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環頌道:「天下九路三十三州,太祖設一州一衛,本意是要衛軍保衛州境百姓,協辦民生大事。如遇天災人禍,衛軍便該身先奮勇,致力挽救百姓安危。但現狀如何,想必你也有所體會。而州衛由兵部直轄,不設主將,隻有監軍。監軍與知州平級,州府管不了,總督府也不好管。兵部想管,但這幫孫子平日裏山高皇帝遠,上呈的總報吹得天花亂墜,又很會打點,是以隻能趁外派的機會揪出他們的小辮子,把他們好好修理一頓。」
「盛大人。」賀今行訝異地看了過去。這些事情並非隱秘,有心打聽便能打聽個大概,但對他的身份來說,對方仍是說得細了些,甚至細得有些誠懇。
沒有平白無故的示好,他尚摸不準對方的意圖,隻遲疑道:「州衛既由兵部直轄,崔大人為何不用能幹的親信擔任監軍?」
「三十三州衛,哪兒去找那麽多能人?今年武舉,若非有顧帥與賀帥家的後生,殿試都拿不出人選,差點就讓天下人看笑話。」盛環頌也看他一眼,又轉迴去,盯著鬧騰的大營自嘲般嘆道:「監軍人選雖是堂官所定,但要得政事堂默許,不然後續上任會額外生出許多麻煩。」
賀今行眼前閃過一些迴憶,知他所言非虛,竟有些感同身受:「確實不便。」
大宣立國之初,太祖便明令軍政要分離。
政事上自左右宰相起,中央到地方,一品到從九品,自上而下,建製龐大而職務精細。軍隊的層級則要簡單得多,禁軍、衛軍、邊軍三軍皆直屬皇帝,但各成體係,互不相幹,又互相掣肘。
若三軍一體,軍權握於兵馬大元帥一人,絕對有同政事堂叫板的權力與底氣。但可惜的是,三軍不止各自為伍,內部也多有派係,除去禁軍十衛皆由桓雲階統領,三支邊軍天南地北,三十三州衛互不通項,還被政事堂暗中操縱。
以致文榮武衰,經世之術盛行。
哪怕中慶年間先帝致力於開疆拓土,名將輩出,也未能改變文武格局。但或許這就是太祖將軍製寫進祖訓所想要的效果。
賀今行想到這裏,再度開口卻道:「盛大人很厲害。」
整頓軍風非尋常之功,更何況需在短短幾日之內做成。越是十分不容易,越顯出做成的人能力之強。
「居心叵測的殺,被教唆忤逆的打,出頭鳥或身死或撤職,剩下的自然就會聽話。」盛環頌以一種十分輕鬆的口吻說出來,卻在某個瞬間顯出殺伐決斷的氣勢,隨即話鋒一轉,「不過也隻是遏製一時罷了,復萌隻是早晚的問題。承平日久,利刃生鏽,新兵不上戰場,人心嚮往安逸,這是我朝所有軍隊的通病。」
「當然,或許還有個例外。中原和平許久,但西南西北休戰言和也不過十五年,而當初隨殷侯作戰的老兵都沒怎麽退。」
對一支成建製有歷史的軍隊來說,新生兵源十分重要。是以大宣律明文規定,邊軍每隔三年可以招募一次新兵。
但殷侯麾下的主力絕大部分仍是入伍多年的老兵,軍士平均年齡高出另兩支邊軍一大截。究其原因,是西北已近十年不募新兵。
一個新兵入伍,從毫無戰鬥素養的普通青壯培養成訓練有素能上戰場的軍人,耗費不少。而西北環境艱苦且要求嚴格,家累,人言,前途,奔著殷侯與建功立業而來的一腔熱血漸漸被現實澆滅,而後便多會萌生退伍之意。
募一千退九百,剩下的還在觀望。殷侯不強留,臨到下一次,王軍師就撂挑子不幹,且理直氣壯。
朝廷都不責問,大帥你在我這兒坐到明年,我也不去。
殷侯能怎麽著?不募就不募吧。
賀今行自然知曉這些內情,然而他才想明白這人的身份,七分警惕升成十分,聞言第一時間思考的就是為什麽要對他說這些。
雖看似是監軍之問合理的延伸,還是他提問起的頭,但是,他沉吟片刻,不動聲色地說:「既然問題屢出不止且大家都有,每每整治也隻能治標不治本,或許還存在著其他原因。」
夜梟嗚嗚叫了兩聲,夏夜山風吹徹周身,涼意漸生。
盛環頌轉過身來,雙手藏於身後,看他許久,才露出個笑容:「小賀大人,我首先是一名軍人。」
兵部官員,不論官職大小,都有軍伍經歷。
這話沒頭沒腦,約等於廢話,但聽在賀今行耳裏,卻不亞於驚雷。
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
「小賀大人要不來我們兵部幹吧,武官體係裏也有文職。」盛環頌忽然兩步跨到他身邊,毫不在意他可能是個病源,哥倆好似的搭上他的肩膀,「更何況我看小賀大人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能打能熬又有才華,我們堂官可太喜歡你這樣的人了,待在舍人院抄寫文書實在屈才啊。」
賀今行一直戴著布巾,被吹涼的汗水凝在額頭上,像是蓋著一層不透氣的冰。他轉開臉,不直麵對方,說:「能踏進政事堂,就是站著充當筆墨紙硯,也值得。」
「行吧,雖然我們堂官很優秀,但兵部確實比不過政事堂。」盛環頌坦然承認自家部衙不足,利落地轉換話題,「再迴到最初的問題,你猜我來幹什麽?算了,我直接一點,你知道儼州毗鄰廣泉路吧?」
