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千萬兩白銀的收入僅僅是變法輝煌成功的一個序幕。隨著東瀛及殷地(部分文獻亦稱美洲)超級銀礦的開採、全新提煉技術的進步,大安國庫幾乎是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在迅速膨脹。在天津、青島、秦皇島諸港口修建成功之後,保守派用來攻訐變法的最後一個藉口也消失了——甲寅變法後的第八年,僅經由海貿輸入京師的糧食多達三百九十萬石,數量之多完全超出預計;以至於京城的倉庫都不堪負荷,不能不緊急調用天津的府庫。
由於天津衛的庫房荒廢多年、有失打理,淤積的糧食存放數月之後,竟因高溫而腐爛發芽,給沿途百姓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當時天津一帶酸腐文人狂拍馬屁,竟然還引用史記「太倉之粟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記載,誇讚這是堪比文景之治一樣的盛世。
但很快,糧食腐敗的惡臭就隨海風四散飄灑,所過之人無不作嘔,當然也就舔不下去了。而天津衛的地方官頗為不滿,稱唿彼時的內閣為「豆汁閣老」,據說是因為當時存放的糧食中有大量的綠豆,腐壞後與京城小吃豆汁的滋味相差無幾;又是在陰陽當時掌樞的某位內閣重臣喜喝豆漿,估計是一時癲狂不明所以,才會想出這種餿主意……】
穆祺:…………
不是,你都已經寫明白這個份上了,何必還要遮遮掩掩呢?什麽叫「愛喝豆漿」的某位重臣?內閣裏除了老子還有誰天天喝豆漿排重金屬?!
再說了,其餘的種種汙衊也就罷了,「一時癲狂」又是個什麽意思?
所以說歷史片段就是這點不好,在滿足好奇心之餘往往也會叫人破防。譬如在穆祺心裏,這個什麽「豆汁閣老」的稱唿就實在是冤枉到了極點,萬萬不能忍受——天可憐見,就算他真能在內閣話事了,又怎麽指揮得動天津衛呢?
天津衛九河下稍,算是拱衛京師最緊要的一道門戶。以當今聖上那種猜忌冷酷陰晴不定的性子,怎麽可能會把這樣緊要的地方託付給外人?事關天津的一切大事都必定是由老登親自裁決,輪得到他這個小小的外臣發言嗎?
什麽「豆汁閣老」,無非是一群慫貨不敢找飛玄真君叫板,隻好將鍋往可憐無助又膽小的穆國公世子頭上扣罷了——僅僅甩鍋也就罷了,偏偏這些人為了汙衊口不擇言,竟然還給他栽了個「癲狂」的罪名!
難道我看起來像是會隨時癲狂的人嗎?穆國公世子隻覺憤憤不平!
不過,哪怕是栽贓的廢話也是有它的用處的。從這個無理之極的「豆汁閣老」中,穆祺依舊能窺伺到未來的一點痕跡——官僚們當然不會閑著沒事痛罵一個毫無影響力的空架子;無論是甩鍋也好汙衊也罷,能被人私下裏陰陽怪氣,至少說明在這所謂「甲寅變法」的第八年裏,自己依舊能牢牢掌握著局勢。改革的步調還在預期之內……
當然,這倒不是說他是有意要運幾萬斤綠豆把天津熏成豆汁的(再說這不得怪地方官自己保管不善嗎?憑什麽甩鍋給內閣!),但能夠從海外運輸三百九十萬擔糧食入京城,其意義之重大恐怕還在歲入的那三千一百餘萬兩白銀之上。
糧食的密度大大的低於白銀,能夠平安無事的運送如此之巨量的糧食,意味著航海技術已經有了一次巨大的突破,足以改變整個海運格局的突破——所謂民以食為天,這個數量級別的海上糧食運輸,引發的變故必定是難以想像的。
穆祺思索片刻,再次向下一劃。
【三百九十萬石。如果對這個數字沒有印象的話,那麽可以迴顧大安一朝至關重要的漕運。為了滿足京城及北方邊軍的糧食需求,自太宗永樂十六年開始,命令浙江、江西及蘇州等九府,每年向京師運糧三百萬石;至成化年間,數字進一步上漲,朝廷定下規製,將漕運的數量固定為四百五十萬石每年,從此再無變更。
若以此計算,那麽僅通過海運輸入京城的糧食便幾乎可以與漕運的總和相媲美;京城存糧驟然暴增一倍,也難怪儲備上會出大岔子。】
老子就是說嘛!這分明得怪前代的皇帝沒有成算,不曉得提前在京城準備好空地擴建糧倉,又怎麽能責怪我們這些大臣!
