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世子嘆了口氣:
「……看來大戰在即了。」
·
當年的二月二十八日,由被俘虜的葡萄牙旗艦所改造成的「興獻皇帝」號戰船由浙江上虞出發,再次趕往東瀛-呂宋航線,試圖攔截過往運輸火銃的商船,切斷東瀛獲取外援的輸血管。
這種近似破交戰的打法已經進行多次,每一次都非常順利。但這一迴的作戰卻遇到了阻礙,興獻皇帝號所攔截的商船由幕府出麵組織,隨行有大量戰船護送。而中倭雙方積怨已久,戰船剛一接觸,大戰隨之爆發。
不過,雖然這一次倉促遭遇的戰鬥被視為中倭海戰的開幕,但因為參戰的水手識字甚少,這一次海戰的記錄並不算多。盡管如此,有一點卻是後世歷史學家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在驚慌的失措的向幕府船隻傾瀉完大半火箭之後,剛剛才接觸海戰的水手們隻花了半刻鍾的功夫就迅速鎮定下來,並在大量的戰船廢墟前,意識到了某個至關重要的要害:
——原來我們這麽強啊。
·
當然,如果以後世的觀點看,水手們的錯愕其實沒有什麽價值。海洋不同於陸地,無遮無攔不偏不倚,無法應用任何戰術兵法,是純粹硬實力的比拚;在這種比拚中,船堅炮利的一方就是無往不勝,掌握了先進火器的一方就是所向披靡,根本沒有例外;此戰的結果早就可以料定;甚而言之,設若拋開火器不談,當時「興獻皇帝」號的表現亦絕不出彩,甚至因為水手驚慌失措的操作誤擊商船,損失了大量的戰利品人質,嚴重損害己方利益;整場戰爭舉止無措,隻能用糊塗來形容。
可如果考慮到大安過往的歷史,那麽這一次海戰的意義卻又是重大的。不要忘記,在三寶太監下西洋之後,至飛玄真君重振海防之前,中原海疆已經數百年形同虛設,僅僅隻能在岸上抵抗倭寇;數百年生死闊別,長久的茫然與無措已經轉化為某種思想鋼印式的習得性無助,沒有任何人能夠相信,或者敢於相信,朝廷居然還能在海防上取得什麽大的成就。
這「任何人」之中,甚至包括了積極鼓吹海貿的穆國公世子——如果不是心中憂慮膽怯,又怎麽會劍走偏鋒,僅僅隻敢派遣海軍截斷商船呢?
所以,歷史學家們才相當重視「興獻皇帝號」的這一次初戰。初戰本身的結果就是最大的意義,它意味著,在封閉、保守、與海洋隔絕了上百年之後,茫然無措而近乎軟弱的中原王朝,終於通過一次小小的戰役意識到了自己在海戰上的實力——這是在開戰之前,連穆國公世子與儒望都不敢揣測的戰力。
對於周邊的島國來說,這可實在不是一個好消息。
第115章 決戰(上)
自二月二十八日, 興獻皇帝號與幕府戰船短兵相接之後,中倭雙方的海上局勢便一觸即發,到了極為緊張的地步。但此次海上的交鋒卻甚為微妙, 展現出了與以往國戰迥然不同的特點:直至矛盾徹底激化為止,中倭雙方都並未宣戰,甚至沒有表現出任何進入戰爭狀態的跡象。如果考察雙方中行政中往來記錄, 那麽直到興獻皇帝號與倭人大打出手為止, 倭國幕府都還依舊沒有搞清楚他們的敵人是誰,隻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是浙江一帶官府對先前倭寇入侵的報復, 隻不過報復格外強力而已;至於所謂「主動發起對倭戰爭」的大安——從通政使司的日程安排來看, 當時大安朝廷的工作重點,是發動六部彈劾穆國公世子。
