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人錢財如殺人父母啊,這怎麽能兩全?」王正玄嘆氣,絞盡腦汁地想了半晌,突然道:「說起來,戶部虧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這幾年,秦毓章是怎麽幹的?抄了個柳氏商行,走了趟遠洋商貿,巡了迴鹽茶稅,許輕名在江南弄的那什麽寶券也不是不可以推廣到全國……」
背地裏指不定還有什麽手段,他當真琢磨起來。
裴孟檀打斷他:「竭澤而漁,遠水解不了近渴。光是西北這一年的仗打下來,未發的撫恤和在民間採買糧草棉布的欠款就有將近三百萬兩。」
一直沒有開口的忠義侯突然說:「我等豈能如秦黨一般行事。」
阮成庸拱手請教:「不知侯爺有何高見?」
忠義侯轉過臉來,看著老師新晉的這位心腹,道:「天下蠹蟲多矣,皆非我同類。本侯就奏請陛下,挑些為惡鄉裏、罄竹難書的抄家沒產,充入公庫,誰又能有什麽意見?」
裴孟檀搖頭:「不妥。薈芳館文會在即,您此時出麵對世族動手,必然生嘩,令士子們動搖。」
忠義侯:「難道所有士子都是蠅營狗苟之輩?依本侯看,正可藉此看清人才秉性。老師,庸碌貪婪之人,招攬來又有何用?」
裴孟檀還是搖頭:「侯爺,人心險山川,名聲易破不易立,能不出差錯就不要去試。」
阮成庸跟著道:「而且實行下去,也不太好辦。我大宣開國一百多年,各地域的世家大族就沒有不聯姻的,姻親連姻親,關係彎彎繞繞,全繞在了一塊兒,一拔就是一串。要將人破家滅門,又豈知人不會狗急跳牆,四處攀咬?鬧得大了,收場就難了。」
他頓了頓,說:「下官倒是想起個辦法。」
王正玄急道:「有什麽辦法你說啊,這時候還賣什麽關子?」
阮成庸伸出兩指,低聲道:「就兩個字,捐納。」
「先帝初年,因歲計尚有餘裕,廢除了捐官之法,隻留國子監納監一項,作為吸收人才的途徑之一。現今國帑短缺,奏請陛下重開捐納,減緩戶部壓力,也是情理之中。」
「哦對,還有這法子。」王正玄恍然,旋即皺眉:「可是光捐納能捐出多少錢來,朝廷上下也沒有那麽多的位置啊。」
忠義侯則道:「先帝廢止此法,怕是也有冗官冗吏拖累朝政之故吧?」
阮成庸道:「侯爺所言極是,所以要先裁撤一批人,譬如那些秦黨餘孽。再有缺補缺,實在沒闕位,就讓他們等著,先給個官身、賜個虛銜,不予實職,少收些錢罷了。」
王正玄側目:「這倒是順水推舟、一石二鳥了,阮大人好想法。」
阮成庸隻道不敢當,「下官也是鬥膽猜測,陛下沒有非要大家怎麽樣的意思,隻是想讓大家出錢出力,那就出唄。捐官納監,增補闕位,明碼標價,朝廷多了進項,地主們得個官身榮耀,兩相歡喜,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多大的齟齬了。」
沒有齟齬,朝廷內外、上下自然和平無事。這二人都覺得是個辦法,一齊看向上首。
「一時之計,當不得長久之法啊。」裴孟檀徐徐嘆道:「以財貨補官終究有失體麵,能不能行,還得上奏陛下才知。」
王正玄不以為意:「老祖宗都幹過的事,陛下應該會同意的吧?不然也沒什麽別的好辦法啊。」
書房安靜了一瞬,阮成庸重新拿起那封宮中傳出的密信,「這奏疏倒是寫得挺好,樸實卻鏗鏘有力,又不失論據——看來是在戶部有人啊。」
「戶部?陸潛辛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還想淌這趟混水?」王正玄並不將這點關聯放在心上,因記著自家妹子侄兒慘死的事,隻恨不能將姓陸的也大卸八塊。
在場無人不知這一茬,裴孟檀出言提醒道:「陸潛辛戴罪之身,早已是窮途末路。但解決國庫虧空,少不得用他去做事,你切莫因私仇誤國事。」
王正玄含糊應了聲,「我知道分寸。」
一旁的阮成庸好似沒聽見他們說話,仍低著頭看密信,自言自語:「不知第二封疏,又寫了什麽?」
他抬起頭來,正好對上忠義侯的目光,謙卑地笑道:「下官聽說,侯爺向來愛才,想必有拉攏過這人?」
忠義侯盯著他:「你想說什麽?」
阮成庸道:「下官隻是在想,侯爺都無法打動的年輕人,大概很難為我們所用吧。」
「對。」王正玄插話:「我先前覺得通政司就是個大號的舍人院,現在看著不是那麽迴事兒啊。這賀今行今天能上這麽一封諫疏,誰知明天還會幹出些什麽來?」
不可控,就有風險,讓人心裏不踏實。
他繼續道:「既然陛下讓他停職,那就一直停著吧?通政使這位子,也該廷推個正經的人選出來。你們說呢?」
忠義侯聞言,擰起長眉,「一封諫疏,就讓王大人如臨大敵,昏了頭不成?陛下若想點個正三品的通政使出來,何須等到現在。」
王正玄想了想,他這會兒針對通政司,若是讓陛下以為他們想要把控言路,觸怒陛下,那就得不償失了。且忍一時,過後再計較。
幾人再商議一陣,臨近未正,忠義侯要前往兵馬司,率先告辭。
