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筆擢升真是青雲直上,輕輕一帶妙不可言,少說也節省了十年的功夫。潘印川本人是恍兮惚兮雲裏霧裏,渾然不知這祖墳的青煙是何因由,隻能懵懵懂懂隨著同僚入京培訓,領受外務處關於「特區」的指示,記憶各種資料文件而已。而在兩年前的培訓中,小小外務處裏就真是眾星雲集,內閣中數得上名字的大佬幾乎都來看過幾迴,或多或少都講過幾句好話,當然也包括彼時主抓海貿的穆國公世子。所謂「見過一麵」,還真不是虛談。
但如果較真來講,這「見過一麵」,也就真隻是見過一麵而已。畢竟中樞地方雲泥之別,頂層的大佬隨便一望,都不一定能記得下麵是高是矮。穆氏居然能一口稱唿他的名字,已經讓潘巡按感激莫名,乃至於惶恐不能言語了。所以他小心斟酌,不敢失了半點分寸:
「世子居然也識得下官,真是感愧莫名!」
「其實外務處一麵之緣,在下也未必就能認得先生。」世子含笑道:「但翰林學士張太嶽屢屢稱讚先生的賢能,我耳熟能詳,當然也就記憶猶新了。」
潘印川愣了一愣,記得自己在外務處行走時倒真與當值的張太嶽盤桓過數日,彼此言談甚歡。隻是萬萬料想不到,區區幾日往來交談的情分,居然還真能憑空爭取到這樣大的臉麵和賞識——每一匹千裏馬都渴望伯樂,但伯樂來得太猛太快,也實在叫人害怕。
中樞重臣的賞識是足以直飛上天的火箭;但當事人也該想想,就憑自己那幾根小胳膊小腿,能頂得住火箭的壓力嗎?
潘印川訥訥開口了:「下官實在擔當不起……」
「我都還沒有複述張太嶽的話呢,先生怎麽知道擔當不起?」世子微笑起來,請潘印川坐在身旁,輕描淡寫的岔開了話題:「張學士為我論述先生的賢能,最為推崇的不是文章政績,而是先生在治河及水利上的創見,稱為『千古無雙』、『可與夏禹爭先』;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在下因此而好奇萬分,所以才特意等候在此,希望能向先生請教一二。」
「可與夏禹爭先」!這句話實在是將人的身份抬得太高太浮誇,幾乎有造神的嫌疑了。但潘印川默然了片刻,卻隻道:
「恐怕張翰林是過譽了。下官至今也隻是紙上談兵,並未運用什麽。」
世子挑一挑眉,立刻意識到了這句謙辭中微妙的情緒:雖然潘先生口稱過譽,貌似惶恐,卻絕不否認這讚揚中近乎於過激的比喻,而僅僅隻以「沒有實踐」作託辭而已——換言之,在潘巡按心目當中,他的治水方法是真正當得起「千古無雙」這四個字的;能不能與夏禹爭先不好說,但縱觀黃河治水這千餘年的歷史,他也未必就比前人差了什麽!
推陳出新、勇攀高峰,抵達前人從未抵達之境界;當仁不讓,居之不疑;這是不是也算專業技術人員浪漫與自信的一種呢?
……當然,作為這個時代最頂尖的水利專家,潘印川絕對有資格表達自信。這也就是封建時代利出一孔自然科學太不受重視了,如果換到推崇技術與理性的現代世界,這種超絕當世、足以改變黃河治理局勢的水利專家,地位可絕不是混吃等死的勛貴子弟可以比擬的。勛貴家的飯桶每朝每代都有,過江之鯽不足為奇,但一言可以興天下的水利人才,五百年內能夠遇到一個獨苗,那都算是老天爺高產至極。
隻能說,天下的事情就是那麽難講,幾千年來最出色、最優秀的水利人才,居然並不誕生於黃河水司衙門,甚至生平與河工及水利都毫無瓜葛;若以平生簡歷而論,此人與工程建築唯一的聯繫,大概隻有三十歲時蒙受聖恩,幫真君監管了一下修築宮殿的木料而已。
——一個修宮殿的監工,靠著翻閱典籍和查找資料,隔著一萬八千裏憑空想像出了治理黃河的最佳方案,這種匪夷所思到近乎於侮辱智商的爽文情節,大概是連小說家都不屑於相信的吧?
