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朝。
蒲鬆齡的身體微微前傾,一隻手輕抖著按在書案上,顫巍巍支起身子來,他的臉上有欣喜、有動容、也有幾分感懷。
科舉落敗,他隱於書齋作些誌怪雜說,將一腔怨憤、滿懷奇思宣之於花妖狐鬼的世界,「一書而兼二體」的尷尬他不是未曾思量過,卻仍執意而為,隻為我口寫我心,而後人不僅傳他雜書,還充分肯定了那點「不倫不類」,聽來怎不令人震動?
文章或許寫心,隻出自個人,但它的價值卻難免要他人承認。蒲鬆齡目光湧動,壓抑著激動道:「魯迅何嚐不是我知音啊……」
另一邊。
紀·沒上教材·昀:謝邀,不用專門拿出來紮我的心,以後會謹言慎行的。
唐朝。
白行簡等人眼前一亮:「以傳奇筆法而寫誌怪?蒲鬆齡果真是個獨具匠心之人!」
文章一事,貴在推陳出新,他們的傳奇之於六朝誌怪,何嚐不是一種新變?變則通,通則久,為文之道,亦是如此。
另一邊,傳奇名家李朝威對蒲鬆齡的創新之舉就更為欣賞了。他正作了篇柳毅與龍女的故事,其中講龍女受難,洞庭奇異,頗具神異色彩,不似尋常人事,說不定那蒲鬆齡是從他這裏得到了一二啟發呢!
北宋。
接受能力極好地蘇軾也跟著點頭:「匠心獨運,方是宗師魄力。」
明朝。
施耐庵麵無表情地木著臉:雖然但是,一定要在這裏誇《聊齋誌異》麽?
有點理解上一課裏杜牧的感受了。
【章迴體,是分章迴敘事的長篇小說,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歷史故事比較長,不能一次性講完,就會分好幾次,說書人為了留住聽眾,則會在最精彩的地方斷開,所謂「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就形成了「章迴」。
這個手法被文人運用到小說中,即有「章迴體」之稱,而每章的標題則稱作迴目,像這一課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就是迴目的前半,後半叫「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明朝。
聽到這裏的施耐庵長出一口氣:可算是繞迴來了。
北宋。
歐陽修等人聽得分明,瞭然道:「原是起自瓦舍說書,用楚姑娘的話說,小說可是真正的『民間文學』了。」
「市井雜說,亦有野趣。」梅堯臣露出幾分笑意。
時下繁盛,東京更是繁華之都,茶樓瓦舍裏說書之人不勝枚舉,聽者甚多,場麵異常火爆,許多風雅文士偶爾也會去湊湊熱鬧,雖則粗陋,但勝在鮮活有趣,歐、梅二人俱是親到聽過的。
「這是否也是後世所說的,民眾之力?」梅堯臣道。
代代相傳下,竟引得文人爭相執筆,篇篇佳作歷久彌新。
明朝。
朱權終於覺得耳熟了:「這林沖,不是《大宋宣和遺事》中的人物麽?」
《大宋宣和遺事》傳為宋人作的講史話本,書冊則見於元代,主要敷衍的是大宋宣和年間宋江等人的舊事,在市井民間一度盛行。
朱元璋到底出生草莽,對這些民間講史說書較為熟悉,隻是宣和遺事著重說的是宋江、楊誌等人,林沖則較為模糊,是以他一時還真沒往這上麵想,此時聽得自家兒子提醒才反應過來,當下神情便生出幾分古怪:
「這《水滸傳》寫的是宋江造反的舊事?」
朱棣等人沉默了,要說宣和遺事在民間口耳相傳,本沒有什麽所謂,大多便是聽個熱鬧。但如此之書,被後世奉為名著?
【《水滸傳》的背景在北宋末年,本課選自小說第十迴 ,我們先來看題目。】
【林教頭即林沖,原是北宋京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風雪,是故事發生的天氣環境;山神廟則是故事發生的地點……】
楚棠娓娓道來,普羅大眾聽故事,文人或作點評,而某些帝王則是在眼饞「八十萬」這個數字。
【課文很長,為了方便講述,我們先疏通一下故事情節。時間關係我就直接在這裏分好了,大家有課本的話可以暫停自己劃分一下,再來與我的對照。】
楚棠將課文情節細化為滄州遇故交、歹人密謀害林沖、林沖買刀尋仇、接管草料場、沽酒風雪夜、火燒草料場、憤然殺仇敵、雪夜上梁山等幾個小部分。
課文偏長,水鏡也沒有放出全文,眾人更不可能有書,隻好看楚棠整理出來的情節概括,饒是如此,他們也管中窺豹一般,感受到了其中的波瀾起伏。
「如此曲折跌宕,難怪深入人心,便是我也忍不住想聽一聽。」
李白忍不住說道,對這些新奇之事,他一向很感興趣。
當然也有人從這短短的敘述中聽出了更多的疑惑——
「林沖不是禁軍教頭麽,怎麽去到滄州了?」這是白行簡。
「買刀尋仇?果真是草莽作風。」這是劉徹。
「火燒草料場的也是先前的歹人?他們何以對林沖如此趕盡殺絕?」這是跟著圍觀的司馬相如。
「手刃仇敵,這位林教頭也是個性情中人。」這是一向不羈的杜牧。
「好好一個禁軍教頭就上了梁山?」這是憂心忡忡的趙匡胤。
而施耐庵則是一邊捋著鬍鬚一邊滿意點頭:不錯,故事說得全麵。
羅貫中誇得更明顯些,不過是對著施耐庵:「一篇之中波瀾迭起,老師的書當真寫得極好!」
蒲鬆齡的身體微微前傾,一隻手輕抖著按在書案上,顫巍巍支起身子來,他的臉上有欣喜、有動容、也有幾分感懷。
科舉落敗,他隱於書齋作些誌怪雜說,將一腔怨憤、滿懷奇思宣之於花妖狐鬼的世界,「一書而兼二體」的尷尬他不是未曾思量過,卻仍執意而為,隻為我口寫我心,而後人不僅傳他雜書,還充分肯定了那點「不倫不類」,聽來怎不令人震動?
