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輕人剛從雲織迴來,麵聖的時候就進了一封《論邊縣治防疏》,現在才多久,又來兩封。
賀今行說:「如今國情民情,叫人時刻心憂。臣雖位卑,卻不能置身事外,亦不能袖手旁觀。故上此二封諫疏,請陛下垂閱。」
明德帝冷嗤一聲,雖然先前的話裏有種頭疼般的嫌棄,但還是拿起奏疏打開看。第一封論食貨,就讓他眉頭緊鎖,看到一半便將奏本捏得變形,久久沒有移動視線。
陛下不往後看,賀今行便直接說:「近五十年來,租稅不輕,私佃更重,土地兼併成風;地方官府或清吏司與地主勾結,瞞報田畝,隱匿丁口,迴扣稅金,成為循例。以致於隻有十畝地的貧戶,卻要承擔超過五十畝的稅賦;而朝廷一年年愈發收不抵支,碰上天災賑濟便捉襟見肘,缺錢拓官道、修水利,已有工程也難以持續維護。如此情形,實乃便宜地主而虧百姓和國家。」
「是以臣叩請陛下,降聖旨於戶部和兵部,以江南路淮州為例,清查隱瞞田丁,懲治罪戶,重修黃冊,重畫魚鱗圖,改良稅製,釐清地縣乃至一村一鎮的稅帳,還稅事清明。」
明德帝合上奏摺,緩緩問:「誰教你說的?這兩封奏疏又是誰讓你寫的?」朕知道張厭深在晏永貞家裏借住過,教過你,是不是他?朕少時聽過他的課,他也勉強算得上半師,但若是因此妄圖揣測朕的心思,那他是大錯特錯。不止大錯特錯,還大逆不道,枉為人臣!」
同時揚手一擲,將那封奏疏擲向跪在階下的青年,打到他肩膀上。
賀今行的身形隻晃了一下,任由奏本落到自己腿邊,迴答:「沒有任何人指使臣,諫疏內容皆脫胎於臣所見所聞所感。一定要說受誰影響,臣乃大宣子民,千千萬萬的同胞,皆與臣息息相關,其中也包括陛下。陛下曾說,『思天下有溺者,如己溺,思天下有飢者,如己飢』,臣也效仿陛下,視同胞之饑溺如己飢己溺,如何能鐵石心腸,視國家之困苦如無睹?」
明德帝聽完,似笑非笑道:「這麽說,朕還得怪朕自己?」
賀今行望著他說:「陛下是臣的君父,臣認為臣所思所想,皆不該隱瞞陛下。故而臣將其寫成奏疏,本想在朝會上奏,但思及不妥,才在此上呈。」
「好一個巧舌如簧的賀今行啊。」明德帝連連鼓掌,「算你還懂點事,知道有些話不該在朝會上說。但是,不能在朝會上說的,難道就能在朕麵前說了嗎?」
順喜還捧著第二封《諫興亡疏》,此時已是大氣不敢喘,見陛下一個眼神飄過來,趕緊把空著的那隻手背到身側,示意一幹小內侍趕緊消失。
明德帝雙腿踩上腳踏,躬著上半身,道:「朕殫精竭慮,飽受頭疾之苦,而不敢懈怠一日,為的是什麽?還不是為了我大宣的天下能夠平穩。朕為了大局一忍再忍,倒慣得你們這些一口一個『君父』的忠臣、仁臣、能臣,都想踩到朕的頭上來了。」
「陛下明鑑,臣從未有此不臣之心。」賀今行依舊跪得筆直,說:「但臣實在不解。兵馬司案之初,壓下彈劾,縱容兵員,是為了大局。江南洪災裏,齊氏等人決堤淹民,不上罪狀書,是為了大局。太平大壩的維修專款被貪汙多年,卻隻滅柳氏,掩蓋帳冊,是為了大局。秦黨把控朝局多年,要懲處之時,卻密而不宣,想必也是為了大局。」
他本想再提一提西北軍,但想到王義先,忍住了,繼續說:「僅這三年,僅臣親身所經歷,就有這麽多難平之事。」
「如果人人都要為大局而隱忍,因大局而受損害,那這個大局為誰而維持?又有什麽維持下去的必要?」
