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裴明憫拱手讓他占先:「請講。」


    士子便笑道:「孫武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外交之策排在第二位。雖說是兵法,可也能化用到外事上,先伐謀再伐交。即先行以謀略分化瓦解其內部,或用間引仇或利色相誘,再趁其虛弱時遣使節相交,優勢便在於我方。若是籌謀得當,甚至能免了出使磋商這一環節,豈不省便?」


    這人顯然做過功課,思路與忠義侯在前兩個月南越事上的看法大致相同,除了投其所好難有別的解釋。


    朝廷對南越的政策已有定論,不論這人是否知曉,裴明憫都不願再過多掰扯,「兄台所言兵法,乃是戰時之策。通常來說,外事有賴以軍事做後盾。但古有『晏子使楚』『完璧歸趙』,今有我朝與北黎締盟、援助南越,可見外事成敗並非完全視軍事力量而定。它的意義,更在於不動兵戈而達成朝政目的,進則維繫兩邦太平,退則守護國家威嚴與存亡。」


    「強權相壓,權術相欺,固可占一時上風、取一時暴利。可被欺壓的外邦百姓必定懷恨在心,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反撲,對邊境的軍民來說,無異於不知起止的折磨。」


    「哪有這麽誇張?」對方反駁:「我強他弱,邊軍武裝到位,還怕小股的騷擾襲擊嗎?若是要杜絕反撲,隻要令其疲於內患無暇他顧,並非難事。」


    裴明憫搖頭,「成事哪有如此簡單?你說武裝邊軍,可眼下國庫空虛,百姓負擔沉重,誰來撐起巨額的軍備開銷?若是有得選,誰又願意一輩子都活在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陰影下?兄台說得如此輕鬆,隻因為你家在江北,而非三方邊疆。」


    對方本就逐漸難看的臉色直接沉到底,「可裴兄亦是中原稷州人氏,談什麽換位思考,為邊疆百姓說話?你又沒有去——」


    他飛快的語速突然卡住,裴明憫確實去過南越走過北黎,為這兩趟出使所寫的心得文章還曾刊在報上,在場許多人都看過。


    裴明憫不再理會他,環視在場所有人,「諸位,外事代表一國形象。我大宣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在外事上何須因一時之利而囿於旁門左道?若想萬國歸心來朝,既要自強不息,也當奉行仁義。同舟共濟,才能長治久安。」


    話落,立即有人合掌道:「裴兄說得好,君子當行王道,不可一味鑽研小人做法。」


    大家就此交流起來,又有人問:「隻是我朝如今才歷戰事,又在近期與南、北、西北三邊皆有過齟齬,邦交局勢尚不明朗。不知裴兄對此有何看法?」


    帶著使團下南越的顧元錚尚未有任何消息傳迴京,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裴明憫拒了使節之位、由顧元錚所替,以及北黎人的使團就要抵達雩關。


    裴明憫沉吟片刻,認真道:「南越國小且封閉,我朝剛剛援助他們的起義軍推翻貴族暴政,正可趁此機會與其互通有無,傳入我儒道禮義,幫助其移風易俗,潛移默化地使其百姓認可我朝文化與習俗,誠心歸附我朝。北黎與我朝隔牙山而望,連接的合撒草原水草豐茂,可與其建交通商,做大牧草、牛羊與毛織物一類的生意,不止能避免牙山一帶的百姓被騷擾、襲擊、劫掠,還可以帶動改善他們的生活。西涼人聚居地遠在淙河之畔,與我朝隔著沙漠戈壁,卻世代不忘侵略我大宣的土地,其狼子野心不可不防。所以要鞏固仙慈關,不忘前事之痛,不廢軍備。來日若其有意修好,也不可放鬆警惕。就算重開互市,也要嚴格限製規模以及商貨流出,不能令他們復元太快。」


    「簡言之,小者相融,中者相交,大者相抗。剛剛那位兄台所提用計離間之法,正適用於西涼,隻是西涼王都太遠,以我朝現狀難免有些鞭長莫及。」


    先前那名士子正要掩麵離開,聽到最後一句話,腳步一頓,驚喜地迴頭。


    問出這個問題的士子自沉浸中迴神,拱手作揖:「裴兄之言淺義深,令在下多有啟發,受教。」


    裴明憫卻沒有笑納也沒有自謙,隻是沉默地對禮。


    館丞率先鼓掌,在他直起身的時候,全場每個角落都為他響起掌聲。


    此議罷,又一名士子站出來,「我是江南淮州人氏,自西北爆發戰爭以來,江南雖有因水患而得的田賦丁稅減免,但實際上新添的其他名目的賦稅加起來,並不比從前低。我與我的家人是這麽想的,江南魚米之鄉、底子富庶勝過其他路州,若是西北失守也必定唇亡齒寒,所以為了支援前線,稅賦高一些也願意咬牙支撐。」


    「今年戰事結束之後,麥收以來,情況終於有所緩解。大家都以為能鬆一口氣,結果又立馬要推行改稅。哪怕有許輕名許大人掌舵,我等心中也有些沒底,不知前路是好是壞,該支持還是該反對?」


    裴明憫疊掌以答:「我已許久未至江南地方,無法對地方具體事務置評。但我明白一個道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任何事物要想長青不敗,都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危難之時若不思變革,依然固守成規,那就隻有死路一條。我也不能預測改稅的成敗,但大致可以理解朝廷為什麽將試點選在江南路,江南因重繪魚鱗冊、重登黃冊不久而適宜變革,還有爾等這樣在重壓之下仍然顧全大局的人……」


    這也是在場不少士子所關心的話題,哪怕已經議論過一迴,但因為在台上的人不一樣,仍然豎耳以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州歌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謜並收藏六州歌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