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白居易也道:「《詩經》有言,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此名亦取得頗為雅馴,不知是否另有深意。」
一時間,他們對這部揚名後世的名著產生了許多猜測。
明朝。
嘉靖皇帝可謂是滿臉不高興:「《西遊記》這等大逆不道之術也能稱作名著以教學子,簡直是世風日下不知所謂!」
底下的侍臣各自低頭諱莫如深,天下誰人不曉,嘉靖帝醉心道家玄說,而《西遊記》宣揚佛說,那孫悟空等人甚至在三清觀中對三清不敬,可不是觸了皇帝的逆鱗?是以西遊已被列入禁書之列,此時聽到水鏡對這本書如此推崇,皇帝可不是不樂意麽?
不過百姓們對此倒是樂見其成:「後世人也學水滸,那我們聽了水滸,豈不也算半個讀書人?」
「水滸多有意思啊!我們與後人的喜好是一致的!」
另有一個讀書人道:「後人專看些歷史、豪俠故事麽?我近來偶讀到一本《金瓶梅》,描摹世情極為逼肖,可稱得上一部奇書,不知後世是否能流傳啊!」
「傳別人的做什麽,自己寫啊!這可是名留青史的機會!」
小說雜言,也是能被奉為經典、登上教材的!
作者有話要說:
看了很多教案還是沒想好怎麽寫,先整點歡脫的1.《好漢歌》劉歡,我們來複習一下歌詞(節選)
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哇(嘿嘿嘿嘿參北鬥哇)
(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說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嘿嘿嘿嘿全都有哇)
(水裏火裏不迴頭哇)
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風火火闖九州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
(風風火火闖九州哇)
嘿兒呀咿兒呀嘿唉嘿依兒呀2.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唿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李斯《諫逐客書》
3.金聖歎不愛續本所以腰斬水滸,就有七十迴本4.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大雅》
第122章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2
◎追劇嗎?祖宗們◎
水鏡裏的一串介紹完全將人們的興趣推上了高峰,眾人紛紛對這享譽後世的作品生出十二分期待,當然,亦有不少正統文人則是忍不住心情微妙,更添了幾分「倒要看看這篇小說好在哪裏」的攀比心理。
【《水滸傳》是白話章迴體小說,這裏有兩個點,白話和章迴體。白話是相對於文言來說的,是一種民間俗語,比文言文好懂一些,但它本身還是屬於古代漢語,所以大家初閱讀的時候可能有些不習慣,但人家就是白話文的哈!而我們熟知的《世說新語》和唐傳奇則是文言小說。】
南北朝。
臨川王劉義慶笑嗬嗬地向堂下圍坐的文士舉杯:「先時水鏡便說後世學子學習過《世說新語》,如今再提一番,可見聞名。諸位做的可是留名文史的大事,務要好生編寫。」
這些文士本便是臨川王劉義慶的門客,時風好品評人物,王爺又醉心魏晉士人風度,這段時間以來他們便受命收集、編寫些逸聞軼事,此時聽到這話臉上俱是難掩喜色,齊齊奉杯拱手。
開玩笑,誰能拒絕名留青史的誘惑?
雖然,他們不知道最終隻會留下劉義慶的名字就是了。
唐朝。
李公佐、蔣防、李朝威等一眾傳奇名家同樣個個摩拳擦掌,至於白行簡,他已經思考著是不是效仿兄長和元微之的新樂府運動,發起一個唐傳奇運動了。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組建一個以傳奇寫作為主的文學社團!
【明清兩代白話小說比較盛行,但也有文言小說,比如說蒲鬆齡的《聊齋誌異》。】
清朝。
家人喜氣洋洋地向蒲鬆齡道賀,蒲鬆齡露出了矜持而又含蓄的微笑:「原來後人也是愛讀誌怪的!」
三國。
曹植感興趣地戳了戳一旁的兄長:「誌為記述,異者怪也,二哥,你看這《聊齋誌異》是否也是你先前作的那一類誌怪?」
曹丕在心裏肯定弟弟的猜測,剛欲開口,就聽自家老爹在上麵插話道:「管它哪一類,子桓的誌怪不可再寫了,你倆都給我寫《三國演義》去!」
曹丕曹植:……
爹別不是被什麽精怪給迷住了。
唐朝。
白行簡同樣覺得有趣:「誌異、傳奇,蒲鬆齡莫不還是我輩中人?」
誌異是記錄異事,傳奇是傳述奇異,詞意相類,也難怪白行簡有此猜測。
【順便,《聊齋誌異》是部很有意思的小說,它主要描寫一些花妖狐鬼,兼述人情,是古代的靈異小說,與《搜神記》等六朝誌怪是同調的,而六朝誌怪一般都比較短小,敘事粗陋。
但《聊齋誌異》的篇幅卻都比較長,又取法唐傳奇,故事委婉曲折跌宕起伏,同時文筆優美,和原本的六朝誌怪篇頗為不同,所以也有很多人譏誚蒲鬆林「一書而兼二體」,寫得不倫不類。
比如清代的紀昀就對這種寫法很有意見,還針鋒相對寫了一本六朝誌怪體,也就是《閱微草堂筆記》,不過沒上教材。
其實仔細來看,「一書而兼二體」恰恰是《聊齋誌異》的藝術獨創性所在,這一點也是迅哥兒所肯定了的。】
一時間,他們對這部揚名後世的名著產生了許多猜測。
明朝。
嘉靖皇帝可謂是滿臉不高興:「《西遊記》這等大逆不道之術也能稱作名著以教學子,簡直是世風日下不知所謂!」
底下的侍臣各自低頭諱莫如深,天下誰人不曉,嘉靖帝醉心道家玄說,而《西遊記》宣揚佛說,那孫悟空等人甚至在三清觀中對三清不敬,可不是觸了皇帝的逆鱗?是以西遊已被列入禁書之列,此時聽到水鏡對這本書如此推崇,皇帝可不是不樂意麽?
