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023)果然後輩有新意,感慨少年不一般
立刻,有負責設備管理的同學主動跳上講台,推開雙層交疊的書寫板,露出投影的白屏,又熟練地打開多媒體電腦,用裏麵現成的小程序,編輯了一款軟件投票器,生成一個二維碼,發到本班的大群裏,同時投影出來,每個同學用手機就能在線投票選舉,以方便最終的計算。
投屏上還同時展現出這七位同學的,實時投票數據的柱狀圖,以及最終統計的投票結果,非常快捷並且直觀。
孟教授在一旁看著孩子們積極參與,不由內心感慨不已:不懂現代科技,真要被淘汰了。看來這國學課,也是需要投其所好,適應潮流發展的。書本的內容可以不變,但形式需改進。
不一會兒,投票站隊的條件準備就緒,七位同學逐一上去,開始宣讀或演說自己的論文,教室裏恢複了一片寧靜,每個人都在專注聆聽,結合自身的閱曆認知,篩選最優的三篇文章。
一號閆欣玫的論點是:百善孝為先,孝不孝是道德的起點。一個善良的人,從盡孝開始,才能波及沒有血緣的他人和萬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愛到天下蒼生。比如,我們愛護小動物,領養或善待流浪的喵星人和汪星人,是尊重每一個生靈,眾生平等,沒有貴賤。不以求迴報為目的地付出關懷,奉獻溫暖,就是在傳遞慈愛之心、播撒仁善種子。若能人人如此,善待萬物,關懷周遭,何愁社會不和諧?所以,行善應從盡孝開始,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行善從盡孝開始。
二號譚歐陽的論點是:孝順,是生為人子者最基本的道義責任。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恭敬和孝順,那麽豬狗雞鴨不如,哪裏還有良心仁慈可言?更談何去善待與自己不相幹的旁人。同樣地,如果連養育自己的故土家鄉祖國都不知道感恩,那還談什麽道義和良心?有些人盲目地媚外,羨慕別人的好處,不了解也看不上自己的長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會看得起一個沒有自身根基的人,連自己的文化、曆史和族群都能鄙視,誰還會尊重你和你的國家?就好比一個人背叛了家庭,沒有父母的支持,大家多數會可憐你,最多給予的也就是同情和憐憫,而不是欣賞和尊重。
這樣的人就像無根的浮萍,無論走在哪裏都得不到歸屬感,注定沒有強大的自信心支撐。所以“孝”是為人立世的根本,也是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基礎。
愛國源於愛家,愛家源於愛父母,愛父母源於感恩、溫情和善意。因此有真愛才有至善,有至善才有大孝,才有最真實、最強大、最完整的自己。
三號白不懂的觀點是:孝不是表麵上恭敬,也不是舍得花錢,而是真心誠意為老人著想,讓長輩順心如意,不去違背父母的心願,讓老人安度晚年。盡管他們的做法和觀念未必全對,也未必都能被我們年輕人所接受,但是可以理解包容,迂迴妥善處理,讓他們最終滿意就好。
站在長輩們的角度,也不應把生兒育女當成自己將來的利益保障,或者光宗耀祖的工具。如果你原本隻是想“養兒防老”,就不要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居高臨下地唿喊母愛有多偉大。
“母愛”之所以偉大,就是源於她一開始的不求迴報,無私心地付出,結果造福了人類。這種愛的結果,為人類繁衍生息,為國家教育人才,為社會創造未來,這才是它的偉大之處。
但現實裏也常有: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淑的父母,自己都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還要揮舞著孝道的大棒,要求子女盡孝,是不是太片麵了。母慈子孝是正當教育的必然結果,教育成功,孩子會懂得盡孝,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不是用道德綁架、社會壓力強迫出來的。
孝敬長輩是責任和義務,養育兒女也是責任和義務,兩者是同樣的,誰又比別人更高級?況且,並非每個父母都能像我們所讚美的那般懂得真正的關愛和教育,具備成熟端正的認知。如果自己都三觀有問題,怎麽指望教育出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
也有些父母徒有愛心卻不得法,驕縱溺愛,用錢財代替教育,親手造就出一個個不孝子。還有一部分人沒有關愛更不懂教育,自己隻是生理年齡合格而心理尚未成熟,心智還很幼稚,這樣的父母自身的人格都有殘缺,如何再談教育孩子?大多隻會造成原生家庭的情感傷害。
但這樣自身失職的長輩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孝順,否則你就是不善,是不是有些不講理?
