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主官空缺一年有餘,上虞的混亂可想而知;這時候推人去當官,絕不是抬舉,而是直接送進了火坑。
海剛峰翻過兵部的邸報,當然知道沿海那近乎於一敗塗地的局勢。於是沉默片刻,朝世子拱一拱手:
「……世子的話,在下都記得了。但請恕我不敬,要冒昧問世子幾個疑問。」
穆祺微笑:「先生請說,在下知無不言。」
海剛峰道:「敢問世子,是在什麽時候盯上的上虞縣?」
穆祺道:「兩年以前。」
兩年來,他搜集消息安插人手,各項方案推演至今,仍舊不得要領。直到今天石破天驚,送來了破局的關鍵。
海剛峰又道:「一個小小縣令,穆國公府應該是唾手可辦,世子為何拖延到現在?」
「當然是因為有難處。」
「敢問是何難處?」
「數年前的倭寇之亂雖然平息,但餘波所及,江浙地方從來就沒有安靜過。」穆祺緩緩道:「因為朝廷與地方的種種掣肘,安插在沿海的間諜、暗探、走私商販不計其數,更能收買官吏,曲為庇護;有些行跡詭秘的倭人,甚至還捐納有國朝的官身,手持衙門的令牌招搖過市!這樣複雜的局勢,尋常的地方官去了,要麽同流合汙,沆瀣一氣;要麽便束手束腳,被架在半空;若是查得深了,怕不是還有性命之憂。」
這一番話條理清晰,邏輯縝密,哪裏有先前傳聞中顛公的半分影子?海剛峰不覺沉默了片刻。不過,他並不在乎所謂「性命之憂」,所認真關注的,卻是穆國公世子言辭中沿海近乎糜爛崩潰的境地。
穆國公世子說自己預備兩年有餘,看來絕非虛言。僅僅從兵部的公文邸報裏,決計看不到這樣觸目驚心的現實。
海剛峰默然了。
「賈誼治安疏中說,天下明明已經危如累卵,但察覺到的人卻寥寥可數;大多數人獲愚或諂,不過清歌於漏舟之上而已。如今的江南,大致也是這麽個局麵。」穆祺道:「上貪下愚,土崩魚爛;有門路的隨波逐流,與倭人大搞走私;沒門路的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整個局麵是文恬武嬉,一潭死水,非得拖到大廈傾頹、生靈塗炭的地步不可。麵對這樣的境地,必得有人精誠於心,一往無前,先在江浙打開局麵。」
歷史上倭寇之亂蔓延東南,數年不能平息。固然有中樞軟弱、軍備渙散的惡果;但沿海官吏望風而逃,怯弱如雞,卻使得倭寇勢如鼎沸,完全不可平息。而沿海百姓的境遇,更是慘到無以復加——你總不能指望倭寇有什麽人性,那受害者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已經知曉這樣的結局,那也隻能救一個是一個。哪怕多保全一個縣,也為將來多蓄養一分元氣。更何況,後日倭寇侵略迅速擴大,何嚐不是由沿海官吏的軟弱引誘而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設若一拳沒有打開,反而撲通跪倒,搖尾乞憐呢?倭寇來襲時沿海那種山崩地裂的局勢,簡直讓人心驚膽寒!
他必須得挑選一個精鋼不能奪其誌的人物,才能像釘子一樣頂住異日山唿海嘯的狂潮!
