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位帝王眼神一凜:要說到了!
【鬱達夫出生在什麽年份?光緒二十二年,兩年前,是甲午年。一場海上戰爭,讓日本發現中國的虛弱,也讓中國從天朝上國的夢裏醒來,割地、賠款,在以後更是家常便飯。
日本曾經需要向我們學習,處處仰望我們,誰能想到,形勢會有這樣的翻覆呢?作為弱國子民的鬱達夫在日本受盡歧視、侮辱,而他甚至不能反抗,因為他的國家,確實就是那樣孱弱。這種孱弱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後來鬱達夫在作品裏寫,「敗戰後的國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國民,當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經質的。」】
嘶~
諸天萬朝的眾人倒抽一口涼氣。
太觸目驚心了。
可楚棠仍在繼續:【這篇文章寫於1934年,其時,東三省國土已失,華北勢微,北平亦在飄搖之中,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鬱達夫心中不能可能沒有觸動。同一時期,他另有兩篇散文可以佐證作意:
「……原因是為了映霞還沒有到過北平,想在沒有被人侵奪去之前,去瞻仰瞻仰這有名的舊日皇都。」
映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這一次他是帶著妻小出遊的。
另一段說得更直白:「……,下麵隻能再來略寫一點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懷夢境,聊做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
是的,時代風雲裏的文人並不能獨善其身,他已經感知到了國家日漸衰颯的氣息,並在文字裏流露出隱憂。孱弱的國家、衰颯的時代,震動著一個救時文人的心,文中反覆提及北方、北國、北平、故都,或許正有不可言說的時代意義,對故都皇城的眷戀,可能也潛藏著對國家的眷戀。而那些清幽的、靜謐的、悲涼的、衰颯的景物,或似傾頹國運,或似飄搖己身。繁華落盡,滿目滄桑,原來在「故都」二字上就可以品味。
時代的苦悶當然不能概括一個文人複雜的作意,但知人論世,我們很難說這篇文字中毫無苦悶。】
淪亡的哀歌。
短短五個字重重敲在了眾人的心頭。
南宋。
範成大寓居鄉野,眼中有淚:「邦國不振,其民能如何?」
他想起如今的大宋,偏安江南,在金人的鐵蹄下卑躬屈膝,連帶著宋人都被金人□□壓迫,國家的悲哀怎能不浸到詩文裏、小民中?
東晉。
王導與南渡的諸望族正在新亭之中對飲,鬱達夫的話引起了他們深切的共鳴:
「風景不殊,山河有異,民何其困矣!」他們在北人的麵前,又哪裏抬得起頭來?
周侯中忍不住淚下,同坐諸人也停下飲酒,暗自抹淚,哀切的氣氛瀰漫周圍,國破之愛,歷千載而同心。
未央宮。
劉徹整張臉都黑了下去:「光緒是哪個皇帝?無用!割地賠款,簡直是喪權辱國!」
旁邊的衛青臉色也很不好:「國家受此奇恥大辱,臣隻恨不能生在那時,手刃寇敵!」
「何必等那時,出海尋訪,不是說日本曾經要向華夏學習嗎?想來也就是個蠻夷宵小,找到後直接出兵,先試試我大漢兵戈。」
正在氣頭上的劉徹理智直接離家出走,先在嘴上放出了一段狠話。
未央宮一眾:啊這……
桑弘羊義憤填膺的心情突然頓住了,腦子裏警鈴大作:匈奴還沒打,陛下又盯上了還沒影的日本,哪裏有那麽多錢啊?!
他無奈地看向帝王身邊的衛青,絕望地發現向來謹慎的衛青眼中竟也有幾分戰意。
桑弘羊:……
算了,也行,就當造福子孫後代了,他不說了。
鹹陽。
嬴政鳳眸微眯:「秦、漢、唐、宋、元、明、清,這是楚棠所言朝代沿襲,若清便是最後一個王朝,光緒就是清朝皇帝的年號?」
他一揮衣袖,冷冷地吐出兩個字:「窩囊!」
好好一個華夏,就這麽被敗落了,清朝的皇帝是死的嗎?!
他想起前麵鬱達夫在異國受到的侮辱,想起那連豬狗都不如的「□□」的稱唿,袍袖下的拳頭捏得咯吱作響。
出海!
不管是日本還是其他諸國,他既然獲知了訊息,就不能置之不理,他就不信,秦人的兵馬,敲不下異邦的頭顱。
哪怕眼高於頂,也要給他低下來!
