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租的馬車得在城門處還,幾個人下了車,牧野鐮獨自去找車行。楊語鹹去買些熱食做早點,因為雨又變大了天氣有些冷,就讓另一對祖孫在挨著城牆的一排官廨屋簷下等。
目之所及都是雨具,近處遠處都是行人,走商的訪親的遊玩的,屋簷下也站了不少。
天色沒有亮敞的意思,各式燈籠搖晃,人聲混雨聲嘈雜不已。王老伯心裏愈加焦躁沒底,觀察一會兒,小心地碰了碰他旁邊的小販,用蹩腳的官話問:「這位兄弟,你知道官府怎麽走嗎?」
然而對方不知是哪裏來的人聽不大懂他的話,莫名其妙地看他兩眼,說了句什麽,他也聽不明白。
他擠出個笑表達自己的善意,帶著孫女往後退了半步,不知撞到誰引來一聲怒斥。他不敢轉頭去看,嘴裏連連念叨著「不好意思」,將孫女緊緊抱在懷裏。
「這位老伯,你是要問路嗎?」熟悉的方言從另一邊傳來,仿佛天降仙樂。一位文士模樣的男人撐著傘站在屋簷之外,笑道:「我曾在稷州待過幾年,對京城也算熟悉,不知你們要去哪兒?」
王老伯趕忙說:「我們想去官府。」
男人說:「官府也分六部九門,不知老伯想去的是哪一個衙門?」
「這……」王老伯麵露茫然,什麽六什麽九,「官府就是官府啊,管我們老百姓的官府,主持公道的官府!」
男人繼續說:「你別急,這樣吧,你找官府是要做什麽?我看看哪個衙門管你這方麵的事。」
「哦哦。」王老伯吞了下口水:「我們是來申冤的。」
「申冤?」對方帶笑的麵容變得凝重,「那得去大理寺。」
王老伯記下這個地方,又問:「這個大理寺,怎麽走哇?」
男人說:「我有馬車,送你們過去吧。」
「這,這得多麻煩你啊?」王老伯猶豫。孫女抱著他的大腿,仰視這個過分好心的陌生人:「謝謝你,但你給我們指路就行,我和爺爺自己能走。」
「小姑娘還挺警惕,但你知道,從這裏到順天府有多遠嗎?你倆腿著去,到中午也不一定能走到。」男人低頭,微笑著解釋:「我姓齊,叫齊子迴,曾在稷州的西山書院當教書先生。小西山你們應該知道吧?」
孫女不是稷州人,聽鄉親說過兩迴這個書院,但還是不信:「爺爺,不能隨便跟著陌生人走。」
齊子迴失笑,側身指向不遠處停在一起的兩輛馬車,「我到城門來,是為了接小西山的李學監和幾個學生。你們要是不信我的身份,不妨去問問他們。」
那邊車上師生一共六人,在入夏時去寧西路遊學,結果遭逢暴亂,經歷了不少挫折才從朔州逃出來,進入京畿。因盤纏行李被搶,不得不就近投奔昔日的同僚。
「可是李蘭開李先生?」王老伯連忙伸頭張望。那年重明湖水患,李先生代表西山書院來接濟鄉親們,他是見過的。
「除了他還能有誰?」齊子迴終於說動這對祖孫,跟著他去見李蘭開。
異地逢老鄉,各有辛酸淚。
李蘭開衣衫襤褸,疲憊消瘦,仍先行詢問老人:「敢問老伯遭遇了何等冤屈,不惜從稷州上京來申冤?」
王老伯說:「不是我自己,是我們小賀大人,他被大大地冤枉了。」
「小賀大人?可是賀今行?」李蘭開勉勵這一屆學生時,總是說起上一屆的並蒂雙元。得了肯定的迴答後,也跟著擔憂道:「他怎麽了?」
齊子迴近來一直在京城,便將來龍去脈都與他說了,最後看向王老伯:「如果是為了賀今行的話,那我們不能去大理寺,大理寺管不了他這件事。」
「那誰能管呢?」王老伯乍喜又落,急道:「難道這麽大的京城,還比不上我們稷州,沒有個擊鼓鳴冤的地方嗎?」
「有自然是有的,應天門就有座登聞鼓。但我不建議您去。」齊子迴遲疑道,「此事從長計議為好。」
「不行,不行……」王老伯飛快地搖頭,坐牢是有可能被砍頭的啊,怎麽能慢慢來?他心裏焦急,手上發抖,手裏撐的傘也搖搖欲墜。隨即,他不顧齊先生勸挽,牽著孫女,毅然決然離開城門。
「老伯——」齊子迴勸不住人,問李蘭開,「怎麽辦?我去追,你先帶學生們去薈芳館?」
李蘭開有些放心不下,但他身為學監不能放任學生們不管,隻得囑咐他小心。
雨砸下來,劈裏啪啦,在冥冥中濺起燦爛的水花。
晨鍾悠鳴,穿過沉沉的雨幕,仿佛被黏上了一層無形的負擔一般,使人惴惴不安。
朝官們收了傘,從內侍抬來的筐子裏取條熱帕子擦過頭臉,理淨形容,有序地進入崇和殿。
排班列隊,恭迎聖駕,同往常任何一個朝會都沒有區別。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罷。」明德帝展臂叫起,而後才落座於龍椅。他身著明黃朝服,頭戴冕旒,氣色不見絲毫不妥之處。
和前些日子相比,似乎又有些明顯的不同。
文武百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屏息凝神,等著盛環頌與大理寺卿出列,上奏舞弊案的案情。
誰知這兩位一動不動,叫人忍不住偷瞄他倆是不是還沒睡醒。
猜測四起之時,明德帝開口:「宣旨罷。」