明德帝半張臉陷進陰影裏,「你是在為柳氏鳴不平,是覺得秦毓章死得不夠慘烈,還是在暗指朕,對朕不滿?」
「臣沒有。」賀今行立刻否認,「陛下是天之子,掌控四海,什麽都知道,絕非臣等可評說。臣隻是不明白,陛下既然知道,為什麽還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陛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也是您的天下。天下之物與民,莫不屬於您。那些世族豪紳兼併土地,就是在蠶食、侵吞您的財產,使您無財可用;他們藏匿佃戶、蓄養奴僕,就是在役使、壓迫您的子民,使您無人可用。他們如此欺瞞您,難道您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成為他們口中的軟弱可欺之人嗎?」
「閉嘴!」明德帝喝道:「胡言亂語就是你的見解嗎?」
賀今行咬牙,一定要說完:「如今國庫虧空、歲計艱難之時,他們竟不加收斂,反而趁國難興私家,難道不該對他們進行打壓,讓他們將吞進去的、不屬於他們的財富,都吐出來嗎?哪怕吐出來的隻是一些,也必能解我朝廷燃眉之急啊!」
「陛下,不可姑息縱容,否則終將養成亡國滅朝的大禍啊。」
「朕難道不知嗎?你們一個個都當朕是傻瓜嗎?」明德帝豁然起身,「你口口聲聲憂國憂民,替朕分憂,難道連朕為什麽這麽做,都想不明白嗎?既然如此,你也別迴通政司了,滾迴家去好好反省!」
「臣遵命。」賀今行也紅了眼,強壓著情緒磕頭,「但臣懇請陛下,再看一眼臣的第二封諫疏。」
「你小子真是,」明德帝指著他,不知是氣是笑,大袖一揮,「滾!立刻給朕滾!」
賀今行再次叩首告退。
賀今行說:「如今國情民情,叫人時刻心憂。臣雖位卑,卻不能置身事外,亦不能袖手旁觀。故上此二封諫疏,請陛下垂閱。」
明德帝冷嗤一聲,雖然先前的話裏有種頭疼般的嫌棄,但還是拿起奏疏打開看。第一封論食貨,就讓他眉頭緊鎖,看到一半便將奏本捏得變形,久久沒有移動視線。
陛下不往後看,賀今行便直接說:「近五十年來,租稅不輕,私佃更重,土地兼併成風;地方官府或清吏司與地主勾結,瞞報田畝,隱匿丁口,迴扣稅金,成為循例。以致於隻有十畝地的貧戶,卻要承擔超過五十畝的稅賦;而朝廷一年年愈發收不抵支,碰上天災賑濟便捉襟見肘,缺錢拓官道、修水利,已有工程也難以持續維護。如此情形,實乃便宜地主而虧百姓和國家。」
「是以臣叩請陛下,降聖旨於戶部和兵部,以江南路淮州為例,清查隱瞞田丁,懲治罪戶,重修黃冊,重畫魚鱗圖,改良稅製,釐清地縣乃至一村一鎮的稅帳,還稅事清明。」
明德帝合上奏摺,緩緩問:「誰教你說的?這兩封奏疏又是誰讓你寫的?」朕知道張厭深在晏永貞家裏借住過,教過你,是不是他?朕少時聽過他的課,他也勉強算得上半師,但若是因此妄圖揣測朕的心思,那他是大錯特錯。不止大錯特錯,還大逆不道,枉為人臣!」
同時揚手一擲,將那封奏疏擲向跪在階下的青年,打到他肩膀上。
賀今行的身形隻晃了一下,任由奏本落到自己腿邊,迴答:「沒有任何人指使臣,諫疏內容皆脫胎於臣所見所聞所感。一定要說受誰影響,臣乃大宣子民,千千萬萬的同胞,皆與臣息息相關,其中也包括陛下。陛下曾說,『思天下有溺者,如己溺,思天下有飢者,如己飢』,臣也效仿陛下,視同胞之饑溺如己飢己溺,如何能鐵石心腸,視國家之困苦如無睹?」
