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杜甫:???
李白哈哈大笑:「子美,你這個粉絲可謂是不同尋常。」
杜甫還是覺得難以理解:「吃掉我的詩文又有何益?這般厚愛,當不起,當不起。。」
「或許是想借你一段仙才呢?」李白心情頗好地猜測。
杜甫:……
這也不至於吧!
再說,太白兄才是仙才!一不小心,未來的詩聖又追星了。
中唐。
友人恰好登門來訪,見張籍坐在桌案後,一邊大聲吟誦杜甫的詩句一邊一勺一勺地吃著什麽,神情似癲似狂,頗為陶醉。
友人咽了咽口水,手指顫巍巍地指著他手中的碗,忽然有所明悟:「你這是……」
張籍抬眼看他:「詩聖遺澤,吃了杜子美的詩稿,我也一定能寫出他那樣的好詩。」他向好友發出邀請,「吾友,可要一試?」
好友表情一僵,連忙擺手拒絕:「不了,不了,詩聖之才豈是我等凡人能承受的,我先迴去了,改日再登門拜訪。」
說著,忙不迭地一拱手,好像逃避什麽洪水猛獸似的,匆匆離去。
身後的張籍看著好友遽然離去的背影遺憾地搖搖頭:「可惜啊,不懂得我法之妙。」
聖才難得,不服食他的詩稿,哪裏能借來天地鍾靈獨一無二的才氣?看來這份福澤,也隻有他一人能夠消受了。這麽想著,張籍又杜詩配紙灰,大口地吃了起來。
小院裏白居易也沒忍住笑了起來,張籍是貞元年間的進士,亦有詩才,二人詩論主張頗為契合,白居易還是很欣賞這位朋友的。
「早便知張文昌對杜詩頗為激賞,沒想到竟是到了這般地步。」他吟起張籍的詩作:「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難道這也是向杜工部借來的詩才嗎?」
說到最後不禁帶上了幾分調侃,吃瓜,畢竟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連詩魔也不能免俗。
北宋。
以這種方式暴露粉籍的黃庭堅有一種被公開處刑的感覺:「什麽前世今生,我這是玩笑之說,玩笑!不懂嗎!」
而蘇軾卻是好心情地眯眯眼:「淵明放達,太白飄逸,子美沉鬱,樂天通俗,四人之詩各有高處,為何一定要分出高下呢?我博採眾家,自可得眾家妙處,旁人如何及得上?」
一句話,博愛黨的快樂,你們不懂。
【不過白居易的粉絲也不遑多讓,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把自己的詩刻在身上並精心配上圖畫的小迷弟的。】
正在愉快吃瓜甚至想寫一首詩去調侃張籍的白居易表情忽然頓住:「什……什麽?」
白行簡也愣了愣:「言下之意是,有人將兄長的詩刻在身上,還據詩繪圖了?」
白居易:「此等厚愛,我有些……恕難承受。」
楚棠說得沒錯,確實挺炸裂的。
劉宋。
被後世人的追星舉動深深震驚的謝靈運打開思路:吃曹子建的詩有用嗎?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也寫得挺好的,要不……刻在身上?
追慕了謝靈運一輩子的李白沒有想到,在另一時空裏,自己的偶像早已搖身一變,成為了他的忠實粉絲。
【不過白居易喜歡杜甫是有條件的,有所保留。他認為杜甫的部分詩作直承詩之六義,風雅比興蘊藉深厚,又有漢樂府遺風,但是呢這類詩太少了,隻有三四十首,遠不能發揮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所以和元稹等人一合計,決定改變這種風氣,用詩歌來詠寫實事,文學史上稱之為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的耳朵豎了起來,新樂府一事正是他近段時間以來思量的重點,此時提到,他當然要向未來的自己取取經,是以十二分認真,連前麵的貶謫之憂都暫時拋到腦後了。
【白居易認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就是說,如果把詩比作一棵果樹,那麽情感是它的根,語言是上麵的枝葉,聲律是它的花朵,義理則是它結出的果實。
情和義是內容,言和聲是形式,實際上是要求內容與形式並重,同時更為強調詩歌的內容。
在這一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寫詩要「為君、為臣、為民、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初唐。
陳子昂的眼睛越來越亮。齊梁以來,詩風浮靡,風雅不振,他有心一改詩壇萎靡的局麵,橫空出世的水鏡讓他讀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種種後來人的好詩,足以借鑑,但還沒有人在詩歌理論上給以高屋建瓴的指導,白居易的主張簡直是令人耳目一新!
他興奮極了,連忙拿出紙筆將水鏡裏提到的言論記了下來,又另起一篇,給東方虯寫信: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不止是陳子昂,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傑亦是激動不已,從浮靡詩風中走來的初唐最需要的是什麽?是新鮮的詩歌空氣,是足以展現國朝欣榮之風貌的時代新聲。
如果說李杜之詩為他們的詩風改革提供了絕好的範本,那麽白居易這一番理論便是一條實操性極強的創作準繩!