我所理解的真正孝道應該是:不求迴報自己,但求造福他人。養育是在為社會繁衍後代,是為民族休養生息,是為眾生謀求福利的。真的孝,是對父母親人,也是對社會的盡職盡責。
唯有自身三觀端正的父母長輩,才能教育出真正充滿善意的孝子賢孫,才能得到:真孝。而這種盡孝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沒有外界的脅迫和壓力,這才是“大孝”,才是“至善”!
四號杜天純的論點是:孝乃百善之首,無任何異議。但什麽是孝?判別標準卻比較模糊。好比,現在的孝字往往被理解為孝順,甚至把重點放在“順”上,而我個人認為孝是:孝敬。因為子女懂得了為人父母的艱辛,故心生敬重,才會誠心誠意去盡孝,以示尊重,滿懷感恩,報答長輩養育之情分。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不孝。懂事的孩子,首先要聽話。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就因這句話,於是無論父母是非對錯,子女必須聽命依從,惟命是從,才算孝道。然而,天下多數的父母並非聖賢,也就是一些普通人,既是普羅大眾,哪有不出問題的?即便是出於好心,也不能保證每做一件事的結果,就一定正確無失誤吧?那麽要求孩子無條件地聽話、順從,也就是剝奪了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變成傀儡,很殘忍。
於是“順從”造成的壓力,要麽使得孩子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力,成為聽話的媽寶;要麽就會被壓抑自主的思維和創造性,直至最後的沉淪或者叛逆。
都知道“溺愛”很可能毀了孩子,可那初衷不也是出於好心?“我們都是為你好啊!”這話最常見,但雙方都很無奈。好心不一定有你期待的結果,甚至經常事與願違、適得其反。所以好心沒有錯,問題出在你的方法上。教育方法不得當,未必能讓你得到初始想要的結果。
“好心”不是教育失敗的借口,也不是要求子女順從的理由,更不能以服從家長的指令,作為判別孩子是否孝順的標準。一旦“孝”的判別都不準確,就更談不上去判斷善良與否了。
不過,無論是“孝順”,還是“孝敬”,都是有一套道德標準的來衡量的,但是標準不同,判別的結果也會差別巨大。比如,我們國家幅員遼闊,簡單分成東西南北中,更細就不說了,就說南北方的區別吧。
北方族群的觀念為:父母在,不遠遊。
南方的看法是:守在家裏的孩子,沒出息。好男兒,誌在四方。
所以,南方留守在家鄉的耕田種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以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居多。尤其是海南、兩廣、沿海地區。青壯年,基本不是東渡就是西遊,舊時下南洋,現代北上廣。總之,就像狐狸家族一樣,父母將成年的孩子們攆出去,讓他們學會自立。雖然會有些殘忍,但卻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愛,並以此為榮。因此,南方人見識廣,善於經商,更富裕一些。等到兒孫輩一批批榮歸故裏、衣錦還鄉的那一天,才是子女們對宗室家族祖先的,最大盡孝。
而北方長期以來,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管理的核心,守在家裏的觀念更加根深蒂固。從治理國家的角度上來看,齊家治國平天下,似乎更需要臣民和百姓的:穩定、堅守和忠誠,所以,長輩們更希望將兒孫留在身邊,看著子孫繞膝、四世同堂,才能顯示家族的人丁興旺,富貴吉祥。
這是地域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沒有好壞之分,我隻是想說明:孝的標準本身就存在差異,因此判別一個人是否“孝”,就不是一件簡單直觀的事情了,一定離不開他們生存的大背景。
說到根源上,順是文明古國、傳統教化裏的重要遺產,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融入骨血。
“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深受皇家喜愛並推崇千年的理念。父子如君臣,順從才好管。皇上希望臣子都聽話,父親希望子女皆順從,無外乎就是為了方便自己的統領、管轄和掌控,這與孝敬和善良與否,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已經淪為一種道德枷鎖,成為禁錮他人的工具。所以,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孝就孝,不在順不順,孝是感恩和敬重,母慈子孝,君明臣服,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沒有必要捆綁“善”一起強製營銷。
偏離了敬重、愛戴、信服、自願的核心談孝,就是借題發揮耍牛虻(抱歉哈,孟教授!我僅對事不對人,沒有指責您的選題)。要麽會培養出一批,惟命是從的奴才,而不是人才;要麽就是教育出一批,陽奉陰違、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偽孝子。
生兒育女本是身為公民的,重大的社會責任,而不是一時高興擦槍走火後的失誤與無奈,更不是為自己早早儲備下一隻績優藍籌股,等待老來吃分紅、拿利息,未來有依靠頤養天年。這樣陳舊、過時的教育理念,再美化也無外乎,還是一個“私”字襯底。
如果自己尚且懷有私心,為何非要子女孝順?怎麽能教育出真正懂得良善與感恩的孝子?所以,我認為:百孝善為首,有孝未必順。謝謝大家!