「儼州與廣泉路禹州相接,。嗯,禹州有天下第一港,禹州灣。」
「那你也知道國庫虧空吧?還做了你們殿試的考題。小賀大人的答卷中有開源一段,答得挺不錯。」
「盛大人。」賀今行訝異地看了過去。這些事情並非隱秘,有心打聽便能打聽個大概,但對他的身份來說,對方仍是說得細了些,甚至細得有些誠懇。
沒有平白無故的示好,他尚摸不準對方的意圖,隻遲疑道:「州衛既由兵部直轄,崔大人為何不用能幹的親信擔任監軍?」
「三十三州衛,哪兒去找那麽多能人?今年武舉,若非有顧帥與賀帥家的後生,殿試都拿不出人選,差點就讓天下人看笑話。」盛環頌也看他一眼,又轉迴去,盯著鬧騰的大營自嘲般嘆道:「監軍人選雖是堂官所定,但要得政事堂默許,不然後續上任會額外生出許多麻煩。」
賀今行眼前閃過一些迴憶,知他所言非虛,竟有些感同身受:「確實不便。」
大宣立國之初,太祖便明令軍政要分離。
政事上自左右宰相起,中央到地方,一品到從九品,自上而下,建製龐大而職務精細。軍隊的層級則要簡單得多,禁軍、衛軍、邊軍三軍皆直屬皇帝,但各成體係,互不相幹,又互相掣肘。
若三軍一體,軍權握於兵馬大元帥一人,絕對有同政事堂叫板的權力與底氣。但可惜的是,三軍不止各自為伍,內部也多有派係,除去禁軍十衛皆由桓雲階統領,三支邊軍天南地北,三十三州衛互不通項,還被政事堂暗中操縱。
以致文榮武衰,經世之術盛行。
哪怕中慶年間先帝致力於開疆拓土,名將輩出,也未能改變文武格局。但或許這就是太祖將軍製寫進祖訓所想要的效果。
賀今行想到這裏,再度開口卻道:「盛大人很厲害。」
整頓軍風非尋常之功,更何況需在短短幾日之內做成。越是十分不容易,越顯出做成的人能力之強。
「居心叵測的殺,被教唆忤逆的打,出頭鳥或身死或撤職,剩下的自然就會聽話。」盛環頌以一種十分輕鬆的口吻說出來,卻在某個瞬間顯出殺伐決斷的氣勢,隨即話鋒一轉,「不過也隻是遏製一時罷了,復萌隻是早晚的問題。承平日久,利刃生鏽,新兵不上戰場,人心嚮往安逸,這是我朝所有軍隊的通病。」
「當然,或許還有個例外。中原和平許久,但西南西北休戰言和也不過十五年,而當初隨殷侯作戰的老兵都沒怎麽退。」
對一支成建製有歷史的軍隊來說,新生兵源十分重要。是以大宣律明文規定,邊軍每隔三年可以招募一次新兵。
但殷侯麾下的主力絕大部分仍是入伍多年的老兵,軍士平均年齡高出另兩支邊軍一大截。究其原因,是西北已近十年不募新兵。
一個新兵入伍,從毫無戰鬥素養的普通青壯培養成訓練有素能上戰場的軍人,耗費不少。而西北環境艱苦且要求嚴格,家累,人言,前途,奔著殷侯與建功立業而來的一腔熱血漸漸被現實澆滅,而後便多會萌生退伍之意。
募一千退九百,剩下的還在觀望。殷侯不強留,臨到下一次,王軍師就撂挑子不幹,且理直氣壯。
朝廷都不責問,大帥你在我這兒坐到明年,我也不去。
殷侯能怎麽著?不募就不募吧。
賀今行自然知曉這些內情,然而他才想明白這人的身份,七分警惕升成十分,聞言第一時間思考的就是為什麽要對他說這些。
雖看似是監軍之問合理的延伸,還是他提問起的頭,但是,他沉吟片刻,不動聲色地說:「既然問題屢出不止且大家都有,每每整治也隻能治標不治本,或許還存在著其他原因。」
夜梟嗚嗚叫了兩聲,夏夜山風吹徹周身,涼意漸生。
盛環頌轉過身來,雙手藏於身後,看他許久,才露出個笑容:「小賀大人,我首先是一名軍人。」
兵部官員,不論官職大小,都有軍伍經歷。
這話沒頭沒腦,約等於廢話,但聽在賀今行耳裏,卻不亞於驚雷。
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
「小賀大人要不來我們兵部幹吧,武官體係裏也有文職。」盛環頌忽然兩步跨到他身邊,毫不在意他可能是個病源,哥倆好似的搭上他的肩膀,「更何況我看小賀大人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能打能熬又有才華,我們堂官可太喜歡你這樣的人了,待在舍人院抄寫文書實在屈才啊。」
賀今行一直戴著布巾,被吹涼的汗水凝在額頭上,像是蓋著一層不透氣的冰。他轉開臉,不直麵對方,說:「能踏進政事堂,就是站著充當筆墨紙硯,也值得。」
「行吧,雖然我們堂官很優秀,但兵部確實比不過政事堂。」盛環頌坦然承認自家部衙不足,利落地轉換話題,「再迴到最初的問題,你猜我來幹什麽?算了,我直接一點,你知道儼州毗鄰廣泉路吧?」
「儼州與廣泉路禹州相接,。嗯,禹州有天下第一港,禹州灣。」
「那你也知道國庫虧空吧?還做了你們殿試的考題。小賀大人的答卷中有開源一段,答得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