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上」!「皇上」!——多麽動聽的稱唿,多麽恰當的逢迎!這樣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怎麽就讓這兩個老登搶在了前頭呢?
裕王——不,嗣皇帝哭得發暈,聽到「皇上」兩個字還不覺愣了一愣,仿佛做夢也料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一天。但呆滯片刻之後,飽讀經論的嗣皇帝還是反應了過來,立刻擺手:
「閣老謬言,閣老謬言!天下大位,祖宗基業,小子怎麽擔當得起!再說,父——先帝也未有遺命,更不能僭越;還是另擇賢能,承繼大統……」
「正是要顧及祖宗的基業,才要請皇上早正大位,以安人心。」閆閣老堅持道:「再說,大行皇帝雖然病發突然,口不能言,但臨終時派人召陛下入宮,傳位之意,已經是昭然若揭了!陛下若再謙讓,奈江山社稷何?」
真是頂尖的政治生物,最高明的權術大師。僅此三言兩語,便輕鬆抹去了裕王承繼皇位最大的隱憂,統緒傳承間合法性的疑難。這一份高明之至的眼色,已經足夠新皇帝感懷於心,保他閆家接下來一代的平安富貴了!
當然,閆閣老的話術仍然是有漏洞的。皇帝突發重病,不省人事,宮中的確給內閣送過消息,但所有的證據不過是一張寫著「穆」字的禦箋而已,其餘都任由大臣發揮。穆國公世子將此理解為病後召集重臣入宮;閆閣老則更進一步,幹脆解讀為大行皇帝傳位的暗示;可謂是花樣翻新,各逞其能,充分體現了重臣們想像豐富的大膽假設——至於此大膽假設有沒有依據嘛,那就不好說了。
當然,業已上仙的飛玄真君沒有戰鬥續行的神技,是不太可能掀棺而起,再臨人世怒討逆臣了。至於最能體察先帝心意的司禮監掌印李再芳,此時則隻能五體投地戰慄悲泣,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若以往常慣例而論,內廷總管司禮監掌印,禁中行走幾十年的大太監,對宮中的影響力實在莫可比擬,絕對有資格在立儲時爭奪先帝遺命的解釋權;設若布置妥當,那就連內閣都要落於下風。但還是那句話,這天翻地覆的大事來得過快,李公公黃公公實在是太驚惶、太詫異、太沒有準備了;他們或許有力量、有影響,但在此倉促之際,卻根本來不及將自己的力量組織起來。於是以快打慢,捫背控喉,就連一句話都插不上了!
所以說,宮中那條消息真是來得太關鍵,太緊要了。皇位傳承的大事看的就是一個快字,誰搶占了先機誰就能贏得一切,;反之,如果真君病重的情報晚來半個時辰,那麽外朝所有的大臣就要陷入絕對的被動之中,不能不聽任太監的擺布。別的不說,司禮監隻要查一查皇帝臨終前是被誰氣病的,那上下都要吃不了兜著走!
