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要涉及河工的話,那這份文件恐怕還要擱置一陣,才能批準。」
「怎麽了?」
「聖上已經許多日沒有召見外臣了,隻是每天將奏摺批下來而已。」張太嶽輕聲道:「從半月前開始,連奏摺上的批示都少了……」
世子皺了皺眉,本能地覺得不對。在封建社會待久了就要有封建社會的覺悟。別看大安朝廷軟弱渙散敷衍塞責一棍子打不出個屁來,但這種君主高度集權的中樞體製,是一刻不能離開皇帝。十幾年來老登一意玄修荒怠朝政,但隔三差五總要與內閣閣臣見麵,依靠著內閣這個中介維繫朝廷的穩定。可設若連內閣都不能瞻仰龍顏,君臣之間長久隔絕,必然會激起不可預料的恐慌……長此以往,真不知是何等局麵!
當然,作為見多識廣的穿越者,穆國公世子也僅僅是皺一皺眉而已,心下並不覺得有什麽。說實話,比起後來老登的寶貝金孫擺宗那種幾年不批一份奏摺,六部內閣空懸如無物,朝廷一路飛升入無政府主義烏托邦的絕絕子擺爛法,飛玄真君這個做派真沒有什麽大不了——人家好歹還在看奏摺、批公文、做決策,你還要怎麽樣?
但可惜,身為尚未被金孫揉搓過的大臣,張太嶽還是見識太少,心態太差,經不住的就要憂心忡忡:
「聖上身體本來就不好,如今還不見外臣。時間一長,恐怕內外都要震駭,中樞該如何是好?」
世子默然,心想這就是年輕人大驚小怪了。躲在宮中不見外臣算什麽?擺宗時代的部堂幹脆一年到頭都辦不了幾件公文,中樞大臣一個月隻來點卯兩次,簽個名字立刻下班;六部尚書當值數年,甚至都還有認不到皇帝高矮胖瘦的。這樣的無為而治,皇帝如在如不在,人家不也混下來了嗎?什麽「內外震駭」,震著震著也就習慣了,何必一驚一乍!
處大事總該有靜氣,現在連真君都伺候不下來,那十幾二十年後怕是有得受的呢。
有鑑於此,世子不動聲色,隻說了一句:
「可以請李公公勸一勸皇上嘛,隻要召見一次,內外疑慮自然也就消了。」
「閆閣老已經給李公公遞了話。」張太嶽嘆息道:「但李公公說,他和黃公公行走宮禁,現在也很難見得到聖上了。要是沒有召喚就胡亂進言,他們也隻有一個死字。」
「連這兩位都見不到了?」世子終於驚愕了:「那近身侍奉的是誰?」
「除了幾個不會說話的粗使宮人外,隻有已經出家的思善公主可以出入禦前。」張太嶽道:「聖上的原話是,隻有女兒才服侍得最貼心。所以外人很難進前。」
又是那令人眼熟的道德綁架小連招,孝道的招牌往外一擺所向無敵,外朝的士人根本沒法議論皇帝的決意。不過,作為在中樞與老登周旋了數年的人物,世子及張太嶽卻實在太了解這種陰陽怪氣的小心思了,頃刻間就能領悟帝王心術的暗示——思善公主侍奉的手藝絕對不如手腳靈便的太監,更難領會到真君那幽深曲折的謎語人做派;但真君寧願忍受種種的不便,也要強行改變宮中分工的格局,那必定是又起了什麽不可言說的心思。
能起什麽心思呢?李再芳黃尚綱當然很善於服侍皇帝,可以將老登應付得舒舒服服,一切妥帖;但這兩個太監隨侍已久,手中掌握的權力卻已經是迅速膨脹,樹大而根深。平日裏,這些馴服的權力或許不會有什麽,但在皇帝最敏感、最脆弱的時候,那任何一丁點「可能」,都會刺痛他的神經,引發可怕的想像。
——換言之,老登應該是又缺乏安全感了。