(待續!)
立刻,有負責設備管理的同學主動跳上講台,推開雙層交疊的書寫板,露出投影的白屏,又熟練地打開多媒體電腦,用裏麵現成的小程序,編輯了一款軟件投票器,生成一個二維碼,發到本班的大群裏,同時投影出來,每個同學用手機就能在線投票選舉,以方便最終的計算。
投屏上還同時展現出這七位同學的,實時投票數據的柱狀圖,以及最終統計的投票結果,非常快捷並且直觀。
孟教授在一旁看著孩子們積極參與,不由內心感慨不已:不懂現代科技,真要被淘汰了。看來這國學課,也是需要投其所好,適應潮流發展的。書本的內容可以不變,但形式需改進。
不一會兒,投票站隊的條件準備就緒,七位同學逐一上去,開始宣讀或演說自己的論文,教室裏恢複了一片寧靜,每個人都在專注聆聽,結合自身的閱曆認知,篩選最優的三篇文章。
一號閆欣玫的論點是:百善孝為先,孝不孝是道德的起點。一個善良的人,從盡孝開始,才能波及沒有血緣的他人和萬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愛到天下蒼生。比如,我們愛護小動物,領養或善待流浪的喵星人和汪星人,是尊重每一個生靈,眾生平等,沒有貴賤。不以求迴報為目的地付出關懷,奉獻溫暖,就是在傳遞慈愛之心、播撒仁善種子。若能人人如此,善待萬物,關懷周遭,何愁社會不和諧?所以,行善應從盡孝開始,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行善從盡孝開始。
二號譚歐陽的論點是:孝順,是生為人子者最基本的道義責任。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恭敬和孝順,那麽豬狗雞鴨不如,哪裏還有良心仁慈可言?更談何去善待與自己不相幹的旁人。同樣地,如果連養育自己的故土家鄉祖國都不知道感恩,那還談什麽道義和良心?有些人盲目地媚外,羨慕別人的好處,不了解也看不上自己的長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會看得起一個沒有自身根基的人,連自己的文化、曆史和族群都能鄙視,誰還會尊重你和你的國家?就好比一個人背叛了家庭,沒有父母的支持,大家多數會可憐你,最多給予的也就是同情和憐憫,而不是欣賞和尊重。
這樣的人就像無根的浮萍,無論走在哪裏都得不到歸屬感,注定沒有強大的自信心支撐。所以“孝”是為人立世的根本,也是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基礎。
愛國源於愛家,愛家源於愛父母,愛父母源於感恩、溫情和善意。因此有真愛才有至善,有至善才有大孝,才有最真實、最強大、最完整的自己。
三號白不懂的觀點是:孝不是表麵上恭敬,也不是舍得花錢,而是真心誠意為老人著想,讓長輩順心如意,不去違背父母的心願,讓老人安度晚年。盡管他們的做法和觀念未必全對,也未必都能被我們年輕人所接受,但是可以理解包容,迂迴妥善處理,讓他們最終滿意就好。
站在長輩們的角度,也不應把生兒育女當成自己將來的利益保障,或者光宗耀祖的工具。如果你原本隻是想“養兒防老”,就不要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居高臨下地唿喊母愛有多偉大。
“母愛”之所以偉大,就是源於她一開始的不求迴報,無私心地付出,結果造福了人類。這種愛的結果,為人類繁衍生息,為國家教育人才,為社會創造未來,這才是它的偉大之處。
但現實裏也常有: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淑的父母,自己都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還要揮舞著孝道的大棒,要求子女盡孝,是不是太片麵了。母慈子孝是正當教育的必然結果,教育成功,孩子會懂得盡孝,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不是用道德綁架、社會壓力強迫出來的。
孝敬長輩是責任和義務,養育兒女也是責任和義務,兩者是同樣的,誰又比別人更高級?況且,並非每個父母都能像我們所讚美的那般懂得真正的關愛和教育,具備成熟端正的認知。如果自己都三觀有問題,怎麽指望教育出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
也有些父母徒有愛心卻不得法,驕縱溺愛,用錢財代替教育,親手造就出一個個不孝子。還有一部分人沒有關愛更不懂教育,自己隻是生理年齡合格而心理尚未成熟,心智還很幼稚,這樣的父母自身的人格都有殘缺,如何再談教育孩子?大多隻會造成原生家庭的情感傷害。
但這樣自身失職的長輩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孝順,否則你就是不善,是不是有些不講理?
我所理解的真正孝道應該是:不求迴報自己,但求造福他人。養育是在為社會繁衍後代,是為民族休養生息,是為眾生謀求福利的。真的孝,是對父母親人,也是對社會的盡職盡責。
唯有自身三觀端正的父母長輩,才能教育出真正充滿善意的孝子賢孫,才能得到:真孝。而這種盡孝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沒有外界的脅迫和壓力,這才是“大孝”,才是“至善”!