世子凝視著潘印川的神色,微微一笑:
「過譽不過譽,我也不知道。但張太嶽將尊駕的主張都抄了下來,我也看過一二。」
潘印川趕緊起身行禮:
「下官的拙筆,真是有辱斯文,請世子不吝指點。」
潘撫按當然對自己的才幹極為自信,但十年宦海沉浮終究增長了閱歷。他深刻的明白,官場升遷不過隻是一張嘴,全靠著上官的吹噓;要想實踐自己胸中橫亙已久的願望,非得要說服中樞的重臣不可。穆國公世子的名聲是荒唐了一點,但身份畢竟擺在那裏,隻要能替自己宣揚一二,也是天大的好事。
所以他不敢稍有遲誤,立刻讓僕人在自己的行李中取來斟酌已久的題本,雙手捧給穆國公世子。這份題本是他近年以來的心血,相較於先前粗淺簡單的宣傳,更要精密細緻百倍。隻要世子能領略到其中的一星半點,必定能夠體會他在治水思路上的重大革新,並為之傾倒讚嘆。
果然,世子接過題本後仔細翻閱了數頁,一雙眼睛便忽然瞪大,仿佛是大受震撼,不能自已。他呆愣片刻,又往後翻了幾頁,那眼睛便是越瞪越大,眼珠溜圓,神色古怪,儼然是震撼之至,不能自已了。
難道世子居然這麽快就明白了其中奧妙麽?潘印川既驚且喜,但隻能小心試探:
「拙作有汙貴人耳目,隻求世子賜教。」
但如果較真來講,這「見過一麵」,也就真隻是見過一麵而已。畢竟中樞地方雲泥之別,頂層的大佬隨便一望,都不一定能記得下麵是高是矮。穆氏居然能一口稱唿他的名字,已經讓潘巡按感激莫名,乃至於惶恐不能言語了。所以他小心斟酌,不敢失了半點分寸:
「世子居然也識得下官,真是感愧莫名!」
「其實外務處一麵之緣,在下也未必就能認得先生。」世子含笑道:「但翰林學士張太嶽屢屢稱讚先生的賢能,我耳熟能詳,當然也就記憶猶新了。」
潘印川愣了一愣,記得自己在外務處行走時倒真與當值的張太嶽盤桓過數日,彼此言談甚歡。隻是萬萬料想不到,區區幾日往來交談的情分,居然還真能憑空爭取到這樣大的臉麵和賞識——每一匹千裏馬都渴望伯樂,但伯樂來得太猛太快,也實在叫人害怕。
中樞重臣的賞識是足以直飛上天的火箭;但當事人也該想想,就憑自己那幾根小胳膊小腿,能頂得住火箭的壓力嗎?
潘印川訥訥開口了:「下官實在擔當不起……」
「我都還沒有複述張太嶽的話呢,先生怎麽知道擔當不起?」世子微笑起來,請潘印川坐在身旁,輕描淡寫的岔開了話題:「張學士為我論述先生的賢能,最為推崇的不是文章政績,而是先生在治河及水利上的創見,稱為『千古無雙』、『可與夏禹爭先』;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在下因此而好奇萬分,所以才特意等候在此,希望能向先生請教一二。」
「可與夏禹爭先」!這句話實在是將人的身份抬得太高太浮誇,幾乎有造神的嫌疑了。但潘印川默然了片刻,卻隻道:
「恐怕張翰林是過譽了。下官至今也隻是紙上談兵,並未運用什麽。」
世子挑一挑眉,立刻意識到了這句謙辭中微妙的情緒:雖然潘先生口稱過譽,貌似惶恐,卻絕不否認這讚揚中近乎於過激的比喻,而僅僅隻以「沒有實踐」作託辭而已——換言之,在潘巡按心目當中,他的治水方法是真正當得起「千古無雙」這四個字的;能不能與夏禹爭先不好說,但縱觀黃河治水這千餘年的歷史,他也未必就比前人差了什麽!
推陳出新、勇攀高峰,抵達前人從未抵達之境界;當仁不讓,居之不疑;這是不是也算專業技術人員浪漫與自信的一種呢?
……當然,作為這個時代最頂尖的水利專家,潘印川絕對有資格表達自信。這也就是封建時代利出一孔自然科學太不受重視了,如果換到推崇技術與理性的現代世界,這種超絕當世、足以改變黃河治理局勢的水利專家,地位可絕不是混吃等死的勛貴子弟可以比擬的。勛貴家的飯桶每朝每代都有,過江之鯽不足為奇,但一言可以興天下的水利人才,五百年內能夠遇到一個獨苗,那都算是老天爺高產至極。
隻能說,天下的事情就是那麽難講,幾千年來最出色、最優秀的水利人才,居然並不誕生於黃河水司衙門,甚至生平與河工及水利都毫無瓜葛;若以平生簡歷而論,此人與工程建築唯一的聯繫,大概隻有三十歲時蒙受聖恩,幫真君監管了一下修築宮殿的木料而已。
——一個修宮殿的監工,靠著翻閱典籍和查找資料,隔著一萬八千裏憑空想像出了治理黃河的最佳方案,這種匪夷所思到近乎於侮辱智商的爽文情節,大概是連小說家都不屑於相信的吧?
世子凝視著潘印川的神色,微微一笑:
「過譽不過譽,我也不知道。但張太嶽將尊駕的主張都抄了下來,我也看過一二。」
潘印川趕緊起身行禮:
「下官的拙筆,真是有辱斯文,請世子不吝指點。」
潘撫按當然對自己的才幹極為自信,但十年宦海沉浮終究增長了閱歷。他深刻的明白,官場升遷不過隻是一張嘴,全靠著上官的吹噓;要想實踐自己胸中橫亙已久的願望,非得要說服中樞的重臣不可。穆國公世子的名聲是荒唐了一點,但身份畢竟擺在那裏,隻要能替自己宣揚一二,也是天大的好事。
所以他不敢稍有遲誤,立刻讓僕人在自己的行李中取來斟酌已久的題本,雙手捧給穆國公世子。這份題本是他近年以來的心血,相較於先前粗淺簡單的宣傳,更要精密細緻百倍。隻要世子能領略到其中的一星半點,必定能夠體會他在治水思路上的重大革新,並為之傾倒讚嘆。
果然,世子接過題本後仔細翻閱了數頁,一雙眼睛便忽然瞪大,仿佛是大受震撼,不能自已。他呆愣片刻,又往後翻了幾頁,那眼睛便是越瞪越大,眼珠溜圓,神色古怪,儼然是震撼之至,不能自已了。
難道世子居然這麽快就明白了其中奧妙麽?潘印川既驚且喜,但隻能小心試探:
「拙作有汙貴人耳目,隻求世子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