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仍是一副斷案的鐵麵,無情到同僚都忍不住朝他瞥來視線。
崔連壁更是剜了他一眼,主動高聲道:「陛下,賀大人不願意,臣願意!」
「你若走了,兵部事務誰來總理?」明德帝露出一副頭疼的模樣,片刻道:「罷了,還是叫盛環頌去。」
崔連壁有些失落不能親自到殷侯靈前祭奠,但他的副手能代他去,多少也算安慰。
明德帝:「殷侯歿了,仗還得繼續打,諸卿以為,誰能接他衣缽?仙慈關離京幾千裏,來迴一趟不容易,任命早些定下來,好一道帶過去宣了。」
這答案幾乎是現成的,在場五位大臣很快就將意見達成一致,最佳人選就是王義先。
唯一的疑慮在於,「王義先到底不是殷侯,若全麵接管西北軍,再兼管振宣軍,難免力有不逮出現疏漏。」
明德帝俯視眾人:「振宣軍既然拉扯起來,總兵人選也該有個定論,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所言極是,振宣軍雖是新軍,但也不能長期地散亂下去。」崔連壁附議。
振宣軍成立不到半年,建製並不完善,成熟的將官更是稀少。隨著他們陸續投入戰場,這方麵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戰鬥力,必須盡快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得有一個能讓全軍信服、能帶領全軍贏得勝利的將領。
其他幾位立刻明白過來,皇帝半夜叫他們來,是要現在就進行一場廷推。
怎麽這麽急呢?有人心生疑竇,但此時也來不及細思,必須先考慮這個人選的問題。
隻是這些年來將星凋零,來來迴迴能提的就那麽些人,皆為老將。
與同僚低聲議論過後,陸潛辛上前道:「陛下,臣以為,西北軍的韓履寬韓將軍,從戎二十年,有資歷,有功績,也有人望,可堪總兵之任。」
說話時便不著痕跡地瞥向左右,兩位相爺神色如常,崔連壁卻很快地皺了下眉。
陸潛辛從這短暫的皺眉裏嗅出一點不同尋常的氣息,崔連壁大約比他多知道些什麽。
這也不稀奇。以殷侯謹慎而周密的個性,臨終前勢必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好安排,也必定有奏摺送迴京達於陛下。據他近來所知,去歲開戰以來,邊關重要些的摺子,總是從兵部遞,已經許久沒有經過中書省——摺子經過崔連壁的手,誰知道他會不會先瞧一瞧內裏玄機。
明德帝果然否決道:「殷侯向朕提過,這韓履寬要接王義先的任,不妥。」
「還有這一層,那看來是臣失慮了。」陸潛辛被駁了就退迴原位。他提出這個人選就是等著被否決的,是以還能沉得住氣。
再迴憶起先前所思,忽覺自己可能想岔了。
不經中書省而直達天聽啊,相比本就和邊軍穿一條褲子的崔大人所獲的些許便利,政事堂被無形削弱的權力與顏麵重要得多。
沉吟間,就聽賀鴻錦道:「如陸大人所舉薦的標準,還有一人符合條件,就是北方軍的秦廣儀秦將軍。」
陸潛辛心道,這算哪門子的符合條件?
秦廣儀和韓履寬這兩人粗看都是有名有姓的將領,細究卻大有不同。秦廣儀出身宛縣秦氏,尚了晉陽長公主才有機會在北方軍掙得一席之地,哪裏有他容身之處?賀鴻錦這是舉薦人呢,還是給人挖坑呢?
陸大人早年受過晉陽長公主恩惠,遂道:「臣以為,秦將軍本人未必願意離開雩關,另立門戶。」
賀鴻錦駁道:「天下軍衛調度皆聽命於陛下,豈容一兵一將自作主張?既然韓履寬不能離開西北軍,普天之下,還有誰比秦廣儀更有資格?陛下,總不能讓晉陽殿下或顧大帥調任吧?」
所言字字不虛,似乎當真是為局勢著想。
可若不是針對秦氏,那提這一出圖什麽?陸潛辛揚起的眉毛壓下來,看向左前方的秦相爺。
紅袍綬帶,歷年如新,身姿禮儀更是挑不出一點毛病。
秦毓章則隻看著皇帝,疊掌道:「臣以為,秦廣儀長年駐守在雩關,並不熟悉西北地形與駐軍習慣,更沒有帶新軍的經驗,不合適。」
三個時辰前,他才收到雩關的傳書。來信之人並非他的兄弟,而是晉陽長公主。長公主拜託他,若朝堂上提及秦廣儀調任之事,不管調向何處,都一定要阻止。
殊不知他的想法與長公主別無二致。哪怕沒有這封信,他此時也不會同意賀鴻錦的提議。
原因無他,秦氏一族在當前不能再向上了。
他表態很及時,明德帝陰沉的臉色緩和了些,仍不置可否。
裴孟檀隔岸觀了半晌,進言道:「要不然就從振宣軍內部挑?自己人最熟悉自己人,隻要能服眾,功績可以慢慢打。」
明德帝哼笑出聲,說:「殷侯如你所言,推舉了方子建。」
裴孟檀:「倒是符合殷侯的作風。」
陸潛辛頓了一下,心中閃過許多計較,主動道:「這人,臣在衷州時見過。有勇有謀,義薄雲天,在衷州本地很有聲望。」
至於更多關係與評價,不足在此時道也。
秦毓章默然不語,不需要他表態的時候他幾乎從不開口。
此事沒有其他選擇,隻能如此。賀鴻錦也袖手站在一邊。
其實振宣軍裏還有一位年輕將領顧橫之也很有潛力,軍報上的戰功很耀眼。崔連壁不久前還向皇帝提過,但皇帝的迴答很冷淡,認為他太過年輕,直言要讓他再多歷練幾年。
