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徐疑惑:「大人去哪?我著人護送你去。」
景平搖手道:「這離我師門極近,我迴去一趟,人多反而不便。」
李爻到鄯庸關之後,暫時未經歷惡戰,那擱古軍隻是三天兩頭來佯攻一迴,擾得守軍精神一直緊繃。而他那毛病也跟敵軍一樣,時不時不太嚴重地犯一下,刷刷存在感。
這麽看來,景平給的新藥是好用的。
李爻很會借力打力,敵軍一旦來攻,他便同時派騎軍小隊藉機出關,將古長城沿線散村的百姓往迴遷。
日子一晃二十多天過,百姓給遷迴來不少。
那些老百姓確如黃驍所言,把幾間破屋幾畝田地看得比命重。
每次騎軍小隊去勸百姓迴撤,都要挨家挨戶遊說,苦口婆心,連勸帶嚇唬,將擱古妖人捉到漢民剝皮製戰鼓,抽筋綁軍旗的事情繪聲繪色地描述,才將周邊十幾處小村落撤空。
如今還餘下三四個村子未撤離。
李爻看著城防沙盤仔細盤算,兩天之內需得將人撤幹淨,這樣便能借地勢打包圍伏擊。
隻是無奈,兵力缺損。
黃驍也在看沙盤,突然插嘴:「統帥,咱們奏請增兵的奏書已經送出快兩個月了,這同意不同意的,怎麽連個龍屁都放不迴來啊?」
李爻看他,奇道:「什麽增兵的奏書?」
黃驍也愣了:「統帥沒聽說麽?」
李爻皺了眉。
兩個月之前他還在都城,按理說若有請援的奏書會經由兵部轉至他手。
即便是加急文書直接呈給皇上,也不可能連個風聲都聽不見,莫非是那奏書……
根本就沒到都城?!
是丟了,還是……
被誰截下了?
李爻正自出神,門外斥候高喝一聲「報——」
斥候在這乍暖還寒時候跑了一身汗,進帳行禮:「統帥,前方兄弟來報,擱古有大軍調動,約有十萬餘。」
李爻心驚,加上現有的敵軍,對方人數要直逼二十萬了。
即便有古長城做防禦工事,以守軍五萬對抗敵軍二十萬,也如螞蟻攔大象。
「敵方援軍還有幾日到陣前?」李爻問道。
斥候答:「三天左右。」
李爻看向一旁發呆的監軍:「鐸公公,請陛下政令,傳令給江南駐邑軍,讓三城調配兩萬兵將,囤於鄯州兩翼;再由戰鷹、驛館兩條線,傳戰訊迴都城,請陛下啟徵兵令,調配兵力來援!」
那監軍太監聽他說完反應了片刻,又持著禮慢悠悠地一摸懷裏,臉色漸漸變了,顫聲道:「政……政令呢……」
他跟李爻同時出發,卻在路上被李爻甩下好遠,延後四五日才到前線。來了之後,自知掛著監軍的名,不過是循著規矩做政令保管員,王爺說啥便聽啥唄,是以他一直端著個勁兒神遊四海。
現在政令沒了。
他可一切都顧不上了,失裏慌張敞開衣裳把懷裏的東西都抖楞出來——還是沒有。
他迴頭跟身邊小太監尖聲怒吼:「政令呢!咱家一直收在懷裏呢!」
小太監嚇得抖成一團:「小的……小的不知道啊,政令一直是公公親自收的……」
李爻冷眼看這二人,向身邊斥候吩咐:「拿紙筆來,我寫信給花長史,讓他依計劃調配行事。那政令半個時辰之內找不到,便令戰鷹傳信迴都城,重新向陛下請一道。」
「得令!」
斥候邁腿要走,監軍太監慌忙攔著人:「等,等一等。」
李爻皺眉看他。