不過,這一切可能都是虛妄了。內閣入宮後局勢已定,一言即可左右大事,再無他人置喙的餘地。
而現在,穆國公世子就恰到好處地說出了那句話:
「大行皇帝臥病之時,都是思善公——思善長公主侍奉湯藥。大行傳位的心思,想必長公主應該清楚。」
聽到這一句提點,同樣跪在床邊的思善長公主微微一顫,終於抬起頭來。她掙紮著膝行至嗣皇帝麵前,涕泣拜倒:
「皇上!」
在此時此刻,恰當的悲哀與眼淚是最有力的武器,足以終結所有潛在的議論;於是裕王隨之落淚,抓住了思善長公主的手:
「妹妹!」
·
等兩位貴人擦幹了兄妹交心的眼淚,旁邊的大臣們基本也緩過來了。先前是閆閣老許閣老拔得頭籌,現在就輪到李閣老表現。他在心中推敲片刻,叩頭陳請:
「宮車晏駕,天崩地裂,正是國家危難之時。還請嗣皇帝善自珍攝,早日定下大計。」
他頓了一頓,才慢慢道:
「大行皇帝走得突然,這遺詔……」
不錯,遺詔。
飛玄真君萬壽帝君禦極近五十年,是非功過姑且不論,卻真正是威權在己、口銜天憲,令天下畏怖震恐的頂級權謀高手;尤其是晚年連戰連捷,武功煊赫,威福自用,更有直追前賢的聲勢。如果沒有奢侈腐化、優遊怠政、濫用權術、摧折忠臣、淤塞言路、自私陰狠、刻薄寡恩等等幾十上百項小過錯,那就是與高祖太宗相比,估計也是相差不遠的。
斯人雖沒,餘威震於殊俗。五十年太平天子的的影響無遠弗屆,作為他一生事跡的政治總結,這最後一份遺詔也有一言九鼎的功效。更不必說,以儒家「三年無改父之政」的義理,先帝遺詔中對子孫的期許,幾乎可以當作新皇帝登基後的執政綱領。
這樣一份至關重要的文件,當然是一切政治人物絕不能鬆口的蛋糕。若以史實而論,歷史上的許閣老之所以與同為清流的高肅卿決裂,就是因為真君彌留時獨攬了起草遺詔的大權,居然在深夜召親弟子張太嶽悄悄摸摸趕工詔書,頒布之後內閣認也不是不認更不是;於是脆弱的聯盟頃刻崩毀,許高張三人反目成仇,黨爭整整搞了二十年有餘。
一生偷感極重的飛玄真君居然被人栽了一份同樣偷感極重的詔書,這怎麽不算一種天作之合呢?
當然,現在許閣老是沒功夫搞這些陰謀手段了。大家當麵鑼對麵鼓,各色表情一覽無餘,也不能私下裏搞什麽動作。在稍一遲疑之後,閆閣老忽然開口了。
「子實兄說得有理。」他稱唿著李閣老的字:「遺詔確實是大事,一定要辦妥當。不過,大行皇帝崩逝之後,老朽五內如焚,神思不屬,恨不能隨侍先帝於泉下,實在沒有推敲文字的精力。大行身後的諸多,隻能重重託付諸位;老臣衰朽無用,隻願在此處陪一陪大行皇帝……」
裕王——不,嗣皇帝哭得發暈,聽到「皇上」兩個字還不覺愣了一愣,仿佛做夢也料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一天。但呆滯片刻之後,飽讀經論的嗣皇帝還是反應了過來,立刻擺手:
「閣老謬言,閣老謬言!天下大位,祖宗基業,小子怎麽擔當得起!再說,父——先帝也未有遺命,更不能僭越;還是另擇賢能,承繼大統……」
「正是要顧及祖宗的基業,才要請皇上早正大位,以安人心。」閆閣老堅持道:「再說,大行皇帝雖然病發突然,口不能言,但臨終時派人召陛下入宮,傳位之意,已經是昭然若揭了!陛下若再謙讓,奈江山社稷何?」
真是頂尖的政治生物,最高明的權術大師。僅此三言兩語,便輕鬆抹去了裕王承繼皇位最大的隱憂,統緒傳承間合法性的疑難。這一份高明之至的眼色,已經足夠新皇帝感懷於心,保他閆家接下來一代的平安富貴了!
當然,閆閣老的話術仍然是有漏洞的。皇帝突發重病,不省人事,宮中的確給內閣送過消息,但所有的證據不過是一張寫著「穆」字的禦箋而已,其餘都任由大臣發揮。穆國公世子將此理解為病後召集重臣入宮;閆閣老則更進一步,幹脆解讀為大行皇帝傳位的暗示;可謂是花樣翻新,各逞其能,充分體現了重臣們想像豐富的大膽假設——至於此大膽假設有沒有依據嘛,那就不好說了。
當然,業已上仙的飛玄真君沒有戰鬥續行的神技,是不太可能掀棺而起,再臨人世怒討逆臣了。至於最能體察先帝心意的司禮監掌印李再芳,此時則隻能五體投地戰慄悲泣,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若以往常慣例而論,內廷總管司禮監掌印,禁中行走幾十年的大太監,對宮中的影響力實在莫可比擬,絕對有資格在立儲時爭奪先帝遺命的解釋權;設若布置妥當,那就連內閣都要落於下風。但還是那句話,這天翻地覆的大事來得過快,李公公黃公公實在是太驚惶、太詫異、太沒有準備了;他們或許有力量、有影響,但在此倉促之際,卻根本來不及將自己的力量組織起來。於是以快打慢,捫背控喉,就連一句話都插不上了!
