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情感向來細膩,聽完鬱達夫的身世,又了解到這留學一遭,對他作品裏的悲涼愈發感同身受起來,不禁也開始同情這千載之下的後輩。
幾乎同時,聽到這一切的王翦蒙恬衛青李靖尉遲恭秦瓊等人俱是怒髮衝冠,軍人鐵血,最是見不得國家受辱,他們沙場征伐,為的就是邦國穩定,外侮不侵,那日本學生這樣,簡直和指著他們的鼻子罵無異!
各位將軍身上戰意鏗然,紛紛大恨隻可惜不知道日本到底是哪一個國家,否則他們就要當場請命蕩平敵寇。
最義憤的竟是諸天萬朝的文士,可能因為文人身份的微妙聯繫,雖然新舊文學之間頗有不同,但他們也願將鬱達夫引為同道。文人臉麵何其重要?竟然被如此羞辱,對方還是異族,這丟的不是天下文士的臉,而是整個華夏的臉!
辛棄疾「鏗」的一聲拔出長劍:「大宋遭金人欺辱,後世華夏又被東瀛欺辱,可恨我等士人竟不能為國家紓難!」
李白杜甫猶自錯愕,大唐繁盛,異邦諸人不僅可以雜居長安,更能入朝為官,他們俱是將大唐視為天朝上國,頂禮膜拜,連對大唐子民也是尊重有加,千年之後,這些人就會騎到他們的頭上嗎?
王維訥訥難言:「朝中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因慕唐風,改名晁衡,陛下曾允他入國子監,與諸王公貴孫學習,其後他又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晁衡,便是來自東瀛。」
裴迪亦是怔愣:「一朝上國,一朝…□□……」他艱難地吐出那兩個字,隻覺那些屈辱像是穿越時空而來似的。
大唐的文士,怎麽能想到,有朝一日這個國度的後人還會有伏低做小被橫加侮辱的時刻呢?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底色,而大學又是一個人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不幸的是,這兩個時期裏,鬱達夫所遇到的全是歧視與欺淩。這樣一個人,你怎麽能奢望他長成活力四射懟天懟地的樣子?所以,後來他會形成悲涼而略顯頹廢的審美情趣,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賀撐著床榻,細長的通眉擰成一個川字,本就瘦削的臉更見愁苦。是啊,白眼、冷遇、欺淩、這是伴著他從幼時成長至今的東西。他本是李唐宗親,卻因家道淪落,沉淪當世,父親去世後更是連飽腹都成問題。可是……
他長嘆一聲,似在與鬱達夫對話:
「我與你俱遭喪父之痛,你卻更有弱國之悲,焉能不苦。」世道澆漓,也不知鬱達夫能否抗下重重悲涼?
這憂鬱困窮而又仍懷赤子之心的李長吉,竟是將鬱達夫引為同調,為他擔憂了起來。
北宋。
聽完一切的蘇軾兄弟亦是唏噓感嘆:「幼時孤苦病弱,長成後又在異國受欺,其中苦悶難以言說。三觀塑造,想必是指個人的誌趣理念吧?」
在那樣的環境下長成,再好的心性也不免會被消磨。
蘇轍斂眸搖首,沒有人聽到這些遭遇還能保持輕鬆:「如他所說,鬱達夫之哀苦,竟是比李長吉更甚。」
長吉雖苦,猶有大唐,可鬱達夫的王朝呢?
【另外,由於留學日本,涉獵群書,鬱達夫也受到了日本「物哀」美學的影響,所謂「物哀」,簡單來說,物,就是外界事物;哀,則是主體對事物產生的感受,包含有同情、哀傷、悲嘆、憐惜等種種情緒,主要展示一種哀婉淒清的美感世界。這種美學意味在《故都的秋》中也有體現。】
未央宮。
劉徹冷嗤一聲:「小家子氣。」
他想起楚棠先前說漢賦時曾強調的恢弘氣魄,說,這是隻有大一統王朝才能孕育出的深廣宏福。他喜歡這樣的讚美,也讀出了這背後的深意。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大漢的強大才讓司馬相如有那樣的底氣,文士與國家,一命相連。那日本聽起來似是個彈丸小國,卻能逼得後世華夏子民淪落至此,兩相對比之下如何不令他心驚?
