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唐。
柳宗元亦是寫景名家,聽到這話略一思索,便道:「破屋、破壁腰,感覺倒是有些蕭瑟。」他對這兩個「破」字印象頗深。
一旁的劉禹錫卻搖搖頭,表示不是很認同:「雖是破屋,泡飲濃茶卻可見悠閑之意,而碧綠高天尚可聞馴鴿飛聲,與前麵的『皇城人海』相對,更顯出靜謐來,我覺得身處其中倒很閑適,有淵明隱居之風了。」
輞川別業。
詩畫雙絕的王維對這段庭院秋色的描寫十分欣賞,隻看文字,便仿佛像看到了一幅畫似的,特別是最後那一句「靜對」,他簡直激賞極了:
「佛家有習靜之說,於破壁腰中,靜對朝榮的藍朵,可見物華之變化,陶冶性情,向內觀心,鬱達夫頗有佛性。」
聽了滿耳朵的好友裴迪:……
「這是怎麽看出來的?」
王維信心滿滿:「『靜對』一詞足矣觀出。可惜不能與他一見,否則我必要與他結交一番!」
輞川莊上,可比皇城破屋適合習靜多了。再說,他可是有一院子的朝榮!
裴迪看了一眼自家好友又是欣賞又是遺憾的樣子,心裏一陣無言。當著我這個朋友的麵說你想跟另外一個人交朋友真的好嗎?怪我不跟你一起信佛咯?
【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就我自己的閱讀體驗,讀到這一句時,我是真的為故都的秋心動了。
皇城喧嚷,一椽破屋辟出隱世之所,隔開市井喧喧。每天早晨起來一邊喝茶醒神,一邊就可以望見碧綠的天空,天高雲淡處,不時劃過馴鴿的身影,翅膀撲展的聲音偶爾響在耳邊,反倒是覺得更加安靜了。還可以細數日光,閑對花色,很少有人會不心生神往吧?寫得很美,很靜謐,很安閑。】
剛剛參與迴答的劉禹錫和王維但笑不語,看吧,我們和後世人的感受是一致的!
柳宗元暗自搖頭,若真如此,鬱達夫為什麽要強調「破」呢?
【這是我對這一段中秋景的感受,總體來看應該是一種清新靜謐的色調。那大家迴想一下,鬱達夫的感受是什麽樣的?】
水鏡之下的柳宗元眼睛倏然亮了」
第45章 故都的秋3
【在文章開篇,鬱達夫就明白地指出,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總體特點,換句話說,本篇文章的所有描寫,都是圍繞這三個詞展開的。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我們的感受與鬱達夫的不盡相同?為什麽在他看來,北國的秋味,既有清、靜,又有悲涼?】
劉禹錫:「他有蟄居之苦,抑或家國之悲?」
很明顯,閱讀理解的滲透力是驚人的。
柳宗元覺得不太對:「知人論世雖是必要之章,但人各不同,盡作如此解讀,似乎有些失之武斷。」
【聽到這裏,大家的小雷達或許就要指向破屋和破壁腰之類的字眼了。破有殘破、破敗的意思,不正好能體現悲涼嗎?再說,悲秋已經是文學上的老傳統了,「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鬱達夫有這種感受再正常不過了。而且,北方寒冷,秋景總是凜冽蕭瑟的。】
曹丕和柳宗元等人一致點頭:說得沒錯,悲秋之旨自有其淵源。
【可是,大家初中或許拓展過另一寫秋的名篇吧!——老舍的《濟南的秋天》,濟南,同樣是北方。】
眾人:誒?又來一個哦!
大家心中也有考量,初中、高中應是後世的學習之所,楚棠每次提及相關課文,都會理所當然地說,大家學過。雖未明言,但不難猜出這書院範圍覆蓋之廣,而能登上課文,或是被遷移提及的,無一不是名家名篇,老舍,必然也是那新文學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北宋。
蘇軾不無興味道:「魯迅之文章冷峻深沉,鬱達夫之文章有俚俗語卻不掩雅人深致,這老舍的文章,不知又會是何種格調?」
在大家或期待或好奇地目光中,水鏡裏放出了《濟南的秋天》全文。
清朝。
從鬱達夫的行文中受到啟發的曹雪芹對新文學興趣頗深,聽到水鏡提起另一篇,他早有先見之明的鋪開一頁新紙,準備相機抄錄。畫麵一轉,他就一目十行地看了起來。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曹雪芹微微凝眉,這句話很尋常,但細品下來卻又大有意味。
唐代的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將詩之格調境界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等二十四品,老舍說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自然給人以無限遐想。
再往後看,古城、清溪、山影、紅袍綠褲的小妞兒……秋是活潑的,老舍的語言也是活潑的!
曹雪芹眼中閃出幾l分光彩,不再耽擱,立即奮筆疾書。他覺得老舍的行文似有一種韻味,竟比鬱達夫的更為吸引他!