四號杜天純的論點是:孝乃百善之首,無任何異議。但什麽是孝?判別標準卻比較模糊。好比,現在的孝字往往被理解為孝順,甚至把重點放在“順”上,而我個人認為孝是:孝敬。因為子女懂得了為人父母的艱辛,故心生敬重,才會誠心誠意去盡孝,以示尊重,滿懷感恩,報答長輩養育之情分。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不孝。懂事的孩子,首先要聽話。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就因這句話,於是無論父母是非對錯,子女必須聽命依從,惟命是從,才算孝道。然而,天下多數的父母並非聖賢,也就是一些普通人,既是普羅大眾,哪有不出問題的?即便是出於好心,也不能保證每做一件事的結果,就一定正確無失誤吧?那麽要求孩子無條件地聽話、順從,也就是剝奪了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變成傀儡,很殘忍。
於是“順從”造成的壓力,要麽使得孩子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力,成為聽話的媽寶;要麽就會被壓抑自主的思維和創造性,直至最後的沉淪或者叛逆。
都知道“溺愛”很可能毀了孩子,可那初衷不也是出於好心?“我們都是為你好啊!”這話最常見,但雙方都很無奈。好心不一定有你期待的結果,甚至經常事與願違、適得其反。所以好心沒有錯,問題出在你的方法上。教育方法不得當,未必能讓你得到初始想要的結果。
“好心”不是教育失敗的借口,也不是要求子女順從的理由,更不能以服從家長的指令,作為判別孩子是否孝順的標準。一旦“孝”的判別都不準確,就更談不上去判斷善良與否了。
不過,無論是“孝順”,還是“孝敬”,都是有一套道德標準的來衡量的,但是標準不同,判別的結果也會差別巨大。比如,我們國家幅員遼闊,簡單分成東西南北中,更細就不說了,就說南北方的區別吧。
北方族群的觀念為:父母在,不遠遊。
南方的看法是:守在家裏的孩子,沒出息。好男兒,誌在四方。
所以,南方留守在家鄉的耕田種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以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居多。尤其是海南、兩廣、沿海地區。青壯年,基本不是東渡就是西遊,舊時下南洋,現代北上廣。總之,就像狐狸家族一樣,父母將成年的孩子們攆出去,讓他們學會自立。雖然會有些殘忍,但卻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愛,並以此為榮。因此,南方人見識廣,善於經商,更富裕一些。等到兒孫輩一批批榮歸故裏、衣錦還鄉的那一天,才是子女們對宗室家族祖先的,最大盡孝。
而北方長期以來,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管理的核心,守在家裏的觀念更加根深蒂固。從治理國家的角度上來看,齊家治國平天下,似乎更需要臣民和百姓的:穩定、堅守和忠誠,所以,長輩們更希望將兒孫留在身邊,看著子孫繞膝、四世同堂,才能顯示家族的人丁興旺,富貴吉祥。
這是地域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沒有好壞之分,我隻是想說明:孝的標準本身就存在差異,因此判別一個人是否“孝”,就不是一件簡單直觀的事情了,一定離不開他們生存的大背景。
說到根源上,順是文明古國、傳統教化裏的重要遺產,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融入骨血。
“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深受皇家喜愛並推崇千年的理念。父子如君臣,順從才好管。皇上希望臣子都聽話,父親希望子女皆順從,無外乎就是為了方便自己的統領、管轄和掌控,這與孝敬和善良與否,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已經淪為一種道德枷鎖,成為禁錮他人的工具。所以,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孝就孝,不在順不順,孝是感恩和敬重,母慈子孝,君明臣服,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沒有必要捆綁“善”一起強製營銷。
偏離了敬重、愛戴、信服、自願的核心談孝,就是借題發揮耍牛虻(抱歉哈,孟教授!我僅對事不對人,沒有指責您的選題)。要麽會培養出一批,惟命是從的奴才,而不是人才;要麽就是教育出一批,陽奉陰違、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偽孝子。
生兒育女本是身為公民的,重大的社會責任,而不是一時高興擦槍走火後的失誤與無奈,更不是為自己早早儲備下一隻績優藍籌股,等待老來吃分紅、拿利息,未來有依靠頤養天年。這樣陳舊、過時的教育理念,再美化也無外乎,還是一個“私”字襯底。
如果自己尚且懷有私心,為何非要子女孝順?怎麽能教育出真正懂得良善與感恩的孝子?所以,我認為:百孝善為首,有孝未必順。謝謝大家!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