人類對安全感的需求是不可理喻的,特別是飛玄真君這種聰明陰狠的頂級敏感肌。按理說從小陪到大的心腹太監根本不可能背叛,但真君發起癲來絕不會相信任何人性,他信任的隻有能力。而思善公主,一個孤苦伶仃、絕無臂膀、與外朝不可能有任何瓜葛的出家人,絕無能力謀反的弱女子,才是此時唯一可以信任的血親。
這種極度的不安全感在先前皇帝重傷時就已經顯露,那時真君臥病在床,同樣也調派了思善公主貼身服侍,有意無意削弱了太監的權力;隻不過後來自信恢復,才將公主送迴道觀靜養。而如今故技重施,又把女兒拖出來頂缸,那心態變化間的微妙詭秘,恐怕難以想像。
真君這種狂躁陰濕的精神狀態也不是一兩天了,世子思索片刻,隻能嘆息: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隻能靜觀其變了。」
的確隻能靜觀其變,甚至都不要妄想做什麽勸諫,這是大臣們伺候老巨嬰幾十年來血的經驗。在真君陷入這種敏感自疑的不應期時,下麵的大臣表現得越生機勃勃、精神昂揚,越容易遭到莫名的猜忌;尤其是張太嶽這種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早上七八點鍾的太陽——陰濕蠕動的地穴生物絕對容忍不了活力四射的朝陽,看到一個就要拍死一個;在這樣的微妙關頭,張翰林要是不小心一點老實閉嘴,那就連世子都不好撈他。
張太嶽倒沒有見識過當年老登神經錯亂、肆意折磨臣下的盛狀;但僅憑著某種政治人物天生的靈感,猜也猜到了此時實在不宜妄動。他低聲答應了一聲,順便轉移了話題:
「天津港送了消息過來,說先前興辦的煉鐵工廠已經開始出鐵盈利,加上水泥廠擴建的開銷,預計還要招募五萬左右的流民。」
「怎麽了?」
「聖上已經許多日沒有召見外臣了,隻是每天將奏摺批下來而已。」張太嶽輕聲道:「從半月前開始,連奏摺上的批示都少了……」
世子皺了皺眉,本能地覺得不對。在封建社會待久了就要有封建社會的覺悟。別看大安朝廷軟弱渙散敷衍塞責一棍子打不出個屁來,但這種君主高度集權的中樞體製,是一刻不能離開皇帝。十幾年來老登一意玄修荒怠朝政,但隔三差五總要與內閣閣臣見麵,依靠著內閣這個中介維繫朝廷的穩定。可設若連內閣都不能瞻仰龍顏,君臣之間長久隔絕,必然會激起不可預料的恐慌……長此以往,真不知是何等局麵!
當然,作為見多識廣的穿越者,穆國公世子也僅僅是皺一皺眉而已,心下並不覺得有什麽。說實話,比起後來老登的寶貝金孫擺宗那種幾年不批一份奏摺,六部內閣空懸如無物,朝廷一路飛升入無政府主義烏托邦的絕絕子擺爛法,飛玄真君這個做派真沒有什麽大不了——人家好歹還在看奏摺、批公文、做決策,你還要怎麽樣?
但可惜,身為尚未被金孫揉搓過的大臣,張太嶽還是見識太少,心態太差,經不住的就要憂心忡忡:
「聖上身體本來就不好,如今還不見外臣。時間一長,恐怕內外都要震駭,中樞該如何是好?」
世子默然,心想這就是年輕人大驚小怪了。躲在宮中不見外臣算什麽?擺宗時代的部堂幹脆一年到頭都辦不了幾件公文,中樞大臣一個月隻來點卯兩次,簽個名字立刻下班;六部尚書當值數年,甚至都還有認不到皇帝高矮胖瘦的。這樣的無為而治,皇帝如在如不在,人家不也混下來了嗎?什麽「內外震駭」,震著震著也就習慣了,何必一驚一乍!