北宋。
蘇軾敲著桌麵細細玩味:「這一篇裏集中寫山與水,山之色彩極為豐富,又有『晴暖的陽光』『詩一樣的溫柔』之句,水則極言它的綠,鮮明而蓬勃,哪裏是秋景,直是劉夢得所謂『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盛況了!」
唐朝。
劉禹錫也覺得恍然明朗起來:「這竟是北地的秋!濟南,便是齊州?」他忽然被這篇文章勾出了幾l分遊興。
一旁的柳宗元對比了一下兩篇文章,誌趣的確是截然不同,他們寫的都是北方,亦都是古城,老舍所見,可是和清、靜、悲涼沒有半點關係。
柳宗元亦是寫景名家,聽到這話略一思索,便道:「破屋、破壁腰,感覺倒是有些蕭瑟。」他對這兩個「破」字印象頗深。
一旁的劉禹錫卻搖搖頭,表示不是很認同:「雖是破屋,泡飲濃茶卻可見悠閑之意,而碧綠高天尚可聞馴鴿飛聲,與前麵的『皇城人海』相對,更顯出靜謐來,我覺得身處其中倒很閑適,有淵明隱居之風了。」
輞川別業。
詩畫雙絕的王維對這段庭院秋色的描寫十分欣賞,隻看文字,便仿佛像看到了一幅畫似的,特別是最後那一句「靜對」,他簡直激賞極了:
「佛家有習靜之說,於破壁腰中,靜對朝榮的藍朵,可見物華之變化,陶冶性情,向內觀心,鬱達夫頗有佛性。」
聽了滿耳朵的好友裴迪:……
「這是怎麽看出來的?」
王維信心滿滿:「『靜對』一詞足矣觀出。可惜不能與他一見,否則我必要與他結交一番!」
輞川莊上,可比皇城破屋適合習靜多了。再說,他可是有一院子的朝榮!
裴迪看了一眼自家好友又是欣賞又是遺憾的樣子,心裏一陣無言。當著我這個朋友的麵說你想跟另外一個人交朋友真的好嗎?怪我不跟你一起信佛咯?
【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就我自己的閱讀體驗,讀到這一句時,我是真的為故都的秋心動了。
皇城喧嚷,一椽破屋辟出隱世之所,隔開市井喧喧。每天早晨起來一邊喝茶醒神,一邊就可以望見碧綠的天空,天高雲淡處,不時劃過馴鴿的身影,翅膀撲展的聲音偶爾響在耳邊,反倒是覺得更加安靜了。還可以細數日光,閑對花色,很少有人會不心生神往吧?寫得很美,很靜謐,很安閑。】
剛剛參與迴答的劉禹錫和王維但笑不語,看吧,我們和後世人的感受是一致的!
柳宗元暗自搖頭,若真如此,鬱達夫為什麽要強調「破」呢?
【這是我對這一段中秋景的感受,總體來看應該是一種清新靜謐的色調。那大家迴想一下,鬱達夫的感受是什麽樣的?】
水鏡之下的柳宗元眼睛倏然亮了」
第45章 故都的秋3
【在文章開篇,鬱達夫就明白地指出,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總體特點,換句話說,本篇文章的所有描寫,都是圍繞這三個詞展開的。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我們的感受與鬱達夫的不盡相同?為什麽在他看來,北國的秋味,既有清、靜,又有悲涼?】
劉禹錫:「他有蟄居之苦,抑或家國之悲?」
很明顯,閱讀理解的滲透力是驚人的。
柳宗元覺得不太對:「知人論世雖是必要之章,但人各不同,盡作如此解讀,似乎有些失之武斷。」
【聽到這裏,大家的小雷達或許就要指向破屋和破壁腰之類的字眼了。破有殘破、破敗的意思,不正好能體現悲涼嗎?再說,悲秋已經是文學上的老傳統了,「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鬱達夫有這種感受再正常不過了。而且,北方寒冷,秋景總是凜冽蕭瑟的。】
曹丕和柳宗元等人一致點頭:說得沒錯,悲秋之旨自有其淵源。
【可是,大家初中或許拓展過另一寫秋的名篇吧!——老舍的《濟南的秋天》,濟南,同樣是北方。】
眾人:誒?又來一個哦!
大家心中也有考量,初中、高中應是後世的學習之所,楚棠每次提及相關課文,都會理所當然地說,大家學過。雖未明言,但不難猜出這書院範圍覆蓋之廣,而能登上課文,或是被遷移提及的,無一不是名家名篇,老舍,必然也是那新文學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北宋。
蘇軾不無興味道:「魯迅之文章冷峻深沉,鬱達夫之文章有俚俗語卻不掩雅人深致,這老舍的文章,不知又會是何種格調?」
在大家或期待或好奇地目光中,水鏡裏放出了《濟南的秋天》全文。
清朝。
從鬱達夫的行文中受到啟發的曹雪芹對新文學興趣頗深,聽到水鏡提起另一篇,他早有先見之明的鋪開一頁新紙,準備相機抄錄。畫麵一轉,他就一目十行地看了起來。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曹雪芹微微凝眉,這句話很尋常,但細品下來卻又大有意味。
唐代的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將詩之格調境界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等二十四品,老舍說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自然給人以無限遐想。
再往後看,古城、清溪、山影、紅袍綠褲的小妞兒……秋是活潑的,老舍的語言也是活潑的!
曹雪芹眼中閃出幾l分光彩,不再耽擱,立即奮筆疾書。他覺得老舍的行文似有一種韻味,竟比鬱達夫的更為吸引他!
北宋。
蘇軾敲著桌麵細細玩味:「這一篇裏集中寫山與水,山之色彩極為豐富,又有『晴暖的陽光』『詩一樣的溫柔』之句,水則極言它的綠,鮮明而蓬勃,哪裏是秋景,直是劉夢得所謂『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盛況了!」
唐朝。
劉禹錫也覺得恍然明朗起來:「這竟是北地的秋!濟南,便是齊州?」他忽然被這篇文章勾出了幾l分遊興。
一旁的柳宗元對比了一下兩篇文章,誌趣的確是截然不同,他們寫的都是北方,亦都是古城,老舍所見,可是和清、靜、悲涼沒有半點關係。