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啊,誰會反駁呢?如果板著指頭數一數,耳房內遺詔起草的這五人小組,除了張太嶽年紀尚小還未領受先帝的恩德,其餘誰又沒有在先帝手下領教過滋味?許閣老李閣老被逼著跳大神寫青詞日日夜夜猜測皇帝的謎語,身體精神受創還在其次,「青詞閣老」的臭名是聞名遐邇,永遠不可抹除了;高學士隨侍裕王於潛邸,在「二龍不相見」的數年裏,受過宮中太監多少的搓磨侮辱?就連穆國公世子,恐怕也不敢遺忘重金屬的滋味!
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天下的事情,總翻不過這個道理。
所以,這樣一群堪稱復仇者聯盟的組合,你指望人家能憋出什麽好屁呢?
什麽「說公道話」?真要說公道話,真要客觀、公正、辯證的評價飛玄真君萬壽帝君,那縱觀真君的一生,總體來說,還是過大於過、瑕不掩瑕,毀毀參半、貶貶不一的。我們不能因為個人情緒而過度強調真君的一些小錯誤,還要注意到他更大更惡劣的錯誤;不能因為歷史的局限而求全責備,更要看到真君性格與個性上不可容忍的瑕疵——此錯誤百出的歲月,歷史當自有公論。
——當然,考慮到儒家的孝道忠道,考慮到千秋萬世的名聲,這樣的大實話是肯定不能往外摟(不過,嗣皇帝估計也沒啥好話)。所以大家驚愕之後迅速恢復了從容,算是默認了許少湖的意見:
遺詔的主體肯定要大誇特誇,不吝溢美之詞,什麽聖文神功、光大前謨、敬天法祖,不要錢的典故想放多少放多少;但在具體細節上,則可以盡情發揮,著意陰陽,大家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
不錯,死者為大;本來不好擅議先王。但幾位閣老也是黃土埋脖子的人了,要是不暢快出這口惡氣,真是一輩子的念頭都不通達!
·
基本方針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依次發言。
許閣老建議,在遺詔中加入「力戒糜費」、「以儉為德」的綱領,將宮中一切奢靡過度的差事進階罷除,節省開支——至於「聖文神功」的先帝怎麽會有這麽多奢靡過度的開支,請自己去想。
李閣老建議,在遺詔中寫入「敬天修德」、「罷廢齋醮」,驅逐一切方士妖人的內容,以此向天下暗示,大行皇帝猝然崩逝,是自己吃丹藥吃壞了事,與其餘人等無幹——至於先帝具體是因為什麽出事的,建議別問得那麽仔細。
高學士又建議,要在遺詔中表現出嫉惡如仇、嚴行綱紀、「一個也不原諒」的態度。大行皇帝走得有些突然,該殺的人還沒有殺完;現在監獄人滿為患,還關押著不少私通倭寇及西洋人的走私重犯。按常理新帝登基後要大赦天下,但外務處就是踩著倭寇和西洋人的頭顱上位,自然絕不容這樣的餘孽苟延殘喘——新帝即位不宜見血,那就幹脆在遺詔中多一句話,將當殺未殺的貨色全部帶到地下,侍奉大行皇帝他老人家。
許、李、高幾人你一言我一語,集思廣益,彼此啟發,資歷最淺的張太嶽則斜坐桌邊,根據大佬們的指示推敲文字,仔細斟酌遺詔的用詞。半個時辰後,張太嶽草擬已成,將稿子捧給了許閣老過目。
許、李、高諸位看了一迴,彼此點頭,都覺得甚為妥帖。居中的許閣老沉吟少許,卻又忽然道:
「世子還有什麽指教沒有?」
方才三人談論大綱,穆國公世子近乎全程靜默,除了偶爾插嘴發表些無關緊要的意見,基本沒有幹涉遺詔的思路。這樣的沉默或者可以解釋為謹慎,又或許是學識太淺無力介入,但對方的地位畢竟擺在那裏,許少湖不能不親自問這一句。
「不敢談指教二字。」世子道:「隻是我想,大行皇帝為社稷操心了五十年,撫今追昔,念念所不能釋然的,仍是天下蒼生。」
此語一出,耳房中幾人不覺一愣。說實話,將「大行皇帝」與「天下蒼生」四個字搭配,真是怎麽看怎麽別扭,說不出的古怪奇特,叫人簡直要懷疑是口誤。但大家愣了幾秒,瞬即又反應了過來:遺詔可以視為是下一任皇帝執政的綱領;大行皇帝在不在乎天下蒼生不要緊,但隻要寫進遺詔裏,嗣皇帝就總得替蒼生想想了。
先帝的刻薄專斷是大家都知道的,先前外務處厲行變法,看似風光無限;但除了一二項能給皇室帶來直接利潤的舉措能暢行無阻之外,其餘的措施都極難推行。先前水泥作坊興辦成功後,外務處曾經再三奏請,希望能用水泥修葺北方幾處交通要塞的通道,方便往來的運輸;但拖來拖去,最終也隻有天津港的道路修整完畢,其餘仍是遙遙無期——畢竟,天津港要替皇帝運輸奢侈補品,那是決計耽擱不得的。
除此以外,在罷黜誅殺了大批犯罪的宗室後,內閣也曾希望沒收他們的土地,劃分給當地的佃農耕作,以此平息內陸的土地矛盾;但皇帝不言不語,基本也是淹下來後打算冷處理——要是隔幾年大家都忘了此事,估計真君還打算著吞掉親戚的財產,直接來個全家鏟。
這樣半途而廢,被真君阻撓後不了了之的事情,實在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如今在遺詔中添上這麽一句,那後續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這也算貫徹內閣素來的誌向,更有為新皇帝博取仁名的用意,當然沒有人能拒絕。幾位重臣彼此對視,還是點了點頭。
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天下的事情,總翻不過這個道理。
所以,這樣一群堪稱復仇者聯盟的組合,你指望人家能憋出什麽好屁呢?
