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024)果然後輩有新意,感慨少年不一般
五號鄧闌珊的論點是:孝是華夏民族千古傳承下來的美德,仁愛善良的根基,毋庸置疑。對比西方的老年落寞,我們的老人晚年更幸福,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事情。
當然,萬事離不開因果。因我們的父母,會付出一生的愛心和精力去全力扶持子女成人,自然也希望得到子女同等的迴報,這也是人之常情。黃發垂髫含飴弄孫,兒女繞膝幾世同堂,這樣的願景本也無可厚非。
而西方的道德觀裏,家庭觀念相對淡漠,父母有自己的獨立生活,尤其在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並非全身心地付出給後代,而是各有各的事業和成就,相對獨立,界限分明。也就是說,大人們沒有為了孩子的前途,而被迫放棄,甚至犧牲掉自己的生活和事業,而成為高高在上,又可憐兮兮的施恩者。你們自立了,我們的責任就已完成,應保持適當的距離感,各存空間,彼此獨立,相互尊重,不分上下,沒有尊卑。
於是,子女也不會因此承受長輩的巨大恩惠壓力,承擔過多的愧疚心理,甚至是負罪感,才會輕鬆地去體會來自父母的關愛。孩子們自己的生活與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建議和指導,但不會過分依賴於父母的經驗,甚至去拚爹拚媽比家世,更願意依仗自己,以自身能力為榮。這樣的成長過程會更加自然流暢,雖說貌似是缺少了親情和溫暖,但是生活也獨立自由得多,性格上反倒更真實和豐滿,沒有那麽多在孝順與自主上抉擇,也就減少了自身的壓抑和糾結。
用東方的觀念看待西方的教育,就是:母不夠慈子不孝,老來淒慘沒人管,一切皆活該。家庭觀念太淡漠,親情生冷如壽司,更談不上善良了。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那是一定的。
其實,這原本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結果,很難說,哪一種教育理念更先進,或者更優越。曲直長短,無問東西。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沒有個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曆史作為印證,誰敢說優劣好壞?
沒有誰對誰錯的爭論,隻有如何選擇的問題。如果我們將來身為父母,該如何去抉擇呢?
六號陌雪兒的論點是:母慈子孝,知恩迴報,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造成糾結的局麵,也是有淵源的。父母對子女養育的辛苦,源於天性職責,是自願的付出行為,身為年幼子女,根本無法選擇。而付出的一方,也並非就應該因此失去自己的獨立空間,和自己的娛樂生活,除非你自己主動放棄。而作為接納一方的孩子,還沒有能力強迫你取舍,完全是被動接受的。因此,他們沒有承擔你們這些的損失的義務。
然而現實是,孩子們經常被迫要求,去承擔那些責任。
作為精神和心理上的彌補,父母會要求子女完全順從和依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聽話、懂事、孝順。以犧牲對方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方式來補償自己養育過程中的犧牲和損失,這個現象就值得深入探討了。
很多父母付出愛的時候不考慮對方是否承擔得起,給了就得接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背負巨大人倫責任和心理壓力的孩子,如果不願沉默順從,往往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反叛。
其實,叛逆的性格人人都會有,但最終到底會不會爆發出來,還要看壓的石頭有多重。
這大約就是家長們口中的逆子,也是我們的家庭中常常會出現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的原因。
其實,所謂的叛逆,無非就是孩子長大了,開始獨立思考了,具備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差異,往往會與家長的想法不大一致。於是,有些家長就不理解不淡定了,便站在道德的高處,用孝順和恩情的大石頭,來限製不同的思維模式,打壓異見,強求一致。
孩子自然很冤枉,要麽是屈從,變成溫順聽話的媽寶兒,要麽就反抗,變成不孝的逆子,或者是浪子,於是也就被判定為白眼兒狼不懂事,不夠謙恭善良了。
其實,那些強勢的父母在不淡定的時候,不妨也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是個什麽樣子來著?是不是也想逃離長輩的大石頭,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哪怕會因此吃虧上當頭破血流一迴呢。被窩裏偷看禁書,裝病翹課去看電影,給仰慕的同學遞小紙條表白,都是在嚐試:不聽話。然而,這並不影響你們現在成為一個三觀端正、事業有成的謙謙君子,或業界女強人啊。
慈母多敗兒的結論不是偶然的,證明:並非每個完全的付出都能百分百收到對等的迴報。也不一定是孩子不想迴報,不懂感恩,隻是遠遠不夠。而長輩們所認為的無私奉獻和付出,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可能就變成了無形的壓力、愧疚、虧欠、負債,甚至是桎梏、是罪惡感,會讓他們有種被強加的無辜和委屈。為了不受道德上的譴責,隻好放棄自己,或者充當叛逆。
母慈子孝是很美好的親情,但也應該有度,有分寸,有界限感,而不是你我不分才叫愛,犧牲自己方為孝。
如果長輩不能接受孩子的:獨立思維,獨立人格,能獨立選擇自己的三觀、愛好、前途,甚至姓取向,那麽這樣的關愛和付出,是不是一種變相的控製與霸道?怎麽贏得真正的孝敬?還指望如何迴報?即便有些子女做出聽命恭順的盡孝模樣,也是迫於社會輿論、責任和道義,並不一定是出於真心的愛慕和敬仰,真心的迴饋報恩,難道這就是家長們所希望的“孝”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用這樣模糊不清的標準去衡量“孝”,怎能再去判斷他們是否“善”?故“百善孝為先”的孝,一定首先是平等人格下的,真心迴饋報答長輩的孝字。謝謝!
