,脫口而出。
《禮記》有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嚴格來說,王後引用此詞,距離她所述之理也有些差距,但劉昞卻輕而易舉明白了她的真意。天下若想大同、大治,隻能在它歸於統一之時,方才有可能。
劉昞沉默良久,方才頷首道:“王後高見。”
“國師還想問什麽?”拓跋月含笑問。她不笑時,神情微微冷肅了些,但一旦言笑,便顯得親切近人,讓人忍不住想和她多說話。
隻是,劉昞要問的事情,不好開口。
半晌,劉昞沉吟道:“老夫是來感謝王後所贈的青木香的。但老夫心中尚有疑問。這青木香,一可治癰疽,二可令人須發烏黑。不知,王後是想說哪一層意思。”
聽得此話,拓跋月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這二者並不衝突啊。”
劉昞索性問得更直接:“若隻取一種意思呢?”
“那便是治癰疽吧?”
“老夫……”
劉昞剛說了兩個字,旋即頓住。
他直到,這不過是個譬喻。她真正想說的是,河西國的頑疾很深,應該治一治。這內裏的深意,卻是不敢細想。
劉昞不願被扯進是非之中,本來想說,老夫並無癰疽之症,但又擔心顯出自己的老於世故,招致王後反感。因為,天下大勢,並不在河西一國。
對首那人沒說話,隻含著笑一直看他,但劉昞卻覺出一種無可言喻的壓迫感。
最終,他垂眸謝恩,道:“臣明白了,在此謝過王後美意。日後定時時警醒,癰疽之症,當治則治。”
弦外之音,已然明了。且這老人,方才一改“為老而尊”的模樣,分明是在暗示她,他願做她的臣子。
拓跋月心裏一陣輕鬆。劉昞之於河西國,不是其他官吏所能比的。到了關鍵時刻,隻要他不向著沮渠氏,她便更容易達成心願。
二人不再談青木香的事,說起一些文史的閑話。
末了,拓跋月為劉昞撫琴一曲,劉昞也對她透露,史官們雖不敢直言先王之事,但卻用了些春秋筆法,索敞、陰興等人風骨猶存。
拓跋月微微頷首,目中盡是欣賞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