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設科舉,為察賢舉能,遴選英才;三年一屆,中者敕官賦職,無不寄望其為民謀福。今歲一科,副考晏永貞,受阮成庸之脅迫,連通賀鴻錦之流,泄露買賣考題,提供親筆答卷,幫助考生作弊,視律法如無物、朕之命令如戲言,令朕失望透頂,百姓亦不能再信之。今親審其案,判決如下:主謀阮成庸,收迴朝廷對其贈銜和撫恤,處戮屍之刑,夷三族,抄沒家產。從犯賀鴻錦,擇日處斬,其妻、妾、七歲以上子女皆流徙寧西軍馬場。從犯晏永貞,擇日處斬,念其自首,供罪不諱,揭發有功,罪不及親眷。其餘一應案犯,皆按律論罪,及時行刑……」
崔相爺聲如洪鍾,氣場威嚴,最後一句「欽此」落下,一眾官員久久不能迴神。
阮成庸早已暴斃不提,賀鴻錦和晏永貞竟然就這麽幹脆利落地被下令砍頭——自四月以來,這兩位是第幾個?
一位又一位高官大員的人頭接連落地,讓很多官員縱有疑問,卻萬萬不敢開口上奏。
好在明德帝了解他們的心思,待崔連壁宣完旨意,便點大理寺卿向大家宣告更多的案情細節。
宋大人的講述雖然平鋪直敘,但也算詳實細緻,對同僚們的好奇心有個交代。
舞弊案的處置結果宣告完畢,王正玄進奏北黎使團即將到達的消息,將一應接待事宜議定。
這時,刑部李侍郎站出來說:「陛下,既然外邦使節將至,為了展現我朝上下一心、欣欣向榮的風貌,民間瘋傳的流言都要肅清,產生流言的源頭大案也最好都要處理掉,所以賀今行蓄奴一案……」
他還未說完,斜刺裏插出一句話將他打斷,「臣對此案也有要事上奏。」
李侍郎一看,站出來在中道和他並列的,乃是昨晚才在刑部獄見過麵的王玡天。加之他又想到上朝前得到的消息說,會有人與他打配合,便以為王玡天也得到了指示。
「那就由王大人來說吧。」他習慣性奉承,讓出位置退迴班列。
王玡天向禦座拱手道:「陛下,這宗案子確立,有賴於一名被賀今行『贖買』的婦人舉證。賀今行下獄之時,曾言那婦人生存不易,托臣照拂對方,臣答應他並照做了。昨日,有位老者帶著那名婦人找到臣,想要翻供。婦人說她是受人脅迫,逼不得已才誣陷小賀大人,小賀大人除了解救她那一迴,於她再無任何幹係。」
「王大人你說什麽?」李侍郎傻眼,疾聲道:「那消息上可不是說這麽的啊!」
王玡天嘴角微微升起一點弧度,不緊不慢道:「那李大人說說,是什麽消息、怎麽說的?」
「你,你——」李侍郎「你」啊「我」的說不明白,幾步跳出來向皇帝說:「陛下,王大人說的這些我都不知情啊!」
王玡天笑了:「那婦人私下找的我,李大人當然不可能知道了,你要是知情才奇怪吧?」
李侍郎一噎,引得明德帝皺眉:「你腦子是不是還沒清醒?退下。」
「陛下息怒!」這人又趕忙迴列。
前一排的王正玄見狀,趁機轉頭小聲質問王玡天:「那婦人真來找你了?我怎麽完全沒從你那兒聽到一絲半點消息。」
後者答:「不過一小事,相爺公務繁忙,沒聽說也正常。」
「小事?」王正玄看他的目光裏充滿懷疑,「你又搞什麽名堂?」
王玡天卻不迴他了,再度向上首:「陛下,臣把人帶來了,請容許通傳上殿。」
明德帝嗤笑,玩味道:「一個個都把朕這裏當什麽,滿口胡言亂語想說就說,想翻就翻,成何體統?既然她敢翻供,那就傳上來看看,誰給她的膽子當朝欺君!」
「是。」順喜領命,吩咐下去。
一聲接一聲的唱名傳出大殿,廣場以東,連片的殿宇屋脊上空泛起漸變的灰白。
大雨放緩了時間,但無法阻止天亮。
沉寂一夜的薈芳館於辰正開放,三三兩兩結隊的士子們魚貫而入。
他們帶來的傘沒有放在桶裏,而是垂掛在圍著照壁三尺、懸於地麵三尺的網兜中,下方是專門開鑿的溝渠,瀝下的雨水滴進渠中驚動遊魚;或是就著撐圓的傘花沿廊簷吊高一丈,既能遮擋斜灑遊廊的風雨,也可將專門題在傘內麵字與畫展示給往來之人。
上一場雨已過去好幾日,在傘上花了心思的士子們終於有了再次一較高下的機會。這小小的傘就像召開文會之後的整座館閣,無處不風雅,風雅之中無不暗含機鋒。
直到辯議將開,負責主持的館丞宣讀完文會的規矩,照例環視全場高聲詢問:「廿五第一場,哪位賢才有膽量敢為人先,上台來占據擂主之位?」
話落下,士子們都有些踟躕。文會已論十八日,好起論調的大都被說遍了,這兩日就冒出不少生僻或者難辯的題義。首擂固然易出風頭,但若是一兩炷香就被攻下來,那就揚名不成反倒丟大臉了。
一些士子便互相推舉謙讓起來,這時,忽然有人朗聲說:「我來。」
聲如古琴泛音,登時引眾人側目,紛紛望向源頭。
隻見入口處繪著「蘭亭雅集」的照壁前,有個修長的人影撐著一柄油紙傘向他們走來。傘麵純素,連顏色都是用舊的薑黃。
如此不隨大流的做派,若說是因囊中羞澀,可這人又身著一套明青漸碧的錦袍,簪一支色近鬆綠的玉簪,不似家底欠豐。再觀行走氣度,斯文從容顯然是他們之中的一員,可細品起來又與這裏有些格格不入。
崔相爺聲如洪鍾,氣場威嚴,最後一句「欽此」落下,一眾官員久久不能迴神。
阮成庸早已暴斃不提,賀鴻錦和晏永貞竟然就這麽幹脆利落地被下令砍頭——自四月以來,這兩位是第幾個?
