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音剛落,眾人還想反駁,水鏡已然變換場景,一對夫婦的畫像出現在上角,正是魯四老爺與四嬸二人。
【在夫權與族權的庇護下,婆婆與大伯的惡行被鍍上一層「合法」的外衣。但夫權與族權的影響顯然不單在此二人,祥林嫂的死亡場景,直接發生在魯鎮,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魯鎮的各色人物。】
【先來看看魯四老爺。】
楚棠調出文段。
【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理學大家並不陌生,根據課下注釋,理學又稱「道學」,不是道家那個道哈!】
【它是宋元明清時期以探討理氣、心性等問題為核心的哲學思潮,吸收了佛學與道教思想,將儒家倫理道德觀與對宇宙本原、人的本質問題的闡釋融會貫通,成為了宋元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我們也很熟悉,是二程(程頤程顥)和朱熹。】
水鏡上出現了一段不算平易的文字。
北宋時期,不少人的精神當場為之一振。
洛下,大雪紛飛。
隆冬風厲的時節,程頤程顥二人暫時停下講學,每日隻在家中讀書注說,修身養性。水鏡的言談於他們更多是解頤之論,偶有機敏所思,堪作啟發。
今日水鏡所授的一課可謂是讓他們討論最激烈的一課,從楚棠開始進入正題,他們的運思就沒斷過,此時陡一聽到自己的名字,猛然停下的大腦還有些怔愣。
「他們學的是……我二人的理學?!」
程頤看向兄長,眼中有著明顯的不可置信。
程顥稍微凝神些許,微微坐直腰背,端詳水鏡裏的文字:「理氣、心性……後人概括得倒還準確。隻是這統治思想……」
「難道說我等精研之理學,後來如那漢時董夫子一般,修為帝策、成就顯學?!」
程頤心中一喜:「六朝崇佛,前唐尊禮,天寶亂後,雖有學士如韓退之等大聲疾唿,欲挽狂瀾,再訓世道人心,而法統之頹已不可救。及至國朝歐公、濂溪先生、橫渠先生諸人,儒道再興,人心始歸。你我二人窮極數年,深究性理之學,再傳聖人之道,垂統後世,真可謂是好事一樁!」
「的確如此!」
程顥也笑著點頭,他明白弟弟的意思,再傳聖人之道是他們的誌向,他們如今講學洛下,傳道門人,也受到如帝王、宰相等人的嘉獎,天下崇儒尚禮之風再熾,如今水鏡告訴他們理學成為了此後歷代之顯學,這恰恰是說明他們孜孜以求的聖人之道昌隆實現了啊!
祁州。
橫渠先生張載同樣笑意連連,他是二程的表兄,曾在開封府相國寺中設椅講易,得遇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並聽取過二人對《易經》的理解,與二人頗有交情,也素知二人才學,一邊看水鏡上的介紹一邊道:
「好啊,好啊!我早便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他們對性理之學鑽研得竟如此之精,蔚為大觀,人心可救,聖賢之道不孤啊!」
他讚不絕口,一展袍袖坐於書案前,鋪紙研磨神采奕奕:「我這邊修書一封,向向他二人一表敬賀之情!」
南宋。
信州鵝湖,激烈的論辯因為水鏡的出現暫時停歇,本是略占上風的陸氏兄弟有些驚訝地看著對麵的朱熹,怎麽也難以將水鏡上的名字和麵前這人對上。
與會的人同樣神色不一,陸派門人愕然之後難掩不服之色,而朱氏門人卻是一改憤然之情,轉而麵露喜色。水鏡將他們先生與二程並列,共被後世王朝尊崇,這不正是說明他們先生的學說更為精深令人信服嗎?
想到這裏,他們不由得精神一振,再看對麵的陸氏門人就挺胸抬頭了。論辯處於下風有什麽關係,事實勝於雄辯!
