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正使盡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華。”這正月裏的一陣春雪雖帶嚴寒,來勢洶洶,卻也去的甚快,不消幾日便融化得無跡可尋。出了正月,和風送暖,萬物複蘇,對於民以食為天的列朝列代來說,仲春的一件大事便是“籍田禮”了。
所謂“籍田禮”,是由天子躬身,下田犁地,以示榜樣。它既包含對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的祈盼,表達了統治者對“勸農耕桑”的重視,又契合了禮製文化——正所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禮之三本也。”可是今年的“籍田禮”,卻因為正月裏的流民事件顯得與往年大不相同。
齊曆二月十一,這天一大早,齊帝率太子、文武百官至城東郊先農壇祭拜先農神後,便換上親耕禮服,到親耕田行親耕禮。按慣例,皇帝不過是象征性扶著犁尾走上幾步,禮儀官便宣布禮成。這一次齊帝竟堅持犁了一箭之地,累得滿頭大汗,方才走上田埂,在場的眾人驚得下巴都要掉了。
行完“籍田禮”,第二日內廷便傳出旨意:
“民,國之本也;田,民之本也。今秦代二州流民衣食無著,嗷嗷待哺,又京郊周縣,無主之田甚多。民不可無食,地不可荒蕪。著依議由皇太子會同戶部、京兆府諸有司衙門,重新丈核孟、新、宜三縣無主之田,妥善安置秦代二州流民,以固國本,以安民心。欽此!”
聖諭一出,算是正式將安置流民一事拉開了帷幕。
因此事由太子蕭鳴龍統領,他打定主意,將日常處理政務的明德殿騰了出來,又從東宮、戶部、京兆府衙門抽了六名經驗豐富的司官,六十名年輕幹吏,分成三個核查組,每組對應一個縣,他自己則帶著滕王蕭元嬰、蕭狄、安靜思、龍少陽等一幹人居中調度。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事名義上是太子攬總,實際上卻是由二蕭、安、龍四人具體經辦。他們每隔兩日寫一條陳,奏明進展,呈太子禦覽。
這四人之中,滕王天潢貴胄,拉進來有抬價之嫌,做做樣子,平素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蕭狄腿腳不便,隔三差五過來巡視一番,其餘日子種花鬥鳥,聽曲觀舞,怡然自樂。安靜思雖是幾乎天天應卯,無奈武人出身,於政務理民一竅不通,不過這人倒有自知之明,從不橫加插手,文案簽字過手而已。如此一來,重擔便都落在了龍少陽身上,他起初也是門外漢,卻謙恭謹慎,不恥下問,與司官小吏打成一片,日子久了,事務也漸漸熟絡。
這些司官小吏們,曆事已久,對這四人來意自是心知肚明,無外乎搶功勞、撈資本,倒也早已司空見慣,不甚抵觸,何況他們要麽是貴胄高門,要麽是新晉紅人,哪一個惹得起?過了一段時日,這些人竟發現他們並未高高在上,吆五喝六,卻是平和易處,如此一來,上上下下竟是一團和氣。
太子蕭鳴龍每隔五日親臨詢問,滕王蕭元嬰更是不時賞賜銀兩,這些司官小吏們便越發賣力苦幹。從早到晚,一麵在洛城內外設立點位,登記統計流民人數,一麵從府縣搬運文檔案卷,核對戶籍人口,催促發文,還要騰出人手跟著府縣官吏下鄉入戶丈量、複核土地,隻見偌大明德殿每日人進人出,算盤聲、說話聲混作一團,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如此忙了一月有餘,流民之數、無主之田都已統計核查清楚,跟著便是分配土地,政策本是陛下欽定,執行起來倒也順暢,又過了一月左右,土地已分了十之六七,可謂成效初著。剩下的圈占土地多半握在地方望族豪門手中,不用一番雷霆手段,讓這些人將已經吃到嘴裏的肉吐出來,絕非易事——這一點,上至太子,下至小吏,大家心裏都跟明鏡似的。
這一日上午,龍少陽正在看府縣送來的條陳文書,斜眼一瞥,見蕭元嬰正大大咧咧地斜著身子躺著,兩手搭在安樂椅扶手上,怔怔地看著藻井出神,便笑問道:“殿下,在想什麽呢?”