七號亓官閬月的論點是:孝是感恩,除了感激施恩的人,當然還可傳遞迴報給其餘的人。就像《悲慘世界》裏的冉-阿讓,為了感恩主教的以德報怨,在發達後幫助了更多的人一樣。一套被盜的銀質蠟燭台,喚醒了一個浪蕩男子在粗陋的外表下,深藏心底的善,喚醒了良知,最後才得以造福一方民眾,甚至撼動、感化了一生的死敵。
施恩不圖任何迴報,是善的最高境界,因此傳遞了更多的善意,這才是至善大愛所在!
孝不僅僅是天天守著父母長輩,晨昏定省,更是將這份善意迴饋給社會,溫暖更多的人。有很多人為了事業國家社會,不得不離開家庭,遠赴他鄉,擔負職責。比如衛戍邊防的戰士,節假日值班的醫護人員,時刻警惕火災的消防官兵,甚至是假期堅守在城市裏的快遞小哥兒,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別告訴我:他們節假日堅持工作,能掙三倍工資。這不是錢能買來的責任感,你做不到,並不等於別人都做不到,您是為了獎金加班,未必人家就是。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狹隘了。
很多行為不是能用錢財買來的,換做是你,你未必選擇這樣過節吧。他們不是不想迴家,隻是有一份責任在告訴他們,現在還不能。他們堅守的是一份社會責任感,這是更大的善意。因此,咱們不能說他們不孝,更不能說他們不善吧?
盡孝是儒家的基本觀念,早已在華夏民族心中根深蒂固,成為東方的傳統道德標準之一。不過,東方人最常見的道德觀有三大體係,即:儒釋道。他們三者之間還是有根本不同的,他們講的是:俗、仙、佛的三種不同境界,孝隻不過是其中基層而已。這是另一個討論主題,請恕此文不做贅述。
“那,亓官同學能不能進一步比較一下,儒釋道在盡孝這方麵,有什麽最本質的不同?今天就是來探討的,索性再解讀一下吧。”孟教授本人似乎對這個深層的觀點更加感興趣,鼓勵亓官閬月繼續做進一步的分析。
“好!我的看法未必成熟,僅供參考吧。”亓官閬月放下文稿,大大方方地即興解釋:
儒家,入世哲學,上下等級森嚴,注重綱常倫理,講求克己複禮。為了信念可舍生取義,自己的生命遠不如德行道義重要。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臉麵榮辱,比身家性命更珍貴。大丈夫理應修身養性,尊崇父子君臣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女子無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恪守婦道方為重。男人主外持家,廟堂承重,故可以一夫一妻多妾室,為祖宗家族開枝散葉;女人卻必須三從四德,從父從夫從子,心無旁騖,成為附庸才是正道,推崇守寡貞潔立牌坊。其實,對於男女道德,也是雙重標準的。正像杜天純的論點,孝道正好符合儒家的倫理道德,等級思想體係。所以,才備受孺子推崇,特別是那些掌權的大男人們。這樣,道德秩序堅固,社會就相對穩定,平民百姓都安分守己,乖乖地聽話做事,皇上大人宗族家長們也就安心了。
多虧,我們生不逢時,沒有活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像我們這樣的女生才有幸得到了尊重,有了今天公平的發言權。姐妹們,讓咱慶幸吧,為自己遲到了幾百年。(女生們掌聲熱烈!)