崔連壁更是剜了他一眼,主動高聲道:「陛下,賀大人不願意,臣願意!」
「你若走了,兵部事務誰來總理?」明德帝露出一副頭疼的模樣,片刻道:「罷了,還是叫盛環頌去。」
崔連壁有些失落不能親自到殷侯靈前祭奠,但他的副手能代他去,多少也算安慰。
明德帝:「殷侯歿了,仗還得繼續打,諸卿以為,誰能接他衣缽?仙慈關離京幾千裏,來迴一趟不容易,任命早些定下來,好一道帶過去宣了。」
這答案幾乎是現成的,在場五位大臣很快就將意見達成一致,最佳人選就是王義先。
唯一的疑慮在於,「王義先到底不是殷侯,若全麵接管西北軍,再兼管振宣軍,難免力有不逮出現疏漏。」
明德帝俯視眾人:「振宣軍既然拉扯起來,總兵人選也該有個定論,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所言極是,振宣軍雖是新軍,但也不能長期地散亂下去。」崔連壁附議。
振宣軍成立不到半年,建製並不完善,成熟的將官更是稀少。隨著他們陸續投入戰場,這方麵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戰鬥力,必須盡快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得有一個能讓全軍信服、能帶領全軍贏得勝利的將領。
其他幾位立刻明白過來,皇帝半夜叫他們來,是要現在就進行一場廷推。
怎麽這麽急呢?有人心生疑竇,但此時也來不及細思,必須先考慮這個人選的問題。
隻是這些年來將星凋零,來來迴迴能提的就那麽些人,皆為老將。
與同僚低聲議論過後,陸潛辛上前道:「陛下,臣以為,西北軍的韓履寬韓將軍,從戎二十年,有資歷,有功績,也有人望,可堪總兵之任。」
說話時便不著痕跡地瞥向左右,兩位相爺神色如常,崔連壁卻很快地皺了下眉。
陸潛辛從這短暫的皺眉裏嗅出一點不同尋常的氣息,崔連壁大約比他多知道些什麽。
這也不稀奇。以殷侯謹慎而周密的個性,臨終前勢必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好安排,也必定有奏摺送迴京達於陛下。據他近來所知,去歲開戰以來,邊關重要些的摺子,總是從兵部遞,已經許久沒有經過中書省——摺子經過崔連壁的手,誰知道他會不會先瞧一瞧內裏玄機。
明德帝果然否決道:「殷侯向朕提過,這韓履寬要接王義先的任,不妥。」
「還有這一層,那看來是臣失慮了。」陸潛辛被駁了就退迴原位。他提出這個人選就是等著被否決的,是以還能沉得住氣。
再迴憶起先前所思,忽覺自己可能想岔了。
不經中書省而直達天聽啊,相比本就和邊軍穿一條褲子的崔大人所獲的些許便利,政事堂被無形削弱的權力與顏麵重要得多。
沉吟間,就聽賀鴻錦道:「如陸大人所舉薦的標準,還有一人符合條件,就是北方軍的秦廣儀秦將軍。」
陸潛辛心道,這算哪門子的符合條件?
秦廣儀和韓履寬這兩人粗看都是有名有姓的將領,細究卻大有不同。秦廣儀出身宛縣秦氏,尚了晉陽長公主才有機會在北方軍掙得一席之地,哪裏有他容身之處?賀鴻錦這是舉薦人呢,還是給人挖坑呢?
陸大人早年受過晉陽長公主恩惠,遂道:「臣以為,秦將軍本人未必願意離開雩關,另立門戶。」
賀鴻錦駁道:「天下軍衛調度皆聽命於陛下,豈容一兵一將自作主張?既然韓履寬不能離開西北軍,普天之下,還有誰比秦廣儀更有資格?陛下,總不能讓晉陽殿下或顧大帥調任吧?」
所言字字不虛,似乎當真是為局勢著想。
可若不是針對秦氏,那提這一出圖什麽?陸潛辛揚起的眉毛壓下來,看向左前方的秦相爺。
紅袍綬帶,歷年如新,身姿禮儀更是挑不出一點毛病。
秦毓章則隻看著皇帝,疊掌道:「臣以為,秦廣儀長年駐守在雩關,並不熟悉西北地形與駐軍習慣,更沒有帶新軍的經驗,不合適。」
三個時辰前,他才收到雩關的傳書。來信之人並非他的兄弟,而是晉陽長公主。長公主拜託他,若朝堂上提及秦廣儀調任之事,不管調向何處,都一定要阻止。
殊不知他的想法與長公主別無二致。哪怕沒有這封信,他此時也不會同意賀鴻錦的提議。
原因無他,秦氏一族在當前不能再向上了。
他表態很及時,明德帝陰沉的臉色緩和了些,仍不置可否。
裴孟檀隔岸觀了半晌,進言道:「要不然就從振宣軍內部挑?自己人最熟悉自己人,隻要能服眾,功績可以慢慢打。」
明德帝哼笑出聲,說:「殷侯如你所言,推舉了方子建。」
裴孟檀:「倒是符合殷侯的作風。」
陸潛辛頓了一下,心中閃過許多計較,主動道:「這人,臣在衷州時見過。有勇有謀,義薄雲天,在衷州本地很有聲望。」
至於更多關係與評價,不足在此時道也。
秦毓章默然不語,不需要他表態的時候他幾乎從不開口。
此事沒有其他選擇,隻能如此。賀鴻錦也袖手站在一邊。
其實振宣軍裏還有一位年輕將領顧橫之也很有潛力,軍報上的戰功很耀眼。崔連壁不久前還向皇帝提過,但皇帝的迴答很冷淡,認為他太過年輕,直言要讓他再多歷練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