裴孟檀起身相送,「捐納一事,我等明日就會向陛下進言。在此之前,請侯爺當作不知。」
忠義侯並不因自己的老師不站在自己這邊,就心生不滿,然而聽見這話,沉默了一刻才應下。
背地裏指不定還有什麽手段,他當真琢磨起來。
裴孟檀打斷他:「竭澤而漁,遠水解不了近渴。光是西北這一年的仗打下來,未發的撫恤和在民間採買糧草棉布的欠款就有將近三百萬兩。」
一直沒有開口的忠義侯突然說:「我等豈能如秦黨一般行事。」
阮成庸拱手請教:「不知侯爺有何高見?」
忠義侯轉過臉來,看著老師新晉的這位心腹,道:「天下蠹蟲多矣,皆非我同類。本侯就奏請陛下,挑些為惡鄉裏、罄竹難書的抄家沒產,充入公庫,誰又能有什麽意見?」
裴孟檀搖頭:「不妥。薈芳館文會在即,您此時出麵對世族動手,必然生嘩,令士子們動搖。」
忠義侯:「難道所有士子都是蠅營狗苟之輩?依本侯看,正可藉此看清人才秉性。老師,庸碌貪婪之人,招攬來又有何用?」
裴孟檀還是搖頭:「侯爺,人心險山川,名聲易破不易立,能不出差錯就不要去試。」
阮成庸跟著道:「而且實行下去,也不太好辦。我大宣開國一百多年,各地域的世家大族就沒有不聯姻的,姻親連姻親,關係彎彎繞繞,全繞在了一塊兒,一拔就是一串。要將人破家滅門,又豈知人不會狗急跳牆,四處攀咬?鬧得大了,收場就難了。」
他頓了頓,說:「下官倒是想起個辦法。」
王正玄急道:「有什麽辦法你說啊,這時候還賣什麽關子?」
阮成庸伸出兩指,低聲道:「就兩個字,捐納。」
「先帝初年,因歲計尚有餘裕,廢除了捐官之法,隻留國子監納監一項,作為吸收人才的途徑之一。現今國帑短缺,奏請陛下重開捐納,減緩戶部壓力,也是情理之中。」
「哦對,還有這法子。」王正玄恍然,旋即皺眉:「可是光捐納能捐出多少錢來,朝廷上下也沒有那麽多的位置啊。」
忠義侯則道:「先帝廢止此法,怕是也有冗官冗吏拖累朝政之故吧?」
阮成庸道:「侯爺所言極是,所以要先裁撤一批人,譬如那些秦黨餘孽。再有缺補缺,實在沒闕位,就讓他們等著,先給個官身、賜個虛銜,不予實職,少收些錢罷了。」
王正玄側目:「這倒是順水推舟、一石二鳥了,阮大人好想法。」
阮成庸隻道不敢當,「下官也是鬥膽猜測,陛下沒有非要大家怎麽樣的意思,隻是想讓大家出錢出力,那就出唄。捐官納監,增補闕位,明碼標價,朝廷多了進項,地主們得個官身榮耀,兩相歡喜,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多大的齟齬了。」
沒有齟齬,朝廷內外、上下自然和平無事。這二人都覺得是個辦法,一齊看向上首。
「一時之計,當不得長久之法啊。」裴孟檀徐徐嘆道:「以財貨補官終究有失體麵,能不能行,還得上奏陛下才知。」
王正玄不以為意:「老祖宗都幹過的事,陛下應該會同意的吧?不然也沒什麽別的好辦法啊。」
書房安靜了一瞬,阮成庸重新拿起那封宮中傳出的密信,「這奏疏倒是寫得挺好,樸實卻鏗鏘有力,又不失論據——看來是在戶部有人啊。」
「戶部?陸潛辛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還想淌這趟混水?」王正玄並不將這點關聯放在心上,因記著自家妹子侄兒慘死的事,隻恨不能將姓陸的也大卸八塊。
在場無人不知這一茬,裴孟檀出言提醒道:「陸潛辛戴罪之身,早已是窮途末路。但解決國庫虧空,少不得用他去做事,你切莫因私仇誤國事。」
王正玄含糊應了聲,「我知道分寸。」
一旁的阮成庸好似沒聽見他們說話,仍低著頭看密信,自言自語:「不知第二封疏,又寫了什麽?」
他抬起頭來,正好對上忠義侯的目光,謙卑地笑道:「下官聽說,侯爺向來愛才,想必有拉攏過這人?」
忠義侯盯著他:「你想說什麽?」
阮成庸道:「下官隻是在想,侯爺都無法打動的年輕人,大概很難為我們所用吧。」
「對。」王正玄插話:「我先前覺得通政司就是個大號的舍人院,現在看著不是那麽迴事兒啊。這賀今行今天能上這麽一封諫疏,誰知明天還會幹出些什麽來?」
不可控,就有風險,讓人心裏不踏實。
他繼續道:「既然陛下讓他停職,那就一直停著吧?通政使這位子,也該廷推個正經的人選出來。你們說呢?」
忠義侯聞言,擰起長眉,「一封諫疏,就讓王大人如臨大敵,昏了頭不成?陛下若想點個正三品的通政使出來,何須等到現在。」
王正玄想了想,他這會兒針對通政司,若是讓陛下以為他們想要把控言路,觸怒陛下,那就得不償失了。且忍一時,過後再計較。
幾人再商議一陣,臨近未正,忠義侯要前往兵馬司,率先告辭。
裴孟檀起身相送,「捐納一事,我等明日就會向陛下進言。在此之前,請侯爺當作不知。」
忠義侯並不因自己的老師不站在自己這邊,就心生不滿,然而聽見這話,沉默了一刻才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