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事實上,白居易非常孝順,母親去世後也按製守孝三年,其間並無行差踏錯,而且根據宋朝人的紀錄,《新井》一詩在元和元年就失傳了,對此我們隻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未央宮。
劉徹非常認同楚棠的觀點,他對白居易所謂的罪名嗤之以鼻,當即不屑地撇撇嘴:「好大一頂帽子。」
他還記得前麵講李賀因為進士考試之名與其父犯諱,所以不得參加科考,這裏白居易又是因為差不多的理由被政敵抓住把柄,孝道可真是一把任人驅使的利刃。
你們唐朝人玩這一套玩得挺熟練的啊!連早年失傳的詩都能搬出來。
很明顯,眾人都看出來了,這都是官場上整人的手段,但孝道一詞何其嚴重,白居易就算長了一百張嘴也說不清楚,一時之間,大家或多或少都同情起他來。
另一邊,白氏兄弟卻是「騰」地一下站了起來:「母親……墜井而亡?!」
白行簡難以置信:「母親雖然神智不佳,但身邊總有人照料,怎麽會……」
「也可能是侍婢一時疏忽,」白居易猜測著,心中也是驚慌不已,不過他畢竟是兄長,在這種時候要保持鎮定,他斟酌著:「母親神智有差,無親照看總是不妥……」
「兄長放心,」白行簡懂他的意思,「我明日便啟程返迴下邽,親自侍奉母親。」
白居易見弟弟如此純孝也笑了起來:「也好,稍後我便為你打點行資,萬望吾弟替兄盡孝,待任事清了,我便向朝廷告假,探望母親。」
【白居易這時候的官職是太子左贊善大夫,因為這些事被貶為江表刺史,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雖然不在京圈權利中心,但也有實權,下場也不算太差。
這時候又有一個人出現了,中書舍人王涯緊接著上疏表示,白居易又是越級言事又事母不孝,這樣的人怎麽能治理州郡,作一郡臣民的表率呢?陛下您一定要慎重考慮啊!
唐憲宗慎重了一番,追詔把白居易貶成了江州司馬,司馬在中唐時期是專門用來安置犯官的,這波屬於變相發配,讓我們一起說,謝謝王涯。】
時任中書舍人的王涯氣得臉都綠了,楚棠的促狹不是一次兩次了,她雖然說謝,可是話裏話外哪句不是諷刺?
他憤憤地按著桌子:「哼,白居易所言無狀、行跡有差,難道不該大力懲處嗎?!我依理上疏又有何錯?」
皇宮。
唐憲宗的表情也有些不好,楚棠的話不僅諷刺了王涯,順帶還諷刺了一把他,若非他同意,王涯上一百次的疏都沒用。
小院裏。
白行簡愣道:「兄長何時得罪了王大人?」
話音剛落就覺得問了句廢話,後來的事情他哥怎麽會知道。
白居易不甚在意地搖搖頭:「想是因為那些詩文吧,楚姑娘不是說了麽,我之諷喻詩,得罪權貴。」
白行簡沉默不言,兄長的詩歌主張他知道,水鏡也曾借兄長對李白詩的評判透露一二,當朝弊病甚多,背後所涉盤根錯節,兄長詩筆直陳,必是犯了眾怒,屆時恐怕朝堂內外俱是敵手,又何必糾結何時何地得罪了何人?
他遲疑著開口:「兄長當真不去作傳奇麽?」
當真要義無反顧作一個諫臣麽?
白居易微微一笑:「我誌不在此。」
他的誌向,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白居易在這邊暗暗下定決心不為所動,另一邊的元稹咬牙切齒地為好友抱恨不已:嗬嗬,王涯是吧,我記住你了。
【一個人的詩歌真的有這麽大的威力嗎?竟然使朝堂內外人人自危,逮住機會爭先恐後要將他按下去?或許,我們可以在他的諷喻詩裏找到答案。】
【提到白居易,就不得不說到新樂府運動。所謂樂府,秦已有之,正式設立是在漢武帝年間,主要任務是採集民間歌謠或下層文士的創作,以備朝廷祭祀宴饗之用,屬於樂教的一種,但在文學淵源上卻是發脈於《詩經》,「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現實主義的。
這種文學風格影響到了杜甫,前麵我們講過,杜甫後期的三吏、三別、詠懷五百字等等,都是現實主義的傑作,白居易和元稹非常欣賞杜甫,一個給杜甫寫墓誌銘,一個嘴了一通李白。】
白居易:……
我倒要看看這件事你要拿出來說幾遍,我隻嘴了李白一句,你已經揪著這個問題說了不下三遍好嗎?!
