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連壁說先從一路單征。戶籍幹淨些的隻有江南路,許輕名前兩年動手清理過。但江南現在還頂著涼餉的大頭,不能把壓力全給人家。」


    顧蓮子聽著,什麽都不說,隻是冷笑。


    「總歸西涼人過不了累關。打下去,老兵消磨,新兵上去,信的人也就不一樣了。」農事確實不能耽誤,但絕非沒有其他解決的辦法,嬴淳懿如此揣摩,自認不算空穴來風。


    馬車忽然停下來,他撩起車簾,一名著便裝的兵馬司哨子站在外麵,附耳同他匯報消息。


    有南越人進京畿了,正往京城趕來,藏著掖著的,似乎是南越王軍一方的信使。


    他細思片刻,問顧蓮子:「聽得懂南越話麽?」


    「懂一些,怎麽?」


    嬴淳懿便說了剛剛送到的消息,「想必也是來求援的。你找幾個好手,裝成劫匪,把人抓了,詐他一詐。」


    顧蓮子麵上閃過一瞬驚訝,隨即來了精神,「行啊,死傷怎麽論?」


    「別弄死了,等裴明憫迴來再處理。」


    到時候看南越的情況決定,送活人迴去,還是送人頭迴去——大宣可以先助他們的義軍剿逆,也可以再助王軍平叛。


    唯有一點,南越人,不配為友邦。


    嬴淳懿從接到裴明憫那封信開始,定下的目標就是要藉此機會,把南越納入大宣的掌控之中,就連傀儡都準備好了。


    顧蓮子很快想明白他打的主意,當即下車。


    正陽門人來人往,一輛載著個年輕女子的騾車同他們擦肩而過,到了傅宅後巷。看門的認識對方,是為麗姨娘送胭脂水粉來的浣聲姑娘,當即放行,還說了幾句恭維的話。


    浣聲跟著人進門,遠遠瞧見一堆丫鬟婆子從遊廊那頭走過來,中間簇擁的是位坐輪椅的小姐,推著她走動的卻是個高挑的女護衛。


    她隻看了一眼便讓路迴避,到了麗姨娘的院子裏卻依舊神思不屬。


    麗娘才出月子不久,曬著太陽懶洋洋地搖著扇子,「那是咱們家的二小姐。哦,別誤會,她這排行和其他少爺小姐不一樣,隻跟著她哥哥排的。」


    說完,又扯著胳膊把人拉近了,咬耳朵:「我還聽說這兄妹倆都不是親生的,但看老頭子待他們比親生的還要好,想必真身也是金貴人兒。」


    浣聲掩住嘴。麗娘隻當她是為乍聽這等密辛而吃驚,並為輕鬆震住她而得意,又說迴前言:「好妹妹,咱們是老相識,既然在這宣京遇見了,姐姐我吃香喝辣,就不能忘了你,眼下就有個提攜你的機會……」


    「好姐姐,妹妹從良了。」浣聲苦笑著截住她的話,又轉到先前那二小姐身上去,「我瞧著她行動不便,卻要盛裝出門,想是參加什麽重要的席會?」


    「嗨,她那是進宮去服侍太後娘娘的,什麽尋常宴啊會的,人家才看不上——」麗娘說到這兒卡了一下,轉了話鋒認真道:「這二小姐不是什麽和善的人,你以後來再遇上她,還是盡量迴避,能不往她眼裏紮就千萬別惹她注意。」


    浣聲柔順地點頭,鬆開攥著袖擺攥得發白的指尖。


    這廂,傅景書過了應天門,明岄交出自己的刀,依然推著她走。


    這條路她走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熟悉,過幾道門,有幾層守衛,何時換崗,何時落鎖……她皆瞭然於胸。


    「景書小姐來了。」長壽宮的內侍向她作揖,因她不能站立,而將腰彎得更低。


    她看清對方的手勢,微微頷首。


    皇帝在朝會後留秦相爺單獨議事,還沒有結束。


    抱樸殿周圍十步內無一人,隻有順喜立在外廊聽宣。


    殿內靜悄悄的,禦案上攤著一本奏疏,站在案前看它的不是皇帝,而是秦相爺。


    明德帝在看東牆上的一幅題詞,待時間夠了,才開口問:「你覺得怎麽樣?」


    「調整過後,可以試行。」秦毓章的迴答向來能短便短。


    「朕也是這麽想。」明德帝說:「西北戰事起了兩月有餘,朝中無人提出怎麽安置這大批的流民。但朕一直記掛著,怕處理不好,釀出大禍。朕一直等著建言上來,沒想到先來的不是荀卿,而是賀今行。」


    一封《流民安置疏》,隻寫怎麽安置因戰亂而流徙的百姓,隻字不提其他。


    秦毓章便也隻說辦法:「其一,流民目前聚集在衷州與銀州一帶,就地徵兵操練,可行。但練兵所需糧草武器,是個大問題,怎麽徵集供應需要政事堂再議。」


    「其二,讓各州縣建收容所接收流民,組織墾荒,抓緊秋播,可行。但不能讓他們自己劃數,自己說自己收多少,得朝廷下定額。這數額讓戶部來定,也好給這些收容流民的州縣減免賦稅。」


    好處必須要給,否則當地百姓易有怨言,官府也易出偷工減料、濫竽充數之流。


    「就拿涼餉抵扣。」明德帝幹脆地下了令,又加一句:「這收容所,優先收容入伍的新兵家屬,以及老弱病殘。」


    「是。」秦毓章拱手應了,再道:「其三,重啟暫停的水利、官道甚至行宮等工程修建,將剩餘的流民分散到各項工程上去。寧西的銀鐵礦,江南的太平大壩,還有各地的水利常規修繕,確實都需要人。但要把人遷徙過去,一則路途遙遠,一路皆需官府賑濟,賑濟難出;二則流民四處流竄,也易擾亂治安。」


    各地距離秋收還有一段日子,前些日子又加征了涼餉,都過得緊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州歌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謜並收藏六州歌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