什麽「說公道話」?真要說公道話,真要客觀、公正、辯證的評價飛玄真君萬壽帝君,那縱觀真君的一生,總體來說,還是過大於過、瑕不掩瑕,毀毀參半、貶貶不一的。我們不能因為個人情緒而過度強調真君的一些小錯誤,還要注意到他更大更惡劣的錯誤;不能因為歷史的局限而求全責備,更要看到真君性格與個性上不可容忍的瑕疵——此錯誤百出的歲月,歷史當自有公論。
——當然,考慮到儒家的孝道忠道,考慮到千秋萬世的名聲,這樣的大實話是肯定不能往外摟(不過,嗣皇帝估計也沒啥好話)。所以大家驚愕之後迅速恢復了從容,算是默認了許少湖的意見:
遺詔的主體肯定要大誇特誇,不吝溢美之詞,什麽聖文神功、光大前謨、敬天法祖,不要錢的典故想放多少放多少;但在具體細節上,則可以盡情發揮,著意陰陽,大家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
不錯,死者為大;本來不好擅議先王。但幾位閣老也是黃土埋脖子的人了,要是不暢快出這口惡氣,真是一輩子的念頭都不通達!
·
基本方針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依次發言。
許閣老建議,在遺詔中加入「力戒糜費」、「以儉為德」的綱領,將宮中一切奢靡過度的差事進階罷除,節省開支——至於「聖文神功」的先帝怎麽會有這麽多奢靡過度的開支,請自己去想。
李閣老建議,在遺詔中寫入「敬天修德」、「罷廢齋醮」,驅逐一切方士妖人的內容,以此向天下暗示,大行皇帝猝然崩逝,是自己吃丹藥吃壞了事,與其餘人等無幹——至於先帝具體是因為什麽出事的,建議別問得那麽仔細。
高學士又建議,要在遺詔中表現出嫉惡如仇、嚴行綱紀、「一個也不原諒」的態度。大行皇帝走得有些突然,該殺的人還沒有殺完;現在監獄人滿為患,還關押著不少私通倭寇及西洋人的走私重犯。按常理新帝登基後要大赦天下,但外務處就是踩著倭寇和西洋人的頭顱上位,自然絕不容這樣的餘孽苟延殘喘——新帝即位不宜見血,那就幹脆在遺詔中多一句話,將當殺未殺的貨色全部帶到地下,侍奉大行皇帝他老人家。
許、李、高幾人你一言我一語,集思廣益,彼此啟發,資歷最淺的張太嶽則斜坐桌邊,根據大佬們的指示推敲文字,仔細斟酌遺詔的用詞。半個時辰後,張太嶽草擬已成,將稿子捧給了許閣老過目。
許、李、高諸位看了一迴,彼此點頭,都覺得甚為妥帖。居中的許閣老沉吟少許,卻又忽然道:
「世子還有什麽指教沒有?」
方才三人談論大綱,穆國公世子近乎全程靜默,除了偶爾插嘴發表些無關緊要的意見,基本沒有幹涉遺詔的思路。這樣的沉默或者可以解釋為謹慎,又或許是學識太淺無力介入,但對方的地位畢竟擺在那裏,許少湖不能不親自問這一句。
「不敢談指教二字。」世子道:「隻是我想,大行皇帝為社稷操心了五十年,撫今追昔,念念所不能釋然的,仍是天下蒼生。」
此語一出,耳房中幾人不覺一愣。說實話,將「大行皇帝」與「天下蒼生」四個字搭配,真是怎麽看怎麽別扭,說不出的古怪奇特,叫人簡直要懷疑是口誤。但大家愣了幾秒,瞬即又反應了過來:遺詔可以視為是下一任皇帝執政的綱領;大行皇帝在不在乎天下蒼生不要緊,但隻要寫進遺詔裏,嗣皇帝就總得替蒼生想想了。
先帝的刻薄專斷是大家都知道的,先前外務處厲行變法,看似風光無限;但除了一二項能給皇室帶來直接利潤的舉措能暢行無阻之外,其餘的措施都極難推行。先前水泥作坊興辦成功後,外務處曾經再三奏請,希望能用水泥修葺北方幾處交通要塞的通道,方便往來的運輸;但拖來拖去,最終也隻有天津港的道路修整完畢,其餘仍是遙遙無期——畢竟,天津港要替皇帝運輸奢侈補品,那是決計耽擱不得的。
除此以外,在罷黜誅殺了大批犯罪的宗室後,內閣也曾希望沒收他們的土地,劃分給當地的佃農耕作,以此平息內陸的土地矛盾;但皇帝不言不語,基本也是淹下來後打算冷處理——要是隔幾年大家都忘了此事,估計真君還打算著吞掉親戚的財產,直接來個全家鏟。
這樣半途而廢,被真君阻撓後不了了之的事情,實在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如今在遺詔中添上這麽一句,那後續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這也算貫徹內閣素來的誌向,更有為新皇帝博取仁名的用意,當然沒有人能拒絕。幾位重臣彼此對視,還是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