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帝起身道:「人吶,是得有些血性,不然在哪兒都做不成最頂上那一個。」他走開兩步,低聲說:「你爹就缺這一點,所以不比秦毓章。」
話及父親,裴明憫不接。
明德帝也隻是說給自個兒聽的,迴憶了片刻舊人,思緒重歸於現實,側身問:「還想做翰林否?」
「不想做了。」裴明憫說:「但事情要有始有終,臣負責的那一部分中慶史集還沒有編完。」
明德帝卻道:「能編史書的人多得是,通外族語言、懂往來禮節又恰到好處的少之。朕許你奪情,到禮部跟著王正玄籌備接待北黎使團吧。」
裴明憫眨了眨眼,有些遲疑。
明德帝便多說了兩句:「北黎這次來使擬與我朝締下和盟,這其中少不了靖寧出的一份力。她和朕一樣,希望大宣和北黎兩國能建立起長長久久的和平。有你盯著,朕放心些。」
「臣遵命。」裴明憫俯首叩頭,「謝陛下隆恩。」
明德帝不再說什麽,神態浮上幾分疲憊,揮袖表示他可以退下了。
誰也沒有提被拒的任命和漆吾衛的阻攔,那些事情都已經過去,被君臣雙方默契地埋進時光的塵埃裏。
裴明憫甚至沒有提起為祖父守靈。
裴氏不能偏安於稷州,他不能讓爺爺失望。他的直覺在一遍又一遍地強調,他絕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京城——離京固然能遠離風暴,可風暴所帶來的機遇與抉擇也會一併遠去。
他走出大殿,迎麵便是唿嘯的長風,吹得衣衫與鬢髮亂舞,吹得天上灰雲飛渡。
就像龐大的命運在這座宮城奔湧。
應天門裏,披袈裟的法師手掛佛珠,向迎麵碰上的崔相豎掌。
崔連壁還禮,看到他身後幾名和尚抬著的擔架蓋有白布。在此等候許久的主簿向他附耳,道是張厭深的遺體。
「阿彌陀佛。」弘海念一聲佛號,錯開崔相一行,走出宮門。
崔連壁無言,靜立合掌,向走遠的僧人們低頭鞠躬。
主簿和其他隨從與他一致目送,隨後將他離開朝會之後發生的事一一匯報於他。
都是些小事,崔連壁不怎麽在意,吩咐主簿處理,便獨自趕去抱樸殿。雖然先前已經派人迴宮報信,但事情複雜又添新由,還是得麵陳。
當他趕到抱樸殿的時候,皇帝正用午膳,叫老太監再拿一副碗筷來。
崔連壁坐到桌邊還是想說事,明德帝給他夾了一筷子菜,示意他規規矩矩地吃飯。
食過半,明德帝才問:「人怎麽樣了?」
崔連壁知道他問的誰,當即放下筷子迴答:「刑傷不少,恐怕得好好治療、休養一段時間。」
明德帝聽罷,沉著臉斟酌半晌,道:「讓李青薑和她師父負責診治,朕早就聽說他和李青薑是在江南相識的熟人,熟人辦事總能放心吧?另外,賜居的府邸也不必再挑了,就把萃英閣收拾收拾給他。你替朕擬旨,找個時候早些宣了。」
說罷,撂了筷子,不吃了。
內侍們便迅速撤走膳席,走路都踮著腳,悄無聲息。
崔連壁應了旨,知龍顏不悅,仍不得不試探著提起陳林,同時小心地觀察對方的神色。
皇帝雖有殘存的怒意卻沒有任何驚訝之色,似乎早就知道——早知陳林身死,還是早知陳林有異心?
各種念頭在他腦海裏轉了幾圈,他說:「知曉陳林今日去過刑部的人,已下令盡數封口。」
明德帝將擦過嘴的錦帕擲到順喜懷中,冷酷道:「今日的刑部,風平浪靜。至於顧橫之……」
「陛下,還有一件事。」崔連壁搶先道,頂著皇帝陰沉的目光,低聲說:「君綿過世了,在聖旨送到那一日。」
明德帝閉了閉眼,起身慢踱兩步,忽然轉身一腳踹到他剛坐的方凳上,包了軟布的凳子在地毯上滾幾圈都沒發出太大的聲音。
然而積蘊在他胸中的那一口氣終究是發不出去,他指著崔連壁說:「你讓人去告訴顧橫之,還是原定的日子,他要是到不了寧西,就按軍法處置。」
又高聲喚筆墨,要親擬一道輓聯,一篇祭文。
崔連壁勸慰不得,無奈告退。
恰逢禁軍統領桓雲階快步走進殿來,他便停步招唿一聲,「桓統領。」
桓雲階似乎在想什麽事,最初甚至沒注意到他,聽見他叫自己才停步迴禮:「崔相爺。」
兩人就這麽麵對麵地站了幾息,崔連壁忽然意識到,對方是在等自己離開。
要報什麽事,連他也得防著?
