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休沐,裴明憫特意挪出了時間,帶著許多的問題去至誠寺。
到禪房的時候是上午,遠遠地便聽見經文辨析,一如既往。
弘海法師每日晨課後都來給張先生講經。
張厭深說:「他想渡我立地成佛,未嚐不是著相。」
法師卻道非也,「講經乃是日常修行。修行求諸己身,與身在何處、麵對何人,並無關聯。」
裴明憫就問:「那法師為什麽一定要來先生的禪房,對著先生講經?」
弘海法師念了一聲佛號,豎掌道:「因為張施主不信佛,而我的弟子們太過虔誠。」
張厭深隻是笑:「我住他這一間房,喝他這一杯茶,就得聽他來自辨自駁。這是很公平的交換。」
裴明憫卻陷入思考。並非他愚笨,相反正是因為聰慧,聞一知十,兩位老人的話都能延伸出好幾種理解,卻並不知該取哪一種最為合適。
一時間,禪房靜悄悄,唯有紅泥小爐上的雪水冒著泡。
床榻那邊忽然「咚」的一聲,有什麽東西砸到了地上。
臨窗三人,隻有裴明憫看過去,卻驚訝地發現,走出來的是許久未見的秦幼合。
「法師,你們今天講完了嗎?」
少年一身裝束齊全,外袍卻皺巴巴的,顯然是起床梳洗後又和衣睡去。
「秦家小子不像我,不能不聽法師講經。」張厭深的語氣裏略有幾分羨慕。
禪房坐具不多,秦幼合抱了個蒲團出來,就坐在地上。懷裏鼓鼓的,團著一隻金花鬆鼠。
自從生辰那日去見過傅景書之後,他玩什麽都覺得沒意思。後來跟著一幫鬥雞走犬的朋友到至誠寺,狐朋狗友求姻緣求前途,他卻無事可求,甚至不解。既要求這些,為何不早早努力讀書習武,偏生到了才想起求神拜佛?
若他是神佛,才不理會這些不誠心的香火。
他不求神佛,卻在聽到寶殿僧人唱經之時,想要在這裏住一陣子。之後迴去告訴他爹,他爹納捐了一大筆香油錢,他就在寺裏有了間禪房。
裴明憫聽他說完,問出自己的疑惑:「你既為聽經來此小住,為何法師講經之時,你卻睡著了呢?」
「因為聽困了啊。」秦幼合自然地說。他為那一刻的經聲而來,準確地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能短暫平靜下來,一直留到現在,並非是為了聽經。
他在寺廟,就有如他在家中,隨性而自在。但是裴明憫提醒了他,他問:「我不聽,法師會不高興嗎?」
「不會。」弘海法師搖頭,他慣帶悲憫與慈愛的臉上露出笑容:「秦施主有佛緣。」
另三人皆是驚詫,秦幼合茫然道:「佛緣,是說我適合當僧人嗎?」
「秦施主不要多想。」弘海法師依舊搖頭,隨即定住,似有感悟。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他撈起自己的茶壺杯盞,吟著經文而去。
法師不沾紅塵因果,裴明憫卻因此而茅塞頓開。
張厭深見狀,笑問:「裴家小子,可還有用得到先生的地方?」
「有的。學生隻是決定了一件猶豫好幾日的事,還有許多史誌上的問題需要勞煩先生解惑。」
裴明憫從背來的書篋裏拿出為對方帶來的書籍,然後是一本特製的小冊子,記錄著他遇到的所有問題。
張厭深倒是有些好奇:「裴氏的小君子也有需要猶豫如此久的事?」
裴明憫頓了頓,坦言道:「朝廷需要一名擅長南越古話、知曉南越習俗又熟知出使禮製的官員,學生恰巧符合這些條件。」
「你想出使南越?」張厭深想了想,「你的祖父會十分贊同,但你的父親未必同意。」
「先生也這樣以為嗎?」
「你祖父年輕時很喜歡搞惡作劇,和人對賭。整體來說他贏多輸少,賭得越大輸得越少。」
而張厭深知道,他裴方雎現如今最得意的「籌碼」,就是他的寶貝孫子。
「爺爺還從沒有說過這件事。」裴明憫笑道:「謝謝先生,我知道該怎麽說服我父親了。」
他翻開那本冊子,到最近的那兩頁,送到張先生那邊。
秦幼合就聽他倆開始說先帝年間的事,聽著聽著又開始犯困,便走出禪房,抱著金花在寺裏閑逛。
待到午後,裴明憫將要迴城,問他要不要一起迴去。
除夕就快到了。
秦幼合確實不會待太久,但他此時卻並不急著迴去。剛來的時候,秦小裳間天兒的給他送吃的喝的玩樂的,他收了幾次就不讓人來了,如今已經許久不曾刻意打聽京裏的消息。
宛縣秦氏乃大族,嫡庶附庸無數。然而與他秦參有那麽些聯繫的,在這世上,隻有他爹一個人。他爹若是有事,定會派人來通知。
他因此說:「再過幾日吧。」
第二日,臘月二十五,崇和殿例行朝會。
列班的官員們還記得從前這個時候最是輕鬆,卻不知何時起,年關真成了他們要提心弔膽去過的「關」。稍不注意,就有粉身碎骨的風險。
戶部年報了結算過後,按例該預備年餉,京曹地方各級官員俸祿,各處衙門貼補,以及禁軍、州衛乃至邊軍餉銀,都要開始清算。
大家都知道國庫虧空厲害,軍餉早就要東拚西湊,朝廷支出該砍的砍,該節縮的縮。卻都沒想到,今年連京曹最低例俸都發不出來了,折色都湊不齊!