文章或許寫心,隻出自個人,但它的價值卻難免要他人承認。蒲鬆齡目光湧動,壓抑著激動道:「魯迅何嚐不是我知音啊……」
另一邊。
紀·沒上教材·昀:謝邀,不用專門拿出來紮我的心,以後會謹言慎行的。
唐朝。
白行簡等人眼前一亮:「以傳奇筆法而寫誌怪?蒲鬆齡果真是個獨具匠心之人!」
文章一事,貴在推陳出新,他們的傳奇之於六朝誌怪,何嚐不是一種新變?變則通,通則久,為文之道,亦是如此。
另一邊,傳奇名家李朝威對蒲鬆齡的創新之舉就更為欣賞了。他正作了篇柳毅與龍女的故事,其中講龍女受難,洞庭奇異,頗具神異色彩,不似尋常人事,說不定那蒲鬆齡是從他這裏得到了一二啟發呢!
北宋。
接受能力極好地蘇軾也跟著點頭:「匠心獨運,方是宗師魄力。」
明朝。
施耐庵麵無表情地木著臉:雖然但是,一定要在這裏誇《聊齋誌異》麽?
有點理解上一課裏杜牧的感受了。
【章迴體,是分章迴敘事的長篇小說,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歷史故事比較長,不能一次性講完,就會分好幾次,說書人為了留住聽眾,則會在最精彩的地方斷開,所謂「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就形成了「章迴」。
這個手法被文人運用到小說中,即有「章迴體」之稱,而每章的標題則稱作迴目,像這一課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就是迴目的前半,後半叫「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明朝。
聽到這裏的施耐庵長出一口氣:可算是繞迴來了。
北宋。
歐陽修等人聽得分明,瞭然道:「原是起自瓦舍說書,用楚姑娘的話說,小說可是真正的『民間文學』了。」
「市井雜說,亦有野趣。」梅堯臣露出幾分笑意。
時下繁盛,東京更是繁華之都,茶樓瓦舍裏說書之人不勝枚舉,聽者甚多,場麵異常火爆,許多風雅文士偶爾也會去湊湊熱鬧,雖則粗陋,但勝在鮮活有趣,歐、梅二人俱是親到聽過的。
「這是否也是後世所說的,民眾之力?」梅堯臣道。
代代相傳下,竟引得文人爭相執筆,篇篇佳作歷久彌新。
明朝。
朱權終於覺得耳熟了:「這林沖,不是《大宋宣和遺事》中的人物麽?」
《大宋宣和遺事》傳為宋人作的講史話本,書冊則見於元代,主要敷衍的是大宋宣和年間宋江等人的舊事,在市井民間一度盛行。
朱元璋到底出生草莽,對這些民間講史說書較為熟悉,隻是宣和遺事著重說的是宋江、楊誌等人,林沖則較為模糊,是以他一時還真沒往這上麵想,此時聽得自家兒子提醒才反應過來,當下神情便生出幾分古怪:
「這《水滸傳》寫的是宋江造反的舊事?」
朱棣等人沉默了,要說宣和遺事在民間口耳相傳,本沒有什麽所謂,大多便是聽個熱鬧。但如此之書,被後世奉為名著?
【《水滸傳》的背景在北宋末年,本課選自小說第十迴 ,我們先來看題目。】
【林教頭即林沖,原是北宋京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風雪,是故事發生的天氣環境;山神廟則是故事發生的地點……】
楚棠娓娓道來,普羅大眾聽故事,文人或作點評,而某些帝王則是在眼饞「八十萬」這個數字。
【課文很長,為了方便講述,我們先疏通一下故事情節。時間關係我就直接在這裏分好了,大家有課本的話可以暫停自己劃分一下,再來與我的對照。】
楚棠將課文情節細化為滄州遇故交、歹人密謀害林沖、林沖買刀尋仇、接管草料場、沽酒風雪夜、火燒草料場、憤然殺仇敵、雪夜上梁山等幾個小部分。
課文偏長,水鏡也沒有放出全文,眾人更不可能有書,隻好看楚棠整理出來的情節概括,饒是如此,他們也管中窺豹一般,感受到了其中的波瀾起伏。
「如此曲折跌宕,難怪深入人心,便是我也忍不住想聽一聽。」
李白忍不住說道,對這些新奇之事,他一向很感興趣。
當然也有人從這短短的敘述中聽出了更多的疑惑——
「林沖不是禁軍教頭麽,怎麽去到滄州了?」這是白行簡。
「買刀尋仇?果真是草莽作風。」這是劉徹。
「火燒草料場的也是先前的歹人?他們何以對林沖如此趕盡殺絕?」這是跟著圍觀的司馬相如。
「手刃仇敵,這位林教頭也是個性情中人。」這是一向不羈的杜牧。
「好好一個禁軍教頭就上了梁山?」這是憂心忡忡的趙匡胤。
而施耐庵則是一邊捋著鬍鬚一邊滿意點頭:不錯,故事說得全麵。
羅貫中誇得更明顯些,不過是對著施耐庵:「一篇之中波瀾迭起,老師的書當真寫得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