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以為鬱達夫隻是什麽新文學作家,沒想到也寫古詩詞,還寫得這樣好!他覺得徹底釋然了。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國殤。真是沉痛又悲憤,鬱達夫果然筆筆不忘救時之誌!」陸遊對這一句實在是讚賞、感佩極了!
李白和杜甫也覺得不錯:「這幾句詩自然明暢,有以景寫情,有以情繪景,確實可以載於詩譜。」
李商隱同樣覺得喜歡:「曾因醉酒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這幾句寫得甚妙,風流之致堪比杜牧之!」
一心仰慕杜牧的李商隱又開始尋思了,之前寫的信杜牧收到了嗎?怎麽也不迴信?是不是沒有看到,要不再寫一封吧?
毫無預兆被cue到正著的杜牧:……
雖然他還沒有寫到「十年一覺揚州夢」之句,但是結合上文鬱達夫的詩來看,十有八九是什麽落拓子的風流韻事。
深深體會到後世對詩詞文人挖掘之深的杜牧忽然害怕,以後可不能太過放蕩恣遊,他怕在水鏡上丟臉。
未央宮。
劉徹的心情有一點複雜,平心而論,聽完全篇之後他還是很欣賞鬱達夫的,能詩能文,一身血性,但是鬱達夫對他們這些老祖宗好像就不是那麽友好了。
已知他們屬於封建王朝,鬱達夫一代新文學人要向封建思想擲下投木倉,言下之意不就是把矛頭對準歷代帝王?
作為一個君王,劉徹當然明白思想穩定對統治的重要性,不然他也不會考慮新學說了,新文學的目標既是封建思想,那他們這些封建君主就是討伐的對象。
他輕嘖了一聲,還好,這篇文章隻是寫秋。
江都。
董仲舒心下思量:個性或為個人性情,性情有壓抑,才會有解放,結合前後之句來看,後人該是認為,封建思想壓抑了人性。
「可是……」他心中困惑不已,「個性若不加以約束,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錢理群老師曾經反對過一個線性的作品分析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陷入單一的苦悶之中,他寫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滿單一的苦悶感。
這種定勢思維當然是錯的,雖說文變染乎世情,但作家是複雜的,鬱達夫悲涼、頹廢的審美趣味,自然也不全然歸結於時代。
有傳統風致的影響,又有身世心理使然,還有異國美學的滲透,更兼時勢的風雲激盪。這四點統一於一個文本之中,形成了《故都的秋》獨特的韻味表達。
或許因為年齡原因,我們現在還有些難以理解,可人生之悲涼,不理解未嚐不是好事呢?且記取他的文字吧,或許有朝一日,你會有突然被擊中的感覺。
好啦,對課文內容的講解就到這裏,我們來看段視頻放鬆一下。】
圖標點開,悠揚的音樂傳來,映入眼簾的是碧瓦飛簷、雁塔高聳,紅葉染遍山林,兩輛已然眼熟的「鐵盒子」在林蔭道中相對駛過;
金黃的銀杏葉鋪滿,石桌旁遊人悠閑地品茶,含笑注釋著一個幼童捧起滿手黃葉,往空中一撒;白牆黑瓦,舟舸過橋;
長城在山色裏巍峨、稻浪於秋風中翻湧、累累碩果飄香在枝頭,又被喜笑顏開的農人摘入筐中……
「真美啊……」有人情不自禁地感嘆。
這不是鬱達夫筆下的秋天,但卻是那樣蓬勃、奪目,令人神往,竟是將萬古的悲秋情緒都盪去似的。
柳宗元的心情忽然開闊:「夢得兄,我懂你的詩了。」
也懂了那個人的詩,萬類霜天競自由,秋,也可熱烈。
太極宮。
長孫皇後看著水鏡裏幀幀閃過的畫麵,目露神往:「若是看得這般秋景,鬱達夫想必不會那般悲涼吧!」
「是啊,」李世民輕笑,難得感慨不已,「後世曾遭淪亡,卻能驅除敵寇,克復神州,有如此欣欣向榮、百姓樂業之景,後人總說大唐盛世,與後世一比,卻是相形見絀了。」
未央宮。
劉徹眼紅完那燦燦稻穀與寬闊廣路,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楚棠說她處在2023年,1945年日本投降,其間相距不過78年而已!」
衛青等人如遭當頭棒喝,猛然迴過神來:「百年不到,他們的國家竟然變成了這般模樣!」
鹹陽。
嬴政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暗自沉吟:「短短78年,故都換新貌,後世王朝,怎麽會有這樣的驚天偉力?」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這是航拍中國裏的秋景圖,大家看完有什麽感想呢?壯美山河,處處是風景。鬱達夫獨愛故都北平的秋日,大家又會對哪裏的秋天魂牽夢縈、感慨遂深?我們這次的作業,就是請大家模仿鬱達夫的筆調,寫一篇隨筆,分享你眼中的秋,字數不限哦~這篇課文就講到這裏,有問題後台私信,喜歡的話一鍵三連,我是楚棠,下節課再見!】
嗯……
蘇軾遲疑了一下:「模仿鬱達夫的筆調,是要我等寫那新文學?」
蘇轍艱難微笑:「似乎,是的。」
文章大家韓愈頗覺棘手:「那新文學看著是平易,但若要寫,卻是有些難於下筆啊。」
還是古文好,多簡潔,怎麽不讓寫古文,他能一口氣寫三篇!