所以, 此次中倭海戰又被稱為後世稱為盲目癡愚之戰。其中,倭國德川幕府為「盲目」,直到被一巴掌扇到臉上, 都還不清楚自己是在與什麽作戰,全程都在茫然與無知之中;這樣的盲目本來已經足以為後世所笑,但與它的對手, 被稱為「癡愚」的大安中樞相比, 卻又不算什麽了——按當時官吏的筆記奏章,到海戰結束為止,大安朝廷可能都根本不曉得自己居然和倭國人打了一仗。那時的文官們都在忙著收拾穆國公府呢。
一個盲目, 一個癡愚;一個不知道敵人是誰, 一個幹脆不知道已經開戰。這就是那時東亞大區絕妙的匹配機製,臥龍與鳳雛的激情碰撞, 便是如此的迷人。
也正因為如此,雙方開戰的過程才顯得如此荒誕、滑稽、令人匪夷所思。譬如, 後世歷史學家大書特書所謂興獻皇帝號截擊戰船、「中倭第一戰」的重要意義,但卻始終迴避交戰的具體細節;而根據船長的迴憶(一個稍稍懂點文書的老水手,記載相當可信),在初次接觸到倭國戰船時,沒有見過世麵的水兵實際上是「大為驚嘩」、「混亂一片」,趕緊要拉開距離以防變故,結果是某個新手操作失誤,一不小心發動了甲板上預備的飛玄真君號,十幾枚火箭傾巢而出,居然間將圍攏來的戰船炸成一片火海。於是驚慌失措的水手「麵麵相覷」,才在爆炸與慘叫中後知後覺的「憧然醒悟」。
所謂盲目癡愚之戰,大概就是這麽個水平。
但無論怎麽樣的菜雞互啄,該打的還是要打下去;雙方的怪異表現,也正因此永載史冊,影響不可計算。在此,僅列舉海戰中的重大事項:
三月五日,外出巡邏的興獻皇後號與佐賀藩的戰船相遇,再次爆發大戰,克之;倭國舉國各大名隨之震動。同日,大安朝廷倒穆政潮臻至高峰,彈劾奏章走完所有流程,終於下六部公議,消息泄漏,輿論洶洶不可決斷。
「……看來大戰在即了。」
·
當年的二月二十八日,由被俘虜的葡萄牙旗艦所改造成的「興獻皇帝」號戰船由浙江上虞出發,再次趕往東瀛-呂宋航線,試圖攔截過往運輸火銃的商船,切斷東瀛獲取外援的輸血管。
這種近似破交戰的打法已經進行多次,每一次都非常順利。但這一迴的作戰卻遇到了阻礙,興獻皇帝號所攔截的商船由幕府出麵組織,隨行有大量戰船護送。而中倭雙方積怨已久,戰船剛一接觸,大戰隨之爆發。
不過,雖然這一次倉促遭遇的戰鬥被視為中倭海戰的開幕,但因為參戰的水手識字甚少,這一次海戰的記錄並不算多。盡管如此,有一點卻是後世歷史學家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在驚慌的失措的向幕府船隻傾瀉完大半火箭之後,剛剛才接觸海戰的水手們隻花了半刻鍾的功夫就迅速鎮定下來,並在大量的戰船廢墟前,意識到了某個至關重要的要害:
——原來我們這麽強啊。
·
當然,如果以後世的觀點看,水手們的錯愕其實沒有什麽價值。海洋不同於陸地,無遮無攔不偏不倚,無法應用任何戰術兵法,是純粹硬實力的比拚;在這種比拚中,船堅炮利的一方就是無往不勝,掌握了先進火器的一方就是所向披靡,根本沒有例外;此戰的結果早就可以料定;甚而言之,設若拋開火器不談,當時「興獻皇帝」號的表現亦絕不出彩,甚至因為水手驚慌失措的操作誤擊商船,損失了大量的戰利品人質,嚴重損害己方利益;整場戰爭舉止無措,隻能用糊塗來形容。
可如果考慮到大安過往的歷史,那麽這一次海戰的意義卻又是重大的。不要忘記,在三寶太監下西洋之後,至飛玄真君重振海防之前,中原海疆已經數百年形同虛設,僅僅隻能在岸上抵抗倭寇;數百年生死闊別,長久的茫然與無措已經轉化為某種思想鋼印式的習得性無助,沒有任何人能夠相信,或者敢於相信,朝廷居然還能在海防上取得什麽大的成就。
這「任何人」之中,甚至包括了積極鼓吹海貿的穆國公世子——如果不是心中憂慮膽怯,又怎麽會劍走偏鋒,僅僅隻敢派遣海軍截斷商船呢?