處大事總該有靜氣,現在連真君都伺候不下來,那十幾二十年後怕是有得受的呢。
有鑑於此,世子不動聲色,隻說了一句:
「可以請李公公勸一勸皇上嘛,隻要召見一次,內外疑慮自然也就消了。」
「閆閣老已經給李公公遞了話。」張太嶽嘆息道:「但李公公說,他和黃公公行走宮禁,現在也很難見得到聖上了。要是沒有召喚就胡亂進言,他們也隻有一個死字。」
「連這兩位都見不到了?」世子終於驚愕了:「那近身侍奉的是誰?」
「除了幾個不會說話的粗使宮人外,隻有已經出家的思善公主可以出入禦前。」張太嶽道:「聖上的原話是,隻有女兒才服侍得最貼心。所以外人很難進前。」
又是那令人眼熟的道德綁架小連招,孝道的招牌往外一擺所向無敵,外朝的士人根本沒法議論皇帝的決意。不過,作為在中樞與老登周旋了數年的人物,世子及張太嶽卻實在太了解這種陰陽怪氣的小心思了,頃刻間就能領悟帝王心術的暗示——思善公主侍奉的手藝絕對不如手腳靈便的太監,更難領會到真君那幽深曲折的謎語人做派;但真君寧願忍受種種的不便,也要強行改變宮中分工的格局,那必定是又起了什麽不可言說的心思。
能起什麽心思呢?李再芳黃尚綱當然很善於服侍皇帝,可以將老登應付得舒舒服服,一切妥帖;但這兩個太監隨侍已久,手中掌握的權力卻已經是迅速膨脹,樹大而根深。平日裏,這些馴服的權力或許不會有什麽,但在皇帝最敏感、最脆弱的時候,那任何一丁點「可能」,都會刺痛他的神經,引發可怕的想像。
——換言之,老登應該是又缺乏安全感了。
人類對安全感的需求是不可理喻的,特別是飛玄真君這種聰明陰狠的頂級敏感肌。按理說從小陪到大的心腹太監根本不可能背叛,但真君發起癲來絕不會相信任何人性,他信任的隻有能力。而思善公主,一個孤苦伶仃、絕無臂膀、與外朝不可能有任何瓜葛的出家人,絕無能力謀反的弱女子,才是此時唯一可以信任的血親。
這種極度的不安全感在先前皇帝重傷時就已經顯露,那時真君臥病在床,同樣也調派了思善公主貼身服侍,有意無意削弱了太監的權力;隻不過後來自信恢復,才將公主送迴道觀靜養。而如今故技重施,又把女兒拖出來頂缸,那心態變化間的微妙詭秘,恐怕難以想像。
真君這種狂躁陰濕的精神狀態也不是一兩天了,世子思索片刻,隻能嘆息: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隻能靜觀其變了。」
的確隻能靜觀其變,甚至都不要妄想做什麽勸諫,這是大臣們伺候老巨嬰幾十年來血的經驗。在真君陷入這種敏感自疑的不應期時,下麵的大臣表現得越生機勃勃、精神昂揚,越容易遭到莫名的猜忌;尤其是張太嶽這種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早上七八點鍾的太陽——陰濕蠕動的地穴生物絕對容忍不了活力四射的朝陽,看到一個就要拍死一個;在這樣的微妙關頭,張翰林要是不小心一點老實閉嘴,那就連世子都不好撈他。
張太嶽倒沒有見識過當年老登神經錯亂、肆意折磨臣下的盛狀;但僅憑著某種政治人物天生的靈感,猜也猜到了此時實在不宜妄動。他低聲答應了一聲,順便轉移了話題:
「天津港送了消息過來,說先前興辦的煉鐵工廠已經開始出鐵盈利,加上水泥廠擴建的開銷,預計還要招募五萬左右的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