「都退下吧。」皇帝屏退一眾內侍的聲音傳來,就連順喜也往外走。
崔連壁迴過神,和大太監一道離開。跨出大殿的時候,他不經意地迴頭,隻看到桓雲階隨皇帝去往後殿的高大背影。
皇帝直屬且放在身邊的武裝軍衛,明有禁軍,暗有漆吾衛,這兩處的統領可以說是皇帝最為信任的人。現在漆吾衛出問題折了一個陳林,皇帝的左膀右臂暫且就隻剩下這位桓統領了。
然而近來政事堂的重心主要放在那兩樁大案上,兼帶日常政務處理,幾乎沒有注意這位的動向。
論起有什麽事是他這個左相不便得知的,崔連壁先聯想到前不久得見的銀碗丹匣。可順喜這個內廷大總管也不能旁聽,他就隻能想到月前欽天監監正瞞著所有人的進言。
話及父親,裴明憫不接。
明德帝也隻是說給自個兒聽的,迴憶了片刻舊人,思緒重歸於現實,側身問:「還想做翰林否?」
「不想做了。」裴明憫說:「但事情要有始有終,臣負責的那一部分中慶史集還沒有編完。」
明德帝卻道:「能編史書的人多得是,通外族語言、懂往來禮節又恰到好處的少之。朕許你奪情,到禮部跟著王正玄籌備接待北黎使團吧。」
裴明憫眨了眨眼,有些遲疑。
明德帝便多說了兩句:「北黎這次來使擬與我朝締下和盟,這其中少不了靖寧出的一份力。她和朕一樣,希望大宣和北黎兩國能建立起長長久久的和平。有你盯著,朕放心些。」
「臣遵命。」裴明憫俯首叩頭,「謝陛下隆恩。」
明德帝不再說什麽,神態浮上幾分疲憊,揮袖表示他可以退下了。
誰也沒有提被拒的任命和漆吾衛的阻攔,那些事情都已經過去,被君臣雙方默契地埋進時光的塵埃裏。
裴明憫甚至沒有提起為祖父守靈。
裴氏不能偏安於稷州,他不能讓爺爺失望。他的直覺在一遍又一遍地強調,他絕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京城——離京固然能遠離風暴,可風暴所帶來的機遇與抉擇也會一併遠去。
他走出大殿,迎麵便是唿嘯的長風,吹得衣衫與鬢髮亂舞,吹得天上灰雲飛渡。
就像龐大的命運在這座宮城奔湧。
應天門裏,披袈裟的法師手掛佛珠,向迎麵碰上的崔相豎掌。
崔連壁還禮,看到他身後幾名和尚抬著的擔架蓋有白布。在此等候許久的主簿向他附耳,道是張厭深的遺體。
「阿彌陀佛。」弘海念一聲佛號,錯開崔相一行,走出宮門。
崔連壁無言,靜立合掌,向走遠的僧人們低頭鞠躬。
主簿和其他隨從與他一致目送,隨後將他離開朝會之後發生的事一一匯報於他。
都是些小事,崔連壁不怎麽在意,吩咐主簿處理,便獨自趕去抱樸殿。雖然先前已經派人迴宮報信,但事情複雜又添新由,還是得麵陳。
當他趕到抱樸殿的時候,皇帝正用午膳,叫老太監再拿一副碗筷來。
崔連壁坐到桌邊還是想說事,明德帝給他夾了一筷子菜,示意他規規矩矩地吃飯。
食過半,明德帝才問:「人怎麽樣了?」
崔連壁知道他問的誰,當即放下筷子迴答:「刑傷不少,恐怕得好好治療、休養一段時間。」
明德帝聽罷,沉著臉斟酌半晌,道:「讓李青薑和她師父負責診治,朕早就聽說他和李青薑是在江南相識的熟人,熟人辦事總能放心吧?另外,賜居的府邸也不必再挑了,就把萃英閣收拾收拾給他。你替朕擬旨,找個時候早些宣了。」
說罷,撂了筷子,不吃了。
內侍們便迅速撤走膳席,走路都踮著腳,悄無聲息。
崔連壁應了旨,知龍顏不悅,仍不得不試探著提起陳林,同時小心地觀察對方的神色。
皇帝雖有殘存的怒意卻沒有任何驚訝之色,似乎早就知道——早知陳林身死,還是早知陳林有異心?
各種念頭在他腦海裏轉了幾圈,他說:「知曉陳林今日去過刑部的人,已下令盡數封口。」
明德帝將擦過嘴的錦帕擲到順喜懷中,冷酷道:「今日的刑部,風平浪靜。至於顧橫之……」
「陛下,還有一件事。」崔連壁搶先道,頂著皇帝陰沉的目光,低聲說:「君綿過世了,在聖旨送到那一日。」
明德帝閉了閉眼,起身慢踱兩步,忽然轉身一腳踹到他剛坐的方凳上,包了軟布的凳子在地毯上滾幾圈都沒發出太大的聲音。
然而積蘊在他胸中的那一口氣終究是發不出去,他指著崔連壁說:「你讓人去告訴顧橫之,還是原定的日子,他要是到不了寧西,就按軍法處置。」
又高聲喚筆墨,要親擬一道輓聯,一篇祭文。
崔連壁勸慰不得,無奈告退。
恰逢禁軍統領桓雲階快步走進殿來,他便停步招唿一聲,「桓統領。」
桓雲階似乎在想什麽事,最初甚至沒注意到他,聽見他叫自己才停步迴禮:「崔相爺。」
兩人就這麽麵對麵地站了幾息,崔連壁忽然意識到,對方是在等自己離開。
要報什麽事,連他也得防著?
「都退下吧。」皇帝屏退一眾內侍的聲音傳來,就連順喜也往外走。
崔連壁迴過神,和大太監一道離開。跨出大殿的時候,他不經意地迴頭,隻看到桓雲階隨皇帝去往後殿的高大背影。
皇帝直屬且放在身邊的武裝軍衛,明有禁軍,暗有漆吾衛,這兩處的統領可以說是皇帝最為信任的人。現在漆吾衛出問題折了一個陳林,皇帝的左膀右臂暫且就隻剩下這位桓統領了。
然而近來政事堂的重心主要放在那兩樁大案上,兼帶日常政務處理,幾乎沒有注意這位的動向。
論起有什麽事是他這個左相不便得知的,崔連壁先聯想到前不久得見的銀碗丹匣。可順喜這個內廷大總管也不能旁聽,他就隻能想到月前欽天監監正瞞著所有人的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