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實話,在後世文獻中看到自己的名字還是蠻羞恥的,尤其是什麽「穆-海協定」,聽起來就很不正規。即使以穆祺的臉皮,一時也不覺微微一紅。
不過他轉念往好處一想,迅速又心平氣和了:
——名字古怪又怎麽樣呢?反正又不是我背!
【不過,因為雙方都沒有國際貿易,所以簽署的條約其實相當之粗糙。用後世的話講,就是沒有設置兜底條款——如果按條約的字麵理解,那麽雙方的貿易是沒有金額上限的,無論江浙供應多少工業品,海商都必須吃下;同樣的,無論海商供應多少糧食,大安也必須吃下。違約的賠款極為苛刻,雙方都很難承受。
如果以通常的眼光看,這個無上限合同其實沒有什麽問題。大安是一個農業國,農業國哪裏有嫌糧食多的?而彼時的東南亞則是萬國輻輳的海貿聚集地,海商們無論拿到多少工業品都可以順手倒出去,一本萬利。當時的英吉利與西班牙荷蘭等正打得熱鬧,正好用中國的廉價工業品傾銷死這些老冤家。
但執行的結果嘛,卻是完全超乎了雙方的預料。海商們沒有預料到沿海工業技術進步速度的狂猛——實際上,在海剛峰大力引入新技術並充分組織勞力之後,僅江浙一帶的產量便超越了十年前全國的總和,增產的潛力幾乎無窮無盡,完全的予取予求;但大安同樣也沒有預料到東南亞的極度富庶、農業技術的進步,以及英吉利的持續不做人——海剛峰給內閣的公文中引用海商的原話,認為換來的糧食大概在五十萬石上下;為他背書的穆祺則認為,起碼可以有一百萬石的收入;但他們都沒有想到,英吉利人完全可以把天竺及周遭小國的最後一粒糧食給榨出來,填飽資本永無休止的大嘴。】
穆祺毫不意外的捏了捏鼻樑,心中微有起伏。
帶英一向的大缺大德是絲毫不出他的意外,簡直是世界貿易史上的日經操作。唯一有些驚訝的反倒是海剛峰的升遷速度——八年九年的時間內從縣令爬到正部級的巡撫,甚至有資格代替朝廷與海商談判——這個飛升速度簡直比原本歷史還要匪夷所思,足以叫進士出身的科甲官員都道心破碎。
這就是先天名臣聖體嗎?
……而且吧,從這個什麽歷史論述來看,人家海剛峰能迅速爬到這個位置,還真不是靠了臂膀和關係。所謂平淡裏見真章,其餘的不說,單單「淞滬的工業生產」一行小字,隱匿的便是足以彪炳千秋的大功勞——現在的鬆江府可不是後世的上海,因為水道密集河流泛濫,一切經濟活動都很難開展;如果不是海剛峰費盡心力疏通水道興修水利,絕對不可能有什麽「工業生產」,更遑論後來之「大上海」!
修水利修出個幾百年的經濟中心,這樣無大不大的奇功,當個巡撫又怎麽了?這還算委屈了呢!
ssr就是ssr ,給個舞台人家就能發光發亮,耀眼奪目,可以從歷史的縫隙裏都透出風采來。一般人羨慕也羨慕不來的。
穆·一般人·祺嘆了口氣。
【所以說,這項條約執行的結果便相當之匪夷所思。協定實施第一年的三百九十萬石還隻是試一試水,如果真正開足了運力執行,那麽後續每年運來的糧食應該在五百萬石以上——五百萬石以上,這已經不是任何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的了。不要說什麽倉庫的問題,就算真的從寸土寸金的京城擠出地修了倉庫,彼時尚且原始的防腐技術也沒辦法儲備這麽大數量的糧食。隻要存上幾年,京城的倉庫也必定會腐朽生蟲。
而從風向上來看,到時候臭氣漫天飄灑,第一個就要往皇宮和內閣裏灌——西苑風水好,特別的聚氣嘛。
到了這個地步,朝廷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在臭氣的威脅下官僚們的辦事速度變得相當之迅速。當年秋季,內閣就擬定了漕運改革的大綱,大幅度削減了北方各省上交京師的糧食定額,將漕糧縮為一百萬石每年(到第二年削減為了五十萬石),並根據海運的狀況做了布置。東南亞稻米一年三熟,所以海運一年運輸三次,內閣會根據存糧做調整,實時決定下一年漕運數量,即著名的「海漕兼用」原則。
這個改革的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漕運的開銷相當之驚人,為了運輸每年四百五十萬石漕糧,沿途的消耗便在一千六百萬石左右,每往京師輸送一石米,成本便在四石米以上。所以,僅僅是削減漕糧這一項措施,便為江南節省下了上千萬石的糧米,至於沿途所減少的騷擾、攤派、勒索,更是無計其數。
詔令下達後的當年,江南民氣便為之一舒,時人稱為「自高祖以來未曾有」——從高祖皇帝以來,南方便沒有這樣輕鬆緩和的時候。
甚而言之,連保守者擔心的既得利益集團也並沒有表示出過大的反抗。當時普遍有種看法,認為漕運是「百萬槽工衣食所係」,一但削減後槽工無所事事,必然引發劇烈的社會動盪。但事實證明,多餘的人力並沒有被浪費掉。事先開設在天津青島濟南各地的火藥工廠及冶鐵工廠迅速吸收了過剩的勞動力,並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為廣袤的海外市場提供了更多、更新、更好的產品。
於是乎,一個美妙的正循環就此形成了——海外市場的糧食節省了人力,節省下的人力投入產業升級中,為海外市場供應巨量的商品,賺取更加豐富的糧食。
不過他轉念往好處一想,迅速又心平氣和了:
——名字古怪又怎麽樣呢?反正又不是我背!
