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說,李世民微微有些得意:「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個都是我大唐的詩人,就是縱觀百代也都排得上號,大唐文章,也算光耀千古了吧!」
長孫皇後和底下的大臣聞言也是高興:「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詩教昌隆亦是文治之表,陛下垂範,又有後世諸位詩人相揄揚,我大唐詩文必將更為昌盛!」
貞觀臣子向來不耐恭維,因為帝王不喜。但七篇課文大唐就上了三篇,還都是所謂文學史上一等一的大家,擱誰不驕傲?所以他們也忍不住高興起來,麵有喜色。
至於李隆基那反覆刷臉的糟心皇帝,眾人一致表示:還是別提了。
中唐。
白居易尚沉浸在失落之中,連聽到自己是李、杜之後唐詩史上第一人都沒多大反應。白行簡在一旁有些擔心地看著他,也不知道說些什麽,就在這時,門口小廝跑來通傳,說元大人來了。
白居易迴過神來微微皺眉,趕緊去門外相迎,嘴裏還道:「微之何時這麽見外了,來我這裏直接進來就好,還要通傳。」
元稹哈哈一笑:「入夜叨擾總為不美,若是白日我自己便進來了。」
說著,他向一旁的白行簡點頭示意,白行簡迴以一笑,三人落座,元稹斟酌著開口:「樂天兄,你的事……」
白居易慘澹一笑:「你沒聽到楚姑娘說麽,我們的對手,是整個封建禮教。」
他其實對這幾個字的含義還不能說全然明白,但是他知道楚棠的意思,阻礙他和湘靈的,不單單是他的母親。
「樂天兄的意思是,就此妥協?」元稹略帶探究地看他。
白居易沉默一瞬,道:「我想此次返家,再同母親爭取一番,若母親仍不同意,我便修書湘靈,勸她任意婚嫁,莫要再為我耽擱。」
他神情有些寥落,看起來也不願多言,元稹微微頷首,不再糾結這個問題,轉而道:「楚姑娘亦言樂府詩會為你招來許多禍患,你……」
話還沒說完又被急匆匆衝進來的小廝打斷:「大人,宮裏來人了!」
三人神情俱是一凜,匆匆趕向正堂,振衣見禮。
傳旨的宮人臉色並不好,白居易那些諷喻詩,一半的矛頭指向宦官,他們能對他有好臉色就怪了。但皇命在身,況且陛下言談間對白居易似有重視,這宮人心裏在不爽也隻能捏著鼻子忍受,尖聲道:
「陛下口諭,宣白校書明日入宮覲見,不得有誤。」
白居易連忙跪下行禮:「臣領旨。」
宮人見口諭傳到,轉身離去,留下白居易三人在堂內沉默,白行簡有些著急:「陛下傳詔兄長,不知是福是禍。」
三人心知肚明,水鏡裏的那些諷喻詩被天下人知曉,若造成民眾與朝廷的對立,那麻煩可就大了。陛下此番,怕不是來興師問罪的!
一時之間,一人的目光都看向白居易,被注視的白居易迴過神來,反倒是坦然一笑: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我為大唐言,為百姓言,又有什麽好怕的?縱然陛下當真治罪於我,左不過是元和十年的後事先演罷了,即便如此,我還有詩筆,效風騷而歌病苦。」
「哈哈哈哈哈!」元稹大笑,「說得好,我便知樂天兄不會就此消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君子之勇也!我便與樂天兄一道,同那後世記載一般,將新樂府發揚光大!」
「好!」
白居易朗聲一笑,沉鬱之氣一掃而空,民眾對他愛戴至此,他焉能不盡一個士人的本分?
「既然如此,那我也出一份力吧。」白行簡在一旁插嘴道。
元稹心情不錯,開始打趣:「知退兄莫非也要來作詩?」
白行簡搖搖頭:「不敢與一位爭鋒,後世既說禮教森嚴,女子壓抑良多,我想世間靈秀女兒總歸不少,如《孔雀東南飛》一般的悲劇定是更多。願以我之傳奇拙作為女兒揄揚,聊作慰藉吧!」
此時的白行簡併未想到,隻是一時之興,竟會讓他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後世書載,有唐一代,傳奇之作借兒女情而言開化之思想、批判禮教之弊者,實自行簡始。
或有人言,行簡之兄白居易、其友元稹高舉樂府之旗幟,言民瘼病苦、以刺時弊,不以權貴生畏;主政地方,亦可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履任之處百姓稱道,聲名天下煊。
三人相交甚契,行簡或受其兄友感召,而三人的精神和創作,又影響了一代代文人學士,及至新社會仍有傳頌。
幾日後,北宋。
蘇軾兄弟下榻汴京,他們是來參加此次的科舉考試的。近兩年,他們兄弟一人一直在家中苦讀,一同陪讀的還有他們的父親蘇洵,這次也是父親決定帶他們出川應考。
正是夜幕時分,汴京城繁華熙攘,風情不似蜀中,三人卻頗沉得住氣,閉門讀書,隻待考試之日。但外麵的人就沒他們這麽淡定了,原因無他,老祖宗們算過時間,根據慣例,這兩天估摸著就又是水鏡播放的日子了,大家都有些期待。
「不知道下一篇課文是什麽,難道還是詩歌?」有人猜測著。
「不要了吧,誰的詩能排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後麵啊!」有人連連搖頭,「反正我是最喜歡李太白的,簡直神仙中人!」
杜粉不服氣:「杜甫也很好啊,憂國憂民。」