所以說,宮中那條消息真是來得太關鍵,太緊要了。皇位傳承的大事看的就是一個快字,誰搶占了先機誰就能贏得一切,;反之,如果真君病重的情報晚來半個時辰,那麽外朝所有的大臣就要陷入絕對的被動之中,不能不聽任太監的擺布。別的不說,司禮監隻要查一查皇帝臨終前是被誰氣病的,那上下都要吃不了兜著走!
不過,這一切可能都是虛妄了。內閣入宮後局勢已定,一言即可左右大事,再無他人置喙的餘地。
而現在,穆國公世子就恰到好處地說出了那句話:
「大行皇帝臥病之時,都是思善公——思善長公主侍奉湯藥。大行傳位的心思,想必長公主應該清楚。」
聽到這一句提點,同樣跪在床邊的思善長公主微微一顫,終於抬起頭來。她掙紮著膝行至嗣皇帝麵前,涕泣拜倒:
「皇上!」
在此時此刻,恰當的悲哀與眼淚是最有力的武器,足以終結所有潛在的議論;於是裕王隨之落淚,抓住了思善長公主的手:
「妹妹!」
·
等兩位貴人擦幹了兄妹交心的眼淚,旁邊的大臣們基本也緩過來了。先前是閆閣老許閣老拔得頭籌,現在就輪到李閣老表現。他在心中推敲片刻,叩頭陳請:
「宮車晏駕,天崩地裂,正是國家危難之時。還請嗣皇帝善自珍攝,早日定下大計。」
他頓了一頓,才慢慢道:
「大行皇帝走得突然,這遺詔……」
不錯,遺詔。
飛玄真君萬壽帝君禦極近五十年,是非功過姑且不論,卻真正是威權在己、口銜天憲,令天下畏怖震恐的頂級權謀高手;尤其是晚年連戰連捷,武功煊赫,威福自用,更有直追前賢的聲勢。如果沒有奢侈腐化、優遊怠政、濫用權術、摧折忠臣、淤塞言路、自私陰狠、刻薄寡恩等等幾十上百項小過錯,那就是與高祖太宗相比,估計也是相差不遠的。
斯人雖沒,餘威震於殊俗。五十年太平天子的的影響無遠弗屆,作為他一生事跡的政治總結,這最後一份遺詔也有一言九鼎的功效。更不必說,以儒家「三年無改父之政」的義理,先帝遺詔中對子孫的期許,幾乎可以當作新皇帝登基後的執政綱領。
這樣一份至關重要的文件,當然是一切政治人物絕不能鬆口的蛋糕。若以史實而論,歷史上的許閣老之所以與同為清流的高肅卿決裂,就是因為真君彌留時獨攬了起草遺詔的大權,居然在深夜召親弟子張太嶽悄悄摸摸趕工詔書,頒布之後內閣認也不是不認更不是;於是脆弱的聯盟頃刻崩毀,許高張三人反目成仇,黨爭整整搞了二十年有餘。
一生偷感極重的飛玄真君居然被人栽了一份同樣偷感極重的詔書,這怎麽不算一種天作之合呢?
當然,現在許閣老是沒功夫搞這些陰謀手段了。大家當麵鑼對麵鼓,各色表情一覽無餘,也不能私下裏搞什麽動作。在稍一遲疑之後,閆閣老忽然開口了。
「子實兄說得有理。」他稱唿著李閣老的字:「遺詔確實是大事,一定要辦妥當。不過,大行皇帝崩逝之後,老朽五內如焚,神思不屬,恨不能隨侍先帝於泉下,實在沒有推敲文字的精力。大行身後的諸多,隻能重重託付諸位;老臣衰朽無用,隻願在此處陪一陪大行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