「遵命。」崔連壁應聲出列,走到大殿中央,麵朝齊齊跪下的百官,展開一卷蓋了大印的聖旨。
目之所及都是雨具,近處遠處都是行人,走商的訪親的遊玩的,屋簷下也站了不少。
天色沒有亮敞的意思,各式燈籠搖晃,人聲混雨聲嘈雜不已。王老伯心裏愈加焦躁沒底,觀察一會兒,小心地碰了碰他旁邊的小販,用蹩腳的官話問:「這位兄弟,你知道官府怎麽走嗎?」
然而對方不知是哪裏來的人聽不大懂他的話,莫名其妙地看他兩眼,說了句什麽,他也聽不明白。
他擠出個笑表達自己的善意,帶著孫女往後退了半步,不知撞到誰引來一聲怒斥。他不敢轉頭去看,嘴裏連連念叨著「不好意思」,將孫女緊緊抱在懷裏。
「這位老伯,你是要問路嗎?」熟悉的方言從另一邊傳來,仿佛天降仙樂。一位文士模樣的男人撐著傘站在屋簷之外,笑道:「我曾在稷州待過幾年,對京城也算熟悉,不知你們要去哪兒?」
王老伯趕忙說:「我們想去官府。」
男人說:「官府也分六部九門,不知老伯想去的是哪一個衙門?」
「這……」王老伯麵露茫然,什麽六什麽九,「官府就是官府啊,管我們老百姓的官府,主持公道的官府!」
男人繼續說:「你別急,這樣吧,你找官府是要做什麽?我看看哪個衙門管你這方麵的事。」
「哦哦。」王老伯吞了下口水:「我們是來申冤的。」
「申冤?」對方帶笑的麵容變得凝重,「那得去大理寺。」
王老伯記下這個地方,又問:「這個大理寺,怎麽走哇?」
男人說:「我有馬車,送你們過去吧。」
「這,這得多麻煩你啊?」王老伯猶豫。孫女抱著他的大腿,仰視這個過分好心的陌生人:「謝謝你,但你給我們指路就行,我和爺爺自己能走。」
「小姑娘還挺警惕,但你知道,從這裏到順天府有多遠嗎?你倆腿著去,到中午也不一定能走到。」男人低頭,微笑著解釋:「我姓齊,叫齊子迴,曾在稷州的西山書院當教書先生。小西山你們應該知道吧?」
孫女不是稷州人,聽鄉親說過兩迴這個書院,但還是不信:「爺爺,不能隨便跟著陌生人走。」
齊子迴失笑,側身指向不遠處停在一起的兩輛馬車,「我到城門來,是為了接小西山的李學監和幾個學生。你們要是不信我的身份,不妨去問問他們。」
那邊車上師生一共六人,在入夏時去寧西路遊學,結果遭逢暴亂,經歷了不少挫折才從朔州逃出來,進入京畿。因盤纏行李被搶,不得不就近投奔昔日的同僚。
「可是李蘭開李先生?」王老伯連忙伸頭張望。那年重明湖水患,李先生代表西山書院來接濟鄉親們,他是見過的。
「除了他還能有誰?」齊子迴終於說動這對祖孫,跟著他去見李蘭開。
異地逢老鄉,各有辛酸淚。
李蘭開衣衫襤褸,疲憊消瘦,仍先行詢問老人:「敢問老伯遭遇了何等冤屈,不惜從稷州上京來申冤?」
王老伯說:「不是我自己,是我們小賀大人,他被大大地冤枉了。」
「小賀大人?可是賀今行?」李蘭開勉勵這一屆學生時,總是說起上一屆的並蒂雙元。得了肯定的迴答後,也跟著擔憂道:「他怎麽了?」
齊子迴近來一直在京城,便將來龍去脈都與他說了,最後看向王老伯:「如果是為了賀今行的話,那我們不能去大理寺,大理寺管不了他這件事。」
「那誰能管呢?」王老伯乍喜又落,急道:「難道這麽大的京城,還比不上我們稷州,沒有個擊鼓鳴冤的地方嗎?」
「有自然是有的,應天門就有座登聞鼓。但我不建議您去。」齊子迴遲疑道,「此事從長計議為好。」
「不行,不行……」王老伯飛快地搖頭,坐牢是有可能被砍頭的啊,怎麽能慢慢來?他心裏焦急,手上發抖,手裏撐的傘也搖搖欲墜。隨即,他不顧齊先生勸挽,牽著孫女,毅然決然離開城門。
「老伯——」齊子迴勸不住人,問李蘭開,「怎麽辦?我去追,你先帶學生們去薈芳館?」
李蘭開有些放心不下,但他身為學監不能放任學生們不管,隻得囑咐他小心。
雨砸下來,劈裏啪啦,在冥冥中濺起燦爛的水花。
晨鍾悠鳴,穿過沉沉的雨幕,仿佛被黏上了一層無形的負擔一般,使人惴惴不安。
朝官們收了傘,從內侍抬來的筐子裏取條熱帕子擦過頭臉,理淨形容,有序地進入崇和殿。
排班列隊,恭迎聖駕,同往常任何一個朝會都沒有區別。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罷。」明德帝展臂叫起,而後才落座於龍椅。他身著明黃朝服,頭戴冕旒,氣色不見絲毫不妥之處。
和前些日子相比,似乎又有些明顯的不同。
文武百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屏息凝神,等著盛環頌與大理寺卿出列,上奏舞弊案的案情。
誰知這兩位一動不動,叫人忍不住偷瞄他倆是不是還沒睡醒。
猜測四起之時,明德帝開口:「宣旨罷。」
「遵命。」崔連壁應聲出列,走到大殿中央,麵朝齊齊跪下的百官,展開一卷蓋了大印的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