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錯,對海剛峰這類人物來說,都禦史也不過是區區而已。
雖然國朝舊製,非翰林不入內閣;但混個六部尚書,還是大有指望的。如果按時間推算,等海剛峰位列台閣、參贊機務之時,也恰恰是張太嶽修成正果,正式化身攝宗之日。他日兩大巔峰高手紫禁對決,那一番天雷勾動地火,那種歷史轉折的強勁張力,真讓世子激動得渾身發抖!
媽的,這個瓜我是吃定了!
·
這一番熱情持續了很久,等到穆祺親自送走海剛峰,才興致沖沖踏入書房,先是左右顧盼,一邊為自己的創意自得,一邊沉思揣摩,隨後命人研墨鋪紙,拈起了木架上閑置許久的毛筆。
到了穆國公這個級別,寫摺子寫公文一律有清客相公幫忙,甚至都不必揣摩字句;等到自己親自上手落筆,那基本就是要放大招了。
這確實也是大招。穆祺屏息凝神良久,才終於落下第一筆:
【密】
——不錯,這是一封密奏。
老道士醉心丹藥之餘,同樣不忘鞏固權力;為了鉗製百官掌控局勢,賜給了不少親信密奏的權力,允許他們「風聞奏事」、「勿拘常理」,奏摺內容也往往天馬行空,大大出乎正常邏輯之外。穆國公府乃皇帝鐵桿,世子當然也有這麽一顆密奏的銀印,隻不過勛貴們集體擺爛躺平,很少使用而已了。
但現在逼到了極點,穆祺也顧不得往日的規矩。他逶迤寫下了自己這幾日與倭人談判的見聞,重點強調倭國的「中日並尊」、「東皇、西皇」、高麗「靖難」之說——當然,東廠黃公公肯定也會把同樣的消息帶給老道,但如何解讀情報,就是上書之人的能耐了。
譬如,在寫完倭人種種妄語之後,穆祺沒有如尋常臣子一般痛斥彼等國的不臣之心,而是宕開一筆,寫下了倭國「建文後人」的傳言。
先有「建文後人」,再有「中日並尊」,您不覺得這實在太巧了麽陛下?
當然,這隻是捕風捉影,預先埋一顆暗子,以觀後效而已。但以穆祺的身份,卻格外適合埋這顆暗子——他祖上是跟著太宗皇帝奉天靖難、一路南下的;正因這樣的家學淵源,所以沒有人比穆國公世子更懂建文餘孽!
至於倭國為什麽會有建文餘孽,那其實也不難解釋。當年太宗皇帝命人六下南洋,不就是在想在海外尋找自己侄兒的蹤跡麽?建文蹈於海外,本來就是國朝的共識。
而眾所周知,高祖皇帝計劃縝密,早就給後代子孫預備了諸多脫逃的門路。即使真要從海上逃遁,安身也不會隻局限於區區南洋一地,四處奔波,隨時隱蔽,才是上策。太宗皇帝之所以徒勞無功,正是沒有看破自己親爹的招數!
穆祺籌謀已久,此刻靈感迸發,洋洋灑灑,頃刻間便寫下數百上千字,一吐心中暢想。要論文辭優美,引經據典,他當然遠不能與翰林學士相比;但論史料充足,想像豐富,天下又有誰是他的敵手?他以一列舉了倭國高麗安南緬甸諸多的史料,逐一分析比對,仔細揣摩,大開腦洞,最後嚴謹的得出了自己的推想:
從種種證據判斷,建文帝及其餘孽必然預備了一個遠逃海外、四散流布的方案;企圖借著海外的勢力反攻大陸,再行復辟。
——這就是持續兩百年,綿延近十代人的流浪建文計劃,爾等文官識不識得?
認不得也沒有關係,穆國公世子火眼金睛,已經一眼看穿了建文餘孽的詭計。他甚至還可以大膽斷定,海外倭國就是建文餘孽反攻大陸的重要基地,倭人野心難馴,所以才這般的狂悖不經,惡逆犯上!