“我在想,安靜思這小子今日怎麽還沒有來,平素這時辰他是早就到了的——這不像他的做派。”
龍少陽調侃道:“原來殿下也有上心的事。一大早相府就來人了,說是安兄要陪相爺外出公幹——隻怕他今日不會來了。”
蕭元嬰“嗯”了一聲,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
便在這時,一陣橐橐的拐杖聲傳來,龍少陽剛站起身來,蕭狄已一拐一拐走了進來。
隻聽蕭元嬰陰陽怪氣地道:“常來的不來,不常來的倒來了。蕭狄,瞧你這氣色,真是讓小弟豔羨不已。哪像我們,整日整夜窩在這裏。哎,若是再熬上三月半年,隻怕這差事沒辦完,我就要悶死啦!”
聽他這麽說,蕭狄卻並不著惱,笑著瞧了蕭元嬰一眼,又看了看龍少陽,轉身揚聲對外道:“來人呐,即刻備一輛馬車,我們有要事外出辦理。”早有東宮侍從答應一聲去了。
蕭元嬰一骨碌從安樂椅站起身來,喜道:“蕭大哥,你這話可是當真?”轉眼間,他已將“蕭狄”換作了“蕭大哥。”
“那是當然。”蕭狄笑道,伸出手向下輕輕壓了壓,示意蕭元嬰稍安勿躁,一邊在屋裏踱著步子,悠悠道:“殿下,少陽,據府縣報上來的數目,如今這田地已分了十之六七,剩下的都是些硬骨頭了,隻怕一時半會兒難有進展。耗在這裏也是勞而無功,咱們何不借此時機,駕車到下麵府縣實地察看,既了解了實情,又活泛了筋骨。像這般整日悶在這裏,豈不是辜負了外麵這大好春光!”
龍、蕭二人聽了,心下都是甚喜,不禁拍手稱快。
當下三人同乘一輛馬車,出了平定門,徑直向西馳去。
其時正值孟夏四月,氣溫迴暖,但見沿途滿目鬱鬱蔥蔥,繁花盛開,草間樹上鳥鳴蟲叫不斷,萬物一片欣欣向榮。
馬車馳了三十來裏,進入新縣境內。此次安置流民的孟、新、宜三縣,新縣距洛城最近,安置分田之事幾已完成。一路下來,隻見道路兩邊阡陌縱橫,三三兩兩的農人散落在田間地裏,有的在犁地放水,有的在彎腰插秧,一派忙碌景象。
三人時而隔窗遙望,時而下車駐足,心中都是歡喜不已。滕王蕭元嬰自幼錦衣玉食,哪曾見過這番情形?滿是好奇,指指點點,詢來問去,龍少陽、蕭狄便在一旁耐心講解。
一路停停走走,不知不覺間,但見道路越來越窄,以至崎嶇難行,沿途風景卻越發清幽,道旁芳草如茵,周遭山丘連綿起伏,宛若波浪——原來車夫初來乍到,車行漸遠,也不識得道路,迷迷糊糊進了山間,已分不清方向了。其時日頭已高,眾人又累又餓,蕭元嬰更是叫苦連連,嚷著竟忘帶了水和幹糧。
馬車轉過一個山坳,隻見前麵路邊幾株大槐樹,高大如蓋,樹影婆娑,蕭元嬰拍了拍車廂,叫道:“車夫,在前麵大槐樹下歇息片刻,本王這腿又麻又沉,都快不聽使喚了。”邊說邊用手捶打著兩條小腿。
龍少陽正想著調侃他幾句,忽聽一個聲音道:“咦,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想不到兜兜轉轉,竟到了這裏——我早該想到的。殿下,少陽,咱們的午飯有著落了!”聲音之中,又是訝異又是激動,說話的正是蕭狄。
蕭元嬰一愣,接口道:“在哪裏,在哪裏?本王怎麽沒有看到?”
