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是誰?」不少疑問環繞台榭水閣發出,所有的目光都聚焦於這個突然出現的人。
他不踏兩側遊廊,徑直沐著雨從中庭走向高台,踏上台才收了傘將其靠著柱子放下。
館丞目露讚許地迎他,「後生有膽氣,不妨報出名來,讓眾人知曉。」
他拱手向館丞,向他麵對的士子們作禮,轉過身再向另一麵的士子們一禮,袍袖如翅羽揚起又伏落。
「稷州裴明憫,見過諸位同道中人。」
籍貫與姓名一出,台下四麵皆驚。
「原來是裴小君子,怪不得有如此風姿。」
讚嘆過後,立馬聯繫起當前時事。
「裴公子上月不是扶靈迴稷州了嗎?怎會出現在此?」
「你可已聽說舞弊案另爆隱情,被翻出來重審了?」
「你爹孟檀公是被潑了髒水!」
「你是因為這件事到京城來的嗎?」
「不知令尊身體可好?」
……
半座薈芳館都炸開了鍋,許多疑問一股腦兒地湧向裴明憫,卻沒有給他留出迴答的空間。
一名坐席在遊廊的士子踩上欄杆,吸引了周圍的注意力,他拱手道:「在下曾受孟檀公一書之恩,今朝目睹他受如此汙衊,正愁不知如何為他出這一口氣,裴公子就來了。如果裴公子打算為孟檀公做些什麽,不論何事,某都願助公子一臂之力,還望勿要拒絕。」
「對!」另一個方向也有人站到桌案上,「孟檀公就算辭去相位,亦是清流鴻儒,執士林之牛耳,豈能繼續蒙受汙名?」
「咱們不僅要為孟檀公雪冤,還應該聯名上書請求陛下讓那些奸賊付出代價!否則縱容了這一遭,我等讀書人日後不知還會遭何等壓迫。」
「說得好!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聯名書加上我們幾個!」
……
群情憤起之快,不過盞茶功夫,這群年輕人為主的士子們便商議起如何寫這封聯名書。
館丞旁觀一切,微微皺了皺眉,但並沒有出麵阻止,而是派一名小廝將館中發生的事情去匯報給忠義侯。
眾人的議論也有了結果,「裴公子既然在此,我等就不能越俎代庖。聯名書如何寫就,理當由裴公子執筆,遂裴公子心意。」
話頭終於拋迴給裴明憫,他沒有應下,也沒有拒絕,而是說:「諸位,請容我先迴答你們的問題。」
他走到高台邊緣,麵朝問他父親身體的那幾位,「多謝各位關懷。我父親守在我祖父靈前,人雖憔悴,卻萬不敢倒下,尚能勉力支持。」
然後轉問他上京緣由的那幾位,「我上京確是為了求一個舞弊案的真相。外界傳言,我父親身沾舞弊嫌疑,我祖父以命作保,才保我父親全身而退。可我相信我父親的為人,斷不會做出科舉舞弊這樣的事,來辱我裴氏的家風門楣。我祖父心有雄獅,待我恩深似海,我亦不能忍受他被當作諷刺取笑的談資。」
「我叔父說,晚輩對親長的孝順,生前孝於行,身後孝於心。在我祖父靈前守著,不如上京來查清舞弊的真相,更能告慰他在天之靈。」
「我認同叔父的話,也這麽做了。但其實我走的時候並沒有想太多『該怎麽做』的問題,我更多地是咽不下這口氣。我想,既然我問心無愧,那為什麽不來證明給朝廷和天下人看——我稷州裴氏代代清名,擾亂科舉的疑罪,我裴氏不認。模稜兩可的安撫,我裴澗不要。借祖宗恩蔭避禍這種不孝且窩囊的事,我裴澗不屑,也不會幹。」