「我還是喜歡白居易,他寫的詩好懂,又替窮苦人說話,是個好官。」因為新樂府,百姓們對白居易的喜愛度很高。
長孫皇後和底下的大臣聞言也是高興:「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詩教昌隆亦是文治之表,陛下垂範,又有後世諸位詩人相揄揚,我大唐詩文必將更為昌盛!」
貞觀臣子向來不耐恭維,因為帝王不喜。但七篇課文大唐就上了三篇,還都是所謂文學史上一等一的大家,擱誰不驕傲?所以他們也忍不住高興起來,麵有喜色。
至於李隆基那反覆刷臉的糟心皇帝,眾人一致表示:還是別提了。
中唐。
白居易尚沉浸在失落之中,連聽到自己是李、杜之後唐詩史上第一人都沒多大反應。白行簡在一旁有些擔心地看著他,也不知道說些什麽,就在這時,門口小廝跑來通傳,說元大人來了。
白居易迴過神來微微皺眉,趕緊去門外相迎,嘴裏還道:「微之何時這麽見外了,來我這裏直接進來就好,還要通傳。」
元稹哈哈一笑:「入夜叨擾總為不美,若是白日我自己便進來了。」
說著,他向一旁的白行簡點頭示意,白行簡迴以一笑,三人落座,元稹斟酌著開口:「樂天兄,你的事……」
白居易慘澹一笑:「你沒聽到楚姑娘說麽,我們的對手,是整個封建禮教。」
他其實對這幾個字的含義還不能說全然明白,但是他知道楚棠的意思,阻礙他和湘靈的,不單單是他的母親。
「樂天兄的意思是,就此妥協?」元稹略帶探究地看他。
白居易沉默一瞬,道:「我想此次返家,再同母親爭取一番,若母親仍不同意,我便修書湘靈,勸她任意婚嫁,莫要再為我耽擱。」
他神情有些寥落,看起來也不願多言,元稹微微頷首,不再糾結這個問題,轉而道:「楚姑娘亦言樂府詩會為你招來許多禍患,你……」
話還沒說完又被急匆匆衝進來的小廝打斷:「大人,宮裏來人了!」
三人神情俱是一凜,匆匆趕向正堂,振衣見禮。
傳旨的宮人臉色並不好,白居易那些諷喻詩,一半的矛頭指向宦官,他們能對他有好臉色就怪了。但皇命在身,況且陛下言談間對白居易似有重視,這宮人心裏在不爽也隻能捏著鼻子忍受,尖聲道:
「陛下口諭,宣白校書明日入宮覲見,不得有誤。」
白居易連忙跪下行禮:「臣領旨。」
宮人見口諭傳到,轉身離去,留下白居易三人在堂內沉默,白行簡有些著急:「陛下傳詔兄長,不知是福是禍。」
三人心知肚明,水鏡裏的那些諷喻詩被天下人知曉,若造成民眾與朝廷的對立,那麻煩可就大了。陛下此番,怕不是來興師問罪的!
一時之間,一人的目光都看向白居易,被注視的白居易迴過神來,反倒是坦然一笑: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我為大唐言,為百姓言,又有什麽好怕的?縱然陛下當真治罪於我,左不過是元和十年的後事先演罷了,即便如此,我還有詩筆,效風騷而歌病苦。」
「哈哈哈哈哈!」元稹大笑,「說得好,我便知樂天兄不會就此消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君子之勇也!我便與樂天兄一道,同那後世記載一般,將新樂府發揚光大!」
「好!」
白居易朗聲一笑,沉鬱之氣一掃而空,民眾對他愛戴至此,他焉能不盡一個士人的本分?
「既然如此,那我也出一份力吧。」白行簡在一旁插嘴道。
元稹心情不錯,開始打趣:「知退兄莫非也要來作詩?」
白行簡搖搖頭:「不敢與一位爭鋒,後世既說禮教森嚴,女子壓抑良多,我想世間靈秀女兒總歸不少,如《孔雀東南飛》一般的悲劇定是更多。願以我之傳奇拙作為女兒揄揚,聊作慰藉吧!」
此時的白行簡併未想到,隻是一時之興,竟會讓他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後世書載,有唐一代,傳奇之作借兒女情而言開化之思想、批判禮教之弊者,實自行簡始。
或有人言,行簡之兄白居易、其友元稹高舉樂府之旗幟,言民瘼病苦、以刺時弊,不以權貴生畏;主政地方,亦可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履任之處百姓稱道,聲名天下煊。
三人相交甚契,行簡或受其兄友感召,而三人的精神和創作,又影響了一代代文人學士,及至新社會仍有傳頌。
幾日後,北宋。
蘇軾兄弟下榻汴京,他們是來參加此次的科舉考試的。近兩年,他們兄弟一人一直在家中苦讀,一同陪讀的還有他們的父親蘇洵,這次也是父親決定帶他們出川應考。
正是夜幕時分,汴京城繁華熙攘,風情不似蜀中,三人卻頗沉得住氣,閉門讀書,隻待考試之日。但外麵的人就沒他們這麽淡定了,原因無他,老祖宗們算過時間,根據慣例,這兩天估摸著就又是水鏡播放的日子了,大家都有些期待。
「不知道下一篇課文是什麽,難道還是詩歌?」有人猜測著。
「不要了吧,誰的詩能排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後麵啊!」有人連連搖頭,「反正我是最喜歡李太白的,簡直神仙中人!」
杜粉不服氣:「杜甫也很好啊,憂國憂民。」
「我還是喜歡白居易,他寫的詩好懂,又替窮苦人說話,是個好官。」因為新樂府,百姓們對白居易的喜愛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