白居易同樣遲疑:「詩可俚俗,但這新文學的文法,我等卻是生疏得很啊。」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國殤。真是沉痛又悲憤,鬱達夫果然筆筆不忘救時之誌!」陸遊對這一句實在是讚賞、感佩極了!
李白和杜甫也覺得不錯:「這幾句詩自然明暢,有以景寫情,有以情繪景,確實可以載於詩譜。」
李商隱同樣覺得喜歡:「曾因醉酒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這幾句寫得甚妙,風流之致堪比杜牧之!」
一心仰慕杜牧的李商隱又開始尋思了,之前寫的信杜牧收到了嗎?怎麽也不迴信?是不是沒有看到,要不再寫一封吧?
毫無預兆被cue到正著的杜牧:……
雖然他還沒有寫到「十年一覺揚州夢」之句,但是結合上文鬱達夫的詩來看,十有八九是什麽落拓子的風流韻事。
深深體會到後世對詩詞文人挖掘之深的杜牧忽然害怕,以後可不能太過放蕩恣遊,他怕在水鏡上丟臉。
未央宮。
劉徹的心情有一點複雜,平心而論,聽完全篇之後他還是很欣賞鬱達夫的,能詩能文,一身血性,但是鬱達夫對他們這些老祖宗好像就不是那麽友好了。
已知他們屬於封建王朝,鬱達夫一代新文學人要向封建思想擲下投木倉,言下之意不就是把矛頭對準歷代帝王?
作為一個君王,劉徹當然明白思想穩定對統治的重要性,不然他也不會考慮新學說了,新文學的目標既是封建思想,那他們這些封建君主就是討伐的對象。
他輕嘖了一聲,還好,這篇文章隻是寫秋。
江都。
董仲舒心下思量:個性或為個人性情,性情有壓抑,才會有解放,結合前後之句來看,後人該是認為,封建思想壓抑了人性。
「可是……」他心中困惑不已,「個性若不加以約束,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錢理群老師曾經反對過一個線性的作品分析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陷入單一的苦悶之中,他寫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滿單一的苦悶感。
這種定勢思維當然是錯的,雖說文變染乎世情,但作家是複雜的,鬱達夫悲涼、頹廢的審美趣味,自然也不全然歸結於時代。
有傳統風致的影響,又有身世心理使然,還有異國美學的滲透,更兼時勢的風雲激盪。這四點統一於一個文本之中,形成了《故都的秋》獨特的韻味表達。
或許因為年齡原因,我們現在還有些難以理解,可人生之悲涼,不理解未嚐不是好事呢?且記取他的文字吧,或許有朝一日,你會有突然被擊中的感覺。
好啦,對課文內容的講解就到這裏,我們來看段視頻放鬆一下。】
圖標點開,悠揚的音樂傳來,映入眼簾的是碧瓦飛簷、雁塔高聳,紅葉染遍山林,兩輛已然眼熟的「鐵盒子」在林蔭道中相對駛過;
金黃的銀杏葉鋪滿,石桌旁遊人悠閑地品茶,含笑注釋著一個幼童捧起滿手黃葉,往空中一撒;白牆黑瓦,舟舸過橋;
長城在山色裏巍峨、稻浪於秋風中翻湧、累累碩果飄香在枝頭,又被喜笑顏開的農人摘入筐中……
「真美啊……」有人情不自禁地感嘆。
這不是鬱達夫筆下的秋天,但卻是那樣蓬勃、奪目,令人神往,竟是將萬古的悲秋情緒都盪去似的。
柳宗元的心情忽然開闊:「夢得兄,我懂你的詩了。」
也懂了那個人的詩,萬類霜天競自由,秋,也可熱烈。
太極宮。
長孫皇後看著水鏡裏幀幀閃過的畫麵,目露神往:「若是看得這般秋景,鬱達夫想必不會那般悲涼吧!」
「是啊,」李世民輕笑,難得感慨不已,「後世曾遭淪亡,卻能驅除敵寇,克復神州,有如此欣欣向榮、百姓樂業之景,後人總說大唐盛世,與後世一比,卻是相形見絀了。」
未央宮。
劉徹眼紅完那燦燦稻穀與寬闊廣路,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楚棠說她處在2023年,1945年日本投降,其間相距不過78年而已!」
衛青等人如遭當頭棒喝,猛然迴過神來:「百年不到,他們的國家竟然變成了這般模樣!」
鹹陽。
嬴政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暗自沉吟:「短短78年,故都換新貌,後世王朝,怎麽會有這樣的驚天偉力?」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這是航拍中國裏的秋景圖,大家看完有什麽感想呢?壯美山河,處處是風景。鬱達夫獨愛故都北平的秋日,大家又會對哪裏的秋天魂牽夢縈、感慨遂深?我們這次的作業,就是請大家模仿鬱達夫的筆調,寫一篇隨筆,分享你眼中的秋,字數不限哦~這篇課文就講到這裏,有問題後台私信,喜歡的話一鍵三連,我是楚棠,下節課再見!】
嗯……
蘇軾遲疑了一下:「模仿鬱達夫的筆調,是要我等寫那新文學?」
蘇轍艱難微笑:「似乎,是的。」
文章大家韓愈頗覺棘手:「那新文學看著是平易,但若要寫,卻是有些難於下筆啊。」
還是古文好,多簡潔,怎麽不讓寫古文,他能一口氣寫三篇!
白居易同樣遲疑:「詩可俚俗,但這新文學的文法,我等卻是生疏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