他咬字不自覺重了些,然後極為自製地迅速平緩語氣,「我在路上吃了些苦頭,但我從沒後悔過。事實也如我所堅信,舞弊案非我父親裴孟檀主使。」
話到最後,聲音輕如鴻毛,卻令滿座寂靜,唯有霖雨如鈴。
這時,有人趁機說:「裴兄性情堅貞,為祖、父不惜己身,著實令在下敬仰。如此,更不能白費……」
還是不忘勸他上書。
「聽我說完,好嗎?」裴明憫打斷,態度平和地注視插話的人,直到對方目光躲閃,才繼續說下去。
「從我離開稷州那天算起,至今已有大半月。然而直到晏永貞自曝之後,我才得知舞弊案真相竟是如此。幕後主使是我根本沒有想到過的人,我感到驚愕、憤怒,恨不得立刻跑到那兩個人麵前質問他們,為什麽要陷害我父親?但冷靜下來,進一步了解事實之後,我漸漸打消了這種衝動的想法。」
「因為陛下已經下令,由兵部尚書盛大人和大理寺卿宋大人聯合重審這個案子。我認可陛下的處置,相信這兩位大人不會徇私,也相信朝廷會還我父親一個清白。待真兇被宣判,天下人自然明白孰是孰非。」
「「各位的好意,裴澗記在心中,在此謝過。但我來到薈芳館,並不是為了向大家求援,而是想與大家切磋。」
最後,他看向提議由他起頭寫聯名書的那一位,「薈芳館文會乃士林盛事,我在進京的路上便聽說此地文才匯聚,今日一瞧,果然名不虛傳。不知哪位仁兄願賞臉賜教?」
他說是「不知哪位」,目光卻直直地盯著一個人,大家都看得出來,便一齊半恭維半攛掇那名士子出頭。
這人被架到高處不得不應,先報過出身姓名,再略作思索,搶先道:「文會召開這些日子以來,已論過經典,論過時事,論過刑獄、論過食貨,論過地方……再撿前人言論沒多大意思。在下知曉裴兄曾隨禮部使團出使南越北黎,所以想與你論一論外事,不知可行?」
他不踏兩側遊廊,徑直沐著雨從中庭走向高台,踏上台才收了傘將其靠著柱子放下。
館丞目露讚許地迎他,「後生有膽氣,不妨報出名來,讓眾人知曉。」
他拱手向館丞,向他麵對的士子們作禮,轉過身再向另一麵的士子們一禮,袍袖如翅羽揚起又伏落。
「稷州裴明憫,見過諸位同道中人。」
籍貫與姓名一出,台下四麵皆驚。
「原來是裴小君子,怪不得有如此風姿。」
讚嘆過後,立馬聯繫起當前時事。
「裴公子上月不是扶靈迴稷州了嗎?怎會出現在此?」
「你可已聽說舞弊案另爆隱情,被翻出來重審了?」
「你爹孟檀公是被潑了髒水!」
「你是因為這件事到京城來的嗎?」
「不知令尊身體可好?」
……
半座薈芳館都炸開了鍋,許多疑問一股腦兒地湧向裴明憫,卻沒有給他留出迴答的空間。
一名坐席在遊廊的士子踩上欄杆,吸引了周圍的注意力,他拱手道:「在下曾受孟檀公一書之恩,今朝目睹他受如此汙衊,正愁不知如何為他出這一口氣,裴公子就來了。如果裴公子打算為孟檀公做些什麽,不論何事,某都願助公子一臂之力,還望勿要拒絕。」
「對!」另一個方向也有人站到桌案上,「孟檀公就算辭去相位,亦是清流鴻儒,執士林之牛耳,豈能繼續蒙受汙名?」
「咱們不僅要為孟檀公雪冤,還應該聯名上書請求陛下讓那些奸賊付出代價!否則縱容了這一遭,我等讀書人日後不知還會遭何等壓迫。」
「說得好!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聯名書加上我們幾個!」
……