太極宮。
李世民眼神陡然一厲:「日本曾向我們學習,難道它曾是我華夏羈縻?」
被召來一同觀看水鏡的長孫無忌神情慎重,開口道:「大唐為上邦,異邦諸國仰慕華夏風儀,各個遣使來訪,若當真是其中一國,我等豈非是在資敵?!」
「非也,」
李世民微微搖頭,仍然保持著一個懷柔萬邦的帝王的清醒與自信:
「異邦仰華夏風儀,有向學之心,也是我等宣德化之時。柔遠人而四方歸,此先聖之言。國朝強盛才能引得異邦仰望,若華夏始終立於上國不敗之地,則是天下之宗國,異邦自不敢進犯,又何來資敵之說?」
說到底,還是後世的華夏不夠強大。
長孫無忌也反應過來了,猛然砸過來的信息讓他有些暈眩,此時恢復些理智,微一拱手:「陛下所言甚是,唯有本邦強盛,異族才會心甘情願臣服我等,是臣著相了。」
李世民擺擺手表示並不在意,轉而道:「朕本以為鬱達夫太過低迷,格調令人不喜,卻不想身世家國就在他的心頭。」
【鬱達夫出生在什麽年份?光緒二十二年,兩年前,是甲午年。一場海上戰爭,讓日本發現中國的虛弱,也讓中國從天朝上國的夢裏醒來,割地、賠款,在以後更是家常便飯。
日本曾經需要向我們學習,處處仰望我們,誰能想到,形勢會有這樣的翻覆呢?作為弱國子民的鬱達夫在日本受盡歧視、侮辱,而他甚至不能反抗,因為他的國家,確實就是那樣孱弱。這種孱弱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後來鬱達夫在作品裏寫,「敗戰後的國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國民,當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經質的。」】
嘶~
諸天萬朝的眾人倒抽一口涼氣。
太觸目驚心了。
可楚棠仍在繼續:【這篇文章寫於1934年,其時,東三省國土已失,華北勢微,北平亦在飄搖之中,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鬱達夫心中不能可能沒有觸動。同一時期,他另有兩篇散文可以佐證作意:
「……原因是為了映霞還沒有到過北平,想在沒有被人侵奪去之前,去瞻仰瞻仰這有名的舊日皇都。」
映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這一次他是帶著妻小出遊的。
另一段說得更直白:「……,下麵隻能再來略寫一點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懷夢境,聊做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
是的,時代風雲裏的文人並不能獨善其身,他已經感知到了國家日漸衰颯的氣息,並在文字裏流露出隱憂。孱弱的國家、衰颯的時代,震動著一個救時文人的心,文中反覆提及北方、北國、北平、故都,或許正有不可言說的時代意義,對故都皇城的眷戀,可能也潛藏著對國家的眷戀。而那些清幽的、靜謐的、悲涼的、衰颯的景物,或似傾頹國運,或似飄搖己身。繁華落盡,滿目滄桑,原來在「故都」二字上就可以品味。
時代的苦悶當然不能概括一個文人複雜的作意,但知人論世,我們很難說這篇文字中毫無苦悶。】
淪亡的哀歌。
短短五個字重重敲在了眾人的心頭。
南宋。
範成大寓居鄉野,眼中有淚:「邦國不振,其民能如何?」
他想起如今的大宋,偏安江南,在金人的鐵蹄下卑躬屈膝,連帶著宋人都被金人□□壓迫,國家的悲哀怎能不浸到詩文裏、小民中?
東晉。
王導與南渡的諸望族正在新亭之中對飲,鬱達夫的話引起了他們深切的共鳴:
「風景不殊,山河有異,民何其困矣!」他們在北人的麵前,又哪裏抬得起頭來?
周侯中忍不住淚下,同坐諸人也停下飲酒,暗自抹淚,哀切的氣氛瀰漫周圍,國破之愛,歷千載而同心。
未央宮。
劉徹整張臉都黑了下去:「光緒是哪個皇帝?無用!割地賠款,簡直是喪權辱國!」
旁邊的衛青臉色也很不好:「國家受此奇恥大辱,臣隻恨不能生在那時,手刃寇敵!」
「何必等那時,出海尋訪,不是說日本曾經要向華夏學習嗎?想來也就是個蠻夷宵小,找到後直接出兵,先試試我大漢兵戈。」
正在氣頭上的劉徹理智直接離家出走,先在嘴上放出了一段狠話。
未央宮一眾:啊這……
桑弘羊義憤填膺的心情突然頓住了,腦子裏警鈴大作:匈奴還沒打,陛下又盯上了還沒影的日本,哪裏有那麽多錢啊?!
他無奈地看向帝王身邊的衛青,絕望地發現向來謹慎的衛青眼中竟也有幾分戰意。
桑弘羊:……
算了,也行,就當造福子孫後代了,他不說了。
鹹陽。
嬴政鳳眸微眯:「秦、漢、唐、宋、元、明、清,這是楚棠所言朝代沿襲,若清便是最後一個王朝,光緒就是清朝皇帝的年號?」
他一揮衣袖,冷冷地吐出兩個字:「窩囊!」
好好一個華夏,就這麽被敗落了,清朝的皇帝是死的嗎?!
他想起前麵鬱達夫在異國受到的侮辱,想起那連豬狗都不如的「□□」的稱唿,袍袖下的拳頭捏得咯吱作響。
出海!
不管是日本還是其他諸國,他既然獲知了訊息,就不能置之不理,他就不信,秦人的兵馬,敲不下異邦的頭顱。
哪怕眼高於頂,也要給他低下來!
太極宮。
李世民眼神陡然一厲:「日本曾向我們學習,難道它曾是我華夏羈縻?」
被召來一同觀看水鏡的長孫無忌神情慎重,開口道:「大唐為上邦,異邦諸國仰慕華夏風儀,各個遣使來訪,若當真是其中一國,我等豈非是在資敵?!」
「非也,」
李世民微微搖頭,仍然保持著一個懷柔萬邦的帝王的清醒與自信:
「異邦仰華夏風儀,有向學之心,也是我等宣德化之時。柔遠人而四方歸,此先聖之言。國朝強盛才能引得異邦仰望,若華夏始終立於上國不敗之地,則是天下之宗國,異邦自不敢進犯,又何來資敵之說?」
說到底,還是後世的華夏不夠強大。
長孫無忌也反應過來了,猛然砸過來的信息讓他有些暈眩,此時恢復些理智,微一拱手:「陛下所言甚是,唯有本邦強盛,異族才會心甘情願臣服我等,是臣著相了。」
李世民擺擺手表示並不在意,轉而道:「朕本以為鬱達夫太過低迷,格調令人不喜,卻不想身世家國就在他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