這樣的大事容不得半點遮掩,非得心甘情願、誌同道合不可。所以穆祺也毫不偽飾,直接交了底。
海剛峰稍稍動容,但還是噓了口氣。
「……如果東南真到了這個地步。」他慢慢道:「以在下微薄之力,未必能挽迴什麽。隻怕反而會誤了大局。」
不提個人的生死榮辱,而隻論抗倭的大局,那言下之意就很明確了。
「既然是我舉薦了先生,那當然要負責到底。」穆祺指了指桌上的腰帶:「隻要先生拿著這條腰帶上任,那穆國公府在江南的一切力量便聽由先生驅使。強龍與地頭蛇難較勝負,但總能讓人忌憚一二。此外,朝中不久之後就會有莫大的變故,屆時先生若能借力打力,定能有意料不到的收穫……至少至少,也能把倭人的間諜們一掃而空,不留後患。」
海剛峰一愣:「會有什麽變故?」
若真如穆國公世子所言,倭人的探子已經猖狂到可以公然持令牌招搖過市,那必然已經是樹大根深,難以拔除;即使國公府這樣的勛貴,也很難一掃而光。除非……除非當今皇帝下定決斷,不惜攪動朝局,也要以雷霆之勢,強力一擊。
但飛玄真君清妙帝君,會是這樣為沿海百姓著想的人麽?
作為隨駕數年的近臣,穆國公世子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不是。
但在海剛峰疑惑的表情之前,穆祺卻隻微微一笑:
「這個嘛,就是天機不可泄漏了。」
大概是想起了穆國公府的身份,在世子擺足了「我上麵有人」的架勢之後,海剛峰似乎終於被說服了。他沉思片刻,還是拱手一禮:
「若真如世子所言,在下願竭綿薄之力。」
·
以穆國公府的權勢,安排一個上虞縣丞是綽綽有餘,毫不費力;上虞又是歷次倭寇襲擾的重點,本該著力經營。但當地的情形實在太糟,貿然派官純屬坑人,反覆舉棋不定,才拖到了現在。
如今能有幸抽到海剛峰這張ssr,穆祺的一顆心也算是鬆下來了。江浙的局勢錯綜複雜,恐怕也隻有請出海剛峰這把神劍,才能彈壓局麵,籌備海防。另一麵講,原本歷史上海剛峰一口氣考十幾年的進士,純粹就是浪費時間;以他這樣牛皮閃閃的大人物,屬於到哪裏哪裏發光,根本掩蓋不住鋒芒。要是遵照約定早十幾年踏入仕途,那最後就不隻是區區都禦史、小小副國的身份了。
海剛峰翻過兵部的邸報,當然知道沿海那近乎於一敗塗地的局勢。於是沉默片刻,朝世子拱一拱手:
「……世子的話,在下都記得了。但請恕我不敬,要冒昧問世子幾個疑問。」
穆祺微笑:「先生請說,在下知無不言。」
海剛峰道:「敢問世子,是在什麽時候盯上的上虞縣?」
穆祺道:「兩年以前。」
兩年來,他搜集消息安插人手,各項方案推演至今,仍舊不得要領。直到今天石破天驚,送來了破局的關鍵。
海剛峰又道:「一個小小縣令,穆國公府應該是唾手可辦,世子為何拖延到現在?」
「當然是因為有難處。」
「敢問是何難處?」
「數年前的倭寇之亂雖然平息,但餘波所及,江浙地方從來就沒有安靜過。」穆祺緩緩道:「因為朝廷與地方的種種掣肘,安插在沿海的間諜、暗探、走私商販不計其數,更能收買官吏,曲為庇護;有些行跡詭秘的倭人,甚至還捐納有國朝的官身,手持衙門的令牌招搖過市!這樣複雜的局勢,尋常的地方官去了,要麽同流合汙,沆瀣一氣;要麽便束手束腳,被架在半空;若是查得深了,怕不是還有性命之憂。」
這一番話條理清晰,邏輯縝密,哪裏有先前傳聞中顛公的半分影子?海剛峰不覺沉默了片刻。不過,他並不在乎所謂「性命之憂」,所認真關注的,卻是穆國公世子言辭中沿海近乎糜爛崩潰的境地。
穆國公世子說自己預備兩年有餘,看來絕非虛言。僅僅從兵部的公文邸報裏,決計看不到這樣觸目驚心的現實。
海剛峰默然了。