蕭狄淡淡一笑,努努嘴道:“就在前麵不遠處。”
馬車又行了約一箭之地,隻見路邊一排三間茅舍,兩側各有一株槐樹,卻是軀幹如龍,樹冠如雲。樹枝、木條、竹子等結成的籬笆,高低不一,將屋前圍了一圈,南瓜、絲瓜一類花朵三三兩兩掛在上麵,一副尋常農家的模樣。
三人下得車來,走到籬笆門前。抬眼看去,隻見院內菜畦碧綠,蜂蝶飛舞,堂屋板門卻是緊閉,除了蟲兒低吟,四下裏一片靜寂。
蕭元嬰不待商議,便高聲叫起門來。誰知一連喊了三遍,無人答應。
隔了半響,蕭元嬰向龍、蕭二人瞟了一眼,撇了撇嘴,悻悻著正欲轉身。突然間“吱呀”一聲,門板開了,走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嫗來,一身灰色粗布,白發蒼蒼,滿臉皺紋。
蕭狄見狀,忙跨步上前,躬身行禮道:“劉嬤嬤,打擾了。”
那老嫗瞧了瞧蕭狄,又將龍少陽、蕭元嬰上下打量一番,半響,不熱不冷道:“我道是誰呢,大晌午大唿小叫的,原來是你來了。你一人來也就罷了,怎麽還帶著兩個外人。你知道的——夫人最是不喜陌生人的。”
蕭狄道:“晚輩無意打攪老夫人清靜。在下一行人外出公幹,途中失了方向,又餓又累,是以做了不速之客。求在貴舍討口水喝,還請劉嬤嬤行個方便。”
那老嫗“哼”了一聲,不置可否,轉身進了一旁的偏房,卻將堂屋門板開著。
蕭元嬰聽了二人這番對話,思忖他們早已相識,又見那老嫗言辭冷漠,臉色如霜,忍不住又驚又疑,張口欲問,卻被蕭狄一個眼色止住。
當下三人推開籬笆門,穿院進屋,隻見屋內空間窄小,光線幽暗,正中擺了一張方桌,兩旁四把椅子,顏色斑駁,顯是年頭已久。右首一塊灰色粗布懸在中間,算是隔出一個廂房。
聽到有人進來,床上一人顫巍巍站了起來,走到近前。
門外的陽光透進來,隻見她鶴發雞皮,頭上一枚墨色玉釵晶瑩生光,又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婦人。
所謂“籍田禮”,是由天子躬身,下田犁地,以示榜樣。它既包含對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的祈盼,表達了統治者對“勸農耕桑”的重視,又契合了禮製文化——正所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禮之三本也。”可是今年的“籍田禮”,卻因為正月裏的流民事件顯得與往年大不相同。
齊曆二月十一,這天一大早,齊帝率太子、文武百官至城東郊先農壇祭拜先農神後,便換上親耕禮服,到親耕田行親耕禮。按慣例,皇帝不過是象征性扶著犁尾走上幾步,禮儀官便宣布禮成。這一次齊帝竟堅持犁了一箭之地,累得滿頭大汗,方才走上田埂,在場的眾人驚得下巴都要掉了。
行完“籍田禮”,第二日內廷便傳出旨意:
“民,國之本也;田,民之本也。今秦代二州流民衣食無著,嗷嗷待哺,又京郊周縣,無主之田甚多。民不可無食,地不可荒蕪。著依議由皇太子會同戶部、京兆府諸有司衙門,重新丈核孟、新、宜三縣無主之田,妥善安置秦代二州流民,以固國本,以安民心。欽此!”
