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敢。」世子沉默片刻,好像終於反應了過來:「隻是我……看不怎麽懂。」
看不怎麽懂就對了嘛!潘印川絲毫不以為異,反而放下心來——這到底是他十幾年心血的積累,上下求索遍查文獻,韋編三絕方成此法,精深奧妙自不待言;就是昔日與張太嶽對談,那張翰林聰明絕頂,幾日下來也隻能領悟一點皮毛;要是叫一個外行的紈絝一眼就看得明明白白,那才是稀奇古怪呢!
反正整篇文章都是潘巡按一字一句的親筆,從來不怕考校疑問,所以也就欣然開口:
「不知世子何處不解?下官鬥膽獻醜,或者還能解答一二。」
世子又默然了片刻,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終於把書翻了過來,指著上麵的某一列:
「……這個字是什麽意思?」
潘印川:??!!!
·
當然,雖說我們都承認世子的文化水平相當有限,但再怎麽也不至於連字都認不全。如果是尋常大臣所上的表章,其實他理解起來也是不困難的。但問題在於,潘印川的題本《治河綱要》專業性實在太強,為了說清楚他嶄新的治水理念,不能不在行文中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甚至沿用了自《水經注》以來,歷代治水名家習以為常的大量獨特典故和異體字,詰屈聱牙之至
這種級別的文章已經近乎是密文了,如張太嶽等飽讀詩書且旁收博覽的人物或者還能解讀,以世子的水平嘛……那實在是太難為人了。
不過,潘印川大族出身,進士及第,平生往來的都是一二流的學問高手,不意天壤之間,乃有穆郎。他想像過很多個自己懷才不遇的理由,但萬萬料想不到,最終阻礙了自己飛黃騰達的,居然是對方那可悲的文化水平!
但這又有什麽辦法呢?如果世子隻是在治水原理上有所疏漏,那潘巡按還能嚐試著描補一二;但現在的問題是鬥大的字都不認得一籮筐,潘巡按總不能現場開個識字班吧?
毫無疑問,雙方之間已經隔了一層由文化所鑄就的厚障壁了;潘印川打了個寒噤,臉色隻能木了下去。
世子顯然也頗為尷尬,坐在原地愣了許久,終於強行岔開話題:
「……不過,紙上得來終覺淺,其實一本書也不能說明什麽,還是要看實踐。」
這不是廢話麽?潘印川垂手不語,隻是默認而已。
「所以,先生能否為我實際的展示一下這書中的治水方略呢?眼見為實,也好說服人心嘛。」
潘印川愕然抬頭:
「實際展示?」
這還能怎麽實際展示?他的方略是修黃河用的,難道還能拿黃河來練手不成?
世子微微一笑,迴頭吩咐貼身的隨從:
「到河溝邊去看一看,他們的事情辦完了沒有?」
·
顯然,就算穆國公世子有天大的能耐,也不可能把修堤壩的差事停下來讓新人潘巡按練手。但人家在黃河附近晃蕩了這麽久,到底也不是白費的。他設法找到了黃河改道前的舊址,並行文當地官府,徵用了一條早就淤塞廢棄的運河河道。十幾天以來,穆氏花了大價錢僱傭民夫疏通河道,在運河的上流挖掘池塘貯存雨水及外溢的河水,製造出了一條微型的「黃河」——同樣是地上懸河,同樣是泥沙淤堵,同樣是水流渾濁,確實很適合實驗治水的思路。
當然,即使是微型的黃河,實驗的消耗也極為驚人。從開鑿運河到挖掘池塘到善後料理,沒有上百民夫數萬白銀是拿不下來的。世子坐鎮時一切都還好說,但設若實驗失敗,有了什麽後患,那將來有人發難,至少一個「胡作非為、騷擾地方」的罪名跑不了;無論什麽樣的人物,被憑空扣上這麽一頂帽子,那都必定會大大的遭重。
所以,世子佇立在運河上遊,俯首眺望著池塘中滾滾翻湧的泥漿,隻說了一句話:
「先生有這個信心麽?」
站在他身邊的潘印川不發一言,也實在是無話可說。最開始聽到世子輕描淡寫的什麽「實際展示」,他還以為隻是勛貴子弟惡劣的玩笑。但直到現在爬上高坡親自看到這條被開掘出來的運河,他才猛然醒悟,意識到對方是要動真格——一擲千金、勞師動眾,居然隻為了實驗一個虛無縹緲的「治水理念」,在物力珍惜之至的時代,這簡直可以稱為癲狂錯亂。
這種癲狂錯亂其實是很不利的,因為本時代很難有人能接受這種拋灑浪費一樣的試點。將來要是事情鬧大了,世子這種勛貴子弟或許能靠著年少不懂事的風評逃過一劫,牽涉其中的小官卻多半是要遭殃的。明哲保身,遠避為上,在大安官場混跡多年的文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潘印川應該繼續保持沉默,盡力置身事外。就算真被世子點將後廁身其中,那也要盡量表現出不得已的態度,謹守小官的本分,免得日後被政爭所波及。
——可是,或許是因為天生英才註定的不甘寂寞,又或許是某種天命靈光微妙的閃爍,被官場本能所磨礪出的謹慎僅僅隻維持了一剎那的時間,他還是開口了:
「卑職盡力一試。」
「那就都託付給潘先生了。」
世子點一點頭,揮手示意民夫們靠近聽命,隨即便後退了一步,將潘巡按讓到身前。但在擦身而過時,他忽然又記起了一事:
看不怎麽懂就對了嘛!潘印川絲毫不以為異,反而放下心來——這到底是他十幾年心血的積累,上下求索遍查文獻,韋編三絕方成此法,精深奧妙自不待言;就是昔日與張太嶽對談,那張翰林聰明絕頂,幾日下來也隻能領悟一點皮毛;要是叫一個外行的紈絝一眼就看得明明白白,那才是稀奇古怪呢!