【不過,因為雙方都沒有國際貿易,所以簽署的條約其實相當之粗糙。用後世的話講,就是沒有設置兜底條款——如果按條約的字麵理解,那麽雙方的貿易是沒有金額上限的,無論江浙供應多少工業品,海商都必須吃下;同樣的,無論海商供應多少糧食,大安也必須吃下。違約的賠款極為苛刻,雙方都很難承受。
如果以通常的眼光看,這個無上限合同其實沒有什麽問題。大安是一個農業國,農業國哪裏有嫌糧食多的?而彼時的東南亞則是萬國輻輳的海貿聚集地,海商們無論拿到多少工業品都可以順手倒出去,一本萬利。當時的英吉利與西班牙荷蘭等正打得熱鬧,正好用中國的廉價工業品傾銷死這些老冤家。
但執行的結果嘛,卻是完全超乎了雙方的預料。海商們沒有預料到沿海工業技術進步速度的狂猛——實際上,在海剛峰大力引入新技術並充分組織勞力之後,僅江浙一帶的產量便超越了十年前全國的總和,增產的潛力幾乎無窮無盡,完全的予取予求;但大安同樣也沒有預料到東南亞的極度富庶、農業技術的進步,以及英吉利的持續不做人——海剛峰給內閣的公文中引用海商的原話,認為換來的糧食大概在五十萬石上下;為他背書的穆祺則認為,起碼可以有一百萬石的收入;但他們都沒有想到,英吉利人完全可以把天竺及周遭小國的最後一粒糧食給榨出來,填飽資本永無休止的大嘴。】
穆祺毫不意外的捏了捏鼻樑,心中微有起伏。
帶英一向的大缺大德是絲毫不出他的意外,簡直是世界貿易史上的日經操作。唯一有些驚訝的反倒是海剛峰的升遷速度——八年九年的時間內從縣令爬到正部級的巡撫,甚至有資格代替朝廷與海商談判——這個飛升速度簡直比原本歷史還要匪夷所思,足以叫進士出身的科甲官員都道心破碎。
這就是先天名臣聖體嗎?
……而且吧,從這個什麽歷史論述來看,人家海剛峰能迅速爬到這個位置,還真不是靠了臂膀和關係。所謂平淡裏見真章,其餘的不說,單單「淞滬的工業生產」一行小字,隱匿的便是足以彪炳千秋的大功勞——現在的鬆江府可不是後世的上海,因為水道密集河流泛濫,一切經濟活動都很難開展;如果不是海剛峰費盡心力疏通水道興修水利,絕對不可能有什麽「工業生產」,更遑論後來之「大上海」!
修水利修出個幾百年的經濟中心,這樣無大不大的奇功,當個巡撫又怎麽了?這還算委屈了呢!
ssr就是ssr ,給個舞台人家就能發光發亮,耀眼奪目,可以從歷史的縫隙裏都透出風采來。一般人羨慕也羨慕不來的。
穆·一般人·祺嘆了口氣。
【所以說,這項條約執行的結果便相當之匪夷所思。協定實施第一年的三百九十萬石還隻是試一試水,如果真正開足了運力執行,那麽後續每年運來的糧食應該在五百萬石以上——五百萬石以上,這已經不是任何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的了。不要說什麽倉庫的問題,就算真的從寸土寸金的京城擠出地修了倉庫,彼時尚且原始的防腐技術也沒辦法儲備這麽大數量的糧食。隻要存上幾年,京城的倉庫也必定會腐朽生蟲。
而從風向上來看,到時候臭氣漫天飄灑,第一個就要往皇宮和內閣裏灌——西苑風水好,特別的聚氣嘛。
到了這個地步,朝廷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在臭氣的威脅下官僚們的辦事速度變得相當之迅速。當年秋季,內閣就擬定了漕運改革的大綱,大幅度削減了北方各省上交京師的糧食定額,將漕糧縮為一百萬石每年(到第二年削減為了五十萬石),並根據海運的狀況做了布置。東南亞稻米一年三熟,所以海運一年運輸三次,內閣會根據存糧做調整,實時決定下一年漕運數量,即著名的「海漕兼用」原則。
這個改革的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漕運的開銷相當之驚人,為了運輸每年四百五十萬石漕糧,沿途的消耗便在一千六百萬石左右,每往京師輸送一石米,成本便在四石米以上。所以,僅僅是削減漕糧這一項措施,便為江南節省下了上千萬石的糧米,至於沿途所減少的騷擾、攤派、勒索,更是無計其數。
詔令下達後的當年,江南民氣便為之一舒,時人稱為「自高祖以來未曾有」——從高祖皇帝以來,南方便沒有這樣輕鬆緩和的時候。
甚而言之,連保守者擔心的既得利益集團也並沒有表示出過大的反抗。當時普遍有種看法,認為漕運是「百萬槽工衣食所係」,一但削減後槽工無所事事,必然引發劇烈的社會動盪。但事實證明,多餘的人力並沒有被浪費掉。事先開設在天津青島濟南各地的火藥工廠及冶鐵工廠迅速吸收了過剩的勞動力,並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為廣袤的海外市場提供了更多、更新、更好的產品。
於是乎,一個美妙的正循環就此形成了——海外市場的糧食節省了人力,節省下的人力投入產業升級中,為海外市場供應巨量的商品,賺取更加豐富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