帶上主觀情緒的漢武帝幾乎本能的厭惡著日本的一切,包括文化,同他一樣,許多鑑賞能力滿級文人學士也拒絕深味所謂的物哀之美。
白居易將杜甫的詩吟了一首又一首,滿懷敬意地感嘆:「溫柔敦厚,沉鬱頓挫,這才是一等一的美學。」他也學起後世的詞語了。
杜牧淺淺對比了一下,拿出了李白的詩集:「還是太白詩最能提振心氣。」
什麽物哀,太衰頹了。
歐陽修展開寫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摺扇詠嘆再三:「物哀怎麽及得上此詞氣魄宏大。」
奉天殿裏。
朱元璋冷著臉從鼻子裏發出一聲輕哼:「東洋小國,就是喜歡搞這些酸不拉嘰的,沒個大氣樣,鬱達夫學什麽不好學這些,我華夏文章不夠昌隆麽?」
他現在正在氣頭上,連帶著把鬱達夫也遷怒了一通,可那話裏,更多的還是怒其不爭的憤懣,寄予著眾多兄弟厚望的朱標趕忙上去順毛,滿殿父慈子孝裏,縮在角落的的朱橚忍了又忍,小心翼翼地舉了個手:
「可是,隻有強盛之邦才會有人遣使而去,鬱達夫留學日本,學他國種種,是不是因為,本國……」太落後了?
後麵幾個字他沒敢說完,因為滿殿的人都目光炯炯地盯著他:「閉嘴!」
沒有人敢細想這背後的意味。
【當然,除身世經歷與文化影響,最重要的一點也可以想見,那就是上麵已經可以窺到端倪的國運的悲涼。】
幾乎同時,聽到這一切的王翦蒙恬衛青李靖尉遲恭秦瓊等人俱是怒髮衝冠,軍人鐵血,最是見不得國家受辱,他們沙場征伐,為的就是邦國穩定,外侮不侵,那日本學生這樣,簡直和指著他們的鼻子罵無異!
各位將軍身上戰意鏗然,紛紛大恨隻可惜不知道日本到底是哪一個國家,否則他們就要當場請命蕩平敵寇。
最義憤的竟是諸天萬朝的文士,可能因為文人身份的微妙聯繫,雖然新舊文學之間頗有不同,但他們也願將鬱達夫引為同道。文人臉麵何其重要?竟然被如此羞辱,對方還是異族,這丟的不是天下文士的臉,而是整個華夏的臉!
辛棄疾「鏗」的一聲拔出長劍:「大宋遭金人欺辱,後世華夏又被東瀛欺辱,可恨我等士人竟不能為國家紓難!」
李白杜甫猶自錯愕,大唐繁盛,異邦諸人不僅可以雜居長安,更能入朝為官,他們俱是將大唐視為天朝上國,頂禮膜拜,連對大唐子民也是尊重有加,千年之後,這些人就會騎到他們的頭上嗎?