明德帝聽完,似笑非笑道:「這麽說,朕還得怪朕自己?」
賀今行望著他說:「陛下是臣的君父,臣認為臣所思所想,皆不該隱瞞陛下。故而臣將其寫成奏疏,本想在朝會上奏,但思及不妥,才在此上呈。」
「好一個巧舌如簧的賀今行啊。」明德帝連連鼓掌,「算你還懂點事,知道有些話不該在朝會上說。但是,不能在朝會上說的,難道就能在朕麵前說了嗎?」
順喜還捧著第二封《諫興亡疏》,此時已是大氣不敢喘,見陛下一個眼神飄過來,趕緊把空著的那隻手背到身側,示意一幹小內侍趕緊消失。
明德帝雙腿踩上腳踏,躬著上半身,道:「朕殫精竭慮,飽受頭疾之苦,而不敢懈怠一日,為的是什麽?還不是為了我大宣的天下能夠平穩。朕為了大局一忍再忍,倒慣得你們這些一口一個『君父』的忠臣、仁臣、能臣,都想踩到朕的頭上來了。」
「陛下明鑑,臣從未有此不臣之心。」賀今行依舊跪得筆直,說:「但臣實在不解。兵馬司案之初,壓下彈劾,縱容兵員,是為了大局。江南洪災裏,齊氏等人決堤淹民,不上罪狀書,是為了大局。太平大壩的維修專款被貪汙多年,卻隻滅柳氏,掩蓋帳冊,是為了大局。秦黨把控朝局多年,要懲處之時,卻密而不宣,想必也是為了大局。」
他本想再提一提西北軍,但想到王義先,忍住了,繼續說:「僅這三年,僅臣親身所經歷,就有這麽多難平之事。」
「如果人人都要為大局而隱忍,因大局而受損害,那這個大局為誰而維持?又有什麽維持下去的必要?」
明德帝半張臉陷進陰影裏,「你是在為柳氏鳴不平,是覺得秦毓章死得不夠慘烈,還是在暗指朕,對朕不滿?」
「臣沒有。」賀今行立刻否認,「陛下是天之子,掌控四海,什麽都知道,絕非臣等可評說。臣隻是不明白,陛下既然知道,為什麽還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陛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也是您的天下。天下之物與民,莫不屬於您。那些世族豪紳兼併土地,就是在蠶食、侵吞您的財產,使您無財可用;他們藏匿佃戶、蓄養奴僕,就是在役使、壓迫您的子民,使您無人可用。他們如此欺瞞您,難道您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成為他們口中的軟弱可欺之人嗎?」
「閉嘴!」明德帝喝道:「胡言亂語就是你的見解嗎?」
賀今行咬牙,一定要說完:「如今國庫虧空、歲計艱難之時,他們竟不加收斂,反而趁國難興私家,難道不該對他們進行打壓,讓他們將吞進去的、不屬於他們的財富,都吐出來嗎?哪怕吐出來的隻是一些,也必能解我朝廷燃眉之急啊!」
「陛下,不可姑息縱容,否則終將養成亡國滅朝的大禍啊。」
「朕難道不知嗎?你們一個個都當朕是傻瓜嗎?」明德帝豁然起身,「你口口聲聲憂國憂民,替朕分憂,難道連朕為什麽這麽做,都想不明白嗎?既然如此,你也別迴通政司了,滾迴家去好好反省!」
「臣遵命。」賀今行也紅了眼,強壓著情緒磕頭,「但臣懇請陛下,再看一眼臣的第二封諫疏。」
「你小子真是,」明德帝指著他,不知是氣是笑,大袖一揮,「滾!立刻給朕滾!」
賀今行再次叩首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