不過百姓們對此倒是樂見其成:「後世人也學水滸,那我們聽了水滸,豈不也算半個讀書人?」
「水滸多有意思啊!我們與後人的喜好是一致的!」
另有一個讀書人道:「後人專看些歷史、豪俠故事麽?我近來偶讀到一本《金瓶梅》,描摹世情極為逼肖,可稱得上一部奇書,不知後世是否能流傳啊!」
「傳別人的做什麽,自己寫啊!這可是名留青史的機會!」
小說雜言,也是能被奉為經典、登上教材的!
作者有話要說:
看了很多教案還是沒想好怎麽寫,先整點歡脫的1.《好漢歌》劉歡,我們來複習一下歌詞(節選)
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哇(嘿嘿嘿嘿參北鬥哇)
(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說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嘿嘿嘿嘿全都有哇)
(水裏火裏不迴頭哇)
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風火火闖九州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
(風風火火闖九州哇)
嘿兒呀咿兒呀嘿唉嘿依兒呀2.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唿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李斯《諫逐客書》
3.金聖歎不愛續本所以腰斬水滸,就有七十迴本4.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大雅》
第122章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2
◎追劇嗎?祖宗們◎
水鏡裏的一串介紹完全將人們的興趣推上了高峰,眾人紛紛對這享譽後世的作品生出十二分期待,當然,亦有不少正統文人則是忍不住心情微妙,更添了幾分「倒要看看這篇小說好在哪裏」的攀比心理。
【《水滸傳》是白話章迴體小說,這裏有兩個點,白話和章迴體。白話是相對於文言來說的,是一種民間俗語,比文言文好懂一些,但它本身還是屬於古代漢語,所以大家初閱讀的時候可能有些不習慣,但人家就是白話文的哈!而我們熟知的《世說新語》和唐傳奇則是文言小說。】
南北朝。
臨川王劉義慶笑嗬嗬地向堂下圍坐的文士舉杯:「先時水鏡便說後世學子學習過《世說新語》,如今再提一番,可見聞名。諸位做的可是留名文史的大事,務要好生編寫。」
這些文士本便是臨川王劉義慶的門客,時風好品評人物,王爺又醉心魏晉士人風度,這段時間以來他們便受命收集、編寫些逸聞軼事,此時聽到這話臉上俱是難掩喜色,齊齊奉杯拱手。
開玩笑,誰能拒絕名留青史的誘惑?
雖然,他們不知道最終隻會留下劉義慶的名字就是了。
唐朝。
李公佐、蔣防、李朝威等一眾傳奇名家同樣個個摩拳擦掌,至於白行簡,他已經思考著是不是效仿兄長和元微之的新樂府運動,發起一個唐傳奇運動了。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組建一個以傳奇寫作為主的文學社團!
【明清兩代白話小說比較盛行,但也有文言小說,比如說蒲鬆齡的《聊齋誌異》。】
清朝。
家人喜氣洋洋地向蒲鬆齡道賀,蒲鬆齡露出了矜持而又含蓄的微笑:「原來後人也是愛讀誌怪的!」
三國。
曹植感興趣地戳了戳一旁的兄長:「誌為記述,異者怪也,二哥,你看這《聊齋誌異》是否也是你先前作的那一類誌怪?」
曹丕在心裏肯定弟弟的猜測,剛欲開口,就聽自家老爹在上麵插話道:「管它哪一類,子桓的誌怪不可再寫了,你倆都給我寫《三國演義》去!」
曹丕曹植:……
爹別不是被什麽精怪給迷住了。
唐朝。
白行簡同樣覺得有趣:「誌異、傳奇,蒲鬆齡莫不還是我輩中人?」
誌異是記錄異事,傳奇是傳述奇異,詞意相類,也難怪白行簡有此猜測。
【順便,《聊齋誌異》是部很有意思的小說,它主要描寫一些花妖狐鬼,兼述人情,是古代的靈異小說,與《搜神記》等六朝誌怪是同調的,而六朝誌怪一般都比較短小,敘事粗陋。
但《聊齋誌異》的篇幅卻都比較長,又取法唐傳奇,故事委婉曲折跌宕起伏,同時文筆優美,和原本的六朝誌怪篇頗為不同,所以也有很多人譏誚蒲鬆林「一書而兼二體」,寫得不倫不類。
比如清代的紀昀就對這種寫法很有意見,還針鋒相對寫了一本六朝誌怪體,也就是《閱微草堂筆記》,不過沒上教材。
其實仔細來看,「一書而兼二體」恰恰是《聊齋誌異》的藝術獨創性所在,這一點也是迅哥兒所肯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