終南山。
杜甫忍笑:「看來楚姑娘確實很喜歡太白兄。」
李白望天,喜歡他的詩的人不計其數,尤其是水鏡講解了一番之後,他的名氣更是水漲船高,現在走在道上都會被人認出來,拉著求詩一首。
可是楚棠尚在千年之後,時如逝水,史冊無情,多少人沉沒在歷史風煙,他的詩文卻還能得到許多人的喜愛,並一次次解出新意,這種感覺當真很奇妙。
就好像,他始終活著似的,在詩文裏活著。
李白忽然覺得心頭一鬆:「厚愛者唯詩文,我等所能做的,也隻有以佳篇酬知己了。」
【說起來杜甫的粉絲也挺瘋狂的,比如北宋的黃庭堅,「見我好吟愛畫勝他人,直謂子美當前身」,說自己是杜甫的轉世;
蘇軾也挺喜歡杜甫的,不過陶淵明李白他都喜歡,蘇軾是個博愛黨;當然,最炸裂的還要屬張籍,把杜甫的詩燒了拌蜂蜜吃。】
未央宮。
劉徹非常認同楚棠的觀點,他對白居易所謂的罪名嗤之以鼻,當即不屑地撇撇嘴:「好大一頂帽子。」
他還記得前麵講李賀因為進士考試之名與其父犯諱,所以不得參加科考,這裏白居易又是因為差不多的理由被政敵抓住把柄,孝道可真是一把任人驅使的利刃。
你們唐朝人玩這一套玩得挺熟練的啊!連早年失傳的詩都能搬出來。
很明顯,眾人都看出來了,這都是官場上整人的手段,但孝道一詞何其嚴重,白居易就算長了一百張嘴也說不清楚,一時之間,大家或多或少都同情起他來。
另一邊,白氏兄弟卻是「騰」地一下站了起來:「母親……墜井而亡?!」
白行簡難以置信:「母親雖然神智不佳,但身邊總有人照料,怎麽會……」
「也可能是侍婢一時疏忽,」白居易猜測著,心中也是驚慌不已,不過他畢竟是兄長,在這種時候要保持鎮定,他斟酌著:「母親神智有差,無親照看總是不妥……」
「兄長放心,」白行簡懂他的意思,「我明日便啟程返迴下邽,親自侍奉母親。」
白居易見弟弟如此純孝也笑了起來:「也好,稍後我便為你打點行資,萬望吾弟替兄盡孝,待任事清了,我便向朝廷告假,探望母親。」
【白居易這時候的官職是太子左贊善大夫,因為這些事被貶為江表刺史,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雖然不在京圈權利中心,但也有實權,下場也不算太差。
這時候又有一個人出現了,中書舍人王涯緊接著上疏表示,白居易又是越級言事又事母不孝,這樣的人怎麽能治理州郡,作一郡臣民的表率呢?陛下您一定要慎重考慮啊!
唐憲宗慎重了一番,追詔把白居易貶成了江州司馬,司馬在中唐時期是專門用來安置犯官的,這波屬於變相發配,讓我們一起說,謝謝王涯。】
時任中書舍人的王涯氣得臉都綠了,楚棠的促狹不是一次兩次了,她雖然說謝,可是話裏話外哪句不是諷刺?
他憤憤地按著桌子:「哼,白居易所言無狀、行跡有差,難道不該大力懲處嗎?!我依理上疏又有何錯?」
皇宮。
唐憲宗的表情也有些不好,楚棠的話不僅諷刺了王涯,順帶還諷刺了一把他,若非他同意,王涯上一百次的疏都沒用。
小院裏。
白行簡愣道:「兄長何時得罪了王大人?」
話音剛落就覺得問了句廢話,後來的事情他哥怎麽會知道。
白居易不甚在意地搖搖頭:「想是因為那些詩文吧,楚姑娘不是說了麽,我之諷喻詩,得罪權貴。」
白行簡沉默不言,兄長的詩歌主張他知道,水鏡也曾借兄長對李白詩的評判透露一二,當朝弊病甚多,背後所涉盤根錯節,兄長詩筆直陳,必是犯了眾怒,屆時恐怕朝堂內外俱是敵手,又何必糾結何時何地得罪了何人?
他遲疑著開口:「兄長當真不去作傳奇麽?」
當真要義無反顧作一個諫臣麽?
白居易微微一笑:「我誌不在此。」
他的誌向,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白居易在這邊暗暗下定決心不為所動,另一邊的元稹咬牙切齒地為好友抱恨不已:嗬嗬,王涯是吧,我記住你了。
【一個人的詩歌真的有這麽大的威力嗎?竟然使朝堂內外人人自危,逮住機會爭先恐後要將他按下去?或許,我們可以在他的諷喻詩裏找到答案。】
【提到白居易,就不得不說到新樂府運動。所謂樂府,秦已有之,正式設立是在漢武帝年間,主要任務是採集民間歌謠或下層文士的創作,以備朝廷祭祀宴饗之用,屬於樂教的一種,但在文學淵源上卻是發脈於《詩經》,「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現實主義的。
這種文學風格影響到了杜甫,前麵我們講過,杜甫後期的三吏、三別、詠懷五百字等等,都是現實主義的傑作,白居易和元稹非常欣賞杜甫,一個給杜甫寫墓誌銘,一個嘴了一通李白。】
白居易:……
我倒要看看這件事你要拿出來說幾遍,我隻嘴了李白一句,你已經揪著這個問題說了不下三遍好嗎?!
終南山。
杜甫忍笑:「看來楚姑娘確實很喜歡太白兄。」
李白望天,喜歡他的詩的人不計其數,尤其是水鏡講解了一番之後,他的名氣更是水漲船高,現在走在道上都會被人認出來,拉著求詩一首。
可是楚棠尚在千年之後,時如逝水,史冊無情,多少人沉沒在歷史風煙,他的詩文卻還能得到許多人的喜愛,並一次次解出新意,這種感覺當真很奇妙。
就好像,他始終活著似的,在詩文裏活著。
李白忽然覺得心頭一鬆:「厚愛者唯詩文,我等所能做的,也隻有以佳篇酬知己了。」
【說起來杜甫的粉絲也挺瘋狂的,比如北宋的黃庭堅,「見我好吟愛畫勝他人,直謂子美當前身」,說自己是杜甫的轉世;
蘇軾也挺喜歡杜甫的,不過陶淵明李白他都喜歡,蘇軾是個博愛黨;當然,最炸裂的還要屬張籍,把杜甫的詩燒了拌蜂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