你說倭國並無此意?那我倒問問你,如果不是圖謀反攻中原,他們往沿海安插間諜、派遣倭寇、收買京中官員,又是要做什麽?
——你看,這種種蛛絲馬跡,一一都連上了吧?鐵一樣的事實橫亙在前,誰還敢誹謗世子是在發癲胡說?這樣的心思縝密、高瞻遠矚,不是精忠報國又是什麽!
如此寫到最後,穆祺筆鋒一轉,為自己的密折訂下最後的基調:
【……正因如此,才必得加強海軍,籌備海防,上慰太宗皇帝在天之英靈。畢竟,中倭友誼淵遠流長,絕不允許一小撮建文分子阻止了中倭邦交的大局!】
第22章 痛罵
政治鬥爭講究的就是個以快打快, 不給敵人絲毫喘息的功夫。小閣老與穆國公世子見麵後不過六七日,周至成的親弟弟,兵部清吏司主事周至中便哭哭啼啼上了許府大門, 跪下框框磕大頭:
「表舅舅,求你救我大哥一救!」
自己的親戚上門這般哭求,正在苦苦參悟自然大道的許閣老終於坐不住了。他一身道袍, 從閉關的清室中踱了出來, 命人扶起周至中:
「何必如此急躁?」
大概是真從飛玄真君的青詞中參悟出了什麽天人化身的大道,或者是這幾日磕金丹磕得有些重金屬中毒反應不靈, 許閣老的聲音飄渺清雅, 隱然有得道高人的風度。周至中愕然抬頭,卻見自己的表舅舅寬袍緩帶, 飄飄的從屏風後現身。
清吏司主事無緣麵聖,當然不知道這是當今飛玄真君清妙帝君萬壽帝君最喜愛的穿搭,簡稱大撲棱蛾子流。當然, 許閣老不敢僭越聖上,哪怕在家悟道,穿的也隻是一件素白的麻布袍子, 不帶多餘的紋路。
雖然國朝舊製,非翰林不入內閣;但混個六部尚書,還是大有指望的。如果按時間推算,等海剛峰位列台閣、參贊機務之時,也恰恰是張太嶽修成正果,正式化身攝宗之日。他日兩大巔峰高手紫禁對決,那一番天雷勾動地火,那種歷史轉折的強勁張力,真讓世子激動得渾身發抖!
媽的,這個瓜我是吃定了!
·
這一番熱情持續了很久,等到穆祺親自送走海剛峰,才興致沖沖踏入書房,先是左右顧盼,一邊為自己的創意自得,一邊沉思揣摩,隨後命人研墨鋪紙,拈起了木架上閑置許久的毛筆。
到了穆國公這個級別,寫摺子寫公文一律有清客相公幫忙,甚至都不必揣摩字句;等到自己親自上手落筆,那基本就是要放大招了。
這確實也是大招。穆祺屏息凝神良久,才終於落下第一筆:
【密】
——不錯,這是一封密奏。
老道士醉心丹藥之餘,同樣不忘鞏固權力;為了鉗製百官掌控局勢,賜給了不少親信密奏的權力,允許他們「風聞奏事」、「勿拘常理」,奏摺內容也往往天馬行空,大大出乎正常邏輯之外。穆國公府乃皇帝鐵桿,世子當然也有這麽一顆密奏的銀印,隻不過勛貴們集體擺爛躺平,很少使用而已了。
但現在逼到了極點,穆祺也顧不得往日的規矩。他逶迤寫下了自己這幾日與倭人談判的見聞,重點強調倭國的「中日並尊」、「東皇、西皇」、高麗「靖難」之說——當然,東廠黃公公肯定也會把同樣的消息帶給老道,但如何解讀情報,就是上書之人的能耐了。
譬如,在寫完倭人種種妄語之後,穆祺沒有如尋常臣子一般痛斥彼等國的不臣之心,而是宕開一筆,寫下了倭國「建文後人」的傳言。
先有「建文後人」,再有「中日並尊」,您不覺得這實在太巧了麽陛下?