(待續!)
五號鄧闌珊的論點是:孝是華夏民族千古傳承下來的美德,仁愛善良的根基,毋庸置疑。對比西方的老年落寞,我們的老人晚年更幸福,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事情。
當然,萬事離不開因果。因我們的父母,會付出一生的愛心和精力去全力扶持子女成人,自然也希望得到子女同等的迴報,這也是人之常情。黃發垂髫含飴弄孫,兒女繞膝幾世同堂,這樣的願景本也無可厚非。
而西方的道德觀裏,家庭觀念相對淡漠,父母有自己的獨立生活,尤其在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並非全身心地付出給後代,而是各有各的事業和成就,相對獨立,界限分明。也就是說,大人們沒有為了孩子的前途,而被迫放棄,甚至犧牲掉自己的生活和事業,而成為高高在上,又可憐兮兮的施恩者。你們自立了,我們的責任就已完成,應保持適當的距離感,各存空間,彼此獨立,相互尊重,不分上下,沒有尊卑。
於是,子女也不會因此承受長輩的巨大恩惠壓力,承擔過多的愧疚心理,甚至是負罪感,才會輕鬆地去體會來自父母的關愛。孩子們自己的生活與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建議和指導,但不會過分依賴於父母的經驗,甚至去拚爹拚媽比家世,更願意依仗自己,以自身能力為榮。這樣的成長過程會更加自然流暢,雖說貌似是缺少了親情和溫暖,但是生活也獨立自由得多,性格上反倒更真實和豐滿,沒有那麽多在孝順與自主上抉擇,也就減少了自身的壓抑和糾結。
用東方的觀念看待西方的教育,就是:母不夠慈子不孝,老來淒慘沒人管,一切皆活該。家庭觀念太淡漠,親情生冷如壽司,更談不上善良了。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那是一定的。
其實,這原本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結果,很難說,哪一種教育理念更先進,或者更優越。曲直長短,無問東西。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沒有個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曆史作為印證,誰敢說優劣好壞?
沒有誰對誰錯的爭論,隻有如何選擇的問題。如果我們將來身為父母,該如何去抉擇呢?
六號陌雪兒的論點是:母慈子孝,知恩迴報,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造成糾結的局麵,也是有淵源的。父母對子女養育的辛苦,源於天性職責,是自願的付出行為,身為年幼子女,根本無法選擇。而付出的一方,也並非就應該因此失去自己的獨立空間,和自己的娛樂生活,除非你自己主動放棄。而作為接納一方的孩子,還沒有能力強迫你取舍,完全是被動接受的。因此,他們沒有承擔你們這些的損失的義務。
然而現實是,孩子們經常被迫要求,去承擔那些責任。
作為精神和心理上的彌補,父母會要求子女完全順從和依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聽話、懂事、孝順。以犧牲對方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方式來補償自己養育過程中的犧牲和損失,這個現象就值得深入探討了。
很多父母付出愛的時候不考慮對方是否承擔得起,給了就得接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背負巨大人倫責任和心理壓力的孩子,如果不願沉默順從,往往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反叛。
其實,叛逆的性格人人都會有,但最終到底會不會爆發出來,還要看壓的石頭有多重。
這大約就是家長們口中的逆子,也是我們的家庭中常常會出現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的原因。
其實,所謂的叛逆,無非就是孩子長大了,開始獨立思考了,具備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差異,往往會與家長的想法不大一致。於是,有些家長就不理解不淡定了,便站在道德的高處,用孝順和恩情的大石頭,來限製不同的思維模式,打壓異見,強求一致。
孩子自然很冤枉,要麽是屈從,變成溫順聽話的媽寶兒,要麽就反抗,變成不孝的逆子,或者是浪子,於是也就被判定為白眼兒狼不懂事,不夠謙恭善良了。
其實,那些強勢的父母在不淡定的時候,不妨也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是個什麽樣子來著?是不是也想逃離長輩的大石頭,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哪怕會因此吃虧上當頭破血流一迴呢。被窩裏偷看禁書,裝病翹課去看電影,給仰慕的同學遞小紙條表白,都是在嚐試:不聽話。然而,這並不影響你們現在成為一個三觀端正、事業有成的謙謙君子,或業界女強人啊。
慈母多敗兒的結論不是偶然的,證明:並非每個完全的付出都能百分百收到對等的迴報。也不一定是孩子不想迴報,不懂感恩,隻是遠遠不夠。而長輩們所認為的無私奉獻和付出,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可能就變成了無形的壓力、愧疚、虧欠、負債,甚至是桎梏、是罪惡感,會讓他們有種被強加的無辜和委屈。為了不受道德上的譴責,隻好放棄自己,或者充當叛逆。
母慈子孝是很美好的親情,但也應該有度,有分寸,有界限感,而不是你我不分才叫愛,犧牲自己方為孝。
如果長輩不能接受孩子的:獨立思維,獨立人格,能獨立選擇自己的三觀、愛好、前途,甚至姓取向,那麽這樣的關愛和付出,是不是一種變相的控製與霸道?怎麽贏得真正的孝敬?還指望如何迴報?即便有些子女做出聽命恭順的盡孝模樣,也是迫於社會輿論、責任和道義,並不一定是出於真心的愛慕和敬仰,真心的迴饋報恩,難道這就是家長們所希望的“孝”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用這樣模糊不清的標準去衡量“孝”,怎能再去判斷他們是否“善”?故“百善孝為先”的孝,一定首先是平等人格下的,真心迴饋報答長輩的孝字。謝謝!