「賈誼治安疏中說,天下明明已經危如累卵,但察覺到的人卻寥寥可數;大多數人獲愚或諂,不過清歌於漏舟之上而已。如今的江南,大致也是這麽個局麵。」穆祺道:「上貪下愚,土崩魚爛;有門路的隨波逐流,與倭人大搞走私;沒門路的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整個局麵是文恬武嬉,一潭死水,非得拖到大廈傾頹、生靈塗炭的地步不可。麵對這樣的境地,必得有人精誠於心,一往無前,先在江浙打開局麵。」
歷史上倭寇之亂蔓延東南,數年不能平息。固然有中樞軟弱、軍備渙散的惡果;但沿海官吏望風而逃,怯弱如雞,卻使得倭寇勢如鼎沸,完全不可平息。而沿海百姓的境遇,更是慘到無以復加——你總不能指望倭寇有什麽人性,那受害者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已經知曉這樣的結局,那也隻能救一個是一個。哪怕多保全一個縣,也為將來多蓄養一分元氣。更何況,後日倭寇侵略迅速擴大,何嚐不是由沿海官吏的軟弱引誘而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設若一拳沒有打開,反而撲通跪倒,搖尾乞憐呢?倭寇來襲時沿海那種山崩地裂的局勢,簡直讓人心驚膽寒!
他必須得挑選一個精鋼不能奪其誌的人物,才能像釘子一樣頂住異日山唿海嘯的狂潮!
這樣的大事容不得半點遮掩,非得心甘情願、誌同道合不可。所以穆祺也毫不偽飾,直接交了底。
海剛峰稍稍動容,但還是噓了口氣。
「……如果東南真到了這個地步。」他慢慢道:「以在下微薄之力,未必能挽迴什麽。隻怕反而會誤了大局。」
不提個人的生死榮辱,而隻論抗倭的大局,那言下之意就很明確了。
「既然是我舉薦了先生,那當然要負責到底。」穆祺指了指桌上的腰帶:「隻要先生拿著這條腰帶上任,那穆國公府在江南的一切力量便聽由先生驅使。強龍與地頭蛇難較勝負,但總能讓人忌憚一二。此外,朝中不久之後就會有莫大的變故,屆時先生若能借力打力,定能有意料不到的收穫……至少至少,也能把倭人的間諜們一掃而空,不留後患。」
海剛峰一愣:「會有什麽變故?」
若真如穆國公世子所言,倭人的探子已經猖狂到可以公然持令牌招搖過市,那必然已經是樹大根深,難以拔除;即使國公府這樣的勛貴,也很難一掃而光。除非……除非當今皇帝下定決斷,不惜攪動朝局,也要以雷霆之勢,強力一擊。
但飛玄真君清妙帝君,會是這樣為沿海百姓著想的人麽?
作為隨駕數年的近臣,穆國公世子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不是。
但在海剛峰疑惑的表情之前,穆祺卻隻微微一笑:
「這個嘛,就是天機不可泄漏了。」
大概是想起了穆國公府的身份,在世子擺足了「我上麵有人」的架勢之後,海剛峰似乎終於被說服了。他沉思片刻,還是拱手一禮:
「若真如世子所言,在下願竭綿薄之力。」
·
以穆國公府的權勢,安排一個上虞縣丞是綽綽有餘,毫不費力;上虞又是歷次倭寇襲擾的重點,本該著力經營。但當地的情形實在太糟,貿然派官純屬坑人,反覆舉棋不定,才拖到了現在。
如今能有幸抽到海剛峰這張ssr,穆祺的一顆心也算是鬆下來了。江浙的局勢錯綜複雜,恐怕也隻有請出海剛峰這把神劍,才能彈壓局麵,籌備海防。另一麵講,原本歷史上海剛峰一口氣考十幾年的進士,純粹就是浪費時間;以他這樣牛皮閃閃的大人物,屬於到哪裏哪裏發光,根本掩蓋不住鋒芒。要是遵照約定早十幾年踏入仕途,那最後就不隻是區區都禦史、小小副國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