所以,歷史學家們才相當重視「興獻皇帝號」的這一次初戰。初戰本身的結果就是最大的意義,它意味著,在封閉、保守、與海洋隔絕了上百年之後,茫然無措而近乎軟弱的中原王朝,終於通過一次小小的戰役意識到了自己在海戰上的實力——這是在開戰之前,連穆國公世子與儒望都不敢揣測的戰力。
對於周邊的島國來說,這可實在不是一個好消息。
第115章 決戰(上)
自二月二十八日, 興獻皇帝號與幕府戰船短兵相接之後,中倭雙方的海上局勢便一觸即發,到了極為緊張的地步。但此次海上的交鋒卻甚為微妙, 展現出了與以往國戰迥然不同的特點:直至矛盾徹底激化為止,中倭雙方都並未宣戰,甚至沒有表現出任何進入戰爭狀態的跡象。如果考察雙方中行政中往來記錄, 那麽直到興獻皇帝號與倭人大打出手為止, 倭國幕府都還依舊沒有搞清楚他們的敵人是誰,隻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是浙江一帶官府對先前倭寇入侵的報復, 隻不過報復格外強力而已;至於所謂「主動發起對倭戰爭」的大安——從通政使司的日程安排來看, 當時大安朝廷的工作重點,是發動六部彈劾穆國公世子。
所以, 此次中倭海戰又被稱為後世稱為盲目癡愚之戰。其中,倭國德川幕府為「盲目」,直到被一巴掌扇到臉上, 都還不清楚自己是在與什麽作戰,全程都在茫然與無知之中;這樣的盲目本來已經足以為後世所笑,但與它的對手, 被稱為「癡愚」的大安中樞相比, 卻又不算什麽了——按當時官吏的筆記奏章,到海戰結束為止,大安朝廷可能都根本不曉得自己居然和倭國人打了一仗。那時的文官們都在忙著收拾穆國公府呢。
一個盲目, 一個癡愚;一個不知道敵人是誰, 一個幹脆不知道已經開戰。這就是那時東亞大區絕妙的匹配機製,臥龍與鳳雛的激情碰撞, 便是如此的迷人。
也正因為如此,雙方開戰的過程才顯得如此荒誕、滑稽、令人匪夷所思。譬如, 後世歷史學家大書特書所謂興獻皇帝號截擊戰船、「中倭第一戰」的重要意義,但卻始終迴避交戰的具體細節;而根據船長的迴憶(一個稍稍懂點文書的老水手,記載相當可信),在初次接觸到倭國戰船時,沒有見過世麵的水兵實際上是「大為驚嘩」、「混亂一片」,趕緊要拉開距離以防變故,結果是某個新手操作失誤,一不小心發動了甲板上預備的飛玄真君號,十幾枚火箭傾巢而出,居然間將圍攏來的戰船炸成一片火海。於是驚慌失措的水手「麵麵相覷」,才在爆炸與慘叫中後知後覺的「憧然醒悟」。
所謂盲目癡愚之戰,大概就是這麽個水平。
但無論怎麽樣的菜雞互啄,該打的還是要打下去;雙方的怪異表現,也正因此永載史冊,影響不可計算。在此,僅列舉海戰中的重大事項:
三月五日,外出巡邏的興獻皇後號與佐賀藩的戰船相遇,再次爆發大戰,克之;倭國舉國各大名隨之震動。同日,大安朝廷倒穆政潮臻至高峰,彈劾奏章走完所有流程,終於下六部公議,消息泄漏,輿論洶洶不可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