聖諭一出,算是正式將安置流民一事拉開了帷幕。
因此事由太子蕭鳴龍統領,他打定主意,將日常處理政務的明德殿騰了出來,又從東宮、戶部、京兆府衙門抽了六名經驗豐富的司官,六十名年輕幹吏,分成三個核查組,每組對應一個縣,他自己則帶著滕王蕭元嬰、蕭狄、安靜思、龍少陽等一幹人居中調度。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事名義上是太子攬總,實際上卻是由二蕭、安、龍四人具體經辦。他們每隔兩日寫一條陳,奏明進展,呈太子禦覽。
這四人之中,滕王天潢貴胄,拉進來有抬價之嫌,做做樣子,平素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蕭狄腿腳不便,隔三差五過來巡視一番,其餘日子種花鬥鳥,聽曲觀舞,怡然自樂。安靜思雖是幾乎天天應卯,無奈武人出身,於政務理民一竅不通,不過這人倒有自知之明,從不橫加插手,文案簽字過手而已。如此一來,重擔便都落在了龍少陽身上,他起初也是門外漢,卻謙恭謹慎,不恥下問,與司官小吏打成一片,日子久了,事務也漸漸熟絡。
這些司官小吏們,曆事已久,對這四人來意自是心知肚明,無外乎搶功勞、撈資本,倒也早已司空見慣,不甚抵觸,何況他們要麽是貴胄高門,要麽是新晉紅人,哪一個惹得起?過了一段時日,這些人竟發現他們並未高高在上,吆五喝六,卻是平和易處,如此一來,上上下下竟是一團和氣。
太子蕭鳴龍每隔五日親臨詢問,滕王蕭元嬰更是不時賞賜銀兩,這些司官小吏們便越發賣力苦幹。從早到晚,一麵在洛城內外設立點位,登記統計流民人數,一麵從府縣搬運文檔案卷,核對戶籍人口,催促發文,還要騰出人手跟著府縣官吏下鄉入戶丈量、複核土地,隻見偌大明德殿每日人進人出,算盤聲、說話聲混作一團,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如此忙了一月有餘,流民之數、無主之田都已統計核查清楚,跟著便是分配土地,政策本是陛下欽定,執行起來倒也順暢,又過了一月左右,土地已分了十之六七,可謂成效初著。剩下的圈占土地多半握在地方望族豪門手中,不用一番雷霆手段,讓這些人將已經吃到嘴裏的肉吐出來,絕非易事——這一點,上至太子,下至小吏,大家心裏都跟明鏡似的。
這一日上午,龍少陽正在看府縣送來的條陳文書,斜眼一瞥,見蕭元嬰正大大咧咧地斜著身子躺著,兩手搭在安樂椅扶手上,怔怔地看著藻井出神,便笑問道:“殿下,在想什麽呢?”
“我在想,安靜思這小子今日怎麽還沒有來,平素這時辰他是早就到了的——這不像他的做派。”
龍少陽調侃道:“原來殿下也有上心的事。一大早相府就來人了,說是安兄要陪相爺外出公幹——隻怕他今日不會來了。”
蕭元嬰“嗯”了一聲,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
便在這時,一陣橐橐的拐杖聲傳來,龍少陽剛站起身來,蕭狄已一拐一拐走了進來。
隻聽蕭元嬰陰陽怪氣地道:“常來的不來,不常來的倒來了。蕭狄,瞧你這氣色,真是讓小弟豔羨不已。哪像我們,整日整夜窩在這裏。哎,若是再熬上三月半年,隻怕這差事沒辦完,我就要悶死啦!”
聽他這麽說,蕭狄卻並不著惱,笑著瞧了蕭元嬰一眼,又看了看龍少陽,轉身揚聲對外道:“來人呐,即刻備一輛馬車,我們有要事外出辦理。”早有東宮侍從答應一聲去了。
蕭元嬰一骨碌從安樂椅站起身來,喜道:“蕭大哥,你這話可是當真?”轉眼間,他已將“蕭狄”換作了“蕭大哥。”
“那是當然。”蕭狄笑道,伸出手向下輕輕壓了壓,示意蕭元嬰稍安勿躁,一邊在屋裏踱著步子,悠悠道:“殿下,少陽,據府縣報上來的數目,如今這田地已分了十之六七,剩下的都是些硬骨頭了,隻怕一時半會兒難有進展。耗在這裏也是勞而無功,咱們何不借此時機,駕車到下麵府縣實地察看,既了解了實情,又活泛了筋骨。像這般整日悶在這裏,豈不是辜負了外麵這大好春光!”