到禪房的時候是上午,遠遠地便聽見經文辨析,一如既往。
弘海法師每日晨課後都來給張先生講經。
張厭深說:「他想渡我立地成佛,未嚐不是著相。」
法師卻道非也,「講經乃是日常修行。修行求諸己身,與身在何處、麵對何人,並無關聯。」
裴明憫就問:「那法師為什麽一定要來先生的禪房,對著先生講經?」
弘海法師念了一聲佛號,豎掌道:「因為張施主不信佛,而我的弟子們太過虔誠。」
張厭深隻是笑:「我住他這一間房,喝他這一杯茶,就得聽他來自辨自駁。這是很公平的交換。」
裴明憫卻陷入思考。並非他愚笨,相反正是因為聰慧,聞一知十,兩位老人的話都能延伸出好幾種理解,卻並不知該取哪一種最為合適。
一時間,禪房靜悄悄,唯有紅泥小爐上的雪水冒著泡。
床榻那邊忽然「咚」的一聲,有什麽東西砸到了地上。
臨窗三人,隻有裴明憫看過去,卻驚訝地發現,走出來的是許久未見的秦幼合。
「法師,你們今天講完了嗎?」
少年一身裝束齊全,外袍卻皺巴巴的,顯然是起床梳洗後又和衣睡去。
「秦家小子不像我,不能不聽法師講經。」張厭深的語氣裏略有幾分羨慕。
禪房坐具不多,秦幼合抱了個蒲團出來,就坐在地上。懷裏鼓鼓的,團著一隻金花鬆鼠。
自從生辰那日去見過傅景書之後,他玩什麽都覺得沒意思。後來跟著一幫鬥雞走犬的朋友到至誠寺,狐朋狗友求姻緣求前途,他卻無事可求,甚至不解。既要求這些,為何不早早努力讀書習武,偏生到了才想起求神拜佛?
若他是神佛,才不理會這些不誠心的香火。
他不求神佛,卻在聽到寶殿僧人唱經之時,想要在這裏住一陣子。之後迴去告訴他爹,他爹納捐了一大筆香油錢,他就在寺裏有了間禪房。
裴明憫聽他說完,問出自己的疑惑:「你既為聽經來此小住,為何法師講經之時,你卻睡著了呢?」
「因為聽困了啊。」秦幼合自然地說。他為那一刻的經聲而來,準確地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能短暫平靜下來,一直留到現在,並非是為了聽經。
他在寺廟,就有如他在家中,隨性而自在。但是裴明憫提醒了他,他問:「我不聽,法師會不高興嗎?」
「不會。」弘海法師搖頭,他慣帶悲憫與慈愛的臉上露出笑容:「秦施主有佛緣。」
另三人皆是驚詫,秦幼合茫然道:「佛緣,是說我適合當僧人嗎?」
「秦施主不要多想。」弘海法師依舊搖頭,隨即定住,似有感悟。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他撈起自己的茶壺杯盞,吟著經文而去。
法師不沾紅塵因果,裴明憫卻因此而茅塞頓開。
張厭深見狀,笑問:「裴家小子,可還有用得到先生的地方?」
「有的。學生隻是決定了一件猶豫好幾日的事,還有許多史誌上的問題需要勞煩先生解惑。」
裴明憫從背來的書篋裏拿出為對方帶來的書籍,然後是一本特製的小冊子,記錄著他遇到的所有問題。
張厭深倒是有些好奇:「裴氏的小君子也有需要猶豫如此久的事?」
裴明憫頓了頓,坦言道:「朝廷需要一名擅長南越古話、知曉南越習俗又熟知出使禮製的官員,學生恰巧符合這些條件。」
「你想出使南越?」張厭深想了想,「你的祖父會十分贊同,但你的父親未必同意。」
「先生也這樣以為嗎?」
「你祖父年輕時很喜歡搞惡作劇,和人對賭。整體來說他贏多輸少,賭得越大輸得越少。」
而張厭深知道,他裴方雎現如今最得意的「籌碼」,就是他的寶貝孫子。
「爺爺還從沒有說過這件事。」裴明憫笑道:「謝謝先生,我知道該怎麽說服我父親了。」
他翻開那本冊子,到最近的那兩頁,送到張先生那邊。
秦幼合就聽他倆開始說先帝年間的事,聽著聽著又開始犯困,便走出禪房,抱著金花在寺裏閑逛。
待到午後,裴明憫將要迴城,問他要不要一起迴去。
除夕就快到了。
秦幼合確實不會待太久,但他此時卻並不急著迴去。剛來的時候,秦小裳間天兒的給他送吃的喝的玩樂的,他收了幾次就不讓人來了,如今已經許久不曾刻意打聽京裏的消息。
宛縣秦氏乃大族,嫡庶附庸無數。然而與他秦參有那麽些聯繫的,在這世上,隻有他爹一個人。他爹若是有事,定會派人來通知。
他因此說:「再過幾日吧。」
第二日,臘月二十五,崇和殿例行朝會。
列班的官員們還記得從前這個時候最是輕鬆,卻不知何時起,年關真成了他們要提心弔膽去過的「關」。稍不注意,就有粉身碎骨的風險。
戶部年報了結算過後,按例該預備年餉,京曹地方各級官員俸祿,各處衙門貼補,以及禁軍、州衛乃至邊軍餉銀,都要開始清算。
大家都知道國庫虧空厲害,軍餉早就要東拚西湊,朝廷支出該砍的砍,該節縮的縮。卻都沒想到,今年連京曹最低例俸都發不出來了,折色都湊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