一位又一位高官大員的人頭接連落地,讓很多官員縱有疑問,卻萬萬不敢開口上奏。
好在明德帝了解他們的心思,待崔連壁宣完旨意,便點大理寺卿向大家宣告更多的案情細節。
宋大人的講述雖然平鋪直敘,但也算詳實細緻,對同僚們的好奇心有個交代。
舞弊案的處置結果宣告完畢,王正玄進奏北黎使團即將到達的消息,將一應接待事宜議定。
這時,刑部李侍郎站出來說:「陛下,既然外邦使節將至,為了展現我朝上下一心、欣欣向榮的風貌,民間瘋傳的流言都要肅清,產生流言的源頭大案也最好都要處理掉,所以賀今行蓄奴一案……」
他還未說完,斜刺裏插出一句話將他打斷,「臣對此案也有要事上奏。」
李侍郎一看,站出來在中道和他並列的,乃是昨晚才在刑部獄見過麵的王玡天。加之他又想到上朝前得到的消息說,會有人與他打配合,便以為王玡天也得到了指示。
「那就由王大人來說吧。」他習慣性奉承,讓出位置退迴班列。
王玡天向禦座拱手道:「陛下,這宗案子確立,有賴於一名被賀今行『贖買』的婦人舉證。賀今行下獄之時,曾言那婦人生存不易,托臣照拂對方,臣答應他並照做了。昨日,有位老者帶著那名婦人找到臣,想要翻供。婦人說她是受人脅迫,逼不得已才誣陷小賀大人,小賀大人除了解救她那一迴,於她再無任何幹係。」
「王大人你說什麽?」李侍郎傻眼,疾聲道:「那消息上可不是說這麽的啊!」
王玡天嘴角微微升起一點弧度,不緊不慢道:「那李大人說說,是什麽消息、怎麽說的?」
「你,你——」李侍郎「你」啊「我」的說不明白,幾步跳出來向皇帝說:「陛下,王大人說的這些我都不知情啊!」
王玡天笑了:「那婦人私下找的我,李大人當然不可能知道了,你要是知情才奇怪吧?」
李侍郎一噎,引得明德帝皺眉:「你腦子是不是還沒清醒?退下。」
「陛下息怒!」這人又趕忙迴列。
前一排的王正玄見狀,趁機轉頭小聲質問王玡天:「那婦人真來找你了?我怎麽完全沒從你那兒聽到一絲半點消息。」
後者答:「不過一小事,相爺公務繁忙,沒聽說也正常。」
「小事?」王正玄看他的目光裏充滿懷疑,「你又搞什麽名堂?」
王玡天卻不迴他了,再度向上首:「陛下,臣把人帶來了,請容許通傳上殿。」
明德帝嗤笑,玩味道:「一個個都把朕這裏當什麽,滿口胡言亂語想說就說,想翻就翻,成何體統?既然她敢翻供,那就傳上來看看,誰給她的膽子當朝欺君!」
「是。」順喜領命,吩咐下去。
一聲接一聲的唱名傳出大殿,廣場以東,連片的殿宇屋脊上空泛起漸變的灰白。
大雨放緩了時間,但無法阻止天亮。
沉寂一夜的薈芳館於辰正開放,三三兩兩結隊的士子們魚貫而入。
他們帶來的傘沒有放在桶裏,而是垂掛在圍著照壁三尺、懸於地麵三尺的網兜中,下方是專門開鑿的溝渠,瀝下的雨水滴進渠中驚動遊魚;或是就著撐圓的傘花沿廊簷吊高一丈,既能遮擋斜灑遊廊的風雨,也可將專門題在傘內麵字與畫展示給往來之人。
上一場雨已過去好幾日,在傘上花了心思的士子們終於有了再次一較高下的機會。這小小的傘就像召開文會之後的整座館閣,無處不風雅,風雅之中無不暗含機鋒。
直到辯議將開,負責主持的館丞宣讀完文會的規矩,照例環視全場高聲詢問:「廿五第一場,哪位賢才有膽量敢為人先,上台來占據擂主之位?」
話落下,士子們都有些踟躕。文會已論十八日,好起論調的大都被說遍了,這兩日就冒出不少生僻或者難辯的題義。首擂固然易出風頭,但若是一兩炷香就被攻下來,那就揚名不成反倒丟大臉了。
一些士子便互相推舉謙讓起來,這時,忽然有人朗聲說:「我來。」
聲如古琴泛音,登時引眾人側目,紛紛望向源頭。
隻見入口處繪著「蘭亭雅集」的照壁前,有個修長的人影撐著一柄油紙傘向他們走來。傘麵純素,連顏色都是用舊的薑黃。
如此不隨大流的做派,若說是因囊中羞澀,可這人又身著一套明青漸碧的錦袍,簪一支色近鬆綠的玉簪,不似家底欠豐。再觀行走氣度,斯文從容顯然是他們之中的一員,可細品起來又與這裏有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