龍、蕭二人聽了,心下都是甚喜,不禁拍手稱快。
當下三人同乘一輛馬車,出了平定門,徑直向西馳去。
其時正值孟夏四月,氣溫迴暖,但見沿途滿目鬱鬱蔥蔥,繁花盛開,草間樹上鳥鳴蟲叫不斷,萬物一片欣欣向榮。
馬車馳了三十來裏,進入新縣境內。此次安置流民的孟、新、宜三縣,新縣距洛城最近,安置分田之事幾已完成。一路下來,隻見道路兩邊阡陌縱橫,三三兩兩的農人散落在田間地裏,有的在犁地放水,有的在彎腰插秧,一派忙碌景象。
三人時而隔窗遙望,時而下車駐足,心中都是歡喜不已。滕王蕭元嬰自幼錦衣玉食,哪曾見過這番情形?滿是好奇,指指點點,詢來問去,龍少陽、蕭狄便在一旁耐心講解。
一路停停走走,不知不覺間,但見道路越來越窄,以至崎嶇難行,沿途風景卻越發清幽,道旁芳草如茵,周遭山丘連綿起伏,宛若波浪——原來車夫初來乍到,車行漸遠,也不識得道路,迷迷糊糊進了山間,已分不清方向了。其時日頭已高,眾人又累又餓,蕭元嬰更是叫苦連連,嚷著竟忘帶了水和幹糧。
馬車轉過一個山坳,隻見前麵路邊幾株大槐樹,高大如蓋,樹影婆娑,蕭元嬰拍了拍車廂,叫道:“車夫,在前麵大槐樹下歇息片刻,本王這腿又麻又沉,都快不聽使喚了。”邊說邊用手捶打著兩條小腿。
龍少陽正想著調侃他幾句,忽聽一個聲音道:“咦,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想不到兜兜轉轉,竟到了這裏——我早該想到的。殿下,少陽,咱們的午飯有著落了!”聲音之中,又是訝異又是激動,說話的正是蕭狄。
蕭元嬰一愣,接口道:“在哪裏,在哪裏?本王怎麽沒有看到?”
蕭狄淡淡一笑,努努嘴道:“就在前麵不遠處。”
馬車又行了約一箭之地,隻見路邊一排三間茅舍,兩側各有一株槐樹,卻是軀幹如龍,樹冠如雲。樹枝、木條、竹子等結成的籬笆,高低不一,將屋前圍了一圈,南瓜、絲瓜一類花朵三三兩兩掛在上麵,一副尋常農家的模樣。
三人下得車來,走到籬笆門前。抬眼看去,隻見院內菜畦碧綠,蜂蝶飛舞,堂屋板門卻是緊閉,除了蟲兒低吟,四下裏一片靜寂。
蕭元嬰不待商議,便高聲叫起門來。誰知一連喊了三遍,無人答應。
隔了半響,蕭元嬰向龍、蕭二人瞟了一眼,撇了撇嘴,悻悻著正欲轉身。突然間“吱呀”一聲,門板開了,走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嫗來,一身灰色粗布,白發蒼蒼,滿臉皺紋。
蕭狄見狀,忙跨步上前,躬身行禮道:“劉嬤嬤,打擾了。”
那老嫗瞧了瞧蕭狄,又將龍少陽、蕭元嬰上下打量一番,半響,不熱不冷道:“我道是誰呢,大晌午大唿小叫的,原來是你來了。你一人來也就罷了,怎麽還帶著兩個外人。你知道的——夫人最是不喜陌生人的。”
蕭狄道:“晚輩無意打攪老夫人清靜。在下一行人外出公幹,途中失了方向,又餓又累,是以做了不速之客。求在貴舍討口水喝,還請劉嬤嬤行個方便。”
那老嫗“哼”了一聲,不置可否,轉身進了一旁的偏房,卻將堂屋門板開著。
蕭元嬰聽了二人這番對話,思忖他們早已相識,又見那老嫗言辭冷漠,臉色如霜,忍不住又驚又疑,張口欲問,卻被蕭狄一個眼色止住。
當下三人推開籬笆門,穿院進屋,隻見屋內空間窄小,光線幽暗,正中擺了一張方桌,兩旁四把椅子,顏色斑駁,顯是年頭已久。右首一塊灰色粗布懸在中間,算是隔出一個廂房。
聽到有人進來,床上一人顫巍巍站了起來,走到近前。
門外的陽光透進來,隻見她鶴發雞皮,頭上一枚墨色玉釵晶瑩生光,又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