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嘛,柳宗元想了想,還是投了鬱達夫一票,他覺得鬱達夫寫的更符合他的審美。
與此同時,輞川別業裏的王維也將心中的天平傾向了鬱達夫。
倒是之前關注到goldendays的秦始皇又迅速發現了一個類似的符號:sweetheart。
始皇帝眉眼深凝,猶帶困惑,為什麽後世文人寫文章,總要夾雜上這些符號?難道是一種……風俗?
【在老舍的筆下,同為北方的濟南,秋天卻是充滿生機的,「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桂花的香味」。這是一個蓬勃的、生機盎然的秋天,跟北地蕭瑟可以說是一點也沾不上邊了。
講到這裏大家可能會作出種種猜測,比如兩地的景致不同,又比如兩位作家心境不同、有不同的誌趣等等。
大家想得也沒錯,在關注庭院秋色之外,我們不妨將目光聚焦到兩處閑筆。
一是這一段的開頭。「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顯然,這句話裏含著幾l分眷懷之意。但是,作者懷念的是哪些景色呢?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這些好像都太過普通了,故宮、長城、香山、天壇公園、頤和園等著名景點,竟然一個都沒提到。】
等等等等。
朱元璋懷疑自己聽錯了:「長城寫一寫倒也罷了,這故宮,應是皇宮吧!竟然能隨意遊賞?」
朱標也覺得奇怪:「《魏書》有載,任城王澄上表請求『減公園之地,以給無業貧口』,公園是古代官家園林,天壇而冠以『公園』之名,楚姑娘提起來又這般隨意,難道那天壇、皇宮,人人可去?!」
「可是……這不太可能吧?」朱棢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大家覺得推斷出的信息過於挑戰認知,紛紛否定,倒是被聲討半晌的朱棣想到了什麽,謹慎開口:
「敢教日月換新天。」
朱元璋眼神陡然一凜。
差點忘了,這是第一課開篇,楚棠提到的一首詩,偉人的詩。
他初讀時隻覺氣勢驚人,但仔細一想,「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分明有些像他當年率軍同蒙元對峙的樣子,起義軍與朝廷針鋒相對!
他膽戰心驚地沉吟:「敢教日月換新天,咱先前還以為是尋常的改朝換代……這偉人,到底給後世換了個什麽樣的天?!」
【陶然亭,在北京城南,亭名取自白居易的詩,「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蘆花,就是蘆葦,也就是我們學過的蒹葭。「故壘蕭蕭蘆荻秋」,蘆花也是古詩詞中的常客。】
元稹拍了拍白居易的肩膀:「沒有《琵琶行》,你還有陶然亭。」
白居易:……有點開心,但也不太多。
【釣魚台,書上也有注釋,在北京阜門城外的三裏河,環境清幽;西山、玉泉、潭柘寺,都在西山一代,地處京郊。這些地點都離皇城中心很遠,而蟲鳴、夜月、鍾聲,都是自然的野趣,給人感覺是蕭瑟孤寂的。可鬱達夫偏偏懷念這些。
再看第二處,牽牛花。按理說,這一段講到「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就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硬是要加一段——
「說到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l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為什麽作者喜歡藍、白而最不喜歡紅色?紅色的牽牛花也很好看呀!而且,為什麽一定要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作陪襯呢?】
中唐。
李賀略作沉思:「藍白清疏且淡,與清、靜之景相合,若是紅色便破壞了庭院之秋的意境,疏疏落落的秋草,又添幾l分悲涼之感。」
他的眼中露出些許蕭索之意,他覺得自己好像有些能理解鬱達夫的心境,自科場受挫以來,自己見得秋月春花,不俱是這般感受麽?
晚明。
張岱對鬱達夫的文章也頗為欣賞,他受王學左派的影響,極愛性靈之文,又兼家學淵源,亦善辭章,平日也寫些記遊記事的小品文。這篇《故都的秋》雖然行文習慣頗為獨特,但其中韻味卻頗見性靈,毫無匠氣。如今看到這一段議論,更是覺得會心不已:
「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鬱達夫對花色的論議這般精細,可見是個雅致之人,藍朵之下襯以疏落秋草,自是我輩中人的誌趣,惜不能與此人把臂同遊啊!」
或是哪怕就同他在文中所寫的皇城院落裏靜賞秋色,想來也定然十分美妙。
文人之交,往往隻在一點合契。
【從色調來看,藍和白是冷色調,紫黑色顯得有些沉重了,而淡紅色呢,又太過熱烈,是暖調的,放在庭院的清景中,好像有些不和諧。
色彩也是一種語言,不同色彩運用在美術上會給人以視覺衝擊,運用在文字裏,同樣也會造成不同的抒情效果。鬱達夫要的是淡的、清的、安靜的,最好還帶一點枯衰的感覺,所以講完之後,他硬是要添上一筆。
選了花色還不夠,又要拉幾l根疏落秋草來做陪襯,向讀者展現他的審美選擇,其實也是在展現他的誌趣,一種承襲於古代傳統文人的雅趣。】
晚明。
張岱撫掌大讚:「確是如此!」
文人雅韻自有不同,張岱覺得鬱達夫的論斷實在是太合他的心意了!