鐸公公扭捏吭哧了一番,自覺端肅了儀容,秉持道:「上次洛雨城之事,陛下已因為王爺沒有政令擅闖城門斥責了,王爺還是……多等咱家找一找。這也是……為王爺著想……」
李爻臉色一變:「等到何時?鐸公公丟失政令已是死罪,若延誤戰機是想死得多些趣味,將梟首改個花樣嗎!」
一下把太監嚇破膽了。
他哭喊道:「王爺!求王爺救奴才一命啊!奴才確實將政令收在懷裏,不知怎麽會無緣無故的沒了……」說話間鼻涕眼淚都下來了,可嘆是如此感情豐富。
眼看要跪個五體投地,去抱李爻的腿。
李爻煩死了,撕魂刀在他腋下一架,把人掫起來,免了對方的禮數周全:「鐸公公有功夫哭,不如立刻去好好找東西,若是此仗勝了,我自然能在禦前保你不死;但若敗了,莫說是你,這鄯庸關殘破的城牆足夠把咱們都埋了!到時候,倒是可以讓公公先選一塊喜歡地方挖坑。」
太監哪裏經得住他這番氣勢,頓時蔫了,由身邊伺候人扶著,哆哆嗦嗦滾迴自己帳子裏找東西去了。
李爻向那斥候低喝道:「快去!」
軍帳裏清淨多了。
李爻捏了捏眉心,他能察覺到政令莫名丟失有蹊蹺,但他現在忙著打仗,實在再分不出心思糾纏這些深沉陰謀。
黃驍冷眼旁觀,見帳內再無旁人,沉吟片刻,低聲道:「統帥,若是實在難敵,卑職倒有破釜沉舟之計。」
李爻示意他說。
「咱們可以鄯州為餌,引敵軍入城,再聯合江南駐邑軍三向合圍,給他們包個餃子!」
李爻冷臉合了眼睛,沉吟道:「征戰於天家而言是博弈遊戲,於士兵、百姓而言卻是不容有失的豪賭,若此地有長城為輔依然守不住,引敵軍入關豈非引狼入室,送給他們一馬平川?」話說到這,他睜了眼,眸子泛著寒光,像沉墜深潭的星星,「傳令下去,全軍備戰,與我守住鄯庸關,半步不退,不戰即死!」
景平搖手道:「這離我師門極近,我迴去一趟,人多反而不便。」
李爻到鄯庸關之後,暫時未經歷惡戰,那擱古軍隻是三天兩頭來佯攻一迴,擾得守軍精神一直緊繃。而他那毛病也跟敵軍一樣,時不時不太嚴重地犯一下,刷刷存在感。
這麽看來,景平給的新藥是好用的。
李爻很會借力打力,敵軍一旦來攻,他便同時派騎軍小隊藉機出關,將古長城沿線散村的百姓往迴遷。
日子一晃二十多天過,百姓給遷迴來不少。
那些老百姓確如黃驍所言,把幾間破屋幾畝田地看得比命重。
每次騎軍小隊去勸百姓迴撤,都要挨家挨戶遊說,苦口婆心,連勸帶嚇唬,將擱古妖人捉到漢民剝皮製戰鼓,抽筋綁軍旗的事情繪聲繪色地描述,才將周邊十幾處小村落撤空。
如今還餘下三四個村子未撤離。
李爻看著城防沙盤仔細盤算,兩天之內需得將人撤幹淨,這樣便能借地勢打包圍伏擊。
隻是無奈,兵力缺損。
黃驍也在看沙盤,突然插嘴:「統帥,咱們奏請增兵的奏書已經送出快兩個月了,這同意不同意的,怎麽連個龍屁都放不迴來啊?」
李爻看他,奇道:「什麽增兵的奏書?」
黃驍也愣了:「統帥沒聽說麽?」
李爻皺了眉。
兩個月之前他還在都城,按理說若有請援的奏書會經由兵部轉至他手。
即便是加急文書直接呈給皇上,也不可能連個風聲都聽不見,莫非是那奏書……
根本就沒到都城?!
是丟了,還是……
被誰截下了?