七號亓官閬月的論點是:孝是感恩,除了感激施恩的人,當然還可傳遞迴報給其餘的人。就像《悲慘世界》裏的冉-阿讓,為了感恩主教的以德報怨,在發達後幫助了更多的人一樣。一套被盜的銀質蠟燭台,喚醒了一個浪蕩男子在粗陋的外表下,深藏心底的善,喚醒了良知,最後才得以造福一方民眾,甚至撼動、感化了一生的死敵。
施恩不圖任何迴報,是善的最高境界,因此傳遞了更多的善意,這才是至善大愛所在!
孝不僅僅是天天守著父母長輩,晨昏定省,更是將這份善意迴饋給社會,溫暖更多的人。有很多人為了事業國家社會,不得不離開家庭,遠赴他鄉,擔負職責。比如衛戍邊防的戰士,節假日值班的醫護人員,時刻警惕火災的消防官兵,甚至是假期堅守在城市裏的快遞小哥兒,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別告訴我:他們節假日堅持工作,能掙三倍工資。這不是錢能買來的責任感,你做不到,並不等於別人都做不到,您是為了獎金加班,未必人家就是。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狹隘了。
很多行為不是能用錢財買來的,換做是你,你未必選擇這樣過節吧。他們不是不想迴家,隻是有一份責任在告訴他們,現在還不能。他們堅守的是一份社會責任感,這是更大的善意。因此,咱們不能說他們不孝,更不能說他們不善吧?
盡孝是儒家的基本觀念,早已在華夏民族心中根深蒂固,成為東方的傳統道德標準之一。不過,東方人最常見的道德觀有三大體係,即:儒釋道。他們三者之間還是有根本不同的,他們講的是:俗、仙、佛的三種不同境界,孝隻不過是其中基層而已。這是另一個討論主題,請恕此文不做贅述。
“那,亓官同學能不能進一步比較一下,儒釋道在盡孝這方麵,有什麽最本質的不同?今天就是來探討的,索性再解讀一下吧。”孟教授本人似乎對這個深層的觀點更加感興趣,鼓勵亓官閬月繼續做進一步的分析。
“好!我的看法未必成熟,僅供參考吧。”亓官閬月放下文稿,大大方方地即興解釋:
儒家,入世哲學,上下等級森嚴,注重綱常倫理,講求克己複禮。為了信念可舍生取義,自己的生命遠不如德行道義重要。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臉麵榮辱,比身家性命更珍貴。大丈夫理應修身養性,尊崇父子君臣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女子無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恪守婦道方為重。男人主外持家,廟堂承重,故可以一夫一妻多妾室,為祖宗家族開枝散葉;女人卻必須三從四德,從父從夫從子,心無旁騖,成為附庸才是正道,推崇守寡貞潔立牌坊。其實,對於男女道德,也是雙重標準的。正像杜天純的論點,孝道正好符合儒家的倫理道德,等級思想體係。所以,才備受孺子推崇,特別是那些掌權的大男人們。這樣,道德秩序堅固,社會就相對穩定,平民百姓都安分守己,乖乖地聽話做事,皇上大人宗族家長們也就安心了。
多虧,我們生不逢時,沒有活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像我們這樣的女生才有幸得到了尊重,有了今天公平的發言權。姐妹們,讓咱慶幸吧,為自己遲到了幾百年。(女生們掌聲熱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