唐朝。
孔穎達若有所思:「儒家倫理與佛道精義相合,理學是三教合一之學?」
韓愈也斂眉沉吟:「心性之說倒尚有孟子性善論之影,可這儒道之中又加入釋道兩家之學,當真是令人費解。」
他對儒家經典頗有精研,世崇儒業,對其他二家尤其是釋道之說不滿,尤其痛恨帝王沉湎佛說,曾上《諫迎佛骨表》,抗顏直諫,可以說對佛教學說毫無好感,便是倡行古文,亦有重申道統、挽救人心之意。此時聽得這番介紹,真是既為道統昌明感到高興,又為那「吸收佛道」之語感到猶疑。
宋元之際。
南宋遺民周密對所聽到的內容相當不滿:「若非奸人賈似道專用道學之士,列之要路,賢才無進,國朝如何速亡?其時理學不僅無用,更有亡國之罪,豈能定為國本!」
明清之際。
素來對理學末流頗有微詞的顧炎武也不禁皺眉,尤其是水鏡中「元明清」幾字更令他不喜:
「今日之理學空談心性與天道,豈有孔孟經世之義?其不自知已墮入禪學虛空矣!此種流弊,追根溯源,少不得要問一問前宋之朱晦庵。」
他搖搖頭,本便為經世之學孜孜疾唿以求抵抗理學末流的心思愈發憂悶起來。
【監生也就是國子監生員,指明清時期那些在國子監讀書的人,國子監是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類似我們現在的北大清華。
不過在幹隆以後,國子監含金量就比較水了,隻剩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所謂的祖先「功業」或捐錢來取得監生資格。買進大學,就是這麽容易!】
【在夫權與族權的庇護下,婆婆與大伯的惡行被鍍上一層「合法」的外衣。但夫權與族權的影響顯然不單在此二人,祥林嫂的死亡場景,直接發生在魯鎮,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魯鎮的各色人物。】
【先來看看魯四老爺。】
楚棠調出文段。
【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理學大家並不陌生,根據課下注釋,理學又稱「道學」,不是道家那個道哈!】
【它是宋元明清時期以探討理氣、心性等問題為核心的哲學思潮,吸收了佛學與道教思想,將儒家倫理道德觀與對宇宙本原、人的本質問題的闡釋融會貫通,成為了宋元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我們也很熟悉,是二程(程頤程顥)和朱熹。】
水鏡上出現了一段不算平易的文字。
北宋時期,不少人的精神當場為之一振。
洛下,大雪紛飛。
隆冬風厲的時節,程頤程顥二人暫時停下講學,每日隻在家中讀書注說,修身養性。水鏡的言談於他們更多是解頤之論,偶有機敏所思,堪作啟發。
今日水鏡所授的一課可謂是讓他們討論最激烈的一課,從楚棠開始進入正題,他們的運思就沒斷過,此時陡一聽到自己的名字,猛然停下的大腦還有些怔愣。
「他們學的是……我二人的理學?!」
程頤看向兄長,眼中有著明顯的不可置信。
程顥稍微凝神些許,微微坐直腰背,端詳水鏡裏的文字:「理氣、心性……後人概括得倒還準確。隻是這統治思想……」
「難道說我等精研之理學,後來如那漢時董夫子一般,修為帝策、成就顯學?!」
程頤心中一喜:「六朝崇佛,前唐尊禮,天寶亂後,雖有學士如韓退之等大聲疾唿,欲挽狂瀾,再訓世道人心,而法統之頹已不可救。及至國朝歐公、濂溪先生、橫渠先生諸人,儒道再興,人心始歸。你我二人窮極數年,深究性理之學,再傳聖人之道,垂統後世,真可謂是好事一樁!」
「的確如此!」
程顥也笑著點頭,他明白弟弟的意思,再傳聖人之道是他們的誌向,他們如今講學洛下,傳道門人,也受到如帝王、宰相等人的嘉獎,天下崇儒尚禮之風再熾,如今水鏡告訴他們理學成為了此後歷代之顯學,這恰恰是說明他們孜孜以求的聖人之道昌隆實現了啊!
祁州。
橫渠先生張載同樣笑意連連,他是二程的表兄,曾在開封府相國寺中設椅講易,得遇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並聽取過二人對《易經》的理解,與二人頗有交情,也素知二人才學,一邊看水鏡上的介紹一邊道:
「好啊,好啊!我早便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他們對性理之學鑽研得竟如此之精,蔚為大觀,人心可救,聖賢之道不孤啊!」
他讚不絕口,一展袍袖坐於書案前,鋪紙研磨神采奕奕:「我這邊修書一封,向向他二人一表敬賀之情!」
南宋。
信州鵝湖,激烈的論辯因為水鏡的出現暫時停歇,本是略占上風的陸氏兄弟有些驚訝地看著對麵的朱熹,怎麽也難以將水鏡上的名字和麵前這人對上。
與會的人同樣神色不一,陸派門人愕然之後難掩不服之色,而朱氏門人卻是一改憤然之情,轉而麵露喜色。水鏡將他們先生與二程並列,共被後世王朝尊崇,這不正是說明他們先生的學說更為精深令人信服嗎?
想到這裏,他們不由得精神一振,再看對麵的陸氏門人就挺胸抬頭了。論辯處於下風有什麽關係,事實勝於雄辯!
唐朝。
孔穎達若有所思:「儒家倫理與佛道精義相合,理學是三教合一之學?」
韓愈也斂眉沉吟:「心性之說倒尚有孟子性善論之影,可這儒道之中又加入釋道兩家之學,當真是令人費解。」
他對儒家經典頗有精研,世崇儒業,對其他二家尤其是釋道之說不滿,尤其痛恨帝王沉湎佛說,曾上《諫迎佛骨表》,抗顏直諫,可以說對佛教學說毫無好感,便是倡行古文,亦有重申道統、挽救人心之意。此時聽得這番介紹,真是既為道統昌明感到高興,又為那「吸收佛道」之語感到猶疑。
宋元之際。
南宋遺民周密對所聽到的內容相當不滿:「若非奸人賈似道專用道學之士,列之要路,賢才無進,國朝如何速亡?其時理學不僅無用,更有亡國之罪,豈能定為國本!」
明清之際。
素來對理學末流頗有微詞的顧炎武也不禁皺眉,尤其是水鏡中「元明清」幾字更令他不喜:
「今日之理學空談心性與天道,豈有孔孟經世之義?其不自知已墮入禪學虛空矣!此種流弊,追根溯源,少不得要問一問前宋之朱晦庵。」
他搖搖頭,本便為經世之學孜孜疾唿以求抵抗理學末流的心思愈發憂悶起來。
【監生也就是國子監生員,指明清時期那些在國子監讀書的人,國子監是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類似我們現在的北大清華。
不過在幹隆以後,國子監含金量就比較水了,隻剩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所謂的祖先「功業」或捐錢來取得監生資格。買進大學,就是這麽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