一時之間,所有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白居易詩論的重要性,並在這一理論的啟發下開始了本朝的詩歌革新之路。
未央宮。
李白哈哈大笑:「子美,你這個粉絲可謂是不同尋常。」
杜甫還是覺得難以理解:「吃掉我的詩文又有何益?這般厚愛,當不起,當不起。。」
「或許是想借你一段仙才呢?」李白心情頗好地猜測。
杜甫:……
這也不至於吧!
再說,太白兄才是仙才!一不小心,未來的詩聖又追星了。
中唐。
友人恰好登門來訪,見張籍坐在桌案後,一邊大聲吟誦杜甫的詩句一邊一勺一勺地吃著什麽,神情似癲似狂,頗為陶醉。
友人咽了咽口水,手指顫巍巍地指著他手中的碗,忽然有所明悟:「你這是……」
張籍抬眼看他:「詩聖遺澤,吃了杜子美的詩稿,我也一定能寫出他那樣的好詩。」他向好友發出邀請,「吾友,可要一試?」
好友表情一僵,連忙擺手拒絕:「不了,不了,詩聖之才豈是我等凡人能承受的,我先迴去了,改日再登門拜訪。」
說著,忙不迭地一拱手,好像逃避什麽洪水猛獸似的,匆匆離去。
身後的張籍看著好友遽然離去的背影遺憾地搖搖頭:「可惜啊,不懂得我法之妙。」
聖才難得,不服食他的詩稿,哪裏能借來天地鍾靈獨一無二的才氣?看來這份福澤,也隻有他一人能夠消受了。這麽想著,張籍又杜詩配紙灰,大口地吃了起來。
小院裏白居易也沒忍住笑了起來,張籍是貞元年間的進士,亦有詩才,二人詩論主張頗為契合,白居易還是很欣賞這位朋友的。
「早便知張文昌對杜詩頗為激賞,沒想到竟是到了這般地步。」他吟起張籍的詩作:「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難道這也是向杜工部借來的詩才嗎?」
說到最後不禁帶上了幾分調侃,吃瓜,畢竟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連詩魔也不能免俗。
北宋。
以這種方式暴露粉籍的黃庭堅有一種被公開處刑的感覺:「什麽前世今生,我這是玩笑之說,玩笑!不懂嗎!」
而蘇軾卻是好心情地眯眯眼:「淵明放達,太白飄逸,子美沉鬱,樂天通俗,四人之詩各有高處,為何一定要分出高下呢?我博採眾家,自可得眾家妙處,旁人如何及得上?」
一句話,博愛黨的快樂,你們不懂。
【不過白居易的粉絲也不遑多讓,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把自己的詩刻在身上並精心配上圖畫的小迷弟的。】
正在愉快吃瓜甚至想寫一首詩去調侃張籍的白居易表情忽然頓住:「什……什麽?」
白行簡也愣了愣:「言下之意是,有人將兄長的詩刻在身上,還據詩繪圖了?」
白居易:「此等厚愛,我有些……恕難承受。」
楚棠說得沒錯,確實挺炸裂的。
劉宋。
被後世人的追星舉動深深震驚的謝靈運打開思路:吃曹子建的詩有用嗎?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也寫得挺好的,要不……刻在身上?
追慕了謝靈運一輩子的李白沒有想到,在另一時空裏,自己的偶像早已搖身一變,成為了他的忠實粉絲。
【不過白居易喜歡杜甫是有條件的,有所保留。他認為杜甫的部分詩作直承詩之六義,風雅比興蘊藉深厚,又有漢樂府遺風,但是呢這類詩太少了,隻有三四十首,遠不能發揮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所以和元稹等人一合計,決定改變這種風氣,用詩歌來詠寫實事,文學史上稱之為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的耳朵豎了起來,新樂府一事正是他近段時間以來思量的重點,此時提到,他當然要向未來的自己取取經,是以十二分認真,連前麵的貶謫之憂都暫時拋到腦後了。
【白居易認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就是說,如果把詩比作一棵果樹,那麽情感是它的根,語言是上麵的枝葉,聲律是它的花朵,義理則是它結出的果實。
情和義是內容,言和聲是形式,實際上是要求內容與形式並重,同時更為強調詩歌的內容。
在這一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寫詩要「為君、為臣、為民、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初唐。
陳子昂的眼睛越來越亮。齊梁以來,詩風浮靡,風雅不振,他有心一改詩壇萎靡的局麵,橫空出世的水鏡讓他讀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種種後來人的好詩,足以借鑑,但還沒有人在詩歌理論上給以高屋建瓴的指導,白居易的主張簡直是令人耳目一新!
他興奮極了,連忙拿出紙筆將水鏡裏提到的言論記了下來,又另起一篇,給東方虯寫信: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不止是陳子昂,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傑亦是激動不已,從浮靡詩風中走來的初唐最需要的是什麽?是新鮮的詩歌空氣,是足以展現國朝欣榮之風貌的時代新聲。
如果說李杜之詩為他們的詩風改革提供了絕好的範本,那麽白居易這一番理論便是一條實操性極強的創作準繩!
一時之間,所有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白居易詩論的重要性,並在這一理論的啟發下開始了本朝的詩歌革新之路。
未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