反正整篇文章都是潘巡按一字一句的親筆,從來不怕考校疑問,所以也就欣然開口:
「不知世子何處不解?下官鬥膽獻醜,或者還能解答一二。」
世子又默然了片刻,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終於把書翻了過來,指著上麵的某一列:
「……這個字是什麽意思?」
潘印川:??!!!
·
當然,雖說我們都承認世子的文化水平相當有限,但再怎麽也不至於連字都認不全。如果是尋常大臣所上的表章,其實他理解起來也是不困難的。但問題在於,潘印川的題本《治河綱要》專業性實在太強,為了說清楚他嶄新的治水理念,不能不在行文中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甚至沿用了自《水經注》以來,歷代治水名家習以為常的大量獨特典故和異體字,詰屈聱牙之至
這種級別的文章已經近乎是密文了,如張太嶽等飽讀詩書且旁收博覽的人物或者還能解讀,以世子的水平嘛……那實在是太難為人了。
不過,潘印川大族出身,進士及第,平生往來的都是一二流的學問高手,不意天壤之間,乃有穆郎。他想像過很多個自己懷才不遇的理由,但萬萬料想不到,最終阻礙了自己飛黃騰達的,居然是對方那可悲的文化水平!
但這又有什麽辦法呢?如果世子隻是在治水原理上有所疏漏,那潘巡按還能嚐試著描補一二;但現在的問題是鬥大的字都不認得一籮筐,潘巡按總不能現場開個識字班吧?
毫無疑問,雙方之間已經隔了一層由文化所鑄就的厚障壁了;潘印川打了個寒噤,臉色隻能木了下去。
世子顯然也頗為尷尬,坐在原地愣了許久,終於強行岔開話題:
「……不過,紙上得來終覺淺,其實一本書也不能說明什麽,還是要看實踐。」
這不是廢話麽?潘印川垂手不語,隻是默認而已。
「所以,先生能否為我實際的展示一下這書中的治水方略呢?眼見為實,也好說服人心嘛。」
潘印川愕然抬頭:
「實際展示?」
這還能怎麽實際展示?他的方略是修黃河用的,難道還能拿黃河來練手不成?
世子微微一笑,迴頭吩咐貼身的隨從:
「到河溝邊去看一看,他們的事情辦完了沒有?」
·
顯然,就算穆國公世子有天大的能耐,也不可能把修堤壩的差事停下來讓新人潘巡按練手。但人家在黃河附近晃蕩了這麽久,到底也不是白費的。他設法找到了黃河改道前的舊址,並行文當地官府,徵用了一條早就淤塞廢棄的運河河道。十幾天以來,穆氏花了大價錢僱傭民夫疏通河道,在運河的上流挖掘池塘貯存雨水及外溢的河水,製造出了一條微型的「黃河」——同樣是地上懸河,同樣是泥沙淤堵,同樣是水流渾濁,確實很適合實驗治水的思路。
當然,即使是微型的黃河,實驗的消耗也極為驚人。從開鑿運河到挖掘池塘到善後料理,沒有上百民夫數萬白銀是拿不下來的。世子坐鎮時一切都還好說,但設若實驗失敗,有了什麽後患,那將來有人發難,至少一個「胡作非為、騷擾地方」的罪名跑不了;無論什麽樣的人物,被憑空扣上這麽一頂帽子,那都必定會大大的遭重。
所以,世子佇立在運河上遊,俯首眺望著池塘中滾滾翻湧的泥漿,隻說了一句話:
「先生有這個信心麽?」
站在他身邊的潘印川不發一言,也實在是無話可說。最開始聽到世子輕描淡寫的什麽「實際展示」,他還以為隻是勛貴子弟惡劣的玩笑。但直到現在爬上高坡親自看到這條被開掘出來的運河,他才猛然醒悟,意識到對方是要動真格——一擲千金、勞師動眾,居然隻為了實驗一個虛無縹緲的「治水理念」,在物力珍惜之至的時代,這簡直可以稱為癲狂錯亂。
這種癲狂錯亂其實是很不利的,因為本時代很難有人能接受這種拋灑浪費一樣的試點。將來要是事情鬧大了,世子這種勛貴子弟或許能靠著年少不懂事的風評逃過一劫,牽涉其中的小官卻多半是要遭殃的。明哲保身,遠避為上,在大安官場混跡多年的文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潘印川應該繼續保持沉默,盡力置身事外。就算真被世子點將後廁身其中,那也要盡量表現出不得已的態度,謹守小官的本分,免得日後被政爭所波及。
——可是,或許是因為天生英才註定的不甘寂寞,又或許是某種天命靈光微妙的閃爍,被官場本能所磨礪出的謹慎僅僅隻維持了一剎那的時間,他還是開口了:
「卑職盡力一試。」
「那就都託付給潘先生了。」
世子點一點頭,揮手示意民夫們靠近聽命,隨即便後退了一步,將潘巡按讓到身前。但在擦身而過時,他忽然又記起了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