……不過,這個數字的確是驚人的。自大安遷都北方之後,由南向北的漕運已經是朝廷絕對的命脈,決定了整個華北生死存亡的大血管。究其根本,在自然條件迅速惡化之後,淤積了大量權貴與軍隊的京城是根本無法自給的,必須要仰仗江南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而內河的水運是唯一可以大規模運送糧食的方案,絕沒有其他的備選。所以,無論耗費多大的代價,無論將民力壓榨到什麽地步,朝廷都必須維持這一條航路。
但是,如果海運也能運輸數量相同的糧食,那政治意義可就大不一樣了。
穆祺沉吟片刻,又向下一滑,果然看到了意想中的內容:
【巨大數量的糧食極大的衝擊了保守的大安朝廷。而這種衝擊還遠沒有停止——事實上,這三百九十萬石的糧食僅僅是海貿威力的冰山一角而已。當時浙江江蘇及淞滬一帶的棉布陶器及絲綢的生產已經極度興旺,甚至因為技術革新而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徵兆。
為了解決過多的布匹與陶器鐵器,當時的浙江巡撫海剛峰秉承內閣閣員穆祺的指示,與東南亞的暹羅、緬甸、呂宋等國及英占天竺簽訂了一份大額的供銷合同,約定以工業品交換糧食,並由海商承運到天津港口,史稱穆-海協定。】
由於天津衛的庫房荒廢多年、有失打理,淤積的糧食存放數月之後,竟因高溫而腐爛發芽,給沿途百姓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當時天津一帶酸腐文人狂拍馬屁,竟然還引用史記「太倉之粟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記載,誇讚這是堪比文景之治一樣的盛世。
但很快,糧食腐敗的惡臭就隨海風四散飄灑,所過之人無不作嘔,當然也就舔不下去了。而天津衛的地方官頗為不滿,稱唿彼時的內閣為「豆汁閣老」,據說是因為當時存放的糧食中有大量的綠豆,腐壞後與京城小吃豆汁的滋味相差無幾;又是在陰陽當時掌樞的某位內閣重臣喜喝豆漿,估計是一時癲狂不明所以,才會想出這種餿主意……】
穆祺:…………
不是,你都已經寫明白這個份上了,何必還要遮遮掩掩呢?什麽叫「愛喝豆漿」的某位重臣?內閣裏除了老子還有誰天天喝豆漿排重金屬?!
再說了,其餘的種種汙衊也就罷了,「一時癲狂」又是個什麽意思?
所以說歷史片段就是這點不好,在滿足好奇心之餘往往也會叫人破防。譬如在穆祺心裏,這個什麽「豆汁閣老」的稱唿就實在是冤枉到了極點,萬萬不能忍受——天可憐見,就算他真能在內閣話事了,又怎麽指揮得動天津衛呢?
天津衛九河下稍,算是拱衛京師最緊要的一道門戶。以當今聖上那種猜忌冷酷陰晴不定的性子,怎麽可能會把這樣緊要的地方託付給外人?事關天津的一切大事都必定是由老登親自裁決,輪得到他這個小小的外臣發言嗎?
什麽「豆汁閣老」,無非是一群慫貨不敢找飛玄真君叫板,隻好將鍋往可憐無助又膽小的穆國公世子頭上扣罷了——僅僅甩鍋也就罷了,偏偏這些人為了汙衊口不擇言,竟然還給他栽了個「癲狂」的罪名!
難道我看起來像是會隨時癲狂的人嗎?穆國公世子隻覺憤憤不平!
不過,哪怕是栽贓的廢話也是有它的用處的。從這個無理之極的「豆汁閣老」中,穆祺依舊能窺伺到未來的一點痕跡——官僚們當然不會閑著沒事痛罵一個毫無影響力的空架子;無論是甩鍋也好汙衊也罷,能被人私下裏陰陽怪氣,至少說明在這所謂「甲寅變法」的第八年裏,自己依舊能牢牢掌握著局勢。改革的步調還在預期之內……
當然,這倒不是說他是有意要運幾萬斤綠豆把天津熏成豆汁的(再說這不得怪地方官自己保管不善嗎?憑什麽甩鍋給內閣!),但能夠從海外運輸三百九十萬擔糧食入京城,其意義之重大恐怕還在歲入的那三千一百餘萬兩白銀之上。
糧食的密度大大的低於白銀,能夠平安無事的運送如此之巨量的糧食,意味著航海技術已經有了一次巨大的突破,足以改變整個海運格局的突破——所謂民以食為天,這個數量級別的海上糧食運輸,引發的變故必定是難以想像的。
穆祺思索片刻,再次向下一劃。
【三百九十萬石。如果對這個數字沒有印象的話,那麽可以迴顧大安一朝至關重要的漕運。為了滿足京城及北方邊軍的糧食需求,自太宗永樂十六年開始,命令浙江、江西及蘇州等九府,每年向京師運糧三百萬石;至成化年間,數字進一步上漲,朝廷定下規製,將漕運的數量固定為四百五十萬石每年,從此再無變更。
若以此計算,那麽僅通過海運輸入京城的糧食便幾乎可以與漕運的總和相媲美;京城存糧驟然暴增一倍,也難怪儲備上會出大岔子。】
老子就是說嘛!這分明得怪前代的皇帝沒有成算,不曉得提前在京城準備好空地擴建糧倉,又怎麽能責怪我們這些大臣!
……不過,這個數字的確是驚人的。自大安遷都北方之後,由南向北的漕運已經是朝廷絕對的命脈,決定了整個華北生死存亡的大血管。究其根本,在自然條件迅速惡化之後,淤積了大量權貴與軍隊的京城是根本無法自給的,必須要仰仗江南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而內河的水運是唯一可以大規模運送糧食的方案,絕沒有其他的備選。所以,無論耗費多大的代價,無論將民力壓榨到什麽地步,朝廷都必須維持這一條航路。
但是,如果海運也能運輸數量相同的糧食,那政治意義可就大不一樣了。
穆祺沉吟片刻,又向下一滑,果然看到了意想中的內容:
【巨大數量的糧食極大的衝擊了保守的大安朝廷。而這種衝擊還遠沒有停止——事實上,這三百九十萬石的糧食僅僅是海貿威力的冰山一角而已。當時浙江江蘇及淞滬一帶的棉布陶器及絲綢的生產已經極度興旺,甚至因為技術革新而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徵兆。
為了解決過多的布匹與陶器鐵器,當時的浙江巡撫海剛峰秉承內閣閣員穆祺的指示,與東南亞的暹羅、緬甸、呂宋等國及英占天竺簽訂了一份大額的供銷合同,約定以工業品交換糧食,並由海商承運到天津港口,史稱穆-海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