王維訥訥難言:「朝中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因慕唐風,改名晁衡,陛下曾允他入國子監,與諸王公貴孫學習,其後他又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晁衡,便是來自東瀛。」
裴迪亦是怔愣:「一朝上國,一朝…□□……」他艱難地吐出那兩個字,隻覺那些屈辱像是穿越時空而來似的。
大唐的文士,怎麽能想到,有朝一日這個國度的後人還會有伏低做小被橫加侮辱的時刻呢?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底色,而大學又是一個人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不幸的是,這兩個時期裏,鬱達夫所遇到的全是歧視與欺淩。這樣一個人,你怎麽能奢望他長成活力四射懟天懟地的樣子?所以,後來他會形成悲涼而略顯頹廢的審美情趣,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賀撐著床榻,細長的通眉擰成一個川字,本就瘦削的臉更見愁苦。是啊,白眼、冷遇、欺淩、這是伴著他從幼時成長至今的東西。他本是李唐宗親,卻因家道淪落,沉淪當世,父親去世後更是連飽腹都成問題。可是……
他長嘆一聲,似在與鬱達夫對話:
「我與你俱遭喪父之痛,你卻更有弱國之悲,焉能不苦。」世道澆漓,也不知鬱達夫能否抗下重重悲涼?
這憂鬱困窮而又仍懷赤子之心的李長吉,竟是將鬱達夫引為同調,為他擔憂了起來。
北宋。
聽完一切的蘇軾兄弟亦是唏噓感嘆:「幼時孤苦病弱,長成後又在異國受欺,其中苦悶難以言說。三觀塑造,想必是指個人的誌趣理念吧?」
在那樣的環境下長成,再好的心性也不免會被消磨。
蘇轍斂眸搖首,沒有人聽到這些遭遇還能保持輕鬆:「如他所說,鬱達夫之哀苦,竟是比李長吉更甚。」
長吉雖苦,猶有大唐,可鬱達夫的王朝呢?
【另外,由於留學日本,涉獵群書,鬱達夫也受到了日本「物哀」美學的影響,所謂「物哀」,簡單來說,物,就是外界事物;哀,則是主體對事物產生的感受,包含有同情、哀傷、悲嘆、憐惜等種種情緒,主要展示一種哀婉淒清的美感世界。這種美學意味在《故都的秋》中也有體現。】
未央宮。
劉徹冷嗤一聲:「小家子氣。」
他想起楚棠先前說漢賦時曾強調的恢弘氣魄,說,這是隻有大一統王朝才能孕育出的深廣宏福。他喜歡這樣的讚美,也讀出了這背後的深意。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大漢的強大才讓司馬相如有那樣的底氣,文士與國家,一命相連。那日本聽起來似是個彈丸小國,卻能逼得後世華夏子民淪落至此,兩相對比之下如何不令他心驚?
帶上主觀情緒的漢武帝幾乎本能的厭惡著日本的一切,包括文化,同他一樣,許多鑑賞能力滿級文人學士也拒絕深味所謂的物哀之美。
白居易將杜甫的詩吟了一首又一首,滿懷敬意地感嘆:「溫柔敦厚,沉鬱頓挫,這才是一等一的美學。」他也學起後世的詞語了。
杜牧淺淺對比了一下,拿出了李白的詩集:「還是太白詩最能提振心氣。」
什麽物哀,太衰頹了。
歐陽修展開寫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摺扇詠嘆再三:「物哀怎麽及得上此詞氣魄宏大。」
奉天殿裏。
朱元璋冷著臉從鼻子裏發出一聲輕哼:「東洋小國,就是喜歡搞這些酸不拉嘰的,沒個大氣樣,鬱達夫學什麽不好學這些,我華夏文章不夠昌隆麽?」
他現在正在氣頭上,連帶著把鬱達夫也遷怒了一通,可那話裏,更多的還是怒其不爭的憤懣,寄予著眾多兄弟厚望的朱標趕忙上去順毛,滿殿父慈子孝裏,縮在角落的的朱橚忍了又忍,小心翼翼地舉了個手:
「可是,隻有強盛之邦才會有人遣使而去,鬱達夫留學日本,學他國種種,是不是因為,本國……」太落後了?
後麵幾個字他沒敢說完,因為滿殿的人都目光炯炯地盯著他:「閉嘴!」
沒有人敢細想這背後的意味。
【當然,除身世經歷與文化影響,最重要的一點也可以想見,那就是上麵已經可以窺到端倪的國運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