當然,這隻是捕風捉影,預先埋一顆暗子,以觀後效而已。但以穆祺的身份,卻格外適合埋這顆暗子——他祖上是跟著太宗皇帝奉天靖難、一路南下的;正因這樣的家學淵源,所以沒有人比穆國公世子更懂建文餘孽!
至於倭國為什麽會有建文餘孽,那其實也不難解釋。當年太宗皇帝命人六下南洋,不就是在想在海外尋找自己侄兒的蹤跡麽?建文蹈於海外,本來就是國朝的共識。
而眾所周知,高祖皇帝計劃縝密,早就給後代子孫預備了諸多脫逃的門路。即使真要從海上逃遁,安身也不會隻局限於區區南洋一地,四處奔波,隨時隱蔽,才是上策。太宗皇帝之所以徒勞無功,正是沒有看破自己親爹的招數!
穆祺籌謀已久,此刻靈感迸發,洋洋灑灑,頃刻間便寫下數百上千字,一吐心中暢想。要論文辭優美,引經據典,他當然遠不能與翰林學士相比;但論史料充足,想像豐富,天下又有誰是他的敵手?他以一列舉了倭國高麗安南緬甸諸多的史料,逐一分析比對,仔細揣摩,大開腦洞,最後嚴謹的得出了自己的推想:
從種種證據判斷,建文帝及其餘孽必然預備了一個遠逃海外、四散流布的方案;企圖借著海外的勢力反攻大陸,再行復辟。
——這就是持續兩百年,綿延近十代人的流浪建文計劃,爾等文官識不識得?
認不得也沒有關係,穆國公世子火眼金睛,已經一眼看穿了建文餘孽的詭計。他甚至還可以大膽斷定,海外倭國就是建文餘孽反攻大陸的重要基地,倭人野心難馴,所以才這般的狂悖不經,惡逆犯上!
你說倭國並無此意?那我倒問問你,如果不是圖謀反攻中原,他們往沿海安插間諜、派遣倭寇、收買京中官員,又是要做什麽?
——你看,這種種蛛絲馬跡,一一都連上了吧?鐵一樣的事實橫亙在前,誰還敢誹謗世子是在發癲胡說?這樣的心思縝密、高瞻遠矚,不是精忠報國又是什麽!
如此寫到最後,穆祺筆鋒一轉,為自己的密折訂下最後的基調:
【……正因如此,才必得加強海軍,籌備海防,上慰太宗皇帝在天之英靈。畢竟,中倭友誼淵遠流長,絕不允許一小撮建文分子阻止了中倭邦交的大局!】
第22章 痛罵
政治鬥爭講究的就是個以快打快, 不給敵人絲毫喘息的功夫。小閣老與穆國公世子見麵後不過六七日,周至成的親弟弟,兵部清吏司主事周至中便哭哭啼啼上了許府大門, 跪下框框磕大頭:
「表舅舅,求你救我大哥一救!」
自己的親戚上門這般哭求,正在苦苦參悟自然大道的許閣老終於坐不住了。他一身道袍, 從閉關的清室中踱了出來, 命人扶起周至中:
「何必如此急躁?」
大概是真從飛玄真君的青詞中參悟出了什麽天人化身的大道,或者是這幾日磕金丹磕得有些重金屬中毒反應不靈, 許閣老的聲音飄渺清雅, 隱然有得道高人的風度。周至中愕然抬頭,卻見自己的表舅舅寬袍緩帶, 飄飄的從屏風後現身。
清吏司主事無緣麵聖,當然不知道這是當今飛玄真君清妙帝君萬壽帝君最喜愛的穿搭,簡稱大撲棱蛾子流。當然, 許閣老不敢僭越聖上,哪怕在家悟道,穿的也隻是一件素白的麻布袍子, 不帶多餘的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