李爻正自出神,門外斥候高喝一聲「報——」
斥候在這乍暖還寒時候跑了一身汗,進帳行禮:「統帥,前方兄弟來報,擱古有大軍調動,約有十萬餘。」
李爻心驚,加上現有的敵軍,對方人數要直逼二十萬了。
即便有古長城做防禦工事,以守軍五萬對抗敵軍二十萬,也如螞蟻攔大象。
「敵方援軍還有幾日到陣前?」李爻問道。
斥候答:「三天左右。」
李爻看向一旁發呆的監軍:「鐸公公,請陛下政令,傳令給江南駐邑軍,讓三城調配兩萬兵將,囤於鄯州兩翼;再由戰鷹、驛館兩條線,傳戰訊迴都城,請陛下啟徵兵令,調配兵力來援!」
那監軍太監聽他說完反應了片刻,又持著禮慢悠悠地一摸懷裏,臉色漸漸變了,顫聲道:「政……政令呢……」
他跟李爻同時出發,卻在路上被李爻甩下好遠,延後四五日才到前線。來了之後,自知掛著監軍的名,不過是循著規矩做政令保管員,王爺說啥便聽啥唄,是以他一直端著個勁兒神遊四海。
現在政令沒了。
他可一切都顧不上了,失裏慌張敞開衣裳把懷裏的東西都抖楞出來——還是沒有。
他迴頭跟身邊小太監尖聲怒吼:「政令呢!咱家一直收在懷裏呢!」
小太監嚇得抖成一團:「小的……小的不知道啊,政令一直是公公親自收的……」
李爻冷眼看這二人,向身邊斥候吩咐:「拿紙筆來,我寫信給花長史,讓他依計劃調配行事。那政令半個時辰之內找不到,便令戰鷹傳信迴都城,重新向陛下請一道。」
「得令!」
斥候邁腿要走,監軍太監慌忙攔著人:「等,等一等。」
李爻皺眉看他。
鐸公公扭捏吭哧了一番,自覺端肅了儀容,秉持道:「上次洛雨城之事,陛下已因為王爺沒有政令擅闖城門斥責了,王爺還是……多等咱家找一找。這也是……為王爺著想……」
李爻臉色一變:「等到何時?鐸公公丟失政令已是死罪,若延誤戰機是想死得多些趣味,將梟首改個花樣嗎!」
一下把太監嚇破膽了。
他哭喊道:「王爺!求王爺救奴才一命啊!奴才確實將政令收在懷裏,不知怎麽會無緣無故的沒了……」說話間鼻涕眼淚都下來了,可嘆是如此感情豐富。
眼看要跪個五體投地,去抱李爻的腿。
李爻煩死了,撕魂刀在他腋下一架,把人掫起來,免了對方的禮數周全:「鐸公公有功夫哭,不如立刻去好好找東西,若是此仗勝了,我自然能在禦前保你不死;但若敗了,莫說是你,這鄯庸關殘破的城牆足夠把咱們都埋了!到時候,倒是可以讓公公先選一塊喜歡地方挖坑。」
太監哪裏經得住他這番氣勢,頓時蔫了,由身邊伺候人扶著,哆哆嗦嗦滾迴自己帳子裏找東西去了。
李爻向那斥候低喝道:「快去!」
軍帳裏清淨多了。
李爻捏了捏眉心,他能察覺到政令莫名丟失有蹊蹺,但他現在忙著打仗,實在再分不出心思糾纏這些深沉陰謀。
黃驍冷眼旁觀,見帳內再無旁人,沉吟片刻,低聲道:「統帥,若是實在難敵,卑職倒有破釜沉舟之計。」
李爻示意他說。
「咱們可以鄯州為餌,引敵軍入城,再聯合江南駐邑軍三向合圍,給他們包個餃子!」
李爻冷臉合了眼睛,沉吟道:「征戰於天家而言是博弈遊戲,於士兵、百姓而言卻是不容有失的豪賭,若此地有長城為輔依然守不住,引敵軍入關豈非引狼入室,送給他們一馬平川?」話說到這,他睜了眼,眸子泛著寒光,像沉墜深潭的星星,「傳令下去,全軍備戰,與我守住鄯庸關,半步不退,不戰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