與此同時,輞川別業裏的王維也將心中的天平傾向了鬱達夫。
倒是之前關注到goldendays的秦始皇又迅速發現了一個類似的符號:sweetheart。
始皇帝眉眼深凝,猶帶困惑,為什麽後世文人寫文章,總要夾雜上這些符號?難道是一種……風俗?
【在老舍的筆下,同為北方的濟南,秋天卻是充滿生機的,「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桂花的香味」。這是一個蓬勃的、生機盎然的秋天,跟北地蕭瑟可以說是一點也沾不上邊了。
講到這裏大家可能會作出種種猜測,比如兩地的景致不同,又比如兩位作家心境不同、有不同的誌趣等等。
大家想得也沒錯,在關注庭院秋色之外,我們不妨將目光聚焦到兩處閑筆。
一是這一段的開頭。「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顯然,這句話裏含著幾l分眷懷之意。但是,作者懷念的是哪些景色呢?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這些好像都太過普通了,故宮、長城、香山、天壇公園、頤和園等著名景點,竟然一個都沒提到。】
等等等等。
朱元璋懷疑自己聽錯了:「長城寫一寫倒也罷了,這故宮,應是皇宮吧!竟然能隨意遊賞?」
朱標也覺得奇怪:「《魏書》有載,任城王澄上表請求『減公園之地,以給無業貧口』,公園是古代官家園林,天壇而冠以『公園』之名,楚姑娘提起來又這般隨意,難道那天壇、皇宮,人人可去?!」
「可是……這不太可能吧?」朱棢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大家覺得推斷出的信息過於挑戰認知,紛紛否定,倒是被聲討半晌的朱棣想到了什麽,謹慎開口:
「敢教日月換新天。」
朱元璋眼神陡然一凜。
差點忘了,這是第一課開篇,楚棠提到的一首詩,偉人的詩。
他初讀時隻覺氣勢驚人,但仔細一想,「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分明有些像他當年率軍同蒙元對峙的樣子,起義軍與朝廷針鋒相對!
他膽戰心驚地沉吟:「敢教日月換新天,咱先前還以為是尋常的改朝換代……這偉人,到底給後世換了個什麽樣的天?!」
【陶然亭,在北京城南,亭名取自白居易的詩,「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蘆花,就是蘆葦,也就是我們學過的蒹葭。「故壘蕭蕭蘆荻秋」,蘆花也是古詩詞中的常客。】
元稹拍了拍白居易的肩膀:「沒有《琵琶行》,你還有陶然亭。」
白居易:……有點開心,但也不太多。
【釣魚台,書上也有注釋,在北京阜門城外的三裏河,環境清幽;西山、玉泉、潭柘寺,都在西山一代,地處京郊。這些地點都離皇城中心很遠,而蟲鳴、夜月、鍾聲,都是自然的野趣,給人感覺是蕭瑟孤寂的。可鬱達夫偏偏懷念這些。
再看第二處,牽牛花。按理說,這一段講到「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就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硬是要加一段——
「說到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l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為什麽作者喜歡藍、白而最不喜歡紅色?紅色的牽牛花也很好看呀!而且,為什麽一定要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作陪襯呢?】
中唐。
李賀略作沉思:「藍白清疏且淡,與清、靜之景相合,若是紅色便破壞了庭院之秋的意境,疏疏落落的秋草,又添幾l分悲涼之感。」
他的眼中露出些許蕭索之意,他覺得自己好像有些能理解鬱達夫的心境,自科場受挫以來,自己見得秋月春花,不俱是這般感受麽?
晚明。
張岱對鬱達夫的文章也頗為欣賞,他受王學左派的影響,極愛性靈之文,又兼家學淵源,亦善辭章,平日也寫些記遊記事的小品文。這篇《故都的秋》雖然行文習慣頗為獨特,但其中韻味卻頗見性靈,毫無匠氣。如今看到這一段議論,更是覺得會心不已:
「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鬱達夫對花色的論議這般精細,可見是個雅致之人,藍朵之下襯以疏落秋草,自是我輩中人的誌趣,惜不能與此人把臂同遊啊!」
或是哪怕就同他在文中所寫的皇城院落裏靜賞秋色,想來也定然十分美妙。
文人之交,往往隻在一點合契。
【從色調來看,藍和白是冷色調,紫黑色顯得有些沉重了,而淡紅色呢,又太過熱烈,是暖調的,放在庭院的清景中,好像有些不和諧。
色彩也是一種語言,不同色彩運用在美術上會給人以視覺衝擊,運用在文字裏,同樣也會造成不同的抒情效果。鬱達夫要的是淡的、清的、安靜的,最好還帶一點枯衰的感覺,所以講完之後,他硬是要添上一筆。
選了花色還不夠,又要拉幾l根疏落秋草來做陪襯,向讀者展現他的審美選擇,其實也是在展現他的誌趣,一種承襲於古代傳統文人的雅趣。】
晚明。
張岱撫掌大讚:「確是如此!」
文人雅韻自有不同,張岱覺得鬱達夫的論斷實在是太合他的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