群情憤起之快,不過盞茶功夫,這群年輕人為主的士子們便商議起如何寫這封聯名書。
館丞旁觀一切,微微皺了皺眉,但並沒有出麵阻止,而是派一名小廝將館中發生的事情去匯報給忠義侯。
眾人的議論也有了結果,「裴公子既然在此,我等就不能越俎代庖。聯名書如何寫就,理當由裴公子執筆,遂裴公子心意。」
話頭終於拋迴給裴明憫,他沒有應下,也沒有拒絕,而是說:「諸位,請容我先迴答你們的問題。」
他走到高台邊緣,麵朝問他父親身體的那幾位,「多謝各位關懷。我父親守在我祖父靈前,人雖憔悴,卻萬不敢倒下,尚能勉力支持。」
然後轉問他上京緣由的那幾位,「我上京確是為了求一個舞弊案的真相。外界傳言,我父親身沾舞弊嫌疑,我祖父以命作保,才保我父親全身而退。可我相信我父親的為人,斷不會做出科舉舞弊這樣的事,來辱我裴氏的家風門楣。我祖父心有雄獅,待我恩深似海,我亦不能忍受他被當作諷刺取笑的談資。」
「我叔父說,晚輩對親長的孝順,生前孝於行,身後孝於心。在我祖父靈前守著,不如上京來查清舞弊的真相,更能告慰他在天之靈。」
「我認同叔父的話,也這麽做了。但其實我走的時候並沒有想太多『該怎麽做』的問題,我更多地是咽不下這口氣。我想,既然我問心無愧,那為什麽不來證明給朝廷和天下人看——我稷州裴氏代代清名,擾亂科舉的疑罪,我裴氏不認。模稜兩可的安撫,我裴澗不要。借祖宗恩蔭避禍這種不孝且窩囊的事,我裴澗不屑,也不會幹。」
他咬字不自覺重了些,然後極為自製地迅速平緩語氣,「我在路上吃了些苦頭,但我從沒後悔過。事實也如我所堅信,舞弊案非我父親裴孟檀主使。」
話到最後,聲音輕如鴻毛,卻令滿座寂靜,唯有霖雨如鈴。
這時,有人趁機說:「裴兄性情堅貞,為祖、父不惜己身,著實令在下敬仰。如此,更不能白費……」
還是不忘勸他上書。
「聽我說完,好嗎?」裴明憫打斷,態度平和地注視插話的人,直到對方目光躲閃,才繼續說下去。
「從我離開稷州那天算起,至今已有大半月。然而直到晏永貞自曝之後,我才得知舞弊案真相竟是如此。幕後主使是我根本沒有想到過的人,我感到驚愕、憤怒,恨不得立刻跑到那兩個人麵前質問他們,為什麽要陷害我父親?但冷靜下來,進一步了解事實之後,我漸漸打消了這種衝動的想法。」
「因為陛下已經下令,由兵部尚書盛大人和大理寺卿宋大人聯合重審這個案子。我認可陛下的處置,相信這兩位大人不會徇私,也相信朝廷會還我父親一個清白。待真兇被宣判,天下人自然明白孰是孰非。」
「「各位的好意,裴澗記在心中,在此謝過。但我來到薈芳館,並不是為了向大家求援,而是想與大家切磋。」
最後,他看向提議由他起頭寫聯名書的那一位,「薈芳館文會乃士林盛事,我在進京的路上便聽說此地文才匯聚,今日一瞧,果然名不虛傳。不知哪位仁兄願賞臉賜教?」
他說是「不知哪位」,目光卻直直地盯著一個人,大家都看得出來,便一齊半恭維半攛掇那名士子出頭。
這人被架到高處不得不應,先報過出身姓名,再略作思索,搶先道:「文會召開這些日子以來,已論過經典,論過時事,論過刑獄、論過食貨,論過地方……再撿前人言論沒多大意思。在下知曉裴兄曾隨禮